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篇賞析 雙調·蟾宮曲 四首錄二/盧摯

名篇賞析

雙調·蟾宮曲 四首錄二/盧摯

奴耕婢織,自己不必親耕親種,大不了在旁邊監監工而已,古人稱為「課」,比如杜甫就有《課伐木》《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三首》。
這一段描寫極為生動,也表現出了田園生活中那種平淡而輕鬆的氣氛。所以詩人接著說「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沙三伴哥來嗏,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淹著個琵琶。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九-九-藏-書
奴耕婢織生涯,門前栽柳,院后桑麻。有客來,汲清泉,自煮茶芽。稚子謙和禮法,山妻軟弱賢達。守著些實善鄰家,無是無非,問甚麼富貴榮華。
「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淹著個琵琶」兩句,純是當時的民間語言,也正因為九_九_藏_書此,稍微有點費解。
先看第一首。
「門前栽柳,院后桑麻」,說是從陶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中化出的也可,說是寫實實在在的村居住宅也可。
客人來了,汲清泉,烹佳茗,是「奇文共欣賞」,還是「共話桑麻長」,大概都是賞心樂事。
這一曲所寫的,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場景,簡簡單單,明明白白。雖說是自耕自種,但流露的,多少還是有些士大read•99csw.com夫的情調的。
第二首很有特色。沙三、伴哥,是元代民間很平常的稱呼,元雜劇中常常用來稱呼農民。兩人的打扮很符合身份,剛撈了蝦,還是兩腿青泥。太公在莊上的楊柳陰中,打破西瓜來招待他們。
我懷疑「剌(lā)塔」就是「邋遢」的諧音。「碌軸」即「碌碡」,農村中碾壓米面等的大石滾子。至於「琵琶」,有的書說疑是一種農具,沒有任何根據。琵琶在唐以後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樂九九藏書器,鄉下人不會不知道的,何況寫曲的人並非莊戶人。
四首〔雙調·蟾宮曲〕都是講歸隱和田園生活的。前面,我已經引過了其中談百年光陰易過的一首(參見元好問〔雙調·小聖樂〕《驟雨打新荷》)。這裏選的兩首,一首言情言志,一首言事言趣。
但這種解釋太不合情理。「小二哥」和「沙三哥」一樣,也是元人對農村少年的普通稱呼。為什麼沙三哥可以吃西瓜,而又不讓小二哥吃呢?我倒是同意有人的解釋,九_九_藏_書說是小二哥坐在「碌軸」上吃西瓜,「昔涎剌塔」就是形容他吃得汁水淋漓,流了一身。這樣,下面一個「淹」字也才有了著落。就是淹著的一個琵琶。琵琶,可能是取其肚大的特點,來形容吃了西瓜的小二哥。
妻賢子順,鄰里和睦,如果真心歸隱,如此生涯,也確實可以感嘆「夫復何求」了。
一般的說法,是小二哥吃不著西瓜,饞得流口水,躺在碌軸上,就像一張琵琶一樣。「昔涎剌塔」,大概就是流著口水,邋裡邋遢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