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皇帝的寶座不好坐 二 玄宗與高力士:是君臣也是夥伴

第二章 皇帝的寶座不好坐

二 玄宗與高力士:是君臣也是夥伴

軍士們又包圍了玄宗和楊貴妃休息的驛站,喊殺聲震天。玄宗聽見外面的喧嘩之聲,就問出了什麼事。左右侍從沒有一個人回答說是將士嘩變,都說是楊國忠謀反。由此可見,楊國忠的不得人心,已經得罪盡了天下人。
高力士身為宦官,已經不再是一個男人,但為了顯赫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仍娶妻納妾。河間人呂玄晤在京師長安為小吏,有個女兒呂國姝頗有姿色,且躬行婦道,高力士遂娶來為妻。呂玄晤隨即升為少卿刺史,呂國姝的兄弟也都做了高官。後來呂玄晤的妻子去世,高力士為岳母操辦了隆重的葬禮。朝中的官員也爭相贈祭禮。從呂府到呂夫人墓地之間的道路上,送葬的官員車馬相接,相望不絕,排場絕不亞於王侯將相的葬禮。
這時候,外面喧嘩聲更響,局勢即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任京兆司錄參軍,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一直冷眼旁觀的高力士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氣憤,萬一軍士沖了進來,楊貴妃照樣被殺,連玄宗自己也將處在危險之中,便勸說道:「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玄宗深知大勢已去,無論如何都無法保住楊貴妃的性命,這才流淚說道:「賜她自盡吧。」
天寶三年(744年)十二月的一天,玄宗一時高興,對高力士炫耀說:「自開元二十四年至今,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清閑處之,把政事全委任於李林甫,你看如何?」高力士感到玄宗不理政事而任憑李林甫獨斷專行不正常,對朝廷不利,便善意地提醒道:「天子巡狩,古之制也,陛下應當堅持。再說,天下大柄,不可轉於他人。李林甫威勢既成,誰敢對他怎樣?誰能奈他何?」高力士對李林甫並無惡感,他一切的出發點只是要保護玄宗的地位,他已經機警地看到李林甫獨攬大權的潛在威脅。但玄宗卻不以為然,反而接受不了高力士對李林甫的評判。高力士一看,知道自己說話不合皇上的心思,得罪了皇上。他立即跪倒在地,自責道:「老臣狂痴,說出妄言,真是罪該萬死。」從這件事中,高力士接受了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深言天下之事,不敢深言玄宗之得失。
貴為天子,坐擁天下,卻無法保住心愛|女|人的性命,玄宗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體會到形勢比人強的道理。無奈呀,在歷史的長河中,再大的人物,也無力抗拒潮流的力量。隨波逐流也好,逆流而上也好,最終還是被捲入洪流中,抗爭只是徒然無功。
高力士家產之富有非王侯能比,但他仍然利用機會大肆斂財。他經常以為皇室採辦之名,派小宦官到各地掠取財貨,派出的人每次都是大獲而歸。高力士及其同黨的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幾乎佔去京城的十分之六七。
代宗因高力士乃數朝老臣,護衛先帝有功,詔令恢復高力士原有官職,追贈廣州都督,由皇家出面操辦喪禮,並陪葬于玄宗泰陵,「沒而不朽」。高力士生前未能見玄宗最後一面,死後卻得以長伴玄宗于地下,如果九泉有知,當也不會再有遺憾了。
唐朝宦官的崛起,始於唐玄宗。
安史之亂是整個唐朝的轉折點,之後,唐朝的政治格局有了很大改變,除了前面提到的藩鎮外,還有宦官勢力的崛起。毫無疑問,宦官橫行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唐朝中後期的時局,甚至該為唐帝國最後的覆滅負有最直接的責任。而宦官勢力崛起的起源者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他手下還有個大名鼎鼎的宦官高力士,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幾大宦官之一,聲名甚至遠在田令孜之上。當然,並非什麼好聲名。
高力士,潘州(今廣東茂名)人,本姓馮,名元一,「馮盎曾孫也」(《新唐書·卷二百零七·高力士傳》)。馮盎因武略過人,被隋文帝楊堅授為金紫光祿大夫,官拜漢陽太守。隋亡之後,嶺南一帶地方勢力多被馮盎收服,歸於其麾下。時有人向馮盎提出說,大唐初建,尚無力顧及僻遠的嶺南地區,不如自封南越王,獨霸一方。這個建議即被馮九九藏書盎拒絕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馮盎率自己的兵馬歸附唐朝。唐高祖李淵對馮盎甚為器重,讓他仍舊管轄當地事務,並授馮盎上柱國、高羅總管之職,晉封為吳國公,不久改封為越國公。他的兩個兒子也分別被授予春州刺史、東合州刺史。馮盎家族可謂顯赫一時。貞觀二十年(646年),馮盎去世,家道逐漸中落。嗣聖元年(684年),馮家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取名為馮元一,他就是後來的高力士,論輩分是馮盎的曾孫。
