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東方的傳奇 三、賢相應時而生

第二章 東方的傳奇

三、賢相應時而生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是許多微力因素聚集成合力的結果。提到因素,首先要從大唐的宰相說起。
接替姚崇宰相職位的是姚崇大力推薦的宋璟。姚崇與宋璟共事多年,深知其德行和才能。姚崇的舉薦,頗受後世史家好評。宋人洪邁說:「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容齋隨筆》卷五)
姚崇精於吏道,處事明敏。有次,姚崇因私事向玄宗請了十幾天假,從而使應當處理的政務堆積如山。同朝宰相盧懷慎自以為才幹不及姚崇,凡事推而不專。姚崇假滿復出后,只一會兒,就將未決之事處理完畢。於是,紫微舍人齊瀚稱姚崇為「救時之相」,稱盧懷慎為「伴食之相」。
開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開始考慮任命宰相一事。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經久不息的宮廷政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這樣的局面,非能人不能治。這時候,玄宗想到了姚崇。
只是,這救時宰相沒有當得長久。姚崇善於治國,卻不善於治家。開元四年(716年),姚崇的兩個兒子招權攬賄,招來了非議,給姚崇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不久,姚崇的幕僚中書省主書趙誨又因為受蕃人賄賂而入獄。玄宗親自審訊,定為死罪。姚崇卻因為念舊,千方百計地營救,玄宗因此很不滿意。姚崇為此憂懼不安,數次申請辭退相位。玄宗答應了他的請求。姚崇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身份罷知政事。
宋璟在玄宗朝為相期間,建言行事,繩愆糾過,對朝政多所裨益,被玄宗稱為「吏治之才」。他與姚崇並稱為開元賢相,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讚詞。后宋璟以年老為由退休,隱居洛陽。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陽,次年遷葬沙河先塋。read.99csw.com
姚崇罷相后,玄宗仍命他五日上朝一次。每有重大政事,便專門徵詢姚崇的意見,待遇甚厚。開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享年70歲。在中國古代政壇如沙場、骨肉相殘煎的社會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為相,這實在是不多見的。
姚崇沒有辜負玄宗的信任。他兢兢業業,輔佐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各當其才;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故杜牧稱讚他「首佐玄宗起中興業」。
然而,姚崇能先後在武則天和睿宗朝中為相,確實是有過人的才幹。凡軍國要務,皆瞭若指掌。他為相且兼兵部長官,凡軍隊的戍兵駐屯營地和偵察瞭望哨所,以及士卒倉儲器械的數量,「無不精熟」(李贄《藏書·智謀名臣姚崇》),是眾所周知的能人。所以,玄宗剷除了太平公主完全掌握了局勢后,便立即想到了姚崇的可用之處。
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逃到成都,當得知兒子肅宗任命房琯為相時,喟然長嘆說:「此不足以https://read.99csw.com滅賊也。」又說:「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並盛讚姚崇的「宏才遠略」(《大唐新語·卷八》)。後房琯出軍收復長安,果然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國家動亂依賴於良將平定,國家安定依賴於賢相治理,這是封建帝王治理國家最經典的理論。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百官辦理國家大事的最重要職位,它對整個國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唐朝實行多宰相制度。唐太宗時,特置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職務都是宰相。唐高宗以後,侍中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其他官員的官職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便也是宰相。四品官員以下,只要加平章事名號,也列入宰相之列,共同參議國政,只是權柄要輕一些。這套制度終唐之世不改,目的是為了防止出現西漢初年相權太重、君權反而被架空的情況再次出現。
宋璟素以清廉正直和剛正著稱。武則天當朝時,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貴寵用事,頗有野心。有人在長安右衛西街公然張榜揭發說:「易之兄弟、長孫汲、裴安立等謀反。」當時宋璟為御史中丞,認為榜中所揭發的事情嚴重,要求調查張易之、張昌宗。武則天自然不同意,宋璟堅持力陳。武則天很不高興,命宋璟退出。宋璟慨然說道:「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臣,擅宣王命。」這時候,左拾遺李邕說:「宋璟所奏,事關社稷,望陛下可其所奏。」武則天這才有所醒悟,傳命張氏兄弟配合調查,並命張氏兄弟向宋璟辭謝。宋璟拒而不見,讓使者轉告張氏兄弟:「公事當公言之,私見即法有私也。」當時滿朝文武稱呼張易之、張昌宗為五郎、六郎,以表示親熱,唯獨宋璟稱呼官名。天官侍郎鄭杲覺得奇怪,問道:「中丞奈何喚五郎為卿?」宋璟回答說:「若以官秩,正當卿號;若以親故,當為張五郎、六郎矣。足下非張氏家僮,號五郎、六郎何也?」鄭九_九_藏_書杲大慚而退。事見《大唐新語·卷二》。
