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書生好談兵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書生好談兵

我得站出來解釋解釋了,這不是馬腳,因為孫臏這八個字雖然是他對齊威王的回答,雖然是記載在失傳很久的《孫臏兵法》上,但是,這八個字並不是孫臏的創意,孫武早就說過了,《孫子兵法》里早就寫著了。呵呵,有時我在想,讀者和作者之間有沒有一種「鬥智」的關係在?我寫得雖然很快,可還是很小心的,惦記著:可別被誰抓到小辮子才好;有時也會換換位來玩:如果我是讀者,我該從哪兒下手去抓小辮子去?
到了這裏,孟子該算是能稍微鬆口氣了,齊宣王總算表示有興趣了。「不過,」孟子在心底告誡自己說,「我還是得放屁捂屁股——多加一分小心!」
抱歉抱歉,如果我說出來,流傳開來,恐怕會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我就不說了,大家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了。就像有的小說里提到有人用藥品自殺,作者也會聲明一下不便點明這種藥品的名稱。
要是有人問我阮大鋮這奏疏里提出來的辦法對不對,管不管用?我也不知道。我又不懂軍事,又不熟悉那段地理,更無法還原當時歷史環境的全貌,所以呢,這個問題我根本就是沒能耐去判斷的。但是,就從一大堆奏章當中,空話、大話、慷慨激昂卻不容易讓人摸到門兒的話,打架的話,苛責人的話,套話,什麼都有,我就覺著阮大鋮這篇實實在在的,而且說的問題都是伸手就能夠得著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說的,看著也覺得不錯,但具體怎麼做,能不能做得到,都是問題。阮大鋮這個,我覺得是抓在了實處、近處、要害處。
我以前在讀這個時期奏疏的時候,發現有一篇東西,沒什麼空話、大話,直入正題,文字平實樸素,內容則是從實際調查了解出發,談長江防務問題,給出了非常具體、非常清晰、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意見。這篇文字讓我覺得很是醒目,比其他人的東西都要感覺順眼,感覺實在。沒錯,這就是阮大鋮寫的。
話要扯遠,趕緊往回收。看,軍事專家對以少勝多是既有信心,又有辦法的,實情也是如此。讀歷史看了那麼多戰爭,我有一個深切體會,呵呵,我也秀才談兵一回,這體會就https://read.99csw.com是:並不一定人多就力量大,這裏要引入一個重要參數,就是「時間」——力量的大小,簡單來講,基本取決於人數和時間的關係。以春秋戰國的聯盟局勢為例,如果你是人多的一方,就盡量把戰爭時間縮短,力求速戰速決;如果你是人少的一方,就盡量把戰爭時間拖長,打持久戰。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基於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世界上再沒有什麼能比人和人之間的聯盟更不可靠了!我從歷史上看了很多戰爭,終於總結出了這一句話。所以呢,如果你是多國聯軍,那就趕緊趁著熱乎勁,打!如果你人少,對付一個大聯盟,只要能拖些時候,這個聯盟自然就會鬆動,自然就會出現內耗,自然就會給你可乘之機,甚至不用你打,他們自己就先散夥了——這個道理不僅體現在亂世戰局之中,也體現在派系鬥爭甚至辦公室人際關係上面。
那麼,孫臏針對如何「以一擊十」的那八個字的回答到底是什麼?
孟子下邊就會長篇大論說出一整套他的仁政方案。在進入下文之前,我們先看看上面孟子的這個「鄒人與楚人戰」的說法是不是真像聽上去的那麼回事?
怎麼樣,高不高?要是不高怎麼能成了成語呢,而且還是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成語。
哦?先別餵豬?
