0%
第五章 明清民間雜技的發展 第一節 明代踏青活動中的雜技會串

第五章 明清民間雜技的發展

明清之際,宮廷雜技愈來愈衰落,不再搞較大規模的雜技組織。
明代的教坊很小,僅供皇室娛樂之用,經常演出一種類似宋代隊舞的雜藝,又似雜劇的《過錦戲》,其中串演有一些雜技、幻術的內容。呂毖《明宮史》記載:
過錦之戲,約有百回,每回十餘人不拘,濃淡相同,雅俗並陳,全在結局有趣,如說笑話之類。又如雜劇故事之類,各有引旗一對,鑼鼓送上,所扮者備極世間騙局醜態,並闈閫〔kun捆〕拙婦騃〔ai皚〕男及市井商匠刁賴詞訟,雜耍把戲等項,皆可承應。
從這段話中可知,在過錦戲中主要是以滑稽形式,裝扮社會上各種市俗的情態,供人發笑,中間偶有「雜耍把戲等項」,只是個調料,使人稍稍換換口胃而已,有點類似今日風行之「小品」。
從《宣宗行樂圖》和《新年元宵景圖》這兩幅反映明代宮廷生活的巨捲來看,射箭、擊球、投壺、鑽圈、蹬竿、獅子舞和幻術,是為明室所欣賞的節目。
清初統治者因明末義軍中多雜技藝人,所以待之極殘酷,不少藝人遭歧視、充軍或殘殺。清廷沒有設置專門演出雜技的組織。清兵入關並以武力統一國土后,由於他們擅長騎射和角力,所以使馬術和相撲得到較大的發展,而更多的雜技藝術,只有在「衝州撞府」的流浪賣藝人手中加以發展。
明代王圻編寫的《三才圖會》,是今存的一部最早的專門描繪雜技的圖像。其中的《高縆圖》、《吞劍圖》、《緣竿圖》、《走火圖》、《鞦韆圖》、《弄甌圖》等,生動地反映了明代雜技藝人在露天賣藝時表演繩技、劍技、竿技、煙火盒子、柔術等的圖景。
清末吳友如在《吳友如時事畫》中,有一些專門描繪雜技的圖畫。《清代風俗圖》中的《頂碗》、《板凳石》、《蹬梯》、《踢毽子》、《耍罈子》、《馴猴羊》、《農民鬥牛》、《耍花盤》、《雜拌子》、《變戲法》等,都是專門描繪清代民間雜技演出的生動圖畫。《點石齋畫報》中《拖鉤雅戲》、《出人頭地》、《春郊斗馬》等也是與雜技藝術有關的圖畫。

圖29 緣竿圖(左)與走火圖(右)(見《三才圖會》)

圖30 高縆圖(見《三才圖會》)

圖31 雜技圖(見《三才圖會》)
《三才圖會》、《吳友如時事畫》(或《吳友如畫寶》)、《清代風俗圖》、《點石齋畫報》等,對我們研究和了解明清時期以至先秦至明清間的古代雜技藝術,是十分珍貴的美術文獻。

第一節 明代踏青活動中的雜技會串

桃柳蔭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筋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
此後人們有以3月3日為節,有以巳日為節,情況不一。因為我國人民有此習俗,所以一些雜技藝人,往往迎合人們的這種需要,在露天曠場或https://read•99csw.com郊外風景區演出雜技以謀生。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記載,在杭州蘇堤一帶: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
明代江南一帶,每逢清明佳節,人們比較喜歡https://read.99csw.com出外踏青活動。清明節踏青習俗,起於古代上巳節,古時以陰曆3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襯〕,為大絜」,即洗去污穢,免除疾病。魏晉之後定為3月3日,到九-九-藏-書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叫「修禊」〔xi細〕。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條記載:
民間藝人扮《水滸傳》中人物,惟妙惟肖,還表演各種雜技。清代年畫《蹬壇跑馬武藝通》,便是民間藝人演出的真實寫照。
由此可知在明代的民間藝人,結伴在露天演出時,不僅項目較多,而且規模也九*九*藏*書較大,很可能是由許多人、許多家庭,或許多小社火組成的臨時聯合演出隊。據明末清初人張岱《陶庵夢憶》中記載:
壬申七月,村村禱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余里中扮《水滸》……大索城中,無則之廓、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人馬稱娖〔chuo綽〕而行,觀者兜截遮攔。read.99csw.com

圖32 濰坊清代年畫《蹬壇跑馬武藝通》(見《中國民間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