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幕 筆杆子和槍杆子 秋瑾:設計軍制

第八幕 筆杆子和槍杆子

秋瑾:設計軍制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組織北伐軍,所用的軍銜,大體是跟秋瑾的設計相似,女俠的心血總算沒有完全白費。
到了湘淮軍也不中用的時候,清朝新政,新建陸軍的兵制,又為之一變,徹底西化,具體地說是普魯士化。軍、鎮(師)、協(旅)、標(團)、營、隊、排、棚(班),軍長叫軍統,師長叫鎮統,旅長叫協統,團長叫標統,營長叫管帶,連長叫隊官,排長就叫排長,班長叫棚頭。但是軍官的軍銜,卻還沒來得及實行西式的,依舊按綠營的階梯排。這樣的軍制,雖說西化,但在名稱上還有點中國特色的尾巴。這個尾巴,要在辛亥革命之後,進入民國才徹底切掉。不僅各級長官的稱謂,連西方軍銜也採用了。
秋瑾不愧是鑒湖女俠,一個女流,留學日本,不僅時常挎著倭刀,把玩九_九_藏_書手槍,也一直在留心軍事。被捕就義前的所謂「口供」,儘管是書吏所錄,依然顯示出她大無畏的氣概,根本不屑於跟審訊官員談革命黨的事,從容赴死,毫無懼色。要論氣魄,革命黨人還真沒有幾個人能比。她所設計的軍制,其實真的比清朝的新建陸軍要高明。三三制的結構,直到民國國民黨黃埔建軍才採用,比北洋(襲承新軍)的二二進位要更靈活,更適於作戰。這樣的軍制,有日本的影子,也有一點中國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把日本的軍銜也引進來了,有將、佐、尉。不像當時的新軍,明明是旅長了,還要掛個提督的銜,就像當時軍人的老照片,身著西洋軍服,腰挎軍刀,頭上面還扣一個頂戴。據說日本軍隊的參謀,不像我們後來理解的瞎參謀爛幹事,能量特大,權力特大https://read•99csw•com,所以,秋瑾在光復軍里也有參謀一職,就排在大將副將之下。
晚清的軍制,到新政時,已經變了幾次。八旗姑且不論,綠營兵制,是承襲明朝中葉以後的鎮守體制。一省長官為提督,其次為各鎮總兵,總兵以下為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隸屬於總督、巡撫以及提督、總兵的部隊,編製為標,標下為協,由副將統帥,其餘由參將到守備,統轄的部隊均為營。營之下為訊,由千總、把總統領。這種體制,官銜等級雖然分明,但每個標、每個營之間,不僅強弱不等,兵力多寡差距也很大。加上打仗的時候,各個營分別組合,另派大員統率,兵與兵,兵與將之間,兩兩不相知。上了戰場,唬人可以,真打就有麻煩。說是派上一個營,多的時候近千人,少的時候百九九藏書人不到,叫指揮官可怎麼算兵力多寡?
光復軍不僅有軍制、軍銜,連服裝都設計好了。軍裝是白色包頭,對襟黑色軍服,有肩章,還有胸帶,自大將到佐尉,均掛胸帶,一如西洋軍人懸挂勳章之斜胸帶。胸帶的顏色代表軍銜,黃色最貴,次白色,再次紅色,最次淺藍。跟後來用星和杠來區分,意思差不多。
不過,在清朝新軍和民國軍隊之間,還有一種新軍改進版的軍制設計,這就是1907年光復會起義組織的光復軍。這個軍制,是革命黨的女英雄秋瑾設計的。光復軍分為三路,北路、中路和南路,北路設三個師團,中路四個師團,南路兩個師團。另一說是光復軍分為八軍,用「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個字為標誌,分為光字軍,復字軍,漢字軍……每軍首領為大將、副將,然後是行軍參謀和行軍副參謀。每軍九*九*藏*書下設左、中、右三軍,軍下設三佐,左佐、中佐、右佐,佐下有尉,左尉、中尉、右尉。但不知師團和軍是什麼關係,在清朝官吏查獲秋瑾的文件中,似乎沒有說明。革命黨人陳去病寫的秋瑾傳中,乾脆就沒有師團的說法。也許,三路師團的設計,是為起事成功擴軍以後設計的。
可惜,設計的如此漂亮的軍制,卻只能用在一群烏合之眾身上。秋瑾賴以成事的人,只有會黨。浙江各地的會黨,草莽中人,散漫慣了,不大可能按照這個編製組合起來,就是給他們帶上軍銜,掛上胸帶,也一樣亂七八糟。一聽說要起事,沒有命令,自己就先幹起來,光復會籌劃多年的起義,其實就是被這些草莽之輩的擅自行動給毀了,秋瑾精心設計的軍銜,也沒派上用場。
太平天國鬧將起來之後,湘淮軍基本上頂替了八旗和綠營,湘淮軍的體九-九-藏-書制是勇營制度,基本單位為營,每營四百多人,營下分為四哨,每哨百多人,哨下分八隊,每隊十多人。但統領者的官銜,依然如同綠營,無非提、總、副、參、游、都、守。只是由於仗打得多,官升得快,一個隊的頭,絕不是千總、把總,而可能是總兵、提督。不過,據研究者的研究,說是湘淮軍的兵制,比起對手太平軍模仿周禮的軍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的結構,還是要好些。因為同樣採用洋槍洋炮,湘淮軍的體制比較接近西方營連排班的結構,只是在連和班之間沒有排。這樣的排列結構,比較合適使用現代火器。的確如此,別的不講,太平軍每個小單位都有自己的旗幟,打起仗來,打旗的太多,有時感覺呼啦拉一片旗雲,這樣一來,嚇唬人挺合適,但真打,放槍格鬥的人自然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