此時,高力士正患瘧疾,接到謫制后,對李輔國說:「我早該死了,只是因為聖上仁慈憐憫才苟活至今。我請求再拜見一下太上皇的龍顏,那樣我即使死了也心無遺憾了。」李輔國當然沒有同意。高力士無可奈何,只得帶著滿腹的凄涼來到巫州。
太極元年(712年),高力士協助已經是玄宗皇帝的李隆基,再一次發動宮廷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死黨。高力士因功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不久后一路高陞,從右監門衛將軍開始,一直當到驃騎大將軍。至此,高力士的權力和地位達到了頂峰。
天寶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災,玄宗深為憂慮。楊國忠找到一穗飽滿的稻穀讓玄宗看,胡說道:「雨下得雖然很大,但決不會影響收成。」時楊國忠權勢炙手可熱,無人敢站出來說真話。玄宗退朝回宮后,見左右無人,便問高力士:「這樣的氣候一定會造成災害,你不妨據實告訴我真實情況。」高力士嘆了口氣,說道:「自從陛下把朝政大權交給楊宰相后,法令不行,鬧得天災人禍不斷,天下怎麼還能太平呢?所以我也只好不再多說什麼了。」玄宗聽后默然無語。高力士表面上是不再多說什麼了,潛台詞是明顯的。滿朝文武,無人敢揭露楊國忠的劣行,偏偏高力士說出了實話。但玄宗太過寵愛楊貴妃,對楊國忠也就聽之任之了。可見高力士確實得到玄宗的充分信任,也因此獲得了令人畏服的權力,但始終比較節制自己的言行。
但肅宗和李輔國還不放心,將玄宗身邊的親信相繼貶黜。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
這是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振奮人心,蓬勃向上。因為自信、開放、寬宏、博大、發達,聲威撒播四海。
玄宗皇帝遷居甘露殿後,心情更加憂鬱。這時玄宗和高力士都已是七十多歲的垂垂老翁了,他們終日無所事事,鬱鬱寡歡。二人相伴幾十年,早已經超越了君臣的界限,更像是朝夕相處的夥伴了。
宦官是中國古代稱呼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皇帝與宦官的主奴關係,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按法令和倫理規範實現的,也有例外的時候,就是主弱奴強,也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宦官擅權。
楊貴妃接到聖旨后,驚倒在地,良久,才哭著請求見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來到玄宗面前。楊貴妃涕泣嗚咽,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便說:「願大家保重!妾實在有負國家對我的恩惠,死了也沒有什麼怨恨,只有乞求容允我禮拜神佛。」玄宗說道:「祝願妃子到善地,再得新生。」(《楊太真外傳》)說到「生」字,已是不能成語。不忍心看楊貴妃的慘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
巫地多薺,但不食。高力士感傷而賦詩云:「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這首詩既感慨了時世的巨大變化,又抒發他雖被貶謫,但對玄宗的忠誠卻沒有絲毫改變的心意。
之後,玄宗與高力士重返京都,形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玄宗已經退位為太上皇,高力士的地位也開始發生動搖。當時,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有功而備受寵信。李輔國又勾結皇后張良娣,持權禁中,干預政事。高力士本是李輔國的老前輩,又自恃得太上皇寵信,故在李輔國面前常擺架子,甚至有不禮行為,因此高、李二人結怨,李輔國尋機打擊高力士,以固其寵。
玄宗對宦官的倚重較前朝尤甚,高力士地位的上升就是明證。雖然高力士僅僅充當著皇帝心腹的角色,未曾越位擅權,但唐朝後期宦官專寵亂政的局面,卻正是因此而起。
