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萬馬齊喑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第四章

萬馬齊喑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第四章

董仲舒從「靈驗」的求雨、止雨活動中得到啟發,將這種思維方式推而廣之,以《春秋》為據,把自然界的突發事件與社會的政治現實聯繫在一起,相互推導、相互求證。沒有想到的是,他差點因此而遭致殺身之禍。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一天晚上,董仲舒不知怎麼就想起了前些年發生在遼東高廟及長陵高園便殿的失火事件,一時間,他不禁神思飛揚、靈感倍增,便以此為例,運用《春秋》中的災異論分析、推演了一番。他認為之所以發生宗廟燒毀的非常事件,原因就在於朝政積弊未除,皇家宗室驕奢淫逸。而挽救的措施就是秉承天意,清明朝政,剷除朝廷內外的擅權作威之人。他一邊分析推理一邊順手記下,乃至通宵達旦,才寫成一篇草稿。然後,他走出門外,呼吸著清早的新鮮空氣,沐浴著初露的晨曦,一邊漫步一邊繼續推敲不已。
然而,董仲舒即使告老之後,還是念念不忘官宦仕途,心有所系,感慨萬端,不禁黯然神傷地揮筆寫了一篇《士不遇賦》的長文。其中的「時來曷遲,去之速矣」,「心之憂矣,不期祿矣」等句正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
董仲舒回到長安,怎麼也閑不住。拿了皇上的薪俸,當然得幹活才行,沒有具體政務,就將他的一套《春秋》政治學說傳授給漢武帝的近臣吾丘壽王及太子劉遂等人,同時還進行春秋公羊學理論與社會政治實踐相互結合的探討與研究。
董仲舒的從政經歷與孔子似有不少相同之處,孔子與其弟子到處碰壁,還不時遭受驅逐、圍困與飢餓的「糾纏」;而董仲舒則是不受重用,每到一處,都與別人合不來,無法和諧相處,結果空有一九*九*藏*書腔大志,不得不主動引退。學術與政治,嚴格說來是兩條不同道上跑的馬,而孔子與董仲舒硬要將它們生拉硬扯在一起搞什麼「拉郎配」,最後受到戕害的只能是學術。他們相當狼狽的從政之路,也從某一方面證明了儒學與政治的不合時宜。可是,他們卻不明其理,一心想著為君王服務,為朝廷效命。自己從政不達,還將滿腔希望寄托在後來的儒者身上。
董仲舒回到長安老家后,「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與早年對學問的學習研究有所不同,董仲舒晚年以著述為主,將畢生的研究成果與人生結晶形諸文字,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辭官居家后寫成的。如果董仲舒老死官場,那些流傳至今的總結性文字如《春秋繁露》等也許在它們還沒有問世時就已「胎死腹中」了。由此看來,士以不遇為幸遇。
他一上任,就用自己熟知的那一套儒家禮儀來約束易王劉非,勸諫他遵循儒家的等級秩序、尊卑觀念。董仲舒自「天人三策」一出,已是天下聞名,易王也不敢對他非禮,只得表示敬重,做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一時間,王相之間也能相安無事。
漢武帝看了這篇草稿,也不想貿然處理,就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急召當朝賢良,傳閱草稿,徵求他們的意見。草稿沒有署名,也沒有謄寫,字跡隨意,一時難以分清何人所作。傳到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手中時,他當然也不知道這則「災異之記」出自恩師之手,就揣摸皇上的心理,針對其中的內容大加撻伐,認為作者不明事理犯上作亂,表面上是引經據典,實則是對經典的褻瀆與歪曲。其他學者也一致附和、贊同呂步舒的抨擊。於read.99csw.com是,董仲舒被打入監獄。若以妖言惑眾、下級誹謗上司等幾條罪名而論,按當時的刑法,足可將董仲舒判個死罪。後來,漢武帝看在他那份卓越的「天人三策」分上,才下詔赦免了他。
君命一聲如山倒,皇上聖旨一下,董仲舒無法違拗,只得滿腹心事地離開長安,趕往江都赴任。
董仲舒運氣真好,他這一套巫術般的裝神弄鬼正巧趕上了雨將止息的時刻,結果博個得滿堂彩。更為幸運的是,此後,他繼續運用相生相剋的五行原理求雨,「凡求雨之大體,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樂。」仍是止雨那一套「把戲」,只不過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又獲成功。他的止雨、求雨分別選在久雨必晴、久晴必雨的時刻,因此頗為靈驗。這種靈驗與他的那一套陰陽五行及天人感應純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可這種偶然偏巧全讓他碰上了。於是,在科學知識無法解釋的情況下,董仲舒滿懷虔誠之心,不得不認真地思考天、地、人之間的內在聯繫,由此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觀念,深刻地影響了他對儒學的改造。
董仲舒在江都為相的第二年,境內突然下起了連陰大雨,一時間,江河灌滿,農田受漬,可大雨仍下個不停,沒有半點止息的跡象。如果大雨繼續不止,不僅農作物受損減產欠收,弄不好還會發大水鬧洪災。老百姓急了,大臣們也急了,董仲舒更是焦灼不安。無奈之際,他便想到了自己這些年來研究不輟的陰陽學說,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何不將其運用一番呢?於是,一番推演過後,董仲舒想出了一個法子,以陰陽五行中的相生相剋原理止雨。他認為雨水連綿屬陰氣過盛,陽氣衰弱。若https://read.99csw.com要止雨,就得張揚陽氣、收斂陰氣,使得陰陽二氣勢力均衡。他相信天人感應之說,天人本為一體,只要人間有所行動,上天就會感應,反之亦然。女為陰,男為陽,開陽而閉陰,「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樂也」,如此一來,陰陽就能得以平衡,雨水就會自然而止。於是,董仲舒要求官吏們將妻子藏匿家中,女子不能隨便出來走動,所有水井也要統統蓋住以防陰氣泄漏;而男子們則身穿紅衣、頭戴紅帽、腰系紅帶,大力張揚陽剛之氣;還打掃社祠,擺上犧牲,由巫祝在一旁祈求上蒼止雨。按照董仲舒的預先安排,這一活動要進行三天。可是,還只第二天,一直陰沉著的天空似乎真的有所感應,突然間雲收雨霽,一片晴和。百姓自然歡呼雀躍,而董仲舒的聲名更是傳遍江都王國的角角落落。
