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蔣夢麟 事功

四、蔣夢麟

事功

1952年,蔣夢麟推出強調「耕者有其田」的限田辦法。根據此辦法,地主最多能保留二甲水田,且非自耕農不得保留。蔣夢麟指出,中國土地問題爭議兩千年,與歷代興亡關係最大,兼并之風使百姓受害,史有明鑒。因此,孫中山首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構想,就是「土地主權國有」,但「所有權為民所有」,並歸於耕者。
「雖然他是七十開外的年紀,卻有青年人一樣的熱情,一身是勁,對任何事物都有廣泛的研究的興趣。他並非學農,但他的農業知識比任何專家豐富,這也是他住處農復會十年來研究獲得的學識與經驗。……他平日上下班在車上及飯前飯後幾分鐘,從不輕易放過,不是看公事就是看書報。」
1994年,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傷透了腦筋:先是發生死豬肉販售風波,接著強颱風致使山區發生嚴重泥石流,口蹄疫的爆發又不得不宰殺上萬頭豬,高爾夫球場開發引起了水土保持爭議……官員研究后,認為問題出在農委會的風水不好,決定從塵封的倉庫里抬出農委會創會祖師——有「台灣現代農業之父」稱譽的蔣夢麟的銅像,坐鎮農委會一樓大門,希望這位對台灣土地與農業最有貢獻的學者,能一改農委會的衰運。
初到美國留學,蔣夢麟學習的是農科。他覺得,中國既以農立國,因為只有改進農業,才能使最大多數的中國人得到幸福和溫飽。而且,他幼時在農村長大,對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本來就有濃厚的興趣。此外,他孩提時https://read.99csw.com代身體一向羸弱,如果能在田野里多接觸新鮮空氣,對他的身體一定大有裨益。
蔣夢麟還關注水利建設,年屆七十的他為石門水庫數度赴美爭取美援預算。1956年7月7日,攸關台灣發展的兩大重要建設之一,台灣北部最大的水利工程石門水庫開工。1964年6月,就在蔣夢麟逝世前不久,石門水庫竣工。完工當天,前後任主委陳誠與蔣夢麟將八年來省下的交通費共計十萬五千元,由蔣具名,全數繳回國庫。
獲得蔣介石的同意與經費支持后,農復會展開系列試點計劃,第一步就是在各地實施「二五減租」,即將現有租金直接減掉百分之二十五,並在湖南、廣西、廣東、雲南、四川等地設置辦事處。蔣夢麟等人到全國農村進行考察,宣傳國民黨的農業與土地政策。但由於國民黨大潰敗,無錫等地的試點一直沒有實施。
在蔣夢麟生命的最後十幾年裡,他走出象牙塔,經常風塵僕僕地奔走在台灣的鄉間小道上。據他自己說,台灣的每一個窮鄉僻壤他都曾到過。1958年,蔣夢麟獲得菲律賓政府頒發的「麥賽賽獎」。
「蔣博士雖年逾古稀,但是,精神健旺,風采軒雅,雙目明朗地在一副金絲眼鏡後面透出智慧的光芒,侃侃而談,流露著無限書卷氣。當他談到高興時,那種興奮、愉快的神情洋溢著充沛的活力與生趣。蔣博士治事精明、審慎,處處顯現可佩的卓越才能;學問淵博,部部著作中都有精湛https://read.99csw•com的理論基礎和高深超凡的見解。
蔣夢麟自陳,自己平生做事全憑「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所謂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辦事。」
蔣夢麟同意執掌農復會後,蔣介石問他有什麼意見,蔣夢麟答:「農村建設如果不從改革土地著手,只是維持現狀,是不會成功的。」他向蔣介石提出:「我希望劃出一個地區做試驗,實行土地改革。我想劃出無錫來,因為無錫是一個已經半工業化的縣份,那個地方有資本家、有地主,而無錫的地主不一定靠土地生活,所以把他們的土地拿來做土地改革,他們也不至於激烈反對。」蔣介石表示同意后,蔣夢麟補充道:「我指定無錫,還有一個理由,因為土地改革是要拿出土地,雖然無錫已相當工業化,但要地主們拿出土地來,總好像是與虎謀皮,不是容易辦到的事。那是可能要用兵力來打老虎。無錫與南京鄰近,容易派兵,將來我們試驗的時候,如果需用兵,不知委員長是不是可以派兵?」蔣介石果斷地說:「可以,要用兵的時候,當然派兵。要什麼人你去派,不必跟我說,這件事情,就請你全權去辦吧。」
蔣夢麟強調:「眼看著天上的星,腳踏著地上的草根,從農民那裡學習,不用自己的幻想去教農民,從象牙塔走進廣大農村,努力推動民主與科學,使從草根里滋長起來。」
在美國協助下,蔣夢麟於1954年成立仿效美國「四健會」的組織九_九_藏_書工作,訓練農村青年腦、身、心、手的健康,訓練他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經驗,成員接近萬人。這批人也成為台灣推動農業外交,將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技種子部隊,被稱為「草地大使」。蔣夢麟要求這批農業專家,絕不能坐在辦公室空想問題,必須抽出時間與農民直接溝通,了解農民需要。