李輔國此時深受肅宗寵信,由一個普通宦官一躍成為朝中顯貴,驕橫顯赫,把持朝政。他猜出肅宗的心思,向肅宗進言道:「太上皇住在興慶宮,每日與外人接觸,陳玄禮、高力士給他出謀劃策,九_九_藏_書對陛下很不利。如今六軍的將士,都是在靈武護駕的有功之臣,都惴惴不安,臣不敢不讓陛下知道。」肅宗早就在擔心,李輔國的這番話使他疑竇更重,但他不好直接指責自己的父親,便故意流著淚說:「聖皇行事慈善仁愛,怎麼會允許發生這種事情呢?」李輔國答道:「太上皇固然沒有這個意思,但架不住手下人蠱惑。陛下應當為社稷大業著想,把禍亂消滅在搖籃中,怎能效法平民百姓的孝心呢?更何況興慶宮太暴露,不是至尊的人所居住的,皇宮戒備森嚴,接他回來居住,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他向肅宗獻計,將玄宗遷往西內,徹底隔絕太上皇同外界的聯繫。肅宗一時還下不了決心,當時沒有接受李輔國的這個建議,卻將原來興慶宮原有的三百匹馬減去二百九十匹。玄宗對此事無可奈何,只好對高力士說:「我兒受李輔國蒙惑,不能再盡孝了呀。」(《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
玄宗聽到肅宗即位的消息,心頭滋味複雜。他惆悵了半天,這才裝出高興的樣子對高力士說:「我兒應天順人,改元為『至德』,沒有辜負我的教導,我還有什麼可以憂煩的呢?」他知道兒子當了皇帝,一定就沒有老子什麼事了。當年,他不也是這樣對待他的父親睿宗的么?即便他想「憂煩」,恐怕也沒有這個權力了。
玄宗聽了,神情暗淡沉悶,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拐杖垂首而立,默不開口。十幾年來,楊貴妃是他最為寵幸的掌上明珠,兩人又曾在長生殿立過生死不離的山盟海誓。如今落到這般棄京流亡的地步,政治上的尊嚴早已喪失殆盡,唯有貴妃或許還能使他忘卻心靈上的傷痛。他怎麼能忍心處死楊貴妃呢?
之後,高力士將楊貴妃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意有驗屍之意。驛站外的將士們聽到楊貴妃已經被處死,歡聲雷動。陳玄禮等人驗屍無誤后,這才脫去甲胄,去向玄宗叩頭謝罪。此時的玄宗尚且鎮定,好言好語安慰他們,並命告諭其他的軍士。陳玄禮等人都高喊萬歲,拜了兩拜而出,然後整頓軍隊繼續行進。最終以楊貴妃之死解決了馬嵬坡兵變。至成都后,高力士因護駕有功,受封齊國公。
玄宗寵信高力士,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說:「力士在,我寢乃安。」意思是有高力士管事,他才能睡得安穩。高力士權傾朝野后,常宿禁中。「四方奏請皆先省後進,小事即專決」。由此開宦官處理國家政務的先例。因高力士有能力一言興人,一言廢人,投機鑽營之徒皆投其門下。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高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韋堅、楊慎矜、安思順等人也不例外,全部是因為巴結了高力士,才能爬上將相高位。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危及兩京。「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玄宗倉皇避亂入蜀,高力士隨往,玄宗另一個貼身宦官轉而投奔了安祿山。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死楊國忠,並割下首級,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隨後,眾軍士又殺了楊國忠的長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興慶宮裡有座長慶樓,南靠宮外大道。玄宗常在樓上飲酒,有時也向樓下徘徊觀望,百姓經過這裏,看到垂垂老矣的玄宗皇帝都非常激動,歡呼「萬歲」。玄宗有時也在樓上宴請賓客。有一次,劍南道的奏事吏經過樓下,上樓拜見玄宗,玄宗置酒宴請了他。后又召見將軍郭子儀等,賞賜給他們禮物。這些事雖小,卻引起了肅宗的顧慮,他擔心太上皇複位,開始十分警惕。從此,興慶宮成了肅宗一直無法排遣的一塊心病。
玄宗前半生勵精圖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正是在他手中開創了封建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開元盛世。當時,唐朝國力達到了最巔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連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玄宗統治前期,文治武功極為突出,唐帝國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眾多足以垂范千古的傑才俊士。唐代文明空前闊大和繁榮,眼界開闊,兼容並蓄,又極富自信,因而成為歷代中國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景龍二年(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九-九-藏-書士圖謀帝位,高力士料到李隆基將來大有作為,傾心巴結,李隆基也將他引為知己。