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元嘉之治 五、拓跋珪功過

第一部 元嘉之治

五、拓跋珪功過

「以漢制漢」,是拓跋珪統治關東地區漢人的基本指導方針,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強過以前諸多中原胡人政權的根本所在。(比如前後燕是典型的家族政權,一家興則天下興,一家亡則天下亡;前秦則是企圖在文化尚未認同的情況下,盲目推動民族遷徙,最終導致了失敗。)
拓跋珪又問:「那什麼書最好呢?」
幾年後,姚興攻打東晉的襄陽,東晉守將郗恢向北魏將領、拓跋珪的堂弟拓跋遵求救,信中說:「賢兄(指拓跋珪)虎步中原。」拓跋珪很不滿意,認為這是東晉將領輕視他的表現,命令崔逞和另一名謀士張袞回信,指明了要在信中使用貶損東晉皇帝的稱呼。信寫完一看,崔逞、張袞把東晉皇帝叫做「貴主」,拓跋珪那個氣呀,說:「讓你們這些人在信里把晉人貶一頓,你們竟敢稱呼『貴主』,哼哼,和那個『賢兄』還真是天生的一對啊!」新賬舊賬一起算,把崔逞賜死,張袞貶職。
李先笑道:「自從有了早期的書契(也就是指刻在器皿、龜甲、竹片等等上面的文字),每朝每代都會增加許多書籍,算到今天,也已經不計其數了。如若主公有興趣,可以命各州郡縣下去搜索,只要有心,收集起來卻也不是難事。」
賀夫人也不甘心坐以待斃,她秘密託人捎信給拓跋紹,讓他來救自己。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紹,於是帶著自己的手下與宮人宦官組成的「雜牌軍」,連夜翻牆入宮,一直衝到拓跋珪居住的天九九藏書安殿。拓跋珪末年的暴躁情緒已經造成了宮中的恐怖氣氛,守衛們人人自危,竟不敢阻攔,只有人大聲叫道:「賊人來啦!」拓跋珪從夢中驚醒,見勢不妙,到處尋找防衛的武器而不可得,這位三十九歲的開國皇帝就這樣死在了親生兒子的手中。
拓跋紹整日里打劫行人,以此為樂。拓跋珪聽說后很氣憤,把他倒吊起來扔到井裡,即將斷氣時才撈出來。為了這個兒子,拓跋珪與賀氏夫人常常吵架,吵得不可開交,終於有一天,實在不耐煩了,索性將她囚禁起來,準備處死。
(拓跋珪一生,年輕時是武功,初步奠定了北魏的生存空間;中年後有一定的文治,開始積累一個朝代的文化底蘊;可惜末年還是逃不過性格的宿命,其行為某種程度上也破壞了前期的成果。不過,他所遺留下來的這個新帝國,已經足夠子孫後代經營開發一段時間。拓跋氏所面臨的次一課題,是如何將拓跋珪的基業發揚光大。)
多年戰事使拓跋珪的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擔心自己未老先衰,就服用一種叫做「寒食散」的藥物。這是當時流行於漢族士人中的藥物,主要用於排解心理上的焦慮和不安(可見是有閑階級的喜好之物,普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呢,哪裡有工夫吃這種葯)。這種葯本來是東漢名醫張仲景首創用來治療傷寒的,可經過改造卻成了一種古代毒品,吃了之後容易上癮,而且容易發作。發九-九-藏-書作起來是個什麼現象呢?其實就和狂躁症的癥狀差不多:全身發熱、躁動不安、狂奔暴走,等等。拓跋珪服藥一多,藥性的發作自然就越來越頻繁,他常常幾日不醒,或者幾日不食,甚至一個人無緣無故地自言自語,脾氣更是暴躁不安,喜怒無常。漸漸地,他的疑心病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靠近他的人有時會無故被他當場刺死(這一點很像晚年的曹操,濫殺無辜,心狂意亂,作為一代君主,這些特性都逃不過後人的詬病。順帶說一句,拓跋珪與曹操在經歷上也確有相似之處)。大臣們因為不經意的一句錯話,就可能被他處死,就連他的親人功臣也不例外。拓跋遵因為酒後失禮,就被拓跋珪賜死;司空庾岳由於服飾艷麗、舉止傲慢,也被拓跋珪處死;拓跋珪的另一名堂弟,曾在征燕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衛王拓跋儀見拓跋珪誅殺大臣,心中自疑,就帶著家人想逃出國去,卻被拓跋珪派人追回賜死。
李先是個讀書人,當然不假思索地答道:「莫過於書籍了。」
這次事件大大毀壞了拓跋珪在漢人中間的形象,可謂遺禍無窮。後來東晉宗室司馬休之等人因桓玄之亂打算投奔北魏,由於聽說了崔逞被殺之事,十分害怕,最終決定改換門庭,去了後秦和南燕。拓跋珪知道真相后十分後悔,這以後才對犯錯的北方士人格外寬容。