齊宣王說:「當然是楚國能贏了。」
孫臏,中國軍事史上有公信力的專家,恰好也為齊國服務過,恰好就替齊宣王的前任齊威王狠狠地打敗過梁惠王的魏國,而且,齊威王還恰好曾經就這個雙拳如何去敵四手的問題請教過孫臏,而且更巧的是,孟子不是說以九分之一去打九分之八嗎,孫臏回答齊威王的問題正好就是「以一擊十」。當時,齊威王請教孫臏:「以一擊十的仗能不能打呢?」孫臏的回答是「當然能打」,那麼,怎麼個打法?孫臏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經典之極,精闢之極,也陰損之極,所以向來都是不傳之秘。誰要是領會了這八個字,兩國交戰可以爭鋒,街頭鬥毆可以制勝。此事記載在《孫臏兵法》當中,別處並無轉載。
孟子說:「這就對read.99csw.com啦,鄒國這樣的小國怎麼能抵擋得了楚國這樣的大國呢?這是常識呀,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您要是常聽評書自然知道這個道理。現在,天下之大,齊國不過佔了九分之一而已,要以九分之一去打九分之八,這跟鄒國去打楚國有什麼兩樣呢?您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孟子接著說:「五畝的宅院里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有綢緞衣服穿了,餵豬——」
孟子是儒學權威,可不是軍事權威,當他跨專業發表意見的時候,那水平不一定就比普通老百姓更高。這種兩千多年前就蒙過齊宣王的邏輯到了現代社會照樣還能蒙人。不記得了嗎,前些年裡,常有人引證某某高官、某某作家的意見來證明意念吃飯之類的事情。咱們政治問題可以參考官員的意見,人家是專家;寫作問題可以參考作家的意見,人家是專家,意念吃飯之類的問題這些人里沒一個是專家,專家如果超出了他的專業領域那就不是專家了。如果是有物理學專家對意念吃飯這類事情發表肯定性意見,那才是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的,但是,即便這樣,也不能驟下結論呀,說不定他也錯了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自然科學史就是不斷修正錯誤理論和錯誤觀念的歷史,宏觀來看,錯誤理論出現的數量恐怕比正確理論要多出不知多少。
清軍入關之後,南京立起來一個明朝的小朝廷。從這個時候來看,明朝並不一定就要滅亡,南京的明朝很有希望守住長江防線,北方最後無論是被清軍佔領,還是被起義軍佔領,長江以南還是明朝。這就像金軍和南宋隔著長江南北對峙的局面一樣。所以,這個時候,能否把長江防線守衛好了,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然,有不少聲音說要守江北,要北上收復失地,這個問題我們不去討論,反正,長江防線很重要。
怎麼辦?多做田野工作,實地勘查走訪,去下實實在在、扎紮實實的真工夫。做了這些工作之後,才有了一些提出軍事建議的資格。每當亂世,就會有這樣的讀書人在做這種工作。我舉一個人做例子,這個人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晚明最著九九藏書名的兩位大奸臣之一,阮大鋮。
史書里是說過阮大鋮很喜歡談軍事問題,但歷史上好談兵的知識分子太多了,其中還有不乏一些名人,可大多都是不著調的,所以,如果不是看到這篇奏疏,我也會想當然地認為阮大鋮談軍事也是滿嘴跑火車那種,更何況他還是個著名的大反派呢。但是,現在看來呢,他的主意到底是對還是錯我雖然沒法判斷,可至少看得出他不是玩虛的——這就不容易啊!
還是想知道那八字兵法是吧?
也罷,我就豁出去了,擔一個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罪名好了。齊威王問孫臏有沒有辦法以一擊十,孫臏回答說:「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我們知道了,孟子的軍事建議未必就能當真,那我們就來聽聽真正的軍事專家的意見。聽誰的呢?聽孫武的嗎?時間太靠前了。聽曹操的嗎?時間又太靠後了。聽拿破崙的嗎?外國意見不符合中國國情。那找誰呢?其實,有一個人恰恰就是最佳人選——孫臏。
孟子這番渲染,確實動人,齊宣王看來動了心,忙說:「我這人哪,別看生得高大,其實就是個二尺長的吹火筒——只有一個心眼,腦瓜不大靈光,孟老師您可得好好講講,我有興趣搞一搞。」
我可一點兒沒有誇張哦,《孫臏兵法》確實秘不外傳,因為長久以來,誰也不知道他的兵書在哪兒,只是歷代常有傳聞,說某某常勝將軍得了孫臏秘術,如何如何,甚至宋朝以後還常有史家懷疑過孫臏其人和《孫臏兵法》的真實存在,或者懷疑孫臏和孫武其實是同一個人。直到20世紀70年代,在山東臨沂的一次考古發現才找到了這部武功秘籍。據說,70年代的時候這支考古隊的駐地不大平安,有成群結隊的盜墓團伙來打古墓的主意,考古隊勢單力孤,岌岌可危,就在這危難之際,隊里幾天來一直在研讀這部《孫臏兵法》的一位老同志從這部古代秘籍當中得到了重要啟發,帶領考古隊全體成員,以一擊十,以失傳千年的兵法成功擊退了盜墓團伙,威震山東。
誰發現問題了?
