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六、拓跋嗣平內攘外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六、拓跋嗣平內攘外

北魏一面進行內部遷徙,達到合理的資源分配,另一面打擊入侵的柔然騎兵,「凈化」外部環境。
拓跋紹聽說人情不安,心中害怕,便搬出大量的布帛賞賜給王公大臣們,希望得到有力的支持。在民間隱姓埋名多時的拓跋嗣得知宮中有變,悄悄從外面趕了回來,暗中觀察宮內宮外的動靜。
拓跋紹掌控了朝中的大權,卻不能左右人心向背,擁太子派終究佔了上風。王洛兒為拓跋嗣跑腿,潛入平城,暗中向大臣們通報情況,並與安遠將軍安同等人聯絡,秘密做好了安排。一切就緒,拓跋嗣帶著隨從向平城進發,剛來到城西,便有快馬來報:拓跋紹已被身邊的衛士拿下,聽候處理。拓跋嗣此人雖說溫和仁厚,對付自己的政敵可是毫不含糊,何況是弒殺父皇的首惡。他下一道命令,將拓跋紹、其母賀氏以及十來名隨從幕僚一併處死。
外頭的王公大臣們一聽這話,不禁愕然,半晌沒人敢說一句話。南平公長孫嵩反應稍快,回答道:「我等願意擁護王爺殿下。」
第二天,皇宮的大門直到中午還沒有打開。拓跋紹假傳聖旨,命文武百官在宮殿外的端門前集合,朝北而立。拓跋紹隔著宮門,忐忑地對百官問道:「我有叔父,也有兄長,各位公卿想要擁護誰呢?」
柔然的部https://read.99csw.com落首領社侖(柔然的首領本姓郁久閭,所以社侖的全名就是郁久閭社侖,這個詞來自鮮卑語「木骨閭」,意為頭禿,這可能源自北方鮮卑人不留髮的習俗。北魏被南方史書稱為「索虜」或「索頭虜」,其本意也是指類似的習俗:拓跋部的族人往往把頭髮剃光,頭上只留一個小辮,稱為索頭,「索虜」就是索頭的胡虜。東胡的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後來的清代)本是歸附拓跋珪的塞北部落縕紇提之子。拓跋珪將縕紇提的部眾分配到其他各個部落中,強行遷徙,這一政策引起了縕紇提諸子的強烈不滿。社侖與他的兄弟率部棄父出走,逃入大漠,幾經輾轉,投奔了伯父匹候跋的部落。
柔然建國,對北魏的北部邊疆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從此兩國在遼闊的漠北展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角力。社侖藉著拓跋珪被弒、北魏人心不安的機會,攻入塞內,搶掠了大量人口與牲畜。拓跋嗣穩定了局勢,自然發動報復性反擊。永興二年(公元410年),他派長孫嵩率領大軍北伐,大破柔然騎兵,殺得社侖遠遁漠北,死在途中。社侖的兒子度拔尚幼,部族中的長輩決定擁立社侖的弟弟斛律,即柔然的第二任君主「藹苦蓋可汗」(鮮卑語read.99csw.com「姿質美好」之意)。斛律意識到北魏新主登基以後政局已經穩定,一時半會兒不能找北魏的麻煩,便於次年派人與拓跋嗣修好。
拓跋嗣欣然接受了柔然的降書,北邊暫時平定了下來,他終於可以轉過頭來虎視中原了。在沒有統一北方之前,北魏對付柔然的軍事行動,就是為解決後顧之憂而服務的。在北魏統治者眼中,柔然這樣的沒有固定領土的國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消滅的,只要周期性地保持進攻態勢,就不會成為更大的憂患;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消滅割據中原的諸小國。拓跋嗣這才發現,北魏發生內憂外患的這幾年中,南方的東晉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劉裕在掌握了大權之後,很快就北上攻滅了小國南燕,盡殺慕容鮮卑一族,震驚了相互攪和了多年的北方各國。這些胡人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碰到過如此讓他們懼怕的強勢的南方人了。
拓跋嗣不敢輕易暴露身份,他白天隱匿在山中,晚上就住到貼身侍衛王洛兒的家裡。王洛兒有個鄰居,名叫李道,暗中也幫助王洛兒服侍拓跋嗣,到了早上就把他送回山中。李道是個熱心人,保密的意識卻很不夠。過了那麼一段時間,附近的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知道拓跋嗣沒死,都高興地奔走相告,消息不慎傳到https://read•99csw.com了拓跋紹耳中。拓跋紹自作亂以來,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兄長回來跟他算總賬,當即派人收捕李道,並斬首;然後又在民間徵募知情人,尋覓拓跋嗣下落,一旦找到,就要將他殺死。
