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這才是真正的結構改革 發掘改革的真相

第五章 這才是真正的結構改革

發掘改革的真相

漁業相關從業人員也一樣,他們因為有收入保障,所以不出海捕魚也能有收入。這樣的機制目前正在討論中。在其他國家提供給捕魚者的收入保障中,加拿大紐芬蘭島的鮭魚是其中一例。這裏捕到的大西洋鮭魚很有名,但由於海況經常不佳,所以只要出海捕魚兩天,就補償一周的收入,藉以保障生活。結果,捕魚人全都只出海最低限度的天數,漁獲量因而銳減。現在他們是向面對太平洋的智利進口鮭魚,再冠上大西洋鮭魚的名字銷售。

●公務員的飯碗既鐵又金

2005年的眾議院選舉所花掉的相關費用,約為770億日元,差不多是1983年時選舉經費的三倍。為應對低投票率而延長投票時間的做法,增加了現場選務員的人事成本;還有,為勉強在當天開完票,也增加了人手。諸如此類,都在花錢如流水。
不巧的是,由於中央與地方的財政赤字合計已達1000萬億日元,再加上伴隨少子老齡化現象而來的社會保險費用增加等因素,再不設法面對,整個社會就會進入沒有出口的「高負擔時代」。如果不能通過徹底縮減財政支出,謀求政府與行政的結構再造,那隻會讓中低階層的人負擔更加沉重,日子越來越難過。
原本只要建造出全國共通的系統,讓各自治單位運用的話,就可以去除浪費。但現實中,計算機系統相關的IT業者,一個個都變成了在網路上包工程的公司,為各自治單位做出不兼容的系統,藉以獲取暴利。大家很容易就陷入「e化=效率化」的錯覺中,但事實上現在這種IT化、e化卻與鋪設一些無用道路的公共工程沒有兩樣。

行政e化的真面目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只要收入獲得了保障,任誰也不會想再工作了。

●特殊法人改革

在金融再生計劃中,用於處理不良債權問題的對策,也不過是繼續維持超低利率,把損失轉嫁到存款人身上而已。其結果是金融機構在體質上越來越依賴公債,銀行的國際競爭力也會越來越弱。
*2004年10月時
日本的預算分配方式十分沒彈性,直到現在下一年度預算都還得看前一年度預算的消化狀況而定,實在是全球少見的制度。即使說要大幅削減公共事業費用,頂多也只削減個百分之幾而已,哪裡看得到「大幅削減」?現在小泉說要「公營轉民營」,宣布要減少5%的公務員人數。但公務員又沒投保失業保險,也沒有裁撤公務員的法律依據,所以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怎麼可能要官僚制定砍自己頭的法律?什麼法案也沒弄出來的議員,又能做什麼呢?所以說,即使「小而美的政府」口號講得再好聽,還是和改革相去甚遠,政府「根本無心改革」的真正想法,已經昭然若揭。

