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六、石雞和「土遁子」

三十六、石雞和「土遁子」

石雞我吃過一回,那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那年暑天,有一期頗具陣勢的文學創作學習班擇址皖蘇浙三省交界處蘆村水庫舉辦,我參加了。學習班結束,離去前一餐,搞得很有臉面,席上珍饈橫陳。內中有道菜叫「霸王別姬(鱉雞)」,就是以馬蹄鱉和石雞在一起燒出的,可惜當時我們不明就裡,並不能領會這道菜在後來歲月里日益彰顯的珍貴。我們聽了那個操徽州腔的老廚師一番介紹后,吃了也就吃了,並未滋生特別的自豪。以致將近三十年過去,于那味道竟搜尋不起一點記憶來。
據報稱,有金陵酒家去績溪考察,引進了皖南山珍名菜石雞。不知此消息是真是假?這石雞該不會九-九-藏-書是用牛蛙混充的吧。店家又是怎樣繞過動物保護法的呢?
「土遁子」離我們亦已遠去,現在所多的是給人工飼養得懵懵懂懂的牛蛙。菜市場里的牛蛙一律趴伏在水泥池子里待售,有時將水泥池子擠得滿滿當當,在它們身上甚至看不到一點哀怨的影子。我庖制這傻東西的廚藝就是紅燒。牛蛙開膛去內臟,剝洗乾淨,剁塊前先在背部平拍一刀尤為重要。取火腿肉一小塊,切片下鍋炸出油香味,投牛蛙塊再爆炒,加入從超市裡買來的阿婆辣醬、鹽、洋蔥片或是香菇,噴上料酒,蓋鍋燜一會。出鍋前放上味精,略勾點芡就可裝盤了。聞著撲鼻香氣,再看那紅潤https://read.99csw.com色澤,即覺異常美味可口。由石雞到「土遁子」,到牛蛙,雖是一個漸下的落差,但食材的基因和外形的相似,移花接木,李代桃僵,卻也能帶來如法炮製的誘惑與靈感。
活物石雞我也見過兩回。一九九零年夏,鐵路部門在績溪開筆會,每天早上我們幾個文友就結伴逛農貿市場,茶葉山菇扁尖什麼的看個夠。漸漸地,我們也覷出了門道,在那些相對僻靜的轉角處,常常站立著一些青壯山民,腳下倚一個菱形扁簍,有的還搭蓋著一塊布幃,裏面裝著刺蝟、穿山甲、烏梢蛇或活的山雞,還有就是石雞了。我們便伸長頸子將這些稀奇一處處看過來。石雞形體與一般青read.99csw.com蛙相似,濕漉漉黑糊糊的,體極肥碩,粗糙的皮膚,又有點像癩蛤蟆,胸背部還長著刺疣,大的重有一斤。山民掐起石雞的兩肋,給我們看肥白的肚腹和粗碩大腿,還有那人手一樣撐開的帶蹼的趾,真有點日本大相撲手的身形模樣。聽山民介紹,石雞這東西,專與毒蛇相伴,喜棲溪流石澗,晝藏石窟,夜出覓食。五、六、七三個月是捕捉的好機會。每逢此時,山裡的農戶人家便點起松明火把或打著手電筒,循溪而上去抓石雞,抓回后養在水缸里待售或留作待客用。石雞的吃法有生炒和煨湯。把石雞活殺后,去掉內臟、頭和腳趾,斬塊入油鍋放醬油紅燒。煨湯則一定要加上香菇,不剝皮味道更read.99csw.com佳。山民們一再讓我們相信,石雞是大補之物,能強筋壯陽,夏天吃石雞,身上更是不長痱子不長瘡。
由石雞我想到了一種眼下恐已絕跡的「土遁子」。「土遁子」是鄉人的叫法,或亦可作「土墩子」,是蛙的一種,有著極具隱蔽性的土灰色身子,介於青蛙和癩蛤蟆之間,比青蛙豐|滿,體重超標使它們蹦躂不起來。俚語形容那類粗短肥壯的傻小子,謂「長得就像土遁子」。那時集體生產,田間地頭,常挖一些大糞窖積肥,漸漸有的糞窖棄置不用或少用,就變成坑沿長滿旺草和各種昆蟲的水凼。「土遁子」一輩子居住在這水凼子里,自足而又清高,是真正的「凼底之蛙」。「土遁子」性機警,傳說能土裡遁身,要找read.99csw.com著它們的蹤跡並非易事,需長久地靜靜守候,看到了蒿草在動,水晃出幾圈波紋,有鼻尖和眼睛露出坑沿邊水面,你悄悄地靠近,使網或叉,閃電般出手抄住。通常,一個水凼子里住著夫唱婦隨的一對伉儷,抓住了這一隻就能尋著另一隻。兩隻「土遁子」燒上滿滿一大碗。鄉下人食青蛙有心理障礙,但對「土遁子」這種美味卻從來不會放過。最尋常的做法,就是如脫衣那般先剝了皮,剝出一個豐腴美白的身子,剁塊,放上板醬和蒜瓣不失原味地農家紅燒。若將「土遁子」斬塊裝入那種量米筒子大的砂銚子里,擱上水和鹽,再埋入灶膛灰燼中,隔夜取出,肉酥爛而湯呈琥珀色,上面漂一層油花,呷一口,吧嗒一下嘴,真是鮮到心眼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