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 明主昏君 九、垣崇祖決堰戰壽陽

第三部 明主昏君

九、垣崇祖決堰戰壽陽

太和四年(南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拓跋琛的一路魏軍首先發難,攻下了南齊的馬頭戍(今安徽壽縣西北),繼而進攻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被徐州刺史崔文仲擊敗,退到壽陽北面。
拓跋燾死後,北朝的統治者忙著撫恤四方,南朝的統治者忙著苦鬥不休,都沒有閑暇投入大規模的邊境作戰。宋明帝泰始初年的那一次南朝的喪師失地純粹是劉彧處理失措造成的。那一次以後,邊境上雖有小的摩擦,但都未對各自的管轄範圍產生什麼影響。十年滄桑巨變,彈指一揮間,宋魏對峙換成了齊魏抗衡。太和三年(南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北魏聽說蕭道成代宋自立,感到有機可乘,決定大舉伐齊。鮮卑人想到了一面貌似正義的旗幟,他們打出了丹陽王劉昶這張牌。
北魏軍隊重新集結,由拓跋嘉與劉昶共同率領,號稱步騎二十萬,直取壽陽。一百年前苻堅八十萬大軍在這裏栽了跟頭,現在魏軍並不信邪,還要再試一回。劉昶臨戰動員,場面十分隆重,他面向四方將士各拜一遍,聲淚俱下地號召道:「大家一同努力啊,為我報仇雪恥!」
北魏大軍來到小城之下,果然如垣崇祖所說,集中兵力來攻城。垣崇祖在城頭看得真切,指揮若定,命城中守兵吸引住圍城的魏兵。與此同時,一支特工隊已經悄悄跑到堰堤之上,準備就緒。
眾人都不理解,說:「拓跋燾攻打壽九_九_藏_書陽的時候,南平王劉鑠兵多將廣,士氣高漲,兵力超過我們十倍,尚且認為外城太大,難以防守,而退入內城自保。自從有淝水以來,從未聽說有人在上面修築過堰堤,就是因為地形並不利於修堰,這能有用嗎,怕是浪費時間吧。」
即便是再優秀再有預見性的統治者,也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一直執行完全正確的政治路線。二十三年的太和時代,卻是以一場決策錯誤的南北戰爭拉開序幕的。
劉昶歸降北魏之後,受到北魏很高的禮遇,不但被招為駙馬,而且還被封為丹陽王。宋文帝劉義隆的十九個兒子中十八個早已灰飛煙滅,活到最後的,竟然就是這位「叛逃外邦」的劉昶。
兩相比較,蕭道成的準備要充分許多,他在稱帝前後,做了兩件大事來對付北魏:一件是將兗州刺史垣崇祖調任豫州刺史,鎮守壽陽(今安徽壽縣)。垣崇祖在劉宋末年就戰功卓著,後來在淮南一帶擔任太守,一度與蕭道成共事,十分敬服蕭道成。蕭道成對他也十分器重,稱帝時不僅把垣崇祖安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還叮囑他說:「我現在剛剛得到天下,索虜肯定會以護送劉昶的名義興師動眾,進犯我國。壽陽首當其衝,能制服強寇的,只有將軍一人而已。」垣崇祖深感重任在肩,積極備戰,以待外敵。
北魏扶持劉昶,以討齊復宋為名,對南朝作戰,是有其獨特用意的。佛狸飲馬長江九_九_藏_書的那次遭受失敗后,拓跋鮮卑對於南侵這個問題其實是諱莫極深的,他們逐漸認識到,純粹用軍事征服的手段掃平北方沒有問題,對付水鄉澤國的所謂「島夷」還是有相當難度。經過將近兩百年的大分裂時代,南北方的某些差異之巨大近乎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局部的軍事勝利並不能改變分裂的根本局面,只會產生無謂的財物與人力的消耗。於是鮮卑人退而求其次,扶立一個傀儡政權,從而達到控制南朝的目的,就算不能夠徹底消滅南方的政權,在江、淮之間建立一個緩衝附庸國,對於北方而言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北魏進攻南齊的軍隊名義上以劉昶為統帥,實際上兵分三路,梁郡王拓跋嘉進攻淮陰,隴西公拓跋琛進攻廣陵,河東公薛虎子進攻壽陽。
另一件事是派遣驍騎將軍王洪範出使柔然,共同商議討伐北魏。當時的柔然面對東南的北魏是弱勢,在西南的西域各國則擴展了不小的勢力。王洪範的使團從蜀地出發,經過吐谷渾和西域長途跋涉,見到了柔然可汗。當時柔然的可汗已經換成了吐賀真的兒子予成,汗號是受羅部真可汗,鮮卑語的意思是「惠」。這位可汗確實比較實惠,他與北魏之間沒有發生多少正面的衝突,只在北魏的統治薄弱環節西域與北魏展開勢力圈的爭奪,維持住了柔然的基本生存空間。予成受了南朝使臣的鼓舞,于建read•99csw•com元元年冬天出兵,騷擾北魏的長城。
一手造就了輝煌的人物,正是馮太后本人,以及她一手培養的得意「弟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不過這次騷擾並不成功,大約還是出於對北魏的畏懼,予成的十幾萬騎兵在長城北面跑了一趟就宣布撤軍了,沒有起到任何夾攻甚至牽制的作用。