大家這才如夢初醒,明白皇上已經駕崩了,但又不明詳情,一個個站在底下裝啞巴。只有拓跋儀的弟弟、陰平公拓跋烈痛哭著離去。消息傳出平城,太子又生死未卜,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懷異志,賀蘭部的肥如侯賀護在安陽城北舉起烽火,本部人馬都前往集結,北魏其他各部也各自屯兵,眼看著一場內亂就要爆發。
匹候跋與縕紇提是親兄弟,但早就分成了兩個大部落,彼此並不信任。他將社侖等人安置在部落南面邊遠之處,並派自己的四個兒子嚴加監視。社侖不甘為人下,設計殺了匹候跋與他的幾個兒子,兼并了匹候跋統領的部落,然後深入漠北。
當時拓跋珪在南面忙著與後燕、後秦交戰,無暇北顧。社侖乘機四面出擊,聲勢漸盛,終於在北魏天興五年(公元402年)統一了整個漠北地區,並自稱「丘豆伐可汗」(「丘豆伐可汗」這個詞,在鮮卑語里相當於「開國君主」的意思),成為柔然汗國的第一任君主。
北魏天賜六年(公元409年),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九-九-藏-書,改元永興,重整朝綱,任用賢能,是為魏明元帝。他是北魏前期的三位君主中承上啟下的一位,父親拓跋珪是創業,兒子拓跋燾是圖霸,他本人呢,就是兩者之間的守成之君,光芒或許被其他兩位蓋過,但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清河王拓跋紹殘忍地殺死了父親,但他畢竟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未免有些忙亂。按照鮮卑人的傳統習俗,一個部落的首領是通過「兄終弟及」的方式來傳承的,但是拓跋珪更中意于漢人的繼位制度,這才安排了長子拓跋嗣做自己的太子(據說拓跋珪立拓跋嗣另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十分喜愛拓跋嗣的長子、日後成為魏太武帝的拓跋燾,希望他將來能繼承皇位,成就魏國統一天下的大業)。當時朝中元老重臣有多少人會支持自己,人心向背到底如何,拓跋紹的內心是毫無把握的。他與左右隨從一商量,決定冒險做一次試探。
拓跋嗣贊同崔宏的建議,依計執行,果然許多人就不再為亂,對於繼續作亂搞破壞的少數人,拓跋嗣就不再手軟,派將軍于栗領兵一萬前去平定,很快解決了不安定的因素。
清河人崔宏(這位又是清河崔氏一族,後來鼎鼎有名的北魏漢臣崔浩正是他的長子)則說:「聖明的君主統領民眾,目的便在於安定團結,而不是跟民眾去較量勝負。赦https://read•99csw•com免罪行雖不是正招,但卻便於執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誅后赦,還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後還不老實,到時再殺也不為晚。」
拓跋嗣面對民患十分頭疼,又不想大動干戈地鎮壓,就與公卿們商量:「朕本來是要為民除害,可惜讓那些官員壞了事兒,以至於亂事頻起。如今違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們都抓起來殺了。我的意思是通過大赦安撫,你們覺得怎麼樣呢?」
元城人侯屈說:「民眾逃亡做強盜,這是大罪,如今不給他們定罪就把他們赦免,乃是『為上者反求于下』(即本末倒置,不是執行政策的人的行為),恐怕不妥。依臣所見,不如誅殺首惡,赦免餘黨,此舉足可安定天下。」
新登基的拓跋嗣繼續執行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並將塞外的鮮卑人及其他胡人內遷到關東地區。這是一項強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復與發展久經破壞的中原地區,遇到的阻力卻恰與其深遠的意義成正比。當時的官員不會去體諒老百姓對於故土的依戀之情,更不懂得組織「居委會」去做思想工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多半是採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眾的反感。部分流氓無賴乘機煽動情緒,許多年輕人逃亡集結在外,不少郡縣都出現了有組織的土匪或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