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後記

後記

結果找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本作的文體,型態近似於擬古文的解說文,或說是仿中國明清朝代的章回小說,然後將它翻譯成日文的形式。很抱歉用這麼羅唆的文體寫作,可是如果不用這種文體,這份素材就不可能成功化為小說。這對筆者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文體,不過對讀者來說又是如何呢?筆者會靜候諸位賢君的指教。(編注:此處指日文原文的文體,為了方便閱讀,中文選用較為易懂的現代文。)
寫歷史小說的人是很好管閑事的,就算沒有人委託,也會去對有所興趣的人物徹底調查生平,然後將調查到的內容發表並加以宣傳。
主角王玄策在為數不多的資料內,記載他「有膽識,識計謀」,這是理所當然的,不然他不可能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的奇功,重要的問題是,筆者要如何去補足資料上沒有的部分?歷史上多的是成天誇耀自己的功勞,最後因為傲慢而自取滅亡的能人,這些人雖然也是有趣的故事素材,但是王玄策的功績如曇花一現,之後卻不顯聲名,更是能夠藉此窺見其為人性格。
為了確認王玄策生存在世的期間,筆者製作了年表,儘九*九*藏*書管不清楚王玄策死亡的正確年月日,但是他人生後半是唐高宗的朝政,或者該說是武則天掌權的時代更貼切,當時朝廷充斥著權力鬥爭、陰謀、暗殺、密告、肅清,對一個五品官來說,是個很難平安生存的時代,可是王玄策的名字卻絲毫沒有在歷史事件中登場,筆者推想他是做著需要專門技能的高階工作、過著與權力鬥爭毫無關聯的人生吧。
筆者對聖人君子或是賢人沒什麼興趣,反而對奇人、異士、怪人、惡棍等異常的傢伙比較感興趣,故事的人物個性也往往會受此影響。比方說作品內登場的智岸師與彼岸師,他們明明是賭上性命入天竺求法的有德高僧,到了筆者筆下卻變成各位看到的德行,若是因此遭佛祖懲罰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筆者侮蔑了有德高僧啊!但是厚臉皮的筆者相信佛祖會苦笑著原諒我的。
不,其實他並非默默無聞,而是筆者才疏學淺。王玄策在佛教的國際交流研究中,是絕不可不提的知名人士,只不過跳出這個領域來看,他的確是無人知曉的人物。往返印度一次的玄奘法師如此有名,往返三次的王玄策九_九_藏_書卻沒有名氣,這不是很可惜嗎?當然,不是往返次數多就代表偉大,只是在七世紀時能夠往返印度的事實要是遭到埋沒,那未免太悲慘了。
王玄策是與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同一時代的人物,其實他與日本亦有些淵源,目前奈良現存的佛足石銘文,就有記載「大唐使人王玄策」等字。據說這是派往長安的遣唐使內,一位叫黃文本實的人物抄寫而成,不過很遺憾的是,筆者也沒看過實物。
「我儘可能裝作若無其事地把視線投向右側,一位身穿紫色朝服的中年男子侍立在皇帝身旁,他是英國公·李積。雖然年紀比皇帝年長七歲,可是從相貌上卻看不出來,他全身精悍且散發出一股英氣,強而有力的眼神可以輕易粉碎我的視線。」
〖王玄策
看過年表之後,可以明了七世紀的世界是以亞洲為主的時代,當時東邊有大唐創造盛世,西邊有伊斯蘭勃興,然而西歐卻沒有發生任何會在世界史記載的事件,就像黑暗的深淵般安靜無聲。
這部作品不是偉人傳記,也不是中國與印度的文明比較論之類的深度作品,當然更不是陳述中階主管該如read.99csw.com何做好危機管理的教戰手冊,只是基於驚人史實所寫下的娛樂小說罷了。筆者唯一的期望與喜悅,就是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愉快地閱讀本書。
當筆者第一次得知王玄策這個人物的存在時,與其說是驚訝,不如說是感到十分狼狽。「世上竟然有這種人!而我竟然一直不知道有這人存在!」當時筆者是如此想的。事典類的書籍雖然很簡單地記載他的生平,然而能在近代以前三次往返天竺,並且在當地率領異國的士兵戰勝敵國大軍,可說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功績,能做到這種事的人為什麼會默默無聞呢?
每次在提筆寫中國歷史小說時,都會懼怕「這個作品真的寫得完嗎?」從一開始就抱持「日暮途遠」心態的筆者雖然很沒用,可是這次因為有熱心的編輯幫助,使筆者能夠將作品完成。跟王玄策的旅程比起來,筆者的旅行規模大概只有他的億分之一,不過那就像是在走了許久夜路之後總算找到旅館、不禁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在我死後九百年間,沒有任何王朝統一全天竺。」
寫了好一陣子最後還是決定放棄,因為這樣太難述說歷史背景了read.99csw.com。過去的事情就罷了,王玄策絕不可能知道未來發生的事,另外要說明年號與西曆的關係,還有度量衡也相當不方便。
關於中國歷史小說,筆者到目前為止除了發表過數作原創作品之外,還有幸參加古典書籍的編譯。目前的《隋唐演義》《岳飛傳》是如此,未來還預定會編譯《楊家將演義》等書。筆者從這些經驗中得到一些領悟,並一直覺得如果用近代歷史小說的文體來記述故事,可能會流失許多作品世界內的要素,當然這並非一概而論,依照素材的不同會有情況差異,選用太偉大的例子可能會讓人覺得說得太過誇張,可是幸田露伴《水滸傳》《命運》兩作上的文體不就有所差異嗎?
這又不是靈異小說。
話雖如此,筆者這回還是第一次體驗到剛開始下筆時就為選擇文體所苦。
在此有九_九_藏_書必要解釋關於本作的文體,因為本次的文體或許會嚇到至今持續閱讀筆者作品的讀者們。
二○○四年夏
(三省堂世界史小事典·第三版)〗
唐朝時期三度自中國往返印度的官吏。西元六四三年護送北印度曷利沙·伐彈那王的使節前往摩伽陀國,于西元六四七年再度赴往印度,當時曷利沙王已死,北印度陷入一片混亂,亦有人阻止他們前進,不過最後他們得到吐蕃與尼泊爾援兵相助戰勝敵人。西元六五八年第三度赴往印度,其行跡甚至遍至婆栗闇國
起初是用普通的文體寫作,但是書寫時,筆不時會停下來,寫不上手,猶豫許久之後,決定試用第一人稱角度寫作,然後寫出的東西就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