是年,台灣政府在內政部討論「耕者有其田條例」。其中有一條關於佃農取得土地權后,能否轉移的問題,蔣夢麟等人一直從早上八點,討論到次日凌晨三點,時蔣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竟始終其事,毫無倦容。支持和反對的雙方爭得面紅耳赤,幾至不歡而散,最後由蔣夢麟調和雙方意見,才達成一致。爭論時,蔣夢麟雖認為可以轉移,卻一直維持秩序,不介入任何一方,冷眼旁觀。他很少說話,只有在重要關頭才表達自己的意見。此條最後確定土地權可以轉移,黃季陸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對蔣說:「這一條款應當命名為蔣夢麟條款,來紀念你折中調和之努力。」
1947年,蔣夢麟到倫敦參加一個國際學會,英國歷史家湯因比(Toynbee)在大會上發言道:「現在世界上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公道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人民福利的問題;另一個是國防問題,也就是一個國家維持軍備的費用問題。這兩個問題常常互相衝突。如著重社會公道或社會福利,就得犧牲國防的經費。反之,如著重國防,就不能不犧牲多數人民的利益。」從此之後九九藏書,國防、社會公道便常在他的耳邊無聲地呼喊著,不斷提醒他。日後,蔣夢麟將「國防」改為「科學技術」生產,立志於解決「社會公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矛盾。
國民黨退守台灣后,為爭取基層農民支持,蔣夢麟取得蔣介石的授權,全面展開土地改革工作,主張「生產與分配並重」、「農工平衡發展」;基本理念是孫中山所倡議的「均富」目標。
四川省主席王陵基支持「二五」減租,說:「好,我們就這樣做罷,我先把我所有的一千多畝田,實行『二五』減租,不過問題在某巨公,他有好幾千畝田呢。」他想了一會兒,繼續說道:「有法子了,我自己實行后,就對他說,咱們先幹了,老兄請你照辦。不然,我就幫助你們的佃戶,向你要求減租。他現在沒有槍桿兒,不敢不贊成。」蔣夢麟等人聽了這番話,心裏覺得好痛快。
陳果夫對蔣夢麟說,他竭力主張把南京城裡的地,尤其是現在還沒有造房子的地,統統由政府收購,來辦土地改革。但他在會上提出此項計劃后,竟左右碰壁,大多數人都不贊成。他後來才知道,南京的地多半早被政府里的大官用很便宜的價錢買下了。蔣夢麟說:「果夫先生啊!南京的地是老虎皮,你要用強力,才能把老虎打倒,剝下它的皮啊!你跟老虎商量,要想通過剝虎皮的法案,那是辦不到的。」陳嘆道:「真的,起初我不懂,後來我才懂。」
1956年,蔣介石親往蔣夢麟位於台北市德惠街的宿舍,為蔣夢麟賀壽。同年,台灣教育部九-九-藏-書為蔣夢麟頒發了「當代儒宗」的匾額。
解放前,蔣夢麟一度到台灣巡視,與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陳誠、財政廳長嚴家淦研究農復會遷台事宜。陳誠允諾在台灣全面推動土地改革。手握軍政大權的陳誠對省議會說:「我一切事都聽從民意,唯有這『三七』減租案及連帶的法案,務必請大家幫忙通過。」於是,此提案在台灣省議會順利通過。
1948年8月5日,63歲的蔣夢麟接受蔣介石任命,在南京接掌由中美兩國合組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成員包括蔣夢麟、晏陽初、沈宗瀚以及美方專家穆懿爾(R.T.Moyer)、貝克(J.E.Baker)五人,蔣夢麟任主任委員。
蔣夢麟等人積極主張土地改革,有國民黨委員批評他們道:「唉,那些人發神經病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講土地改革。」蔣曾在廣東中央政治會議中說:「你們廣東地主們,現在不肯推行土地改革,將來不但你們的土地被奪去,連你們的頭也會被殺下來。」立即有人批評蔣說:「糟了,這老頭兒也變了。」蔣夢麟等人在地方考察時,還看見「偽土地改革者,殺」的標語。
某記者採訪蔣夢麟后寫道:
為了推廣農業訊息,蔣夢麟還辦了一份雜誌《豐年》,並根據台灣的實際情況,打破國民黨政府的禁令,採用中日文合刊的方式印行,直到三年後,國民政府認為推廣中文已見成效,才逐步改為全由中文發行。為了讓農民有興趣閱讀,《豐年》不但字體較大,並且邀請名畫家繪製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