不努力工作卻有保障的人

若把國家當成股份公司,國民當成股東,然後把「負擔與受益」的機製做成圖表的話,就像圖5-5那樣。對「國家」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最多,也就是人數很多、繳稅也很多的,是民間企業以及在其中服務的上班族。以產業區分的話,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還有大都市及都市區的居民。然而,發給這些入的股利卻極低,反而是人數較少、繳稅(投資額)也較少的公務員、既得利益團體、受保護產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以及非都市區的居民,獲得了較高的股利。
我在《思考的技術》中詳述過關於郵政改革的利弊,在郵政儲蓄方面,基本上有銀行等民間金融機構已經夠了,沒有必要普及到這種程度。假設予以民營化,由於它沒有取得、運用存款的能力,或是清償、服務的能力,勢必將無法以民間企業的身份存活下來。政府如果補貼它的話就另當別論,但應該不可能有這種事吧!這樣的話,它的錢就只能拿來買有擔保(其實原本應該是無擔保)的公債了。但公債在車站附近的證券公司就能買到,會有多少人好心到願意負擔郵政公司的費用,只為了買公債?
在丹麥等北歐國家,這些做法已經很普遍。日本卻只是從原本的「工程公司」轉變為「IT工程公司」而已,只會和建設實體的公共建築物一樣,到處建造無用的系統。
橋本內閣雖然制定了《財政結構改革九九藏書法》,但把消費稅提高到5%,卻造成了消費減少、經濟惡化。最後的結果是國家財政支出因而上升,稅收因而減少,國家舉債也因而增加。繼任的小淵內閣廢止了此一《財政結構改革法》,發行逾百萬億日元的國債作為經濟對策。政府的借款如滾雪球般膨脹,經濟卻一如往常,沒有恢復。
另一方面,2005年10月1日起民營化的道路公團,也在新公司的經營形態上存在很多問題。成立一個繼承了40萬億日元債務的新機構(獨立行政法人日本高速公路控股暨債務清償機構)本身就沒什麼意義,更何況道路本來就應該是拿稅金建造的。原本的道路公團應該只有解散一途,卻依地域又成立了6家新公司。
如前章所述,美國之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能持續呈現繁榮的景象,是因為在80年代,里根總統力主的「里根革命」徹底做到了法規鬆綁以及財政縮減,成功構築起「小而美的政府」所致。里根革命固然也有各種缺點存在,但至少法規的鬆綁與縮減財政支出,以及吸引海外資金投入美國的技巧,是日本現在必須看齊的。
對上班族來說,虧損的國民年金一體化當然是不利的。雖然「採取同一制」的想法很正確,但到底是要去除目前為止累積起來的差異,還是要保留某種程度的差異?是只看從今以後的部分,還是要溯及既往?只要還沒讓每個國民都了解這些選擇間的差異所代表的意義,事情就無法推展下去。有人估算,年金所隱藏的債務,也就是要徹底履行目前的約定,公共部門會增加800萬億日元的負擔。這樣的問題應如何應對?誰將因而蒙受損失?都必須進行具體討論。
結果雖然是由提出簡單算式「郵政民營化是對是錯」的小泉獲得了壓倒性勝利,卻只讓我們覺得,政策辯論不是應該因為政治改革而活潑化嗎?到底「活潑」到哪裡去了呢?

●全國都應是特區

在一般企業里,股東的投資應該有相當於投資比例的股利,但事實並非如此。
資料來源:日本財務省

阻礙改革的結構問題

由於原本是財政投融資制度財源的郵政儲蓄金或年金等預托金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了,為了找尋替代性財源而設計出來的這種財政投資債券,雖然名稱不同,但事實上還是一種公債。雖然沒有在指標中表示出來,但這種債務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還是可能由政府來償還,所以它其實是一種可能得由國民來負擔的債務(圖5-2)。
公務員、職員人數(2004年)
結構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是因為那些認為現在的結構比較有利於自己的人,以及在現在的結構中獲得優惠和保護的人在阻止改革。
除公務員以外能獲得身份保障的,是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如第四章所述,日本為保護農民,對進口農作物課以高關稅,結果一般國民的生活成本因而變高。農民實質上受到了身份的保障。而且現在由於市場開放,也開始討論收入保障制度的導入,不只專職農民,連兼職農民也成為保障對象。此外由於天災等因素致使農作物收成差時,他們還可以獲得補償金。
所謂的三位一體改革就是:第一,國庫補助金的改革;第二,推動將財源移轉給地方;第三,統籌分配稅款的改革。小泉內閣雖然推動了削減國庫補助金(2005、2006年總計2.8萬億日元),並將財源移轉給地方(2.4萬億日元),但統籌分配稅款卻還留下了可以調整的空間,讓人覺得三位一體在實質上無法做到和以前不同。再者,地方的課稅自主權也沒有獲得強化,這樣的改革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小泉開始提到郵政民營化,是他還只是個新科議員的30年前的事。誠然,30年前的時空背景下,郵政事業仍有其價值,民營化是有意義的。但不可否認,時至今日,這樣的主張已經過時了。NTT的民營化就是個例子。一方面把NTT這種公法人民營化原本就是錯的;一方面它民營化之時,通訊業非常景氣,才因而得已確保民營化所需的資金。郵政三事業現在已完全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完全沒有改製為公法人或民營化的價值。
之所以造成這種不便,是因為各單位使用的是缺少兼容性的不同計算機系統,使計算機與計算機間無法溝通所致。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自治單位都已經公務計算機化了,卻連電子投票制度都還實現九*九*藏*書不了的原因。
教師佔了公務員的最大多數,一旦他們取得教師資格、被自治體自治單位僱用的話,就一輩子獲得「教師身份」的保障了。就算他們再怎麼缺乏教學能力,或是被診斷出身心有問題,還是很難被開除。