孟子先嚇唬了齊宣王一回,然後又開始兜售他那老一套了,「您要是施行仁政,那麼read.99csw•com天下的政治精英都會想來您的朝廷里供職,種地的也都想來您齊國種地,經商的也都想來您齊國做買賣,背包族也都想走走您齊國的大街,各國里那些異見分子都想到您這兒來討個公道,您想想,這樣一來,誰還能擋得住您啊!」
當然,書生也就是讀書人,讀書是會幫人明理的,而「專業問題找專家」這個道理也是不少讀書人都明白的。那麼,如果真要接觸軍事問題而又一時找不到專家的話,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真的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不少讀書人所關注的問題。
呵呵,以後呢,大家就知道,遇到有關孟子的問題,可以參考一下我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有同樣的資格來給女孩子挑選護膚品。
文人談兵,乃至文人帶兵,有沒有成功的?當然有,曾國藩不就是一個範本嗎?有沒有失敗的?當然也有,史可法就是一個範本。這兩位,都是大家熟知的人物。但是更多的,還是那些光說不練的嘴把式,說起來牛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真牛,要投筆從戎什麼的,王勃不是都說過「有懷投筆」嗎,可總是「有懷」的多,真正「投筆」的少,大多根本不了解實際情況就慷慨激昂空發議論,外人乍看上去好像豪氣干雲、憂國憂民,其實說的那些全不著調。我再多說句招人恨的話:現在論壇上不是就有不少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談兵書生嗎?
噢,讓我把餵豬的事先放放?
馬上發現問題的就是腦子快的。聽完我的提問還沒發現問題的人,嗯,我含蓄地說腦子不是最快的。到現在還沒發現問題的人嘛,嗯,我還是含蓄地說腦子不是比較快的。——這話怎麼這麼彆扭!
大家看我開始談兵,不管有理沒理,反正有自己一套。但是,如果我覺得自己很有軍事家眼光,跑到國防部去給部長們支招兒出主意,恐怕所有人都得認為我發瘋了,要不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然而,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上,文人談兵可一直都是一景啊。
孟子又開始深入他的道理了,「我說您照現在這樣下去會狗熊上樹——爬得越高,跌得越狠read•99csw.com,我可一點兒沒有誇大其詞。問您一個問題:假如鄒國和楚國開仗,您覺得誰能贏?」
這種話就屬於典型的乍一看很有理,細一琢磨滿不是那麼回事。如果九分之一真的打不過九分之八,秦始皇也就別統一六國了。儒生談兵,這是跨了專業、跨了學科了。後世遇到類似的打仗問題,一定會說:「孟聖人說過什麼什麼,我們要聽權威的!」
這位大反派阮大鋮如何奸、如何壞,想來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從晚明被人一直罵到現在,寫大字報罵他,編戲劇罵他,寫書罵他,罵得淋漓盡致,非常過癮。其實呢,我還真有點兒同情這個人。我還是別扯遠了,表過了態,就不論證了,以後有機會再談,總之,要了解一個人非常之難,無論是我們身邊的人還是歷史中的人。我現在要談這個阮大鋮呢,僅僅是要談一下他作為書生的談兵之道。
咱們接著談孟子的「仁政」。
那麼,是哪裡出現問題了呢?
另一種局勢下,人多也不一定可怕。大一統時代,動用全國大軍和外國作戰,從政治勢力來說,這是一對一的戰爭,雙方都沒有聯盟者,或者說,沒有有實質性力量的聯盟者。拿剛才談過的明成祖朱棣來說,他就動用過幾十萬大軍多次出征蒙古,蒙古人的辦法是,盡量躲著你。要知道,幾十萬人勞師遠征,補給是很困難的,尤其往北去,又是沙漠又是荒原,想搶老百姓都找不著人可搶。好容易有幾回交火,就說是打勝了吧,吹噓戰功是可以吹噓,可實際上呢,這種勝仗雖勝猶敗。好處呢,是皇帝爭爭面子,壞處呢,國力大傷,不過這種損失反正都是老百姓背著。
讀書要善於發現問題,攻擊別人也要善於打到七寸——咦?怎麼上下文一核,對不上,有馬腳?!
我上文不是才說過《孫臏兵法》早就失傳了嗎?不是才說過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現才重新發現了《孫臏兵法》了嗎?不是以前也沒人轉載嗎?接著我又說了那八個字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對吧?這不是習以為常的成語嗎?那問題是:如果早就見不著《孫臏兵法》這部書了,那這個成語怎麼說也不能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就有人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