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忽必烈改革 第四節 「朝野中外,號稱治平」

第六章 忽必烈改革

第四節 「朝野中外,號稱治平」

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進行的,改革前後持續了20餘年,效果是顯著的。經濟上,從北方到南方社會生產在恢復,「流民復業」,戶籍增多。山東北部沿海一帶牧地退還民田,「歲余新桑遍野」。「民間墾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王磐:《農桑輯要·序》)。南方新附之民,開墾荒地,官府給牛種農具,「使力田為農」。太湖流域疏浚多年淤塞的河道,修建閘堰,澆灌農田。又治淀山湖,「以興三吳之利」,出現了「蘇杭熟,天下足」的喜人年景。政治上,忽必烈統一天下,定官制,立紀綱,削弱了九_九_藏_書王公、世侯的勢力,改變了「政出多門」的陋習,加強了中央集權。「紀綱法度,粲然一新」。忽必烈的改革呈現了一派新氣象,「至元、大德年間,民庶晏然,年穀豐衍,朝野中外,號稱治平」(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十四《張文季墓碣銘》)。
這場較大規模的鼎新革故,當時叫作「改漢制,用漢法」。所謂漢制,就是採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所謂漢法,即是用加強中央集權來統治廣大人民的方法。忽必烈革新措施的制定和實行,是在一部分亡金的士人輔佐下進行的。他進入漠南漢地read.99csw.com后,就積極網羅封建士大夫及有卓見的儒士,作為智囊團,為其出謀劃策。忽必烈特別重視利用兩部分人,一是吏,用吏統治百姓,如劉秉忠、王文統等;一是儒,用儒士宣揚程朱理學,從思想上籠絡士人,如許衡、姚樞等。忽必烈用漢法,先在劉秉忠家鄉邢州搞試點,選廉吏,務農桑,增戶口。試點三年,「號稱大治」。另外,他還在封地懷孟和京兆地區變革,地方治理大有改觀。爾後,改革自北向南逐漸地推廣開來。
時人評論這場變革時指出:「誠以時移事變,理勢當然,不得不爾。」(《read.99csw.com元文類》卷十四)這正說明了忽必烈的改革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為蒙古族的發展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誠然,忽必烈的改革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但其革新之功是不可沒的。
忽必烈改漢制,用漢法,一開始就遭到守舊的蒙古王公貴族的反對與抵制。大臣阿藍塔巴曾向憲宗蒙哥密奏:忽必烈用漢法,「深得中土心」,將有異圖,應加防範。蒙哥的思想很保守,自稱:「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對忽必烈在漢地的改革不支持,派阿藍塔巴去陝西、河南撤除忽必烈設置的宣撫司、經略司等機構和https://read•99csw.com人員。公元1259年,蒙哥親征四川,在合州中流矢身亡。於是,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又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按照蒙古習俗,大汗應由幼弟阿裡布哥在和林主持召開諸王參加的庫里爾台大會確認。公元1260年農曆五月,忽必烈先期在開平召開庫里爾台大會,選舉自己為汗。他得到東、西部蒙古諸王及伊爾汗國旭烈兀的擁護,尤其是漢族士大夫支持他。忽必烈在《即位詔》中鄭重宣布:要「師法前人,實行變通,正是在今日」。即用漢法,要改革。而阿裡布哥在西北諸王海都等及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的擁戴下,九*九*藏*書在和林稱汗,聲稱堅持祖宗之法,率兵南下。從公元1260年至公元1264年,蒙古貴族內部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忽必烈擊敗了阿裡布哥,鞏固了汗位,為繼續改革掃清了道路。之後,忽必烈又平定了新疆地區的海都叛亂,戡定了東北的乃顏之亂,穩住了邊區局勢。他還派遣大臣去說服爭取其他蒙古部族。有的貴族質問:「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元史·高智耀傳》)忽必烈果斷地回答:「必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並派人去宣傳漢法的優越性,取得蒙古貴族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