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拓跋宏 第二章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拓跋宏

第二章

獻文帝一死,馮太后即被尊為太皇太后。直到她于公元490年去世為止,一直都在臨朝稱制,沒有放棄手中的權力。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很有可能就在馮太後身上吸取過不少「靈感」。然而,馮太后不僅才能出眾,而且政績斐然,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將北魏治理得有條不紊,為慈禧太后所遠遠不及。若以女人的治國能力及成就而言,在中國歷史上,唯有武則天可與馮太后差強比擬。
這一年,拓跋宏九歲。他兩歲喪母,長大后一直不知生母是誰;九歲又失去了父親的關懷至愛。如果不是特殊的出身,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過上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生活,可是,封建王朝那無可更移的專制殘忍決定了他一輩子只能在畸形的環境與氛圍中打發人生。
俸祿制推行后,加強了北魏的中央集權及封建化進程,確曾起到了保證官吏日常生活、杜絕貪污搜括的明顯效果。它不僅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與先聲,也是北魏根除遊牧奴隸制殘餘,接受漢族官僚政治制度的表現與象徵。
就在俸祿制實行一年並取得明顯的成效后,北魏又在經濟上採取了一項相當重要的改革——均田制,它由鮮卑族的部落分工中的計口受田發展衍化而來。
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土地改革制度,經歷了北魏、北齊、北周、隋,直到唐代中葉才告終止。它在古代持續了約三百年,並影響到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但其開始卻是北魏孝文帝時代。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俸祿制。俸祿每三個月發放一次,以每年十月為起始。同時,對貪污行為制定了更為嚴厲的懲罰措施:「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
長期的戰亂使得原本富庶的中原地區呈現出一片凄涼蕭索景象,出現了不少無九*九*藏*書主荒地。同時,流亡人戶的返歸鄉里、大量遷徙的民眾及豪強地主的強行霸佔使得不少有主土地的歸屬也存在著嚴重的產權糾紛。許多農民得不到土地無法生存,或是聚嘯山林作亂,或是成為豪強地主的隱戶。這些,都嚴重地威脅著北魏政權的統治,因此,清理戶口、整頓地籍的改革措施勢在必行。
均田制,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現有土地實施分配與調整。而先行建立戶籍是推行均田制的基礎,只有核准人口,才能按戶授田。北魏初期沒有戶口制度,不少農民或破產逃亡,或成為豪強地主的隱戶。人口無法統計,政府的賦稅收入大大減少。公元473年,孝文帝派人到各地清查戶口,僅青州和冀州等五個州就查出隱戶人口十多萬。於是,北魏在馮太后親信李沖的建議下廢除宗主督護制,建立「三長制」。其具體內容就是「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向各州派遣戶籍大使,以檢查戶口、確立戶籍。三長制打破了幾百年來地方的宗族勢力,將依附於豪強大族的農民收歸國家直接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禪位時只有十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但還是掩人耳目地發表了一份詔書,說他遜讓皇位是想過過清靜生活。退位后的獻文帝被尊為太上皇,但他根本清靜不了,一顆年輕而火熱的心靈總是躍動著想干點什麼,就以太上皇的身份親自率兵出擊柔然,並不斷地巡視各地,「國之大事咸以聞」,還將馮太后罷黜的一名舊臣重新起用。所有這些,自然又引發並加深了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宮廷鬥爭最為赤|裸、血腥而殘酷,爭鬥雙方往往不擇手段,置血緣親情而不顧,讓對方倒斃在一片慘淡的血光之中而後快。馮太后與https://read.99csw.com獻文帝之間不存在血緣關係,迫他遜讓退位、送上一頂太上皇的頭銜就已經是手下留情很不錯的了。可獻文帝畢竟年輕,未能領悟到馮太后的深遠用意,還是一個勁地在「太歲頭上動土」。於是,獻文帝便成了馮太后眼裡的一根「肉刺」、腳下的一塊石頭,公元476年,她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毫不客氣地將他殺害了。
孝文帝之所以要在馮太后的喪禮上「大做文章」,一是因為他確實對她懷有較為濃厚的感情,儘管馮太后斥責過他,還想廢掉他,但他總是認為「養育之恩,詔教之德,尋之曠代,未有匹擬」;再則,孝文帝想通過喪禮的形式,將漢族的封建禮儀文化、忠孝仁義以身示範地落到實處;同時,他也想通過葬禮向文武大臣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將以更迅速更堅決更徹底的方式將馮太后的改革方略執行到底。
公元486年,孝文帝年滿二十,已經長大成人了。于情、于理、于勢而言,馮太后都不便繼續臨朝聽政,她不得不將權力的「魔杖」交給拓跋宏。於是,「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這才正式主持朝政,連詔冊也親自動筆起草。