北魏民心陷入動蕩不安之中,國內又不斷出現天災,拓跋珪了解到這些情況,read.99csw.com雖有認錯之意,卻十分消極,沒有什麼補救的手段,他唯一的顧慮是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他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后,因擔心將來出現母后專權的現象,決定參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舊例,將拓跋嗣的親生母親劉貴人殺死,這就是北魏後世一直承襲的「子貴母死」的制度。應該說,這一制度客觀上對於後來北魏政權的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當時遇到了小小的麻煩。拓跋嗣是個十分孝順的孩子,在宮中日夜啼哭,拓跋珪知道后十分生氣,命令拓跋嗣立即進宮。拓跋嗣的手下都說:「皇上現在脾氣不好,又發著火,進宮必有不測,不如先找個地方暫且躲起來,等皇上怒氣消了再進宮。」拓跋嗣覺得有理,就悄悄出宮,隱匿在外。
李先說:「那就得數經書了,這種書不僅可以教人思考問題的方法,還會講授做人的準則。」
拓跋珪沒讀過《詩經》,不懂這一套,軍中既然需要食糧,也只好讓老百姓以桑椹作租,心中則十分痛恨崔逞用貓頭鷹來侮辱進入中原的鮮卑人。崔逞擔心魏軍勞民動眾,又說:「可以讓當兵的乘著時節自己去林子里採摘桑椹,過時就落光了。」拓跋珪很怒,說:「仗還沒打贏,就讓士兵解甲入林,採摘桑椹,成何體統?你這是什麼話嘛!」於是對崔逞懷恨在心。
拓跋珪的興趣來了,繼續問道:「天下有多少書籍呢?朕若想收集,如何才能收全呢?」
制度之後,便是文化。拓九九藏書跋珪雖然武功蓋世,卻也不得不佩服中原地區有不少聰明之士,於是他問一位叫李先的博士:「天下什麼東西最好,可以提高人的聰明才智呢?」(恐怕這也是很多人所關心的問題了)
北魏攻打後燕國都中山時,曾一度缺糧,老百姓都不願意繳糧租,拓跋珪向群臣問計。漢人謀士崔逞說:「收取桑椹也可以充作糧食呀,古時候飛鴞(即貓頭鷹,其叫聲很難聽)食椹而改音,《詩經》里是有明確記載的。」(飛鴞食椹而改音的典故,見於《詩經·魯頌·泮水》的「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原意是讚頌魯侯伯禽的美德,這裏當然是被崔逞曲解了。崔逞也是清河大族崔氏的一支,在中原以德才著稱。對於北魏軍在戰爭中的暴行,他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又不可能直截了當地向拓跋珪指出,所以就採用了這種方式諫言,既幫助拓跋珪解決問題,又不傷體膚地提個醒兒。)
太子失蹤,拓跋珪更是受了刺|激。他的另一個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是個典型的遊街串巷的無賴公子,其母賀氏是拓跋珪母后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親姨母。拓跋珪年輕時在賀蘭氏的部落中見她長得十分漂亮,也不顧及她已是有夫之婦,便要把她娶來,賀太后反對,勸他說:「絕對不可以,她長得過於漂亮了,而且已經有了丈夫,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拓跋珪不聽,派人暗殺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強行娶來,生下這個「逆子」。
通過制定一系列漢九-九-藏-書化與封建化的制度,拓跋珪的北魏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其生活方式由遊牧為主逐漸轉變為遊牧與農耕並存。這就使他能夠穩定地控制住新近從後燕手中奪取的并州、冀州、幽州等地,進而謀取天下。短短十幾年間,北魏便在拓跋珪的領導下成為亂世中最奪人眼目的希望之國。他于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在平城即皇帝位,成為北魏的開國皇帝,也就是魏道武帝。
然而他畢竟是第一位走入中原的漠北鮮卑領袖,對於漢人,他不可能做到十分的信任與親近。從前面與李先的問答之中也可看出,他的學識修養極少,早年所受的文化教育也有限,對於漢人的制度與文化的理解,常常局限於膚淺的表面形式,而不會明白其優越性所在。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文化融合的初期必然經歷可怕的陣痛,這是拓跋珪當年面臨的問題,也是今日多元文化衝突中現代人類所面臨的難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加上拓跋珪性多猜忌(多數胡人君主共同的性格缺陷),終於釀成了多起悲劇,而拓跋珪本人也因此不得善終。
拓跋珪大喜,就下一道命令,讓各地官員在民間大規模地搜書,並全部送往國都平城。(這次收集並不算十分成功,連年戰事,即便有人有心藏書,也很難保證這些書不遭受戰火的侵害。但不管怎麼說,拓跋珪以統治者的身份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收集了一定數量的典籍,他對於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保護與整理工作還是作出了相當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