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二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的GPS路線分析

卷二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的GPS路線分析

而孟子亦以母喪去職,自齊葬魯,棺槨衣衾之美,殆過父喪時,后竟因此為臧倉所毀。齊王開始對孟子「顧左右而言他」了,孟子也正在這個時候因為母親的喪事而離職,從齊國返回魯國。喪事辦得規格很高,比以前給父親辦的喪事還高——這就是現在「公孫丑篇」里前文說過的,而這件事後來在魯國成了臧倉藉以攻擊孟子的把柄——事見「梁惠王篇」最後一節。
顧孟子志在行道以王齊,因國無親臣,都無良牧,蓋大夫王驩方嬖倖用事,進爵右師,舉朝視其君如國人,絕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孟子想在齊國推行王道,但齊國從首都到地方都沒幾個好官,所以做事很難啊。最奸的奸臣里有個王驩,還記得孟子出使滕國弔喪,這個王驩還做過他的副官嗎?—―這事還在以後,此時王驩剛剛得志不久,真是典型的小人得志、飛揚跋扈。全國誰都看他不順眼,大家都想:我們國君怎麼重用這種卑鄙小人啊!所以呢,也就沒人再願意對國君講什麼仁義之道了。—―想想孟子裝病的時候對景丑說過的話。
孟子知難於有為,不得已致為臣而歸。王卒不改,猶欲以授室萬鍾,饋金一百,為虛拘貨取之計,齊人亦足無善於留行者。及出晝而終不追,然浩浩然有歸志。此則愛君澤民之深意,固非尹士所知。而淳于髡名實未加之謂,尤不識君子所為矣。孟子知道在齊國是做不了什麼事了,不得已遞交了辭呈。齊王還是對他不錯,想在首都給孟子弄一套豪宅,再開高薪來養著他,為的是借重孟子的名頭。但理想主義者哪裡是金錢拴得住的,孟老師一拍屁股,「嗖」的一聲就走了。有位齊國人希望能挽留住孟子,在晝城截住了他。可孟子先是對他愛答不理,後來又大擺烏龍陣,拿魯繆公和子思這些前輩舉例子,講了一番大道理。後來,孟子在晝城一連住了三天,這才戀戀不捨地離去。這可惹怒了尹士,罵罵咧咧地說了孟子一大堆的不是,經過孟門弟子高子來回傳閑話,尹士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感嘆出一句重要的話:「士誠小人也。」
王疑其必有異,使人瞷之,而孟子終守不見之義,萬章、陳代之徒並疑之。這句所說之事分別見於《孟子》後文的「離婁篇」和「滕文公篇」,咱們也先放放。九九藏書
至公行之喪,朝士正趨,孟子獨否,卒亦不能加惡焉。同僚則庄暴、時子、景子、東郭、公行,雖嘗往來,不必莫逆。至若不孝之匡章,獨與之游;巨擘之仲子,則不之信,則更有察之眾好眾惡者。講講孟子在齊國的人緣。大臣公行子家裡辦喪事,大家一看見大紅人王驩來了,紛紛上前巴結,孟子卻不理會,事後面對王驩的不滿,孟子還給自己找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此事見於「離婁篇」,留待後文再說。現在說說孟子當時的同僚:有個庄暴——齊宣王有次對庄暴說:「小庄,你知不知道,我喜歡音樂!」庄暴被搞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趕緊找孟子去討主意,這才引起孟子對齊王的一篇長篇大論;還有個時子,齊王曾托時子轉告孟子,說要給孟子在首都來一座豪宅,還有如何如何的高薪;還有個景丑,孟子裝病那回被弟子們追得沒辦法,就是逃到景丑家避難去的;還有個東郭先生,孟子裝病的第二天就大搖大擺地去他家弔喪。這些同僚,孟子雖然和他們都有來往,交情卻未必有多深。還有匡章和陳仲子,這是兩個怪人,超級大另類,他們的故事會在後文交代。
周廣業把孟子在齊國散亂的事迹串出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出來,功莫大焉,至於這條線索確不確切,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有些地方的確稍嫌牽強。
時弟子日益進,公孫丑、公都子、陳臻、咸丘蒙、盆成括、高子等,皆齊人來學者,因材施教,引而不發,躍如也。大批有志青年在這個時候投入孟子門下,包括我們已經認識過的公孫丑、公都子、陳臻、高子,還有一些是未來將要認識的,有咸丘蒙、盆成括等等。孟子收了這麼多學生,因材施教,這種教育方法叫「引而不發,躍如也」,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得到「盡心篇」才能知道。
