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情理與物理

情理與物理

梁:按常情來說,對小的、弱的被欺負,站在旁邊,都有一種不平,不喜歡那個樣子。這個不喜歡是一個理,這個理有,這個理是個「情理」。那個弱肉強食客觀存在,那是個「物理」。
梁:就是價值判斷。
艾:無論是什麼時候的、什麼地方的人,都不喜歡,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意思是人類,無論是什麼地方的?
艾:這沒有關係,我知道,我也沒有背過古書,我知道這句話。這些高明的人,所了解、所意識的真理,都是一個真理,對不對?都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標準。就是說無論是什麼地方的高明的人,超眾的人,所意識的真理是一致的。
艾:每一個社會有每一個社會的習俗,每一個社會有它的風俗習慣,每一個社會也有每一個社會的價值……
梁:所以剛才引的話,「什麼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所以我說不完全,因為古書沒有背過,不熟。(原句為「極高明而道中庸」——整理者)
艾:價值判斷。假如說每一個社會有不同,人類有沒有一個普遍的真理,一個普遍的價值判斷的標準?
梁:一方面說有,一方面說沒有。
梁:在60年前,九_九_藏_書60年前的時候我才二十幾歲,那個時候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那裡邊我就對孔子有一些解說,按照我當時的理解、我所能懂得的,來說明孔子。為了說明孔子——孔子不是喜歡講那個「仁」嗎?仁義的「仁」——我當時那個書裡頭,我說「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呢?是一種很敏銳的直覺」。孟子不是喜歡說「良知良能」,那個就是現在所說的本能。直覺嘛,英文就是Intuition,本能就是Instinct。我就是這樣子來把孔孟之學,用現在的名詞來介紹給人。現在我知道錯了。它只是近似,好像是那樣,只是近似,不對,不很對,不真對。這個不真對,可也沒有全錯啊,也不能算全錯。因為孔子所說的「仁」,它可以很深,可以很高深。孔子不是有那個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你把「仁」說得太高深,也就偏了,不必一定說得很高深。一方面是可以這麼說,可淺可深。如果你就是從淺的一方面來懂它,那是不夠的。所以我在當初的書裡頭,就是太從淺的方面來說。孟子也是那樣,孟子read•99csw.com的「良知良能」,你去懂得它,你去了解它,也是可淺可深。比如說「良知良能」,就是良心,誰沒有良心呢?都有良心。這樣說對不對呢?可以不可以這樣說?完全可以這樣說。可是又轉過來說呢,不能看得太簡單,不能理解得太淺。
那麼就說到我自己,我自己承認我是個佛教徒,如果說我是一個儒教徒我也不否認。為什麼呢?為什麼也不否認呢?就是因為這個大乘菩薩,我是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嘛,就「不舍眾生,不住涅」,所以我就是要到世間來。因此我的一生,譬如大家都知道我搞鄉村建設、鄉村運動,我在政治上也奔走,奔走于兩大黨之間,就是為國家的事情,特別是在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時候,所以這個算是出世不算是出世呢?這個與出世一點不違背,因為這是什麼呢?這是菩薩道,這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就要到山裡頭去啦,到廟裡頭去了,不出來了,大乘佛法就是「不舍眾生,不住涅」。說我是儒家,是孔子之徒也可以,說我是釋迦之徒也可以,因為這個沒有衝突,沒有相反。
艾:一方面有的是……
為什麼九-九-藏-書不能太簡單、不能太淺呢?因為我們這個人啊,人總是生活在社會裡頭,他離不開社會,所以他容易隨著社會走,社會習俗上這個算對,他也就對,習俗上以為這個不好,他也就跟著走,人很容易這樣。可是所跟著走的這個社會,(笑)東西南北,在這個國家,在那個國家,在這個洲,在那個洲,在西洋,在東洋,社會很多不同,古今也是很多不同,在空間上、時間上很多不同。人多半都是隨著社會走,所以在這個社會認為是不對的事,在那個社會認為是對的,這是常有的。除非天資很高的人,智慧很高,他可能不隨俗,他常常是(笑)領頭革命,天資高的人常常是這樣,所以有些話就很難說了。
梁:先說沒有吧。(艾:好。)沒有就是說人生就是得在社會裡生活,你就得隨俗,你一定反對社會,會不見容於社會,所以我們把這個「俗」或者叫「風俗」,或者叫「禮俗」。我們可以承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這就是說不同的社會吧,隨著不同的社會走,也是理所當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的所謂「禮」,就是理。一方面可以這樣說。當然,還有一面https://read.99csw•com,可以說是一種真理吧,不是世俗之理,而是真理。真理是有的,不過是只能在很少的高明人才意識得到,很少的高明人才能夠超過眾人,他看的高,看的遠。這種高明人那是很少了,並且一方面是很少,還有一方面好像中國古話有一個叫「什麼高明而道中庸」一句話,他自己是很高明,可是他不跟當時的社會,不願意脫離社會,他走的路還是走中庸的路。這個地方我補一句,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我是沒有念過「四書五經」?
艾:知道。
從前宋朝朱子,朱熹,他就是沒有分開這兩個。他有一段話,我也背不上來了,朱子說的,他就沒有把這兩種理分開。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講那個生物進化,有自然淘汰,有一句話叫做「弱肉強食」,弱的肉被強的人吃了,弱肉強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一個自然之理,可是我們都不喜歡它,對弱肉強食我們都反對,覺得……
艾:沒有衝突,這個說法是比較新的。比如唐朝的時候,唐朝以前佛教剛到中國的時候,是有衝突啊,那您說……
我把昨天的,我又寫了一下。我昨天不是說了,昨天我說了以後,不清楚,我把它read•99csw.com給寫下來。大乘佛法是在小乘法的基礎上,為一個大翻案的文章,怎麼樣說它是一個大翻案的文章呢?就是小乘要出世,大乘菩薩是「不舍眾生,不住涅」,要住涅,這個是小乘,它歸到這個地方來,歸到涅寂靜;大乘菩薩呢,「不舍眾生」,所以「不住涅」,不歸結到這兒。這個就是說,小乘以出世為規矩,大乘則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仍回到世間來,大乘是這個樣子。
梁:應當說真理是一個,應當這樣說。應當說真理只有一個,不過普通我總是說,有一種是「物理」,有一種是「情理」。這個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所發明、所講出來的道理就叫「物理」。物理存在於客觀,不隨著人的意志,不能夠說我喜歡它,我不喜歡它,那不成。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它,它一定是那樣的。可是另外有一種叫「情理」,情理是存於主觀的,合於情理,人人都點頭,人人都說對、是這樣,情理是在主觀這一面。合於情理,就好辦。比如說是正義的事情,不是有人就說它是「正義感」嘛,正義就存於正義感上。這我歸結下來,一種叫「物理」,一種叫「情理」,不要把它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