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幕 誰在革命,怎樣革命 江北之二:由革命始以兵變終

第五幕 誰在革命,怎樣革命

江北之二:由革命始以兵變終

清江浦又叫袁江,現在是淮陰市所在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清朝在此設置江北提督,並有北洋軍一個混成旅駐紮。提督官銜跟巡撫相若,一省兩提督,分明有分而治之的意思。而江北提督,一向由北洋系統的人充任。所以,雖然江蘇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轄區,但北洋的勢力,卻已經伸了進來一隻腳。只是清末革命黨的滲透,如水銀泄地,無孔不入,而西太后死後,滿人親貴的上台,立意摧毀袁世凱的北洋山頭的做法,更是給了革命黨人機會。不僅像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這樣的大人物進到北洋軍掌了大權,下面的一些小營長小連長,也有接受革命黨宣傳的。革命一起,大人物革命未成,但小人物還是鬧出了點事,幾個小營長發動的灤州起義,就是一例。駐紮在清江浦的第十三混成旅,也有這樣的小營連長。
有資料表明,山西的起義軍,有相當部分的參加者,也沒有什麼革命理想。當革命發生,很多人不僅見錢眼開,見了雞鴨鵝豬,也眼https://read.99csw.com開。革命當口,把街上的活物都吃光了。副都督領兵去佔領藩庫,結果到了那裡,已經有人在搶了。下令帶來的士兵制止,沒有人聽命,懸賞也不行。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士兵們全亂了。搶的過程中,有被塌下來的銀箱砸死的,也有爭搶中鬥毆打傷了的。大批的銀元寶,被亂兵搶走,還有用東洋車拉的。當然,搶到了銀子,這些士兵也就散了。參加起義作為領導人之一的張培梅說,當時南京臨時政府有人鑒於山西革命軍的行徑,說山西沒有民軍,只有土匪。當然,這種說法有點過分,但山西革命軍紀律不好,卻是實情。難怪山西的民軍,這麼不能打,易守難攻的娘子關,稍微一戰就放棄,然後就一個勁兒地撤,拱手把山西讓給了北洋軍。
顯然,這兩個小營長或者連長,所能影響的人有限。開始攻打道台府,只有幾十人,就算是倆連長,也應該能調動兩百人才對。後來鼓動起參加的人,多半不是九九藏書為了革命,只是想著發財。因為士兵們傳說,道台府有幾十萬兩銀子。革命成功,道台走人,只是給了這些亂兵一個機會。北洋軍不像南方的新軍,整體文化素質比較高,比較能接受文明的價值觀,他們就是些在土地上刨食吃不上飯的北方農民,當了兵,就是為了吃糧拿餉,眼界又窄,聽說有幾十萬兩銀子有機會拿,沒個不眼紅的。碰巧駐地又是幫會、教門叢集的所在,歷史上就是所謂刁民難治的地方,難免不接受壞影響,而魯南淮北一帶的第三社會,恰恰沒有接受革命黨的宣傳,跟革命黨沒有什麼關係。天下大亂之際,對他們來說,僅僅是趁機發財的好時機。所以,只要有人開了頭,他們就敢跟上,跟上不是為了革命,就是為了搶錢,就這樣,革命就變成了兵變,變成了搶劫。大搶之後,這些士兵,就紛紛往徐州老家跑。有些後來還被輕易追到,追回了贓物,掉了腦袋。有些回家的士兵被革命學生說服,回來革命,結果時過境遷,做過搶匪的https://read.99csw.com士兵,沒有人再相信,學生被殺掉,隊伍被繳械遣散。參与兵變的士兵,後來大部分被來到徐州的張勳所收編,成為辮子軍的一部分。
可是,等到第二天城裡的紳商打開城門,掛起白旗,列隊歡迎革命軍入城時,卻出了亂子,跟著鬧的沒有軍官,部隊的建制早就打亂。跟武昌起義不一樣,這些士兵根本不聽兩個小營長的,進了城,就大開搶戒,搶完了庫銀就搶商鋪,搶完了商鋪就搶百姓。這些士兵,大半是徐州人,家鄉不遠,搶完了之後,就集體開溜,回老家去也。他們一開頭,城裡城外的流民,也乘機搶劫,亂了好些天,才由紳商推舉的江北提督督練公所的蔣雁行出面,帶了少數沒有參与兵變的軍隊,把局面穩定下來。就這樣,一場革命,變成了兵變。
當時,原任江北提督的段祺瑞,因袁世凱的出山,被調往湖北,位置由淮揚道滿人奭良護理(代理)。奭良是個好好先生,六十多歲了,跟多數滿人官僚一樣,吃喝玩樂都行,但就是帶不九_九_藏_書了兵。所以,當地這一協北洋軍,漸有不穩之勢。所以,在段祺瑞走了不久,十三混成協的兩個管帶(營長),一說是隊官(連長),帶了幾十個士兵,突襲道台府,噼噼啪啪打了兩個多小時,由於事不機密,奭良事先有備,裏面守軍頗多,沒有得手,革命黨退出城外。奭良遭此亂,想了好久,沒有什麼好辦法,只好安撫收買,於是購買了近百頭豬,讓官兵們大吃二喝,還許諾加發一個月的軍餉。沒想到,這點小恩小惠,反而勾起了這些士兵的野心,讓他們覺得提督府里銀子不少。原本只少數人作亂,下回,當兩個小營長返回鼓動造反時,反而大批人馬都加入了。一時間槍聲密布,四面楚歌,士兵們把炮也拉出來了,對著城門一通亂轟,城裡人心大亂。沒辦法,道台老爺只好帶上家眷翻牆走路,一夜之間,清江浦變了顏色。
除了一少部分在革命前就參加革命黨的人之外,士兵的政治傾向,實際上是很可疑的。對他們來說,參加革命軍還是參加不革命的軍隊,都是吃糧當九九藏書兵。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要想他們在大亂之際,安分守己,委實是件難事。
武昌起義爆發,朝廷和報界,最初都說是兵變。但在一般人的習慣里,兵變跟起義是不一樣的。兵變沒有什麼政治目的,之所以變,首先因為對上司不滿,但這不滿,往往跟錢財有關。所以,變起來,就大搶一通然後呼嘯而去,戴著搶來的錢財四散回家,就像吃了一頓豐盛而且連吃帶拿的散夥飯。除非像民國元年北洋第三師這種有組織的兵變,才會搶完了還回營。但是革命或者起義不是這樣,像武昌起義,從統治者視角,的確士兵嘩變了,但嘩變了的士兵,是要奪取政權,不是搶銀子分銀子。因此,雖然政權易色,但政府的庫銀和商家的銀子都沒有事。因為嘩變的新軍士兵有理想,有抱負,他們干這種掉腦袋的事,不是為了錢。但是,革命起來之後,參加的人多了,良莠不齊,紀律就靠不住了,而也介入革命的一些北方軍隊,革命理想淡漠,就更不靠譜。發生在江北清江浦的一場革命,就由革命變成了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