孟子見天下大亂,民生憔悴,冀王可為湯武,跋涉千里,始至境,問禁而入,然未即見王也。孟子看天下亂得不像話,自己得出出力了,看來看去,覺得齊宣王還算個可造之才,說不定能成為當代的商湯王、周武王呢。好吧,看清了形勢,那就投奔這位老闆吧。孟子開始走自己的文化苦旅,好容易才到了齊國,但還沒有見到齊王。
既而王求見甚迫,乃由平陸之齊,屋廬子以季任故事,度必一往報儲子,孟子卒不往。三見齊王,未嘗言事,適從胡齕聞易牛之事,喜曰:「是心可以王矣。」孟子雖然來到齊國,卻始終不去進見齊王。他也死性子,任憑別人怎麼說,自己都有一套道理,反正說不見就是不見。前文咱們已經了解,孟子是非得讓齊王來請自己不可,為了這個他不是還裝過病嗎。後來孟子總算見了齊王,卻又愛答不理的。這倒讓人奇怪了:他本來不是很希望能幫助齊王有所作為嗎?怎麼等真到了齊王身邊卻變了樣呢?別急,他老人家在觀察呢。後來他聽胡齕說齊王把祭祀用的牛換成了羊這件事情,終於喜形於色,說:「有這種心就足可以稱王天下了!」——這段故事在上本書講「梁惠王篇」的時候是一個重要情節,還講了「君子遠庖廚」那套道理,也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男士們:珍重道義,遠離廚房!九九藏書
孟子在齊最久,先後凡數載,時年已六十內外,去齊之日,計自周以來七百余歲。孟子在齊國待的時間最久,老先生不容易,當時已是花甲前後的高齡啊。在他離開齊國的時候,掰手指頭數著年頭,兩隻手十個手指頭掰了七十多個來回,算出從周代開基立業以來已經過去了七百多年。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感嘆天命的,並且為我們貢獻了三個成語:怨天尤人,彼一時、此一時,捨我其誰。
臟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來干啊,周先生不辭辛苦,硬是把孟子的生平給我們梳理出來了。在前邊認真讀過《孟子》原文的人要是讀了周先生這一段原文必定會感到很有收穫:
事畢,返于齊,止於嬴。母親的喪事辦完,孟子返回齊國,在嬴這個地方落腳休息。弟子充虞當初為老師的母喪督辦棺槨,覺得棺材的木料用得實在有些奢侈,按說老師不應該這樣啊!這個問題在充虞心中積了很久,終於趁著這個空當來問老師了。孟子於是給充虞講了一番孝道之理。
方孟子在齊,自王子以及卿大夫皆願見顏色,承風旨。子敖驟膺寵任,猶以得見親比為幸。然出吊于滕,朝夕進見,欲一與言行事而不可得。回想孟子當年在齊國的光輝歲月,雖然是個老頭子,卻是一位萬人迷,從王子到大官都願意擁著他。就連王驩這樣的超級大奸臣也巴巴兒地給孟子的赴滕弔喪團做副官。可孟子看王驩很不順眼:你忙活你的,我老人家懶得跟你廢話。注意:子敖是王驩的字,以後還會出現的。read.99csw.com
他日,王問桓、文,孟子即語以王道。「梁惠王篇」里的那段——齊宣王問道:「你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的事嗎?」孟子答道:「嘿嘿,我們這些孔門弟子誰都不尿他們那壺!所以呢,這兩位的事我是一問三不知,您問我是問錯人了。不過,您要是想聽我說點兒什麼,那我就跟您講講怎樣以德服人、稱王天下的王道吧。」
山東之國,號齊強大,其地勢雄于天下,宣王侈然有撫蒞華夷之意,招徠文學遊學之士,以為圖王不成,猶可稱霸也。齊國是山東大國,很佔地利,齊宣王有點兒飄飄然,廣攬各地人才,覺得自己就算稱不了王,至少也能做個霸主。
齊相儲子以幣交,且言于王。這件事要到「告子篇」才會提到,暫且放過不提。
會燕王噲讓國子之,齊伐燕勝之,王謂天與不可不取,於是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盡有其地。突然,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鄰國燕國的國君燕王噲吃錯了葯,當真學起堯舜搞禪讓,把國君之位讓給了大臣子之,燕國於是大亂。齊王很明白趁火應該去打劫的道理,這才大興仁義之師,幫助燕國人民平定內亂。還記得齊國北伐軍的軍歌嗎?—―「打倒子之!打倒子之!來平亂!來平亂!我們正義之師!我們正義之師,殺壞蛋!殺壞蛋!」但在平定了燕國內亂之後,齊國的正義之師一變而成了邪惡之師,這些事情我們在「梁惠王篇」中都已見過。