「當時四海晏清,八荒率職,縹囊紀慶,玉燭調辰,百姓殷阜,年登俗樂。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焭獨不見牛馬之衣。」
魏軍還沒殺到,壽陽城中的齊軍已為魏軍的氣勢所深深震撼,文武官員雖多卻缺少對策。垣崇祖見眾人一籌莫展,開口道:「敵眾我寡,需得以奇制勝。當年苻堅大敗於淝水北岸,我看咱們也可以做做淝水的文章。將士們現在就開始整修外城,並在淝水上修築堰堤,加強防禦,你們意下如何?」
垣崇祖下令,乘魏軍還在進軍途中,派人在壽陽城西北火速修築起堰堤,攔截上游的淝水,並在堤北修築小城,四面挖好溝塹,在城中布置了數千守兵。工事完畢,垣崇祖對眾人說:「索虜貪得無厭,見此城狹小,以為可以一舉攻克,必然會全力攻打。到時候我們決堰放水,不費一兵一卒,定教他們有來無回,全都變成浮屍。這難道不是事半功倍么!」
黃昏時分,魏兵的攻城沒有多少進展,只好先休戰吃飯。還未開飯,上游的齊兵就決開了堰堤,大水奔瀉而下,魏兵全部被九九藏書衝進了溝塹,小城之外頓成汪洋一片。對於垣崇祖的這支「奇兵」,魏軍完全沒有防備,淹死的人馬數以千計,僥倖逃生的,也是倉皇北竄。信誓旦旦的劉昶也傻了眼,只得以時值春夏之交、雨水量增多為理由退兵。齊魏之間的第一場攻防大戰——壽陽之戰,以垣崇祖的大勝告終。
如意算盤的確有其合理之處,然而北魏在出兵的時候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充分贏得南方民眾的支持。
你推一個姓劉的做皇帝,大家未必就反對,問題是你硬要推翻姓蕭的政權,大家也並沒有覺得這會有什麼好處。劉氏家族在二十年中相互征伐,生靈塗炭,失去民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老百姓對他們早就沒什麼感情了,也並不關心是誰在掌權。何況除了國號國姓改了以外,整個南方的改變並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北魏也沒有挑唆邊境上的叛亂,而是直接以大兵壓境,渡過淮水,進入南齊境內。
馮太后殺李的那年,北魏改元太和。這是一個長達二十三年的年號,在整個北魏王朝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中,獨一無二。與明、清時代帝王一朝一年號的傳統截然相反,中古時代的封建帝王,更換年號那是家常便飯,像劉宋前廢帝那種不講禮法的人更是可以變態到一年就改元兩次的地步。在這些短命年號之中,長命年號尤其是超過二十年的年號就顯得彌足珍貴。那麼「太和」這個長命年號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不妨做read.99csw.com個小小的統計,從魏晉到隋唐的大王朝中,時間超過二十年的年號一共只有七個,在南北朝之前,有晉孝武帝的「太元」,南北朝之後,有隋文帝的「開皇」、太宗的「貞觀」、玄宗的「開元」、德宗的「貞元」。這幾個年號中,「太元」的狀況相對較差,但也是東晉中後期相對比較穩定的一段時間,淝水大捷也是發生在這一時期(太元八年)。其他四個隋唐的年號都比較為人所知曉,隋文帝開皇年間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中國結束了南北割據的分裂局面,另外幾個則分別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貞元中興」而知名,是初唐、盛唐、中唐的高峰時期。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古時期中國的長年號,往往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重要特徵。南北朝僅有的兩個長年號也進一步佐證了我們的結論:南朝的「元嘉」,我們已經說過,是南朝最為重要的治世時期;與之相對應,北朝的「太和」標志著北朝的鼎盛時期。北魏的統治在太和年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半個世紀后的楊衒之在他的《洛陽伽藍記》中是這麼追述「太和盛世」的景況的:
垣崇祖搖頭道:「你們這些人啊,光知道拿以前的那些舊例來說事。假若我軍放棄外城,毫無疑問索虜就會佔領,並且在外面修建樓台,在裡頭築起長牆,我們的軍隊可不就坐以待斃了嘛!說定了,守衛外城,修築堰堤,你們都不用再勸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