三長制、均田制與新的租調製是一個系列與整體,它們相互配套施行,對豪強大族的土地所有制進行了一些限制,從他們手中奪回了大量勞力,分給農民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從某種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中國古代平均主義理想的一次打了折扣的實現,它使得耕者有其田,滿足了廣大農民的部分要求,對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社會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隨著孝文帝的一天天長大,他與馮太后的關係也日漸微妙而複雜起來。馮太后雖然不是拓跋宏的親祖母,但他一直受九*九*藏*書著馮太后的撫養、教育及恩惠,自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親情與依賴。馮太后按照自己心中的模式培養、塑造他,拓跋宏從小就接受著漢族封建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育,他們的思想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在許多問題上看法一致。然而,兩人之間也有矛盾與摩擦,這矛盾的關鍵還是在於一個字——權。作為封建制度的最高統治者,權力就是一切,甚至比生命更加重要。馮太后權欲極盛,且生性猜疑,她看到一天天長大的孝文帝越來越「聰聖」,擔心將來難以控制,「不利於馮氏」,又打起了廢掉的主意。於是,她將拓跋宏關在一個室內三天不讓人送飯,時值寒冬臘月,他穿著的也僅是一件單衣。馮太后召集大臣討論,打算另立咸陽王禧為帝,遭到不少元老大臣的激烈反對,才不得已而作罷。同時,她還命令內官監視孝文帝的言行舉止,每十天報告一次。一次,宦官密報了他的「過錯」,馮太后大怒,立即傳來拓跋宏,狠狠地打了他數十大杖。孝文帝無法反抗,只好「默然而受,不自申明」。拓跋宏性情聰穎,深深地懂得忍讓之道,不是像他父親那樣血氣方剛。也許,他正是從父親身上吸取了血的教訓,才沒有擴大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如若不然,以馮太后之堅毅與謀略,哪怕大臣「固諫」再厲害,早就將他從北魏的皇帝寶座上一腳踢開了。
三長制建立,北魏即開始嚴厲推行均田制,將露田、桑田、麻田、宅地、菜地等不同質量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數量分給普通百姓,授予地方官吏以公田(即俸祿田),並對土地的繼承、買賣與轉讓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與控制。與均田令頒布的同時,北魏政府還對賦稅制度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確定新的租調製,以減輕農民負擔。
在馮太后的一系列改革https://read•99csw•com措施中,影響最大的當數班行俸祿制。
拓跋宏親政后,馮太后並不是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以她那極盛的權欲而言,肯定還要時不時地過問一下朝政,但起主要作用的自然已是孝文帝了。在拓跋宏為皇的二十八年時間里,對權力的執掌應該分為三個階段:一、五歲登基到二十歲時,大權完全掌握在馮太後手中;二、二十歲親政到二十四歲時馮太後去世,他與馮太后兩人共掌朝政;三、從二十四歲到三十三歲離世,政權歸於拓跋宏一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大刀闊斧全盤漢化之時。嚴格來說,孝文帝真正執掌北魏朝政的時間也就不過八九年時間。但是,他五歲當皇,在位二十八年,也算得上是一個資歷頗老的帝王了。封建皇帝的九五之尊使他從小就在大臣及民眾心目樹立了一種無上的威嚴與凜然的形象,一旦大權在握,他就顯出了一代英主的勃發雄姿。
馮太後於公元490年逝世,時年四十九歲。馮太后死後,拓跋宏十分悲痛,五天沒有好好進食,一天三餐僅吃小半碗米粥,喪服也一直不肯脫下。儘管馮太后立下遺囑,要求喪葬從儉,但孝文帝還是將她的喪禮舉辦得相當隆重,並表示要遵照古禮,守孝三年。在遭到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的強烈反對后,才勉強作罷。
馮太后臨朝聽政,不僅不是人們常說的那種「頭髮長見識短」的女人所為,而是以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優秀政治家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她不僅按自己心中的理想培養新皇,還將整個北魏納入自己構想的框架與模式之中。她的目標相當明確,一是進攻南朝,並乘其內亂之際,出兵奪取了淮北的大片領土,將北魏的邊界推進到淮河一帶;二是改革內部,採納漢人王朝的禮儀制度治理國家。小小的改動無關痛癢,當然也就起不九*九*藏*書到什麼作用,難以達到有效的目的,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會招致既得利益者及頑固堅持鮮卑舊俗貴族的反對。於是,馮太後果斷地處理了一批政敵,將他們或處死或免爵或流放。然後,她依靠馮氏家族成員,重用宦官及漢人官吏,拉攏鮮卑元老,在自己身邊培植了一批可靠的親信,鞏固權力,加強改革。
游牧民族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掠財富,他們往往「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氏族首領為了鼓勵士兵作戰勇敢,一是聽憑劫獲之物歸於個人,二是論功行賞,「班齎將士各有差」。這樣的政策大大激賞了將士打仗的興趣,他們明白從戰爭中得到的利益,要比遊牧大得多多,人人衝鋒陷陣、個個爭死效命,很少發生退縮、叛變與逃跑之事,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后,仍保留著過去的遺風——百官沒有俸祿,收入主要依靠擄掠與賞賜。賞賜的對象除了出征將士,還有文武百官。北方統一,戰爭與掠奪的機會就少了。官員沒有俸祿,只有通過搜括、貪污、經商等手段自己想辦法解決。「時官無祿力,唯取給於民」。於是,官員公開貪污受賄徇情枉法,大肆搜括於民無法無天。北魏吏治腐敗,財政匱乏,國家機構遭到嚴重蛀蝕,鮮卑貴族貪圖享受,昔日的獷悍善戰之風也在逐漸消失。歷代皇帝對此深感不安,多次下詔懲治不法官吏,可根本解決不了官員腐敗這一頭痛的老大難問題。官吏無俸祿,若不貪污搜括靠什麼生活?少數廉潔自律的官員,特別是部分漢人官吏家徒四壁,生活相當困難。要想治本,只有班行俸祿。
其實,三長制、均田制與新的租調製都是由馮太后拍板,然後以孝文帝拓跋宏的名義頒布施行的。拓跋宏雖然也參与了決策並積極推行,但起主要決定作用的,還是馮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