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樂器 拉弦類

樂器

拉弦類

在眾多的拉弦樂器中,最受人們喜愛的,是二胡。
京胡的音色十分特別,與其他拉弦樂器絕不相同,它的音色已與京劇的曲牌和唱腔融為一體,成為京劇音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說,無論你使用傳統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還是民族樂隊,甚至西洋管弦樂隊乃至鋼琴為京劇伴奏或演奏京劇曲牌,其中只要加上一把京胡,那就是京劇。或者什麼樂器也不要,只用一把京胡(許多演員練嗓或清唱,許多票友自娛就是這樣),那也是京劇。反過來說,無論你用什麼形式為京劇伴奏,只要其中沒有京胡,那就不是京劇,至少不太像。
高胡就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因為它是廣東音樂中最重要的特色樂器之一,所以又叫「粵胡」或「南胡」。它的出現,還有一段很富戲劇性的插曲。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戲劇的繁榮,伴奏效果比彈弦樂器好的拉弦樂器才受到重視,得到空前的發展。
二胡的結構比較簡單,圓形或六角形琴筒(近代出現橢圓形琴筒),一邊蒙蛇皮或蟒皮,一邊是雕花窗格。琴桿一頭插在琴筒里,一頭雕有龍頭等裝飾,有兩個調弦用的琴軸。蟒皮上有琴碼,琴桿上有千金。琴弓用竹制,馬尾夾在兩弦之中,拉奏發聲。
軋箏,是用潤濕的竹片摩擦箏弦發聲。陳暘《樂書》說:「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故取名焉。」唐釋皎然有一首《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描寫說:「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哇宛轉聲相隨。」
說到馬頭琴,還有一段優美的傳說。
二胡的音色柔美恬靜,表現力很強。本世紀初,由於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和華彥鈞(瞎子阿炳)的努力,使二胡從伴奏樂器變為獨奏樂器。劉天華創作的《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鳥語》《燭影搖紅》和阿炳創作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十余首二胡曲,可以說是有read.99csw.com史以來的第一批二胡獨奏曲。尤其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優美抒情的旋律、深邃高遠的意境,幾十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中外聽眾,成為我國音樂寶庫中一份彌足珍貴的財產。
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草原上住著一戶人家,這家有一個小男孩,當他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家的一匹母馬懷孕了,不久,就生下了一匹小馬駒。這匹小馬駒渾身雪白,活蹦亂跳地十分惹人喜愛,小男孩的父親把它送給了兒子。小男孩每天都和小馬駒在一起,小馬駒也很喜歡小男孩,一步都不和他分離。後來,小男孩長大了,成了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小馬駒也長成了一匹神駿非凡的駿馬。年輕的牧人騎著它去打獵、放牧,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親密夥伴。一年又一年,馬兒漸漸老了,它再也不能馱著牧人到大草原上賓士了。終於有一天,它死了。牧人非常傷心,他久久不願把馬兒埋葬,為了永遠懷念他親密的朋友,他想了很久,最後,他決定用馬兒的骨頭製作一把琴。他用馬的頭骨作琴筒,用腿骨作琴桿,用馬尾作弓,製成一把二弦琴。為了永遠紀念他忠實的朋友,他在琴桿的頂端照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這把琴的音色非常優美,渾厚而又帶有一點蒼涼,牧人常常在月光如水的遼闊草原上拉琴,懷念他死去的朋友,優美的琴聲隨風飄揚,牧人們都來到他的身邊,靜靜地聽著他用琴聲述說著小馬一生的故事,述說著他和小馬的友誼,述說著他對小馬的思念,人們把他的這一把琴叫作馬頭琴。

馬頭琴

二胡

除了各地方戲曲所用的板胡以外,還有用於民族管弦樂隊和獨奏的板胡,它的琴筒和面板都較大,採用鋼絲弦,音色高亢而又柔美,音域較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板胡的製作和演奏都得到很大的發展,使板胡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read.99csw.com民族拉弦樂器。
我國的傳統弦樂器,在唐代以前,只有彈撥和擊打兩種,而沒有拉弦類。
在拉弦樂器這個大家族中,有一款與二胡最相似,乍看起來幾乎難以區別的樂器,它就是高胡。
廣東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樂種,出現在20世紀初。早期的廣東音樂主要使用二弦(一種木杆竹筒的拉弦樂器)、提琴(與板胡略似,但琴筒用竹制)、三弦、月琴和橫笛五種樂器,二弦和提琴弦粗弓硬,因此把這種組合的樂隊稱為「硬弓樂隊」。
不知是什麼原因,胡琴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遠遠不能和琵琶、古箏等彈弦樂器相比。
板胡的發音高亢明亮、清脆悅耳,流行於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一帶,是評劇、豫劇、呂劇、蒲劇、河北梆子、秦腔、山東萊蕪梆子、陝北道情等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它們主要有四種形制,即:高音板胡、中音板胡、秦腔板胡和山西板胡。
近年來,京胡也作為獨奏樂器,演奏京劇曲牌,如《夜深沉》等,效果非常好。