自此,這二人開始了長達了五十年的共榮辱共進退的生涯。四年(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睿宗復帝位,立李隆基為皇太子。高力士參与謀划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宦官由少府管轄。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篡詔改立胡亥為帝,直接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當時的人將處宮刑的地方稱為「蠶室」。處宮刑可以用來代替死罪,司馬遷便是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好話被判了死罪,之後甘願受宮刑代替了死罪。西漢前中期,宦官受到抑制,沒有形成大的勢力。漢朝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著皇帝的視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局。加上其時外戚勢大,皇帝想利用宦官牽制外戚,但結果卻往往造成了宦官專政的局面。
風波平息后,玄宗皇帝握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將軍,我就成為亂兵刀下之鬼了!」李輔國在高力士面前出了個大丑,把高力士恨之入骨。
注:馮盎的祖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洗夫人。洗夫人本名阿英,廣東高涼洗氏之女。洗氏世為南越首領。洗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梁大同元年(535年),洗夫人二十四歲,與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太守馮寶結為夫妻。馮寶原為北燕苗裔,不為高涼人所信服。夫人來到后,誡約本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她與馮寶處理訴訟案時,對本族犯法的人,也是依法辦事,不徇私情。這樣,馮寶在當地建立了威信,「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由於洗夫人的善識時務和軍事才智,嶺南一帶供奉洗夫人為「聖母」,以保境安民。隋朝統一全國后,洗夫人歸隋,孫子馮魂因此被隋朝封為儀同三司,洗夫人被冊為宋康郡夫人。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番禺將領王仲宣舉兵反隋,圍韋洸于廣州,駐軍衡嶺。洗夫人派另一個孫子馮暄前去救圍。馮暄因與王仲宣的部將、瀧水(今廣東羅定)豪門陳佛智關係親密,所以遲遲按兵不動,致使貽誤了軍機。洗夫人知道后,不徇私情,將馮暄逮捕下獄,改派另一孫子馮盎(高力士曾祖)出討叛軍。馮盎與隋朝官軍會師后,一起打敗了王仲宣。叛亂平息后,八十高齡的洗夫人親自披甲乘馬,護送隋招撫專使裴矩巡撫各州,於是嶺南人心安定。隋文帝為洗夫人的舉動深為讚歎,特降敕書慰勞。隋文帝皇后獨孤氏也贈送一批貴重服飾給洗夫人,表示尊重之意。洗夫人之孫馮盎因協助隋軍平叛有功,拜為高州刺史,次孫馮暄也被赦,拜為羅州刺史。馮寶已死,被追贈為廣州總管、譙國公,洗夫人則被冊封為譙國夫人。同時,「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洗夫人歷經梁、陳、隋三朝,三朝皇帝都對她十分尊敬,贈有大批禮品。洗夫人將這些禮品分三庫保管,每逢過年過節,她總要取出展示在庭中。並對子孫們說:「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俱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仁壽二年(602年),洗夫人卒,享年九十一歲。」(《隋書·卷八十·譙國夫人傳》)
一向了解皇帝心思的高力士這次卻沒有真正明白玄宗的意思,還以為玄宗認為天下已定,不用再擔心,當即反駁說:「現在兩京失守,生靈塗炭。黃河以南、漢江以北地區戰火紛飛,人們為之痛心疾首。可陛下卻以為萬事大吉了,我實在以為自己是聽錯了呢!」
力士年幼時行事聰慧、口齒伶俐,很得武則天賞識,讓他留在身邊,給事左右。后力士因犯小過,被鞭撻后逐出宮。老宦官高延福收養了他,作為螟蛉之子,從此,力士改姓高。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高力士因此也常往來於武三思家。通過武三思的關係,武則天將高力士重新召回了皇宮。