關於宋璟,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大唐近300年,「房(玄齡)、杜(如晦)」與「姚(崇)、宋(璟)」並稱四大賢相,前二人為貞觀之治做出了貢獻,后二人則在開元之治中功不可沒。姚崇和宋璟二人的罷相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此時,天下已經大治,大唐都城長安生機勃勃,商賈雲集,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色人等,神采飛揚。唐王朝已進入到一個傳奇而輝煌的時代,海內晏然,天下太平。天下人為生在盛唐而自豪,玄宗也為此而驕傲。需要克制的時代結束了。
姚崇具有極其敏銳的政治嗅覺,當時武則天病重,他積极參与了復辟李姓唐朝的活動。復辟成功后,武則天被迫移居上陽宮,眾人都歡呼雀躍,唯獨姚崇為武則天掬了一把同情淚。畢竟,他曾經長期效忠於這個風格強硬的女人。復辟的組織者張柬之與姚崇交好,特意提醒道:「今日豈是啼泣時!恐公禍從此始。」姚崇答道:「元之事則天皇帝久,后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從公佚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舊唐書·卷九十六·姚崇傳》)
姚崇初為宰相時,有一次向玄宗奏事,玄宗卻仰視大殿的屋頂,不加理睬。姚崇說了好幾遍,玄宗始終充耳不聞。姚崇還以為自己說錯了什麼,但又不知道錯在哪裡,只好訕訕退了出去,心中忐忑不安。高力士也覺得姚崇挺委屈,勸諫玄宗說:「陛下新總萬機,宰臣奏事,當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說:「朕任元之(指姚崇)以庶政,大事當奏聞共議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煩朕耶!」(《資治通鑒卷·卷二百一十》)意思是嫌姚崇奏報的事情太小,以後這類的事都不必上奏,宰相直接處理就行了。高力士立即到中書省傳達玄宗的旨意。姚崇轉憂為喜,感激之餘,放手施為,當斷即斷。
九九藏書三思通過上官婉兒攀附上韋后,重新得幸於中宗。京兆人韋月將不堪憤激,上書揭發武三思與韋后的奸|情醜事。中宗不聽,命立斬韋月將。此時宋璟為黃門侍郎,認為應當「按而後刑」。中宗聽說后連衣服都來不及換,從側門衝出,催促宋璟趕快將韋月將斬首,一副生怕韋后的奸|情傳聞被更多人知道的樣子。宋璟當場拒絕,說:「人言宮中私於三思,陛下竟不問而斬,臣恐有竊議。故請按而後刑。」中宗勃然大怒,宋璟卻絲毫不懼,大義凜然地說:「請先斬臣,不然,終不奉詔。」碰到如此強硬、以生命要挾的臣子,中宗也無可奈何,只得改判韋月將嶺南流配。不過後來,韋月將還是在嶺南被人暗殺。事見《大唐新語·卷二》。
姚崇因為此事被排除在新復辟的核心權力圈之外,出為亳州刺史,后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刺史。但中宗複位后,武三思等殘餘勢力勾結韋皇后,捲土重來,張柬之等參与復辟的人或被貶,或被殺,唯獨祟幸免於難。這確實應驗了中國的那句老話:「塞翁失馬,安知禍福。」睿宗即位后,因姚崇作風務實,善於處理實際事務,即召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遷中書令。當時李隆基還是太子,太平公主幹預朝政,姑侄二人斗得不可開交。姚崇和宋璟都站在太子一方,為李隆基出謀劃策,建議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洛陽,以防太平公主謀反。太子李隆基為避免觸怒太平公主,反而罷免了姚崇和宋璟。姚崇在棋局中最終還是可憐的棋子,成為了李隆基的犧牲品。
古代宰相的職能非常重要,國家政治的好壞,經濟發展的快慢,往往取決於宰相是否得人。玄宗任用了姚崇和宋璟,天下因而大治。姚崇和宋璟代表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一切都是為了皇權的鞏固,沒有任何勞民傷財的行動。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言:「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作為宰相,這二人不但才華出眾,而且政績斐然,是相當成功的。「姚崇、宋璟、蘇九*九*藏*書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二人無愧於名相的稱號。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召姚崇入朝議論國事,欲加重用。姚崇侃侃而談,針對當時弊端向玄宗建言「十事」。玄宗聽完后,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又遷紫微(中書)令。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玄宗時為避「開元」字諱,改名崇。他自幼受父影響,懷「王佐」之志,折節讀書,精通吏道。長大后,應「下筆成章」制舉,授濮州司倉參軍。幾乎后至京城任司刑丞,參与審定刑獄。武則天後遷為夏官(兵部)郎中。時契丹侵擾河北,軍務繁劇,而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條理,深受賞識。聖歷三年(700年)春,狄仁傑向武則天薦姚崇任夏官侍郎(四品)。不久,姚崇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又遷風閣侍郎兼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