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散曲的藝術特色 散曲的對仗

散曲的藝術特色

散曲的對仗

隔句對(扇面對)

詩和詞都有對仗,比如律詩,要求頷聯(二聯)和頸聯(三聯)必須對仗。有些詞牌也規定其中一些地方要對仗,比如《浣溪沙》,下闋第一二句要對仗。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想那人妒青山,愁戚在眉尖上;泣丹楓,淚滴在香腮上;拔金釵,划損在雕欄上;拖瑤琴,哀訴在冰弦上。
博帶峨冠年少郎
黃塵萬古長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風一葉烏江渡,夕陽十里邯鄲樹。
——施惠〔南呂·一枝花〕《詠劍》
蘭滋九畹,蕙樹百畝,空留仙洞號華陽
黃蘆岸白萍渡口
——九_九_藏_書無名氏〔正宮·叨叨令〕

鼎足對(燕逐飛花對)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上句的平仄為「平仄平平平仄平」,下句的平仄是「平平平平仄仄平」,幾乎完全不對,這在詩詞是不允許的。
隔句對有時並不僅限於兩句,甚至可以形成多句皆成隔句對的形式。比如:
鼎足對是指三句成對,其實就是所謂的「燕逐飛花對」。這種對偶在詞中已經出現,比如陸遊《訴衷情》下片「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蘇軾《行香子》「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等,但不多見。這種對在元曲中就太多了。比如:
——薛昂夫〔塞鴻秋〕《凌台懷古》
離匣牛斗寒,到手風雲助,插腰奸膽破,出袖鬼神伏。https://read•99csw.com
——姚燧〔越調·憑欄人〕
把「鼎足對」的三句發展為四句,即四句相互成對,就成了「連璧對」。這種對仗方式,在近體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五律和七律雖然要求頷聯(第二聯)、頸聯(第三聯)都要對仗,但是,是第三句(頷聯的上句,在律詩中是第三句,下類推)和第四句對,第五句和第六句對,這兩聯完全獨立。按照律詩的平仄要求,第四句和第五句應該是粘而不是對,也就是說,這兩句的平仄除韻腳處外,幾乎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成對。第三句和第五句、第四句和第六句的平仄差不多,也不成對。所以律詩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但都是聯中兩句自對,而兩聯之間不形成對仗關係。因為散曲對平仄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所以才出現四句相互成對的情況。比如:
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對九九藏書仗,雖然在詩、詞中也有使用,但是卻不多見,而在散曲中卻是非常普通的。
高髻雲鬟窈窕娘
曲也有對仗。周德清《中原音韻》說「逢雙必對,自然之理,人皆知之」。又說有「扇面對」「重疊對」「救尾對」「合璧對」「連璧對」「鼎足對」「聯珠對」「隔句對」「鸞鳳和鳴對」「燕逐飛花對」等。
——黎孟德挽恩師屈守元先生聯
——北京潭柘寺聯。此聯常書于寺廟天王殿彌勒佛座。
以後的詩、詞中也經常使用,比如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詩:「飄渺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飄緲巫山女」對「殷勤湘水曲」;「歸來七八年」對「留在十三弦」。柳永的《玉蝴蝶》詞上片「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下片「念雙燕,難憑遠信;指九_九_藏_書暮天,空識歸航」,都是隔句對。
六一泉亭上詩成,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下風生。
山般高塵土中
這一種對仗形式在《詩經》中就已經有了。《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是很工整的隔句對。
一般來說,曲的對偶絕大部分和詩一樣,是偶句對,即上、下兩句成對。如:
凌歊台畔黃山鋪,是三千歌舞亡家處;
望夫山下烏江渡,是八千子弟思鄉去。
——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
曲的對仗,有時平仄要求沒有詩、詞嚴格。比如:

連璧對

——白樸〔雙調·沉醉東風〕《漁夫》
除去句首「想那人」三字,下面四句都是九-九-藏-書隔句對。
隔句對,也就是所謂的「扇面對」,即第一句不和第二句對,而是跳過第二句,與第三句成對。而第二句也不與第一句對,而跳過第三句,與第四句成對。其實這種對法,在對聯中使用極多。對聯中上聯無論是多少句,都是與下聯對應的句子成對的,其實就是隔句對。比如:
——張可久套數〔南呂·一枝花〕《湖上晚歸》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張可久〔越調·天凈沙〕
筆瘞五冢,葦絕三編,信有文章驚海內
隔句對在散曲中使用得也比較多。比如:
——張養浩〔雙調·慶東原〕
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
海來闊風波內
綠楊堤紅蓼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