偉大的繁榮之後隱藏的危機卻往往為人所忽視。玄宗後半生開始了聲色犬馬的享樂生活,不理朝政,纏綿于和楊貴妃之間「在天願為比read.99csw.com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偉大愛情。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先後執政,導致整個大唐帝國的形勢急轉直下。玄宗在位的前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後期,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大動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在玄宗的身上,充分表現出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
玄宗得知楊國忠被殺后,只得親自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原因。陳玄禮出面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高力士跟在玄宗身邊多年,深知貴妃對玄宗的重要性,當即為難地說:「這我不好去奏告。」四周軍士一聽大怒,大聲喧嚷說:「不殺貴妃,誓不護駕。」一面擁上前去,要痛打高力士。高力士見大勢不妙,慌忙逃回驛站奏告。
玄宗所取得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但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後來的帝王也再也沒人能夠超越他。開元,確實開出了一個嶄新的新紀元,開出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強盛、最輝煌的豐碑。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有詔書頒行天下:流人一律放還。隨即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的擁立下登基,是為代宗。六月,「二聖」的遺詔傳至巫州,高力士聞知「二聖」的死訊,呼天叩地,哭得死去活來。他為「二聖」持喪,由於悲痛過度,憂傷成疾。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年近八十,可謂長壽了,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也可謂顯貴了,一切我都無遺憾。所恨的是『二聖』仙去,我竟無緣一見聖容。我這個孤苦遊魂,到何處尋找我的依靠呢?」言畢,淚如雨下。聞者無不心酸落淚。不久,高力士病死於朗州龍興寺,時年七十九歲。至此,盛唐這一段的興衰及其歷史人物的種種表演,在悲涼的氣氛中謝幕。開元盛世至此也落下了帷幕。
高力士在歷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的一齣戲,是他一手撮合了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曠世姻緣,是他成就了楊貴妃,也是他在馬嵬坡縊死了楊貴妃。楊貴妃成也力士,敗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長恨在人間。
高力士生怕玄宗一時心軟,另生枝節,導致士兵闖入,忙將楊貴妃帶到佛堂。楊貴妃朝北拜了幾拜說:「妾與陛下永別了!」隨後,高力士把她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這正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云:「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的高明就在於,它用絢麗的色彩淡化了悲劇的氣氛,讓美好的愛情掩蓋了政治的陰謀,這使得李楊之間的愛情格外美好,以致為後世所傳誦。
玄宗自然不便明說,只有長長嘆息幾聲。年邁的皇帝已經被楊貴妃之死折磨得筋疲力盡,面對支離破碎的山河,面對風雨如晦的政局,面對兒子僭越帝位的既成事實,他也只好順水推舟,接受尊號,交出了傳國玉璽。
高力士還不滿足於既得的財富,想佔有得更多。有一年,高力士出錢在長安建造了寶壽佛寺,在興寧坊建造了一座道士祠,都是巧工雕琢,鑲金掛玉,就連朝廷建造的寺觀也為之遜色。高力士特意在寶壽寺內鑄了一大鍾。鍾鑄成之日,廣宴賓客,京城的達官貴人、豪商富賈都應邀赴宴。在宴會上,高力士提出新鍾鑄成,每杵一下,需要納錢十萬作為禮錢。在座的人為討得高力士的歡心,爭先納錢叩鐘。多的人擊至二十杵,少的也有十杵。僅這一次宴請賓客,高力士的收入就難以數計。他還攔河築壩,修建了五座水力推動的碾子,每天可磨三百斛麥子。真是生財有道!
