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盟誓禮俗

第八章 盟誓禮俗

在周代,遇到諸侯之間或周天子與諸侯之間關係不協調時,就要設盟立誓以維持穩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互吞併,爭奪霸主地位。大國欲以結盟擴大勢力範圍,小國也要通過聯合保全自己的利益,因而盟誓活動更加盛行。所謂盟誓,就是兩國或更多的諸侯聚集在一起,通過一定的儀式,共同宣誓,約定協同辦事,相互支援。結盟之後,雙方就有了共同承擔義務的約束。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lu 驢〕、越王勾踐等稱霸時,也都是通過會盟宣誓確定了霸主地位。
結盟時要舉行盟禮。盟禮一般要在壇坫〔diaread.99csw.comn 店〕,即用土堆築的高台上舉行。《禮記·曲禮下》說:「蒞〔li 利〕牲曰盟。」孔穎達疏雲:「盟者,東牲歃〔sha 霎〕血誓于神也。」就是說盟禮要殺牲、歃血。會盟時,先要在地上挖一方形土坑備用。接著由戎右幫助掌管盟禮的「司盟」殺掉盟牲(盟牲雜用六牲,天子諸侯通常用牛),割下牲牛的左耳,放在珠盤裡,由盟主拿著,這叫「執牛耳」。又取牲牛血盛在玉敦〔dui對〕里,並蘸著牲血書寫盟書。會盟正式開始,盟主、司盟及同盟諸侯都肅立於壇上,先由司盟宣讀盟書,詔告神明九-九-藏-書。然後戎右端來盛牲血的玉敦,打開敦蓋,盟主先飲血,接著依照尊卑次序一一飲血,以示矢志不渝,這叫作歃血。歃血也有會盟者口含牲畜之血,或用手指蘸牲血塗抹在嘴上的。歃血之後,要取一份盟書放在牲牛上,一起埋到方坑裡。同盟者則各取一份事先抄好的盟書,回去后收藏於祖廟或掌管盟約的官府。此後,盟書內容就成為會盟者共同遵守的原則和行動準則。
盟禮中最重要的儀式是歃血。不論何種盟誓的場合,舉凡結盟都必須履行歃血的禮儀,且一直流傳於後世。據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八十七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九月,曾經反叛的「撫水蠻人」,「悉還所掠漢口、資畜,乃歃貓血立誓,自言奴山摧倒,龍江西流,不敢復叛」。後代的各種幫派集團締結盟約時,為表明決心,也要用刀斬一隻雄雞,在每碗酒里灑幾滴雞血,對天發誓,然後各飲盡血酒,表示親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清代天地會拜盟時,則是入會者用銀針刺破自己的中指,讓血滴入酒碗,然後在場的全體會員共飲這碗血酒。同時吟唱「此夕會盟天下合,四海招徠盡姓洪,金針取血同立誓,兄弟齊心要和同」等詩句,然後再焚香、宣誓。由於歃血在盟誓活動中的普遍應用,以至於後來「歃血為盟」成了常常連用的專用片語。https://read.99csw•com九-九-藏-書
在先秦,盟與誓是有區別的。誓只是通過語言相互締約,所以約束作用比盟要小。誓禮也較為簡單,不用殺牲、歃血。由於結盟必要發誓,後來盟誓二字連用,盟誓的禮儀也合二為一了。後代也常有為表明決心,雙膝跪地,仰面朝天,賭咒發誓的情況,這大概應屬誓禮的遺風。
由於盟誓是在大庭廣眾之中舉行,又要向古人信仰read.99csw•com的神明發誓,所以還是有一定約束力的。據《史記·刺客列傳》載,魯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齊國與魯國在柯地結盟。當齊桓公和魯庄公在壇上行盟禮時,魯國勇將曹沫乘機手握匕首劫持了齊桓公,並提出歸還齊國侵佔的魯國「遂邑之地」的要求。桓公在脅迫下,不得已當眾答應了曹沫提出的條件。當曹沫下壇,立於群臣之位時,桓公後悔了,「欲倍(背)其約」。此時齊國國相管仲說:「不可」,應允后又背信只可痛快一時,而結果是「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於是,齊桓公只好依盟禮之約,把佔領的魯國亡地歸還了魯國。由此例可見,古代的盟禮並不是徒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