財政投融資資金的主要財源的變化
圖5-2 日本政府的債務狀況
日本全國公務員人數約404萬人。其中,中央公務員約有95.8萬人,地方公務員約有308萬人(2004年統計),但在省廳與自治的國家單位外,事實上還有認可法人、特殊法人、獨立行政法人、行政委託型法人、公益法人等各種外圍團體存在。公務員改革如果不把這些外圍團體也包括進來的話,幾乎不會有什麼成效(圖5-3)。
「新經濟」開始至今,已經20年了。不管企業樂意與否,都必須在網路以及無國界化的新經濟大陸中參与激烈的生存之戰。然而政府或官僚卻一如既往,只認得舊大陸,只知道保護自己的領土以及少數利益團體而已,結果受損害的是在新世界中的生活者的利益。
儲蓄因零利率導致無法生財,換句話說,就是金融機構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而奪走了存款人的財富。全體國民應該要生氣,應該要求這種金融機構倒掉才對,但他們卻沒這麼做。
日本在1994年的「政治改革」,實質上是選舉制度的改革,導入了小選區的制度,除了讓選舉不必花大錢,也讓一個選區只選出一人,所以標榜的是「政策辯論活潑化」。然而,雖然在這一改革下,各政黨開始可以依議員席次多寡獲得由全民稅金支付的「政黨補助款」,但政治獻金與金權體質,還是一如往常,沒有改變。
為了成為生活者大國,讓中低階層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必須去除僅為少數利益團體而設的規範與補助金制度,同時讓大而無當的政府轉變為小而高效的政府。
此外,由於網路與手機簡訊的影響,郵遞事業所運送的東西越來越少,成了衰退產業。但根據萬國郵政公約,必須確保其為普及服務,所以除郵政儲蓄與簡易保險的部分外,就無法使股票上市了。唯一的可行之道,只有像我在拙作《平成維新》中主張的那樣,在國家援助下,以「日本遞送公團」的姿態,調整服務項目為綜合遞送「最後一公里」的各式郵件(圖5-4)。
在政策辯論方面也是一樣,日本在2005年9月11日的眾議院選舉是為了現在看來並非什麼大問題的「郵政應否民營化」而舉辦的,結果無論是最關鍵的民營化的內容,或是其他重要的年金、稅金等問題,都沒有進行什麼具體的辯論。小泉就像在玩圈叉遊戲一樣,只問了一句「贊成還是反對郵政民營化」,民主黨也是只講了一句「爭論點在於年金」來批評小泉,但是也沒有提出年金一體化的具體方案。

