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張居正改革 第一節 平步青雲少年郎

第七章 張居正改革

第一節 平步青雲少年郎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秋季,張居正抵達京師銷假,又回到翰林院。目睹整個政治局面不但沒有什麼改觀,相反有進一步惡化的勢頭。北京十里之外,大「盜」十百成群,官吏貪污風行不止,老百姓的怨恨與日俱增。他強烈地意識到:「非得磊落奇偉之士,大破常格,掃除廓清,不足以彌天下之患。」(《張江陵書牘》十五《答耿楚侗》)張居正以「磊落奇偉之士」自比,躍躍欲試,試圖實現自己的政治夙願。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五月生於湖北江陵縣。張氏家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始祖名叫張福(又名關保),曾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又從大將軍徐達南征北戰,立有軍功,授職歸州(今湖北秭歸)長寧所世襲千戶。到了張居正的曾祖張誠時,全家從歸州搬到江陵定居。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青年時考中秀才,後來幾次鄉試(即省試),都沒有被錄取。從此,他放https://read.99csw•com棄參加科舉考試的念頭,居家教子,終老一生。張居正的童年時代,家庭並不富裕。後來,他曾回憶說:「仆先世單寒,非閥閱(即世家大族)衣冠之舊。」(《張江陵書牘》)十五《答廉憲王鳳洲八》)「余少苦篤貧,家靡擔石。」(《張江陵全集·學農園記》)但這沒有影響張居正的成長。他從小就聰明機靈,喜歡讀書。五歲時起學習古文句讀,記憶力過人。10歲時,因他能通曉六經大義,文章用辭舒展,在府內已小有名氣。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一天,荊州府府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正在舉行考試,府堂庭下站著許多應試的人。知府李士翱於前夜作了一個夢,夢見上帝讓他將一顆玉璽〔xi洗〕轉交給一個童子。點名的時候,李士翱拿著花名冊,第一個叫道:「張白圭!」「在!」李知府順著稚聲望去,竟是一個臉盤稍長、眉清目秀的少年。李士翱暗自驚喜,這不是夢九*九*藏*書中所見童子嘛!於是,叫他來到階上書案旁。知府說:「白圭,不足為名字。你就更名居正吧。」考試時,居正文思敏捷,應對如流。這時,正巧湖廣(今湘鄂二省)學政田頊到達江陵。李知府告訴他,郡中有個神童,寫一手好文章。田頊讓人立即把張居正找來,以《南郡奇童賦》為題,當場面試。張居正拿起筆,略思片刻,便下筆如飛,無所點竄,一篇頗具文採的賦很快寫成了。學政和知府閱后,讚賞不已。張居正通過了府試,補府學生徒,成為一名秀才(即生員、諸生)。從此,12歲的張居正以「荊州張秀才」名聞遐邇。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16歲的張居正再應鄉試。這次榜上題名,中了舉人。張居正專程赴安陸,拜謁正在那裡督工的恩師顧璘。見到張居正,顧璘格外高興,解下自己的犀帶贈給了他,說:「來日你要佩玉帶,犀帶是束縛不了你的。」並表示歉意說:「我同馮御史一席話,耽誤了你三年」。「我所九_九_藏_書以這樣做,是希望你有遠大的志向,學伊尹,作顏淵,不要只以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獨喜自負。」二人談了良久,張居正一一銘記心間。
在翰林院里,新科進士多數熱衷於研究詩賦,在文字修辭上用功夫,只有少部分人探求國家典故,諳熟朝規國政。張居正屬於後者。利用院里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翻閱了不少外面不易見到的秘藏典籍,研討典章制度。庶吉士三年期滿,散館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張居正被授職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當時,大學士徐階在朝廷執政,見居正「沉毅淵重」,「學問醇正」,讚許他將是國家忠臣、棟樑之才。作編修四年,任期已滿。張居正看到權臣嚴嵩〔song松〕等奸佞〔ning濘〕之徒當道,正義難行,於是在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請假回江陵養病。他在家鄉田中闢地數畝,植竹種樹,葺修房屋數間,有時杜門不出,讀書園內;有時出沒在田野阡陌間,與農夫交談,測量土https://read.99csw.com壤乾濕,比較農作物成熟期的早晚,觀察氣候的變化。每當五穀豐稔〔ren忍〕、黃雲蓋壠時,男女老幼歡天喜地。一旦年景不佳,婦女兒童淪為乞丐,加上官吏催征課稅,夜晚民宅哭聲不斷。三年的閑居生活,使居正深感農民的艱辛,因而,他給自己的小園題名為「學農園」。他認識到「農生民之本也。」「治天下國家,固亦由力本節用,抑浮重谷,而後化可興也」(《張江陵全集·學農園記》)。張居正在休養期間,「博極載籍,通當世之務」,不斷地探索革除時弊的方略。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13歲的張居正從荊州來到武昌參加考取舉人的鄉試。他的答卷,得到考官的贊同,尤其是湖廣觀察使陳束極力主張錄取他。當時號稱「金陵三俊」之一的顧璘任湖廣巡撫,深知張居正年少而才華出眾,將來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同他一見面,「許以國士,呼為小友」,與布政使、按察使諸君說:「此子將相才也。」(《張江陵書牘》十五《與南九_九_藏_書掌院趙麟陽》)然而,他又考慮到,13歲的孩童步入仕途,為時尚早,這對今後的成長不利。顧璘對監考的馮御史直截了當地說:「張孺子(居正)天授,即令早在朝廷,宜亦無不可。然余以為莫若老其才,他日所就,當亦不可知耳!」(《張江陵全集·張文忠公行實》)馮御史同意巡撫的意見,沒有錄取張居正。這件事在張居正的心目中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張居正23歲那年,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他二次入京,通過了會試,再參加殿試,中二甲進士,選為庶吉士,成了翰林院見習的後備官員。明成祖朱棣初期,內閣七名成員,不是翰林的佔一半,翰林纂修各色人員參有。從英宗朱祁鎮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起,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南京、北京)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得任用。而庶吉士為進士初登仕途的階梯,眾人皆視之為「儲相」。張居正躋身儲相之列,在他面前已經展現出進入內閣、登上首輔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