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讀《孫子》

不讀《孫子》

《孫子兵法》,是本了不起的戰爭教材。孫武子的事迹,我們知道得不多,但他一定是位出色的智者,因為他的戰爭經驗,就史籍可見的來說,並不十分豐富,那麼,他的推理和想像的能力,當超乎常人。先秦子書中,傳為格言的句子最多的,除了《論語》,就是《孫子》十三篇了,特別是現在,好多人在記誦其中的警句,希望學到點什麼,好去占別人的便宜。
《孫子》是本好書,是一本講戰爭的好書,不過它的絕大多數讀者,一輩子也沒上過戰場。很多人說,官場如戰場,或說,商場如戰場,如戰場的,還有情場、賭場、劇場、考場、球場、機場……總之除了引力場、磁場,什麼都是戰場。人們九_九_藏_書這樣說,不外乎想豁免自己的道德責任,通過把自己想像成前線的兵士;他們讀《孫子》,也不見得是真需要從中發現鉤心鬥角的智慧,——這個,人們早已有了,讀讀《孫子》,只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個來頭,說起來好聽,想起來輕鬆。
後人看春秋人打仗,會笑;春秋人看後人打仗,會哭。春秋時,天子在上,雖然管不了事,諸侯國也因此不能合法地吞併別的國家。戰事的目的和規模都有限,軍隊由有身份的人組成,這樣的戰爭,有點像決鬥,未必要置對方于死地。到了孫武的時代,古舊的戰爭規則正在瓦解,原因之一,是諸侯的火氣越打越旺,仇恨越積越多;原因之二九九藏書,是兵源擴大了,農民和社會地位更低的人都被徵召入伍,成為步兵;第三個原因,是新起的國家,如孫武從事的吳國,都來爭霸,這些國家,不久前還被中原人視為蠻夷,遵守舊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是既無趣,也無利可圖的事。
便是在戰爭中,智術也不是制勝的關鍵。文明社會,經常被野蠻人的騎兵沖得七零八落,儘管文明人聰明,懂得好多花樣。《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會奇怪,諸葛亮總打勝仗,但蜀國的形勢,卻在同時江河日下。《三國演義》很多地方不合正史,不過這個道理倒不偏。
在當時,《孫子》雖未必是專為吳國寫的,卻特別地適合吳國的情況。我們不能說《孫子》定義九-九-藏-書了一種新型的戰爭,因為《孫子》的論述,集中於戰術方面,而在此之前,春秋的戰爭,已走偏鋒。但實際地來看,《孫子》確實拆掉了一些枷鎖,那些希望可以在戰時為所欲為的人,快有好日子了。孫子之後的戰國時期,戰爭變得野蠻,而蜂出的兵法,沒有孫子的智慧,卻遠比孫子更重視智術。
後代或有批評孫子的,以為他強調的兵不厭詐,對世道人心有所侵蝕,甚至有人說:「兵流於毒,始於孫武乎?」這不公平,因為孫子只是戰術家,那些戰爭之外的事,怪不到他頭上,而且他從未主張無節制的戰爭。戰爭必然是殘忍的,如何把戰爭的風氣和社會風俗隔離開來,不是軍事家要考慮的事。兵以詐九九藏書立,是戰爭的格言,至於把它奉為日常生活的指針,那是眾人的問題,和孫子無關了。
所治愈下,得車愈多,是經常的,但長遠來看,還沒有過一個國家,靠耍這種聰明,來達到可靠的成功。破壞規則者最先得利,但「我能往,寇亦能往」,回火是遲早的事。歸根到底,用在人事上的心思,從來也沒有給人類帶來實際的福祉。如果一個社會中,最出色的頭腦,所鑽研的問題,既非外物,也非自我,而都是些人際之間的長短是非,那麼這個社會的成員,要實際而非想像地生活得越來越快樂,是沒指望的事。
為什麼說不讀《孫子》呢?曰不用讀。咱們這裏,人人都是兵法家,至少現在是這樣;在兵法盛行的社會裡,https://read.99csw.com不懂兵法的人,早已把基因還給上帝,徹徹底底地絕種了。不用讀《孫子》,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使別人不幸福的種種智慧,至於如何使自己幸福,可以參考這條格言——它沒有寫在任何一本書里,只寫在一切書里:別人的不幸,就是我的幸福。
不管政治家如何說,戰爭,對任何社會來說,都是一種將道德水準向下拉的力量。在戰爭中,人有機會做很高貴的事,但同時,欺騙,殺人,以及別的無數種不同尋常的行為,都是允許的。平日里要被擲石頭的事,在戰爭中,國民要為之喝彩,那麼,道德所需要的普遍性基礎,必然要動搖。成熟的社會,自能平衡這種力量,而不至於每打一次仗,就墮落一次,但這種平衡,也不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