●為何郵局還在吸收資金

可以拿來和道路公團的民營化相比較的,是前國鐵的案例。雖然大家都拿它當「成功案例」,認為國鐵在改制之後,服務水平提升了,經營狀況也大幅改善,但大家可別忘了,清算事業團所繼承的28萬億日元債務,最後還是由國民來負擔的。最近雖有報道說,這筆債務再加上NTT的債務一共已回收了13萬億日元,但單以國鐵的部分來說的話,大部分都還是國民在負擔。道路公團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把巨額債務拖延到50年以後。我實在很難相信,50年後垂垂老矣的那些人,真的有能力和意願還錢嗎?
過去從北海道及東北部地區等地到外地工作的寒冷地帶的季節工作者,在冬季僱用援護等制度的實施下,生活與僱用都獲得了保障。北海道的柏青哥店一到冬天生意就特別好,這是因為即使不工作也有錢可拿,所以大家都不到外地工作了,而跑到柏青哥店去玩。而工程公司的社長則是到沖繩打高爾夫球去了,所以冬天時札幌到那霸(沖繩的機場)的班機都會客九*九*藏*書滿。
據說政府體系的金融機構,目前已經有超過10萬億日元的不良債權。雖然我覺得實際數額應該超過這個數字,但與其投入人民納稅的錢來處理它,還不如交由有存款人壓力的郵政儲蓄銀行來做。
更本質的問題在於統治機制的變更。如果地方自治的單位不是「道州」這麼大的區域的話,即使倡導財源轉移,也不會有具體效果。先改為道州制再來討論財源轉移才比較合理,但現在的做法卻是倒過來的。
此外,也不能以「地方分權」取代中央集權,而必須實現真正的「地方自治」才行。若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就不可能做到自治;不和世界各國做買賣、引入資本或技術的話,也不會繁榮。不能拿本地稅金來用,而是從全球募集閑錢過來才行。為此而進行的競爭,必須由地方發動。所以,大前提在於必須建立在經濟上能獨立的「道州制」(地方制)。
小泉政權宣布了好幾項「改革」,其內容如下所示:


圖5-4 大前版本的郵政改革

●統籌分配就是拿不到


圖5-1 橋本行政改革中的中央省廳重新編製
管制改革原本的賣點是「特區」,但結果也只是稍稍放寬了一下管制而已,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成效。不僅如此,省廳對於公營事業轉民營的那種消極態度,實在是昭然若揭。如果直接講結論的話,「特區」這種想法本身就很官僚。說起來大家都對此事視而不見。重點在於為何不能全國都是特區?為何只有局部地域可以自由行事?為什麼許可、認可與否,都還是由政府部門來決定?這些問題,非提不可。

行政金字塔

圖5-3 包括外圍團體在內的日本公務員、職員人數
雖然目前重新制定了要在2006年起的5年間減少5%的中央公務員,以及在10年間減少20%的階段目標,但要真正以治本的方式改革公務員制度,還差得很遠。公務員並未投保失業保險,也沒有法律能讓他們失業,沒有方法可以裁掉公務員,要改革應該要先從這些地方著手。
相對的,一般的上班族在遭裁員時沒有補償,經營者也是公司破產時就一切都完了,根本沒有什麼保障。還不只這樣,向銀行提出個人擔保的經營者,會連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但不負責任亂借錢給人的銀行,卻可以受到公共資金以及零利率無微不至的保護。

