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節慶禮俗 第五節 端午節與夏至節

第七章 節慶禮俗

第五節 端午節與夏至節

端午節習俗很多,但吃粽子是普遍盛行併流傳至今的風俗。西晉周處《風上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裏提到的「角黍」,就是用黍米包的粽子。黍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的一種主要農作物。先秦時期人們不僅用黍米作主食,而且用黍米釀造美酒,因而黍在當時人們的飲食生活中佔有特殊地位。上古時代,對黍的依賴又使先民產生了對黍的崇拜,這是原始宗教中的植物崇拜。其崇拜方式便是每年的祭黍儀式。據《禮記·月令》載,黍在西周時已是祭祀祖先和神read.99csw•com靈的供品。《詩經·小雅·大田》中也有「與其黍稷,以享以祀」的句子。漢晉時期粽子用黍,大概就是基於先民祭黍和黍為祭祖之品的傳統。而粽子做成角形,大概是對牛角形狀的模擬,因為周代盛行以牛角祭祀土神和穀神,采牛角形作祭品可示敬重。由此可見,端午節吃粽子也是一種與祭祀相關聯的禮俗。而元明之後,端午之際祭神祀祖粽子已成了必備的供品。另外,自唐代起粽子還作為饋送親友的節令禮品。當時時興用綵線把九九*九*藏*書個小粽子扎在一起送人,稱為「九子粽」。唐明皇即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
由於端午節在五月,而進入五月以後天氣炎熱,瘟疫開始流行,古人視五月為「惡月」(《荊楚月時記》),因此端午節就有了避惡去毒的禮俗。《夏小正》載,先秦是以「蓄采仙藥」的方法來「蠲〔juan 捐〕除毒氣」。到了漢代,則改用特定的門飾來辟惡。《後漢書·禮儀志》說:「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桃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也有的分男左read.99csw.com女右以五彩絲系臂腕,以避病毒消災禍,稱之為「長命縷」。南北朝時,南方的荊楚地區又改用懸「艾人」的方法來去毒氣。《荊楚歲時記》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即艾蒿,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端午門窗上插艾確有一定的防病作用。到宋代,名貴藥材菖蒲被道家視為避邪之物。明清時期,飲菖蒲酒以禳毒氣的風氣大為盛行。菖蒲酒是以菖蒲為主要葯料,白酒或黃酒為原酒浸制的一種read•99csw•com藥酒,有「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本草綱目》)的功效。菖蒲酒本為古代勞動人民創製的一種對人有益的藥酒,但是在古代社會,其祛病健身的藥用實質被掩蓋了起來,人們熟知的倒是成了帶有神秘色彩的月令禮俗中的避邪物。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較通行的是以為這個節日起源於紀念屈原。據《荊楚歲時記》載,戰國時期楚大夫屈原遭讒言被楚王流放江南,當秦將白起佔領楚國京城郢〔ying影〕都后,read.99csw•com他痛感山河破碎而自己年老體弱已無力拯救祖國的危亡,想以死喚醒糊塗的楚王,便於五月初五投汨〔mi 密〕羅江而亡。楚國百姓為紀念他,便在這一天競渡龍舟來拯救屈原,進而形成一個傳統節日。另有人認為,端午節有文字可考的始源應該是夏至節。端午的某些風俗,如龍舟競渡、吃粽子、系紅色線等,都是原夏至節的習俗。不過,人們把屈原的事迹附會在端午節上,讓這位愛國詩人與端午節發生聯繫,使這個節日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唐代以後,端午節被定為農曆三大節日之一,皇帝常在此日賞賜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