王雖自惛不能進,而敬禮有加,奉為賓師,班視列大夫,前後進說甚多,所陳必堯舜之道,王稍稍厭之,甚至語以境內不治,顧左右而言他。孟子說的雖然好聽,可齊王不大聽得進去。齊王還算夠意思,就算不愛聽孟子的大道理,照樣尊重孟子,給孟子高規格的待遇,讓孟子擔任齊國大夫。孟子這時候就學唐僧了,一得著機會就說,說的全是堯舜之道。齊王被孟子說煩了,這就是「梁惠王篇」里的那段——孟子問:「如果國家治理得不好,又該怎麼辦?」王顧左右而言他。九_九_藏_書
過平陸,與大夫孔距心善處焉。孟子經過平陸的時候,和齊國大夫孔距心處得不錯。這位孔距心可中了孟子的圈套。孟子問他:「如果您手下有個士兵,一天之中掉隊了三次,那您是不是要開除他呢?」孔距心說:「那還用問,當然開除他了!」……前文出現過的這個場景就是孟子才到齊國的時候所發生的。後來孟子見到齊王,很得體地把孔距心表揚了一番。
諸侯多謀伐齊,孟子言急為燕置君,則諸侯之師可急止也。王毋聽。諸侯們看不慣齊國在燕國的所作所為,準備整頓軍隊,對齊國下手。孟子趕緊給齊王出主意,主意雖好,可齊王不聽,孟子也無可奈何。
王怠於政事,或數日不視朝,諫言不用,孟子進諫固罕,而王之意且欲孟子舍所學而從之。齊王開始怠工,上朝辦公的次數少了,誰勸他也不管用,甚至還想讓孟子放棄所學來遷就自己。這就是「梁惠王篇」里孟子的那段話:「假如這裡有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雖然是個好東西,可總得讓工匠來雕琢吧?您的國家不比一塊玉石更值錢?可是,在治國的問題上您卻說什麼『別管你以前是怎麼學的,照著我的話去做就OK了』。您如果讓工匠照您的外行話去雕琢玉石,那會是什麼結果?」
未幾,燕人畔。王甚慚悔,有陳賈者乃從為之辭。而當時且有謠傳孟子勸齊伐燕者,齊人之虛詐不情好議論如此。沒過多久,燕國人群情激憤地反抗齊國的入侵,齊王又慚愧又懊悔:唉,當初怎麼就沒聽了孟老師的主意呢!這張老臉以後還怎麼去見孟老師呢?齊王正發愁呢,陳賈過來說了一套周公犯錯誤的巧妙邏輯,幫齊王用這套說辭去對付孟子,爭取找回面子,結果引出孟子那一段名言:「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後來,齊國出現謠言,盛傳孟子挑唆齊王攻打燕國,把屎盆子扣在一臉正氣的孟老爺子頭上——周廣業寫到這裏,憤恨之情溢於言表,指斥齊國人「虛詐不情好議論」。周先生這話或許是地域偏見,但是,對山東人的偏見還真是由來已久,至少從漢朝就有。前文說過漢武帝時代的一位大儒公孫弘,這位公孫弘就是山東人。他在給皇帝提建議的時候永遠都是順著皇帝的意思說話,有時候幾位重臣一起商量好要向皇帝說個什麼事,可說的時候一旦皇帝臉色不好,公孫弘馬上就會見風使舵。當時有位正直的大臣叫汲黯,實在看公孫弘不順眼,當著公孫弘的面對漢武帝說:「齊人多詐而無情……」後面的話是直接攻擊公孫弘的,前邊這一句可是把所有山東人都打擊進去了。read.99csw.com
王命孟子為卿,致祿十萬,辭不受祿,號為客卿,蓋不欲變其初心,且可為進退地也。齊王還是很想留住孟子的,任他為卿,給開高薪,但孟子既然在崇地就有了辭職的打算,這時候就不願意再拿齊王的薪水了,所以只做了客卿,同時也為的是能讓自己沒什麼牽絆,可以進退自如。
既免喪,自范之齊,見王于崇,遂有去志。孟子接著走啊走,走到了崇地,在這裏見了齊王。從這個時候起,孟子動了辭職走人的念頭。
初,孟子無意仕齊,有以師命不可以請,然非有官守言責之得失也。齊人不知,漫以蚔鼃之義繩之,而公孫丑亦以素餐為疑。不知君子居國,為功于君及子弟者甚大,即有故而去,亦豈小丈夫之悻悻然哉?追想當初的「見王于崇,遂有去志」,這時候齊國和燕國的事搞出了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孟子雖然早想離開齊國,可怎麼也得等仗打完。「虛詐不情好議論」的齊國人哪裡明白孟子的苦心,正好藉著孟子對蚔鼃說的事關「官守言責」的話反過來責難孟子。這時候,別說那些「虛詐不情好議論」的齊國人,就連公孫丑都對老師的做法起了疑心,假裝拿《詩經》里的一句「君子不白吃飯」的詩來請教老師。公孫丑的《詩經》事件見於「盡心篇」,我們現在還沒遇到,到時再說。
《孟子》七篇中的「公孫丑篇」到這裏就全部結束了,可是,我的話還沒結束。孟子在齊國的這些故事我們很值得通過兩篇文獻再回顧一遍。第一篇是周廣業的《孟子出處時地考》。前文說過,《孟子》這書和它同時期的很多作品一樣,不是按時間順序來編排的,所以,從中領會思想也許相對容易,但要把主人公的人生軌跡梳理清楚卻有很大的難度。比如,書里上一段剛剛說完孟子進了廁所,緊接著的下一段里卻可能在描寫孟子如何大吃大喝;或者剛剛講完辦喪事,接著就來一段卡拉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