政黨輪替,腦袋沒換

國民從中了解到,小選區制的特徵「一個選區選出一位議員」可能會因為受到當時的氛圍左右,而造成某個政黨獲得壓倒性勝利。當年的政治改革論者(小選區論者)小澤一郎與羽田孜,以及當時也認同此事的大多數媒體人,到底有沒有正確地理解到這種選舉方式可能會在沒有政策辯論的情況下,就因為氛圍的左右而造成單方面壓倒性勝利?當時在《文藝春秋》等平面媒體中主張道州別大選區制而被貼上「守舊派」標籤的我,還真的是想問問這些人的意見。
要執行特殊法人改革的163個法人中,已經廢止了136個,大多數都轉換為「獨立行政法人」,但這種法人不過是另一批政府官員退休后前去擔任顧問的新溫床而已,這就如同容許官僚「假退休、真牟利」。
2001年4月開始執政的小泉政權雖然對外宣稱「不進行結構改造就無法讓經濟恢復」,並提出「新發國債要控制在30萬億日元以下」的約定,但也只有第一年度做到了而已。雖然根據財務省內部的數據,2006年可望在睽違5年之後,勉強九_九_藏_書守住當年的約定,但看來在年度結束時,新發國債還是很有可能會超過30萬億日元。而且,問題還不只是新發行的國債而已。由於要進行財政投融資改革(通過政府金融機構對民間所做的投資與融資),財務省的資金運用部門從2001年開始,發行政府的有擔保債券(財政投資債券)。大家可能容易忽略掉這個部分,不過其發行額度與新發行債券是同等規模的。
當然,我所提到的這些有一項前提:為了預防當政者不當運用這些信息,以及為了防止個人機密信息流出,必須採用密碼或靜脈認證(以手心或指尖的靜脈分佈狀況作為辨識的生物識別技術)、聲紋鑒定等雙重或三重的安全措施。
目前的現狀是,幾乎已經沒什麼力量能遏止「大而無用的政府」了,政治加速擴大財政赤字,最後變成一種無從阻擋政府債務增加的狀態。
把借換公債也算進來的話,日本2008年就必鬚髮行100萬億日元的一批新債券。這是因為小淵政權當年大量發行的公債就要到期。這麼一來,為消化這筆債券,目前的零利率政策勢必得持續下去。利率上升的話,公債暴跌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便如此,如果現在這種過剩的貨幣供給繼續下去的話,不動產等的高通脹,勢將再度造成泡沫經濟。就這樣,全體國民被迫要在這種毫無益處、一無是處的選項(選泡沫或選公債暴跌)中做出選擇。
雖然日本在2005年9月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與公明黨的聯合政權獲勝,小泉內閣因而得以延續,但我們來檢視一下,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的改革到底做了些什麼。
**2003年10月時
郵局的簡易保險也是如此,這樣的公眾服務至少在都市區是不需要的。在沒有金融機構的偏遠地區,也有功能類似的農會或漁會等單位,所以少了簡易保險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即使民營化,投保金額也有1000萬日元的上限,缺少保險商品應有的魅力,所以輯難以保險公司的身份生存下來。
年金改革也是徒有虛名,只是針對國民年金與厚生年金保費增加其保費、減低其給付額而已。小泉政權接手后,就越來越遠離年金一體化的道路了。領取年金與負擔年金的人之間的差距,已經變得無法拉近。

●別以為你能領到退休年金

日本1996年1月至1998年7月的橋本龍太郎政權,通過所謂的「橋本行政改革」,把明治以來不斷增加成為一府二十一省廳的行政組織,變成了一府十二省的制度。但這美其名曰行政改革,事實上卻只是把省廳重新編製而已。真正的行政改革,應該要讓「1+1」變成「1」或「1.5」才行。像厚生省與勞動省合併為「厚生勞動省」,也只是「1+1=2」而已,沒有變化。雖然省廳的數量減少了,但職員人數還是和行政改革前沒有兩樣,只徒然花掉搬家與重新印名片的錢,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圖5-1)。
然而,看到現在這些貸款部門那種不負責任的樣子,或許沒有人會想把錢存到郵政儲蓄銀行去吧!即便如此,如果沒有貸款部門,郵政儲蓄銀行就只能拿錢買公債了,這種用錢的方式還是一樣粗劣。
郵局作為承辦普及服務的機關改製為公法人,只負責將各支局的業務標準化並予以管理,支局則視需要委託給民間,這樣就能提供人數少、效率高的服務。
即便政府首腦說過任內不會增稅,但這種話實在是不負責任到極點。執政者沒有說明國家會變得如何,又要如何去應對,反而講一些以「在我任內……」為前提的話,實在是荒謬。