御史大夫魏方進聽見外面吵鬧,跑出來一看,立即怒氣沖沖地說:「你們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魏方進顯然是個沒有眼光的人,到了眼前的形勢,竟然還要擺出御史的架子來。激憤的將士們立即上前殺死了他。宰相韋見素聽見外面大亂,也跑出驛門察看,立即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幸好韋見素名聲還不算壞,有人高聲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韋見素這才免於一死。
高力士平素謹慎,善於觀察時勢,從不隨意開口講話。又因為在宮中時間已久,見到過各種危險和陰謀,很會明哲保身。就是他自己親近的人,如果受到皇帝的斥責處分,他也不輕易相救。所以,玄宗始終保持了對他的信任,君臣二read.99csw.com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加上高力士「性格淳和,處事周謹,少有大錯」,觀時俯仰,輕易不敢驕橫,于朝廷內外亦無大惡名,與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和諧的關係,當時朝中的大臣也並不討厭他。但他對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頗大影響,尤其在李林甫任相上,高力士起了關鍵的作用。
唐長壽三年(694年)二月,有人誣告嶺南流人謀反,武則天派司刑評事萬國俊以監察御史銜前去查處。萬國俊到廣州后,將流人三百多人驅至水濱全部斬殺。與流人有來往的也受株連。潘州刺史馮君衡(馮元一之父)因受此案牽連而被抄家。當時馮元一年僅十歲,免死被閹,改名力士,聖曆元年(698年)入宮。
經過這一番挫折,高力士體會到宮廷生活的險惡。此後,他待人處事更加謹嚴、縝密,遇事三思而後行,果然再沒有出什麼紕漏,重新獲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此時高力士已經成年,身高六尺五寸,性格謹慎縝密,辦事精明幹練,善傳詔令,受任宮閹丞,掌管宮內的法紀制度,出入管鑰。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肅宗稱帝,改年號為至德元年。之前,玄宗不知道太子李亨已經稱帝,曾在太子李亨稱帝三天前下制: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但只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四節度使兵馬;又詔永王李璘為江陵府都督,統山南東路、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大使的兵馬;此外,盛王李琦負責江南東路、淮南、河南等地的事務;豐王李珙負責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地的事務。諸皇子皆封都督,各有地盤。這樣一番人事安排,是玄宗精心考慮后的結果,也充分表明玄宗入蜀后要親自遙控全國的舉措。這樣推斷下來,玄宗沒有任何要讓位給太子李亨的意思。然而,太子李亨心中早就打起了小算盤。玄宗的制書剛剛發出去后不久,肅宗的表奏就到了。轉眼間,他這個皇帝就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
安史之亂后,宦官勢力更加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九個皇帝中有七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的一大痼疾。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乘肅宗患病之機,詐稱肅宗請太上皇游西內。當玄宗一行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率五百射生手(唐肅宗至德二年,選拔善於騎射的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千人,也稱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攔住道路,亮出刀刃,氣勢洶洶地對玄宗說:「當今聖上因興慶宮地勢低洼,迎太上皇遷居西內。」玄宗見對方劍拔弩張,大有加害之意,不由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這時,高力士挺身而出,急步上前,指斥在馬上耀武揚威的李輔國道:「太上皇是五十年太平天子,你李輔國想幹什麼,竟如此無禮!」李輔國見狀只得下馬。高力士又代玄宗宣諭眾將士:「諸將士好自為之。」眾將士紛紛收起兵器,翻身下拜,高呼萬歲。高力士又回頭對李輔國說:「李輔國可為太上皇牽馬。」李輔國無奈,只好與高力士一起將太上皇擁簇到太極宮甘露殿。
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定下制度,內侍省不置三品官,著黃色服,由官府給以糧食,所干之事僅看守門庭、傳遞詔命而已。中宗時,宦官受寵,官秩七品以上者有千餘人,但能夠穿紅色官服的還很少。唐制規定,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綠,五品服淺綠。唐玄宗因高力士平息太平公主叛亂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階。此例一開,再也無法抑束,三品官階授予宦官,逐漸成為常事。以至於到了後來,宮中三千多個宦官中,擁有三品將軍稱號者極多,能夠穿戴紫色和紅色官服的竟達千餘人。他們如果當上將軍,權力比節度使還大,得到的賞賜禮品動不動就以千萬計。宦官的得勢也從此時開始。可以說,唐中後期宦官得以猖獗甚至把持朝綱,同他們受到皇帝太多的信任、擁有太高的官職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件事上,唐玄宗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高力士就是歷史上宦官處理國家政務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