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節慶禮俗 第三節 元宵節

第七章 節慶禮俗

第三節 元宵節

至於元宵節食品,從宋代開始,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元宵也稱圓子、糰子或湯圓。元宵節吃元宵,是取月圓人團圓之意,具有祝願全家和睦幸福的象徵,因而千余年來一直成為歡度佳節的一項基本內容,延續至今。
而元宵節觀燈對古代婦女來說,則是一年之中最有吸引力的節日活動。按照封建禮教,平時大家閨秀只能生活在深閨之內,就是小家碧玉也不能隨便拋頭露面,過著近於幽閉的生活。而每到元宵,她們卻可以不再顧忌深閨的禮儀,名正言順地外出夜遊觀燈。一些雖然相互傾九-九-藏-書心,但平時不易接觸的青年男女,也有了談情說愛的機會。所以宋代李清照詞中說:「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三五」即正月十五,這是說婦女特別注重元宵節。在封建禮教壓抑下的古代婦女,到了元宵節才有了一點活動於大街小巷的自由,因此元宵出遊「婦女尤甚」。明代劉士驥《元宵行》詩中有「談笑嬉遊樂事頻,千門兒女鬧芳辰」兩句,就是這種盛況的寫照。甚至可以說,古代婦女只有元宵節時才可以暫時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露九_九_藏_書出一點人性本來的色彩。
元宵與燈的關係密不可分,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故又叫「燈節」。元宵放燈據說起源於東漢明帝時期。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派遣的蔡愔〔yin 音〕從印度求得佛法,回到京都洛陽,同來的還有西方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明帝親自出宮恭迎,燃燈拜佛,並在雍門西建白馬寺弘揚佛法。這引起了道教的強烈反對。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初一,道士們向朝廷提出要同佛教鬥法。十五日,明帝組織佛、道兩教在白馬寺比https://read.99csw.com法,結果佛家獲勝。明帝更加篤信佛教,正式下令不論平民貴族,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一律要在夜間張燈結綵,表示對佛教的尊崇。之後元宵節張燈成為慣例,至南北朝時期已蔚然成風。南朝梁簡文帝就曾經寫過一篇《列燈賦》,專門描寫了元宵觀燈的盛況。到唐代,元宵及其前後各一日,正式成為固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辦公。而且這三夜「敕許金吾弛禁,以看燈」(《兩京新記》),也就是暫停禁止夜行的法令,讓都市的士民盡情遊樂。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上read.99csw.com元之夜,大開宮門,在宮門外「作燈輪(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簇之如花樹」,又命宮女及長安少女少婦千餘人「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朝野僉載》)。從此,歷朝皇帝都在元宵「御樓觀燈」,成了封建帝王炫耀國泰民安的統治秩序,並表明天子與民同樂的一個盛大節日。宋代把元宵節放燈由三夜增為五夜(《乾德五年詔》)。為了鼓勵人們到御街觀燈,朝廷還規定「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因此觀燈者人山人海,喧聲鼎沸,十分熱鬧。明代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還曾下詔,將元宵九*九*藏*書節休假定為十日,成為當時最長的節假(當時春節官員放假五日,冬至放假三日)。可見元宵節歷代都倍受重視。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正月十五宮廷中就有了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