●鐵路、公路該民營化嗎

接著我們來檢視小泉改革視為「中心議題」的、成為解散眾議院契機的郵政民營化,以及引起媒體大肆報道的道路公團。
目前行政e化的最大問題,在於日本各地方自治單位都獨立建造自己的計算機系統。雖然所有國家機構都聲稱,計算機可以讓公務的處理變得更有效率、更省力,信息也都資料庫化,因此可以提升對民眾的服務質量,但事實上,如果民眾要前往國家機構辦理身份證、印鑒證明、汽車駕照、護照、厚生年金、健康保險等手續,還是必須前往不同行政機構或窗口辦理、等候,而且還得反覆填寫姓九*九*藏*書名、通訊地址、戶籍地址、出生年月日等項目。
上班族等大多數國民並不會組織性地投票,是一群不會通過選舉直接施壓給政治家的「沉默的大眾」。以股東的類型而言,就像一般小股東一樣;相對的,公務員或農業團體、漁業團體等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和受法規保護的產業團體等,卻會在選舉時通過有組織的投票施壓給政治家。他們是一群「吵鬧的小眾」,以公司而言就像是優先股東一樣,獲得各種優惠措施。
例如日本的住基網就是e化公共工程的典型。除在日本花費超過800億日元的初期投資外,每年的運作還得花掉200億日元的費用。由於各市、區、鄉、鎮必須操作系統與管理信息,國家單位的工作不但沒有減少而節省人力,工作量反而還變多了。
好不容易把國民基本數據做成了資料庫,就應該有全體國民的身份證數據,同時除身份證外,也對健康保險、婚姻狀況、稅金、出入境情況等所有數據,都予以統一管理。這樣任何行政上的手續,都可以用家裡的計算機或按鍵式電話辦理,便利度應該會大大提高。此事在前面提到的「83個法案」里已有詳述。
不努力工作卻有保障的人中,人數最多就是「國家」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及股東,而享受著最好的優惠措施的就是公務員。如前所述,日本沒有可以開除公務員的法律,所以他們的身份完全得到了保障,不必擔心裁員問題。此外他們還有各種津貼以及年金的追增計算等,在收入上也獲得了優惠。高宮退休后還可以擔任企業顧問,甚至可能領好幾次的高額退休金。整個機制就是這樣。

債留子孫的經濟對策

然而,像這樣的費用問題,只要導入電子投票制度,就可以迎刃而解。

圖5-5 政治造成的負擔與受益間的不平衡

●為何銀行永不倒

既然要改革選舉制度,就應該先有這種毫不浪費的精準系統。雖然年輕人的投票率一向很低,但只要導入電子投票系統,投票率應會大幅提升。
我有一個在北海道從事住宅建設的社長朋友曾對我感嘆,他好不容易才開發出在冬天的北海道也能進行建築作業的工法,卻因為人們即使休息生活也有保障,所以沒人願意承接他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
有資源浪費問題的社會保險廳原本應該是朝廢止的方向考慮才對,但卻變成朝分割為年金與保險兩個部門的方向而去。即使「社會保險廳」的名字消失了,結果卻可能讓問題變得比原先更嚴重。
只稱之為「經濟對策」而撒錢到公共事業中,卻完全沒有實施能阻止日本長期衰退的法規鬆綁,以及真正有助於行政精簡化的IT投資等政策,也難怪會有這樣的結果。
在全國導入電子投票系統的成本約為100億日元。一旦這套系統建立起來,接下來幾乎就不花錢了,可以反覆使用。只要使用按鍵式電話或計算機,就能在全球任何地方參与投票。20年前我就建議過這樣的方式。在1993年出版的《新·大前研一報告》中,我還曾以「83個法案」為名,一併提出了其他的制度改革方案。
結果,郵政儲蓄與簡易保險在民營化后,經營上都陷入困難,不是賣給外資,就只能拿納稅人的錢來救它。這種缺乏未來性的公司,原本就沒有人想買它的股票,最後民營化很可能只是畫餅充饑而已。
還有一點,花了這麼多錢,民眾卻並未因此感到更方便。雖然宣稱「在全國任何地方都能拿到身份證」等好處,但由於戶籍等事項還是必須直接到人工窗口辦理,所以利用「住基網」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多少人持有「住基卡」。就像在車流量很少的地方建設氣派的高速公路,還要為維護它而每年付出大筆金錢,可真是讓繳稅的國民們損失慘重了。大家之所以很少使用,原因在於護照、汽車駕照等其他手續都無法使用住基網辦理,所以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條「無法變換車道的高速公路」。

「政治改革」是真正的改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