董仲舒想用儒家的那一套仁義禮德學說影響、束縛易王,可劉非從小養就的武人氣質遠非董仲舒幾句不關痛癢的言語所能改變。其時,漢匈關係惡化,匈奴多次騷擾漢朝邊境,好勇尚武的劉非多次主動請纓,要求帶兵攻打匈奴,但武帝始終沒有答應。劉非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有赫赫戰功,他手下又有一幫有勇有謀之士,對漢廷一直構成潛在的威脅。平時,他也不太買武帝的賬,頗有點我行我素的味道。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易王劉非又上書武帝,請求出兵進擊匈奴,以平漢民心中長久淤積於心的憤恨之氣。武帝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朝政相當反感,可一時又奈何不了他,便將滿腹積怨一股腦地發泄在董仲舒頭上:當初寄予厚望派你去當江都相,不就是希望能夠匡正、勸諫易read•99csw.com王循規蹈矩、忠心朝廷的嗎?可易王不僅沒有改變,還有點變本加厲了,你這個相國到底是怎麼當的?!漢武帝一惱怒,就撤了董仲舒的江都相之職,將他召回長安,降為中大夫——一個沒有固定責任的閑職。
他想不通,也許,是因為江都王的緣故吧?漢時江都,即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封到那兒的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同父異母哥哥,他喜好武力,崇尚冒險,為人驕橫,頗有一點桀驁不馴的味道。很有可能,漢武帝派他去當江都相,是想依靠他以儒家禮儀去束縛、糾正易王的過錯,從而維護中央的集權統治。如此說來,也可以認為這是漢武帝對他另一種形式的重用。也只有這樣解釋,他的內心才能夠得到一點安慰與平衡。
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董仲舒身上。他在完成策對之後,自我感覺相當良好,對其中的思想觀點及建議措施都非常的滿意。事實也正是如此,漢武帝對「天人三策」不僅激賞,而且及時、嚴厲地採納施行。然而,漢武帝卻並沒有因此而重用他,連在中央的位置也沒給安排一個,而是將他派往諸侯國江都為相。
湊巧的是,與董仲舒來往密切的同事、中大夫主父偃一大早就前來拜訪他。僕人讓主父偃等候,他不禁慢慢地踅進董仲舒的書房,往書桌上一瞧,一眼就發現了一份剛剛草就的手稿。拿過一看,上面的內容不禁嚇得他心驚肉跳。稍稍鎮靜,具有小人邪噁心理的主父偃認為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終於來了,將這份「災異之記」的草稿偷偷塞進懷裡不辭而別,然後密奏朝廷將董仲舒告了一狀。
董仲舒為探究春秋公羊學之精義,于儒家典籍之外,還涉獵了法、墨、道、名、陰陽等其他諸子百家的https://read.99csw.com著作以融會貫通,特別是對陰陽五行學說,更是有著深刻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因此,他除了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治理百官外,還常常用陰陽五行學說處理政事,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江都求雨、止雨。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左右,董仲舒以九十多歲的高齡老死家中,走完了既熱鬧又寂寞、既坎坷又平坦、既偉大又可悲的一生。
不久,董仲舒又重獲啟用,官複原職。這時,江都王劉非去世,新主劉建繼位,漢武帝又派董仲舒復出江都再次為相,輔佐少主。劉建從小作惡多端,對董仲舒的勸諫與輔佐根本就聽不進去。為吸取上次漢武帝遷怒的教訓,董仲舒主動請調,轉徙膠西王國為相。膠西王劉端雖然能夠善待他,但兩人的合作也不愉快。後來,董仲舒看出劉端驕橫暴戾圖謀不軌,而自己又無法扭轉,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惹出殺身之災與滅族之禍。惹不起躲得起,想到這些年伴君如伴虎的宦海沉浮,董仲舒對從政一途已然心灰意冷。於是,他向武帝遞上辭呈,請求告老還鄉。這一年,他已是七十七歲的老人了。
漢武帝徵召賢良之士的目的,就在於量材錄用,以佐其政。董仲舒排名第一,策論又好,卻為何得不到皇上的重用呢?這真讓董仲舒百思不得其解。他一輩子盼望著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權力的中心位置一展宏圖。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自以為可以發揮、施展的機會,可皇上只對他欣賞,卻不願委以大任。於是,他的心中涌過了一股難抑的失落與惆悵。
董仲舒治理江都,經過他的一番艱苦努力,確也達到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興盛景象。然而,他的政績不僅沒有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反而因為江都王劉非而獲咎遭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