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戊戌變法 第二節 維新運動的發展

第八章 戊戌變法

第二節 維新運動的發展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清政府批准了《馬關條約》。當天,康有為、梁啟超聯合18省在京會試的舉人共同上書皇帝。萬言書是由康有為用幾晝夜起草的,簽名的有1300餘人。在上書中,他們提出了變法的政治綱領,主要是拒絕議和,反對割讓台灣;要求變法圖強,發展生產,富國養民;調整科舉內容,地方廣泛辦學校,設圖書館,辦報館;改革行政機構,廢除閑置無用機關,派大臣到國外遊歷考察等。他們請求都察院將上書代呈光緒皇帝,但被拒絕了。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公車上書」雖然沒有成功,康有為等卻將它印發全國,引起了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注意,促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
中法戰爭以後,康有為經過幾年的摸索,悟出了一些道理,認為要救中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習外國。從這時起,https://read.99csw.com他便投身到政治活動中來。自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到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11年中,康有為七次上書光緒皇帝,提出了維新變法的建議。
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主要領袖人物是康有為。康有為(公元1858—1927年),原名祖詒〔yi儀〕,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又稱南海先生。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僚地主家庭,生長在西方列強侵佔和資本主義文化傳入最早的地區——廣東。康有為自幼受到較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少年時期,他言必稱孔孟之學,親友們送他個雅號叫「聖人為」。因孔子有「素王」之稱,稍長,他給自己更號叫「長素」,立志要超過孔子。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19歲的康有為來到廣州,拜著名理學家朱次琦(號九江)為師,從學三九_九_藏_書年。朱先生的「濟人經世,不為無用之空談高論」等思想,對康有為影響很深,使他從故紙堆中擺脫出來,認識到即使像乾隆、嘉慶以來的漢學家那樣著作等身,又有何用?這時,他將目光投向民族危亡和國弱民窮的現實社會。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22歲的康有為先後遊歷了香港、上海等地,初次接觸西學,眼界大開。他閱讀了介紹西方的書籍,如《西國近事彙編》、《環遊地球新錄》以及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寰志略》等書。從此逐漸放棄鑽研考據的治學道路,購買了地球圖,收集西學之書,留心西學的發展。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康有為「大講西學,始盡釋故見」(《康南海自編年譜》),即大力宣講西學,放棄自己主張的舊學觀點。這時,他立志要「經營天下」。康有為參照中西方學說,撰寫了《大同書》read.99csw•com,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理想「大同世界」。他將社會的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即「據亂世」、「昇平世」和「太平世」。這反映了康有為極力探討社會問題和銳意改革的志向。
光緒十四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十月初八日,他呈上了《上清帝第一書》,歷述各國列強侵逼中國的危機局勢,指出要抵禦外侮,就要「內修政事」,「講求變法」。認為「十年之內,富強可致」;20年時,「恢復屬地而血(雪)仇恥」(《康有為奏議》見《戊戌變法》二)。可惜上書中途受阻,未能送到光緒皇帝手中。但在當時社會上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次年,他返回廣州。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公開講學,宣傳他的變法思想。一批有志於維新的熱血青年梁啟超、陳千秋、麥夢華、徐勤等人都紛紛投到他的門下。這些學生日後成為維新read•99csw•com運動的骨幹。尤其是梁啟超更是他的得力助手。這一階段,康有為維新思想日臻成熟,撰寫了專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前一書,他懷著對所謂「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批判精神,認為東漢以來被奉為經典的《古文尚書》、《周禮》、《左傳》、《毛詩》等,是王莽改制時讓劉歆〔xin辛〕一手偽造的。後人不一定要恪守祖訓,可以自立新法。后一書,他將孔子作為變法的先例,認為堯舜的「盛德大業」,是孔子假託古聖先王言行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創立儒學孔教。今天變法也仍須托古改制。這兩部著作是康有為變法維新的重要理論基礎。他的兩部書刊出以後,在全國思想界、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正如梁啟超所評論:「此實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其火山大噴火也,其大地震也。」(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二十三)從此維新思潮迅速在各地九九藏書蔓延。
康有為等維新派為了培養骨幹力量,在全國傳播變法思想,他們大力倡導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出版《中外紀聞》,每期都贈送翁同龢〔he河〕、張之洞等大官僚及其他在朝官員。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十月,嚴復與王修植等人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北京強學會建立不久,上海便成立了分會。接著黃遵憲、梁啟超、汪康年主辦了發行全國的《時務報》。從馬關議和到戊戌變法前的三年多時間里,各地及國外成立學會、學堂、報館等共49個,遍及北京、湖南、廣東、上海、廣西、江蘇、陝西、浙江、湖北、福建及海外新加坡等地。參加的人員,大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其中「英俊沈毅」之才,大有人在。在此期間,全國私人辦報刊,大約53種。其中上海有27種。可見全國維新運動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