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音樂簡史 周代音樂的繁榮

音樂簡史

周代音樂的繁榮

另一方面,曾經被視作下里巴人的民間音樂即所謂「俗樂」受到各階層的普遍喜愛。
在周代,音樂成為貴族、士人的必修課。國家興辦學校,是為培養官吏的,入學的學生稱「國子」。在這裏,他們會受到各方面的嚴格訓練,也包括音樂舞蹈的學習。他們要學習唱歌跳舞,要學習六個「大舞」,即《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和六個「小舞」,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還要學習少數民族歌舞等其他樂舞,還要學習樂器的演奏。正是由於對音樂的重視,使周初音樂得到很大的發展。
土類的樂器,主要還是塤。
周初的統治者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一方面積極發展生產,使人民能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以緩和階級矛盾。另一方面,是「興正禮樂」(《史記·周本紀》),禮用以別尊卑,樂用以和人心,二者相輔相成,建立read.99csw•com起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等級制度。
《詩經》中最有價值、最優美動聽的,是采自民間的十五國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時期,音樂藝術也不例外,無論在音樂理論、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音樂在一切祭祀、燕享、朝聘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極為廣泛。
北方民族的質樸,造成北方樂歌的凝重典雅的特質,而南方的楚民族,則沉浸於浪漫的巫歌巫舞之中,他們的音樂,也因此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特色。
革類樂器,指各種各樣的鼓。
木類的樂器有柷、敔。
統治者採集民歌,是取民間新聲,以充實其日漸僵化的「雅樂」。
《詩經》中的詩歌都是歌詞,都是要合樂演唱並伴以舞蹈的。《詩經·鄭風·子衿》毛《傳》說:「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read•99csw.com。」《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篇》也說儒家「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絲類樂器,是彈撥類的琴、瑟、箏和擊弦類的築。
來自民間的新聲俗樂,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清新活潑的形式,受到包括統治者在內的人們的普遍喜愛,為了享樂,他們便派人四處搜集民歌,這就是後代史家所盛稱的「採風」。《詩經》中的大部分雅詩和頌詩大約是公卿及列士所獻,而小雅的一部分和十五國風出自採集的各地民歌。
石類的樂器,仍以磬為主。這時的磬仍以石制,但也有少數是玉制的。除了單獨的特磬以外,用作音樂演奏的編磬,規模也比較大了。
先秦樂歌,被搜集、整理、改編、刪削,最後合成一集,共三百零五首,就是《詩經》
樂律是音樂的基礎。我國古代樂律學,九九藏書有著十分悠久而光榮的歷史,不僅與西方律學驚人地相似,非常科學,而且時時走在世界前列。
由於把樂放在和禮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修身治國的根本之一,所以,在國家的祭祀、朝聘、燕享乃至娛樂等場合,音樂被廣泛地使用,國家音樂機構的人員多達一千多人。
當時南方樂歌中著名的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涉江》《采菱》《牢商》等,可惜這些樂歌的詞曲都沒有流傳下來。偉大詩人屈原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作的不朽名篇《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代表了南方樂歌的最高水平。
金類的樂器,仍以鍾最為重要。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半音齊全,幾乎能演奏所有宮調的樂曲。最為奇特的是有的鍾敲擊不同的部位,能發出兩個不同的音。
匏就是葫蘆,匏類的樂器有笙和竽。
先秦的樂器,見於記載的有read.99csw.com七十余種。僅《詩經》所載,就有二十九種之多。
在非正式場合,在民間,音樂的使用更為廣泛。國家興辦的學校要以樂舞教育學生,私人授徒的孔子,也把音樂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他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學生,樂列第二。他和學生在一起,經常「弦歌之聲不絕」。孔子本人更是善彈琴、鼓瑟、擊磬、唱歌的。他和學生之間,有許多有關音樂的活動和對話,他的學生也幾乎人人都是彈琴唱歌和欣賞音樂的好手。
在民間,音樂的普及程度也相當驚人。《戰國策·齊策》說「臨淄(齊國都城,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王逸《楚辭章句·九歌·敘》說「昔楚南郢(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東南)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李斯《諫逐客書》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https://read.99csw.com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都可以看出當時民間音樂的繁盛。較之宮廷雅樂,這些「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民間樂歌顯得十分清新活潑。
竹類樂器,有簫、管、篪、籥。先秦時期所說的簫,不是後世的洞簫,而是被稱作「參差列鳳翼」的編管排簫,所以它又名「參差」。篪是一種竹制橫吹的管樂器,和笛相似,八孔。籥,是一種用葦製作的吹管樂器,三孔。
在夏、商時期,我國已經有簡單的五聲音階。在周代就已經有相當科學、相當完整的律學理論與實踐,已經有十二律和七聲音階。
這一時期的歌唱藝術也有很大發展,在日常的生活和勞動中,人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歌唱。《禮記·樂記》說:「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人們舂米的時候,會唱起勞動之歌,只有在鄰里有喪事的時候才不唱;在居住的里巷中,人們也常常在相與唱和,只是里巷中有人出殯的時候才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