奚琴

我國的拉弦樂器很多,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墜胡、雷琴、大筒等,堪稱一個龐大的家族。但是,它們的出現都很晚。最早用馬尾做弓的拉弦樂器胡琴,出現在北宋時期。它本是少數民族樂器,所以稱作「胡琴」,《元史·禮樂志》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一種彈弦樂器),卷頸龍首,二弦,以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元代以後,拉弦樂器才被大量地使用。
後來,人們仿照它的樣子,用木頭製成了馬頭琴,在每一張琴的琴桿頂端,都雕上一個馬頭,馬頭琴也就成了蒙古民族最喜愛的樂器。
傳統的彈弦類樂器,如琴、瑟、箏、琵琶,或擊弦類樂器,如築、揚琴等,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奏出長音,遇到較長的音,就只有反覆彈撥,這樣的樂音,與歌唱的長音是不能很好配合的。而拉弦九_九_藏_書類樂器則可以控制運弓的速度,奏出平滑的長音,與人聲能夠很好相配。也就是皎然詩中所說的「清哇宛轉聲相隨」。
軋箏在宋以後仍在使用,元、明時期叫做「?」。《元史·禮樂志》載:「?制如箏,七弦,有柱,用竹軋之。」《事林廣記》的記載差不多。到清代,又稱為軋箏了。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比較特別,它的琴弓不夾在兩弦之間,而是像大提琴一樣在外側拉奏,但是握弓的方式與二胡相同。它左手的指法有兩種,一種是同其他弦樂器相近,但是是用第二、三兩個關節按弦;另一種則很特別,是將手指伸到琴桿與弦之間,用指甲蓋由內向外頂弦,用這種方法演奏,音量較大,發音也更清亮結實。
板胡又叫梆胡、秦胡、呼胡、大弦和瓢,它是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的。它的琴筒稱「瓢」,呈半圓形,琴筒不蒙皮而改用薄木板,這也是它得名板胡的由來。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樂器,在蒙古草原,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聽到馬頭琴那悠揚動人的聲音。甚至可以說,沒有馬頭琴,就不是蒙古民族。

京胡

馬頭琴已有很長的歷史,相傳在元代成吉思汗時就已經出現。在內蒙古東部稱「潮爾」(一作「綽爾」),西部稱「莫林胡爾」。它的音箱用黑松木或楓木製作,呈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的梯形,箱體的兩面蒙有馬皮或羊皮,皮上繪製有精美的圖案。琴弓用榆木或紫檀木製作。民間使用的馬頭琴,用兩縷馬尾作弦。改革后的馬頭琴,共鳴箱蒙蟒皮,用尼龍弦,定弦也比傳統定弦高四度,擴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既保留了馬頭琴原來的渾厚柔和的音色,又使之更加明亮,表現力得到很大地豐富。它不僅用於民歌和說唱音樂的伴奏,也用來獨奏。
用竹片作「弓」,而不是用馬尾;為了增加摩擦力,不是使用松香,而是把竹片用水潤濕,其音色估計不會太好,倒是皎然九-九-藏-書詩中所說的「清哇宛轉聲相隨」一句很重要。

板胡

中國的戲劇,大多是以音高相尚的,尤其是早期京劇(大家只要跟著電視或唱片中京劇演員的演唱唱一下就會明白),傳統的胡琴不能很好地與之相匹。大約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胡琴的基礎上改製成了京胡。京胡的琴桿和琴筒都改用竹制,琴桿較短,琴筒較小,琴筒蒙蛇皮。在琴桿上有千金,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S形小鉤,前鉤鉤住琴弦,后鉤用細絲系在琴桿上。最早的琴弓是軟弓,弓桿用竹皮製成,弓毛較松,後來改用硬弓,弓桿用江葦竹製成,彈性很好,弓毛也較緊。由於琴桿較短,琴筒較小,有效振動的弦不長,所以,京胡的發音清脆嘹亮,很有特色。到20世紀上半葉,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所改變,不再以炫技式的高音為美,京劇演員也不斷降低音高,因此,京胡的形制也有所改變,琴桿加長,琴筒加大,發音更圓潤飽滿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琴弦改用鋼絲弦,使其音色更加亮麗純凈。
高音板胡主要流行於河北一帶,是河北梆子和評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它的形制較小,發音高亢尖利;中音板胡主要用於河南梆子(豫劇)的伴奏,所以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琴筒較高音板胡略大,琴弦較粗,發音渾厚柔和;秦腔板胡又名呼胡,琴筒更大,琴弦也更粗,發音要低沉一些;山西板胡又叫晉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更大,琴弦也更粗,弓子不用竹竿而用竹板,發音厚實低沉,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
在唐代,出現了兩種最早的拉弦樂器——奚琴和軋箏。
1926年,旅居上海的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等人回廣州演出,由於南方的天氣潮濕,呂文成使用的二胡蟒皮受潮松塌,使其幾乎不能使用。於是他就重新蒙了一塊蟒皮,怕再受潮影響音色,就把蟒皮蒙得很緊。read.99csw.com同時,他又把外弦的絲弦改用鋼絲弦,定弦也提高了四度或五度。這樣,使其音色清脆亮麗,但是聲音卻略有一點沙。拉過二胡的人都知道,如果聲音有點沙,在琴馬後面的弦與蟒皮之間墊一點布或者泡沫,沙音就會消失,而且音色會變得圓潤一些。當時呂文成是考慮把琴筒夾在兩腿之間演奏,結果效果非常好,不但沙音消失了,而且音色亮麗而甜美。在揚琴、秦琴、洞簫等樂器的配合下,演出非常成功,整個廣州城都轟動了。廣東的音樂家紛紛仿效呂文成製作這種二胡,使它很快在廣東音樂中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廣東音樂的樂隊建制也因此改進,由高胡配以揚琴、秦琴、洞簫、喉管等。因為高胡採用的是二胡琴弓,所以這種樂隊稱為「軟弓樂隊」,這種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奚琴,又叫「嵇琴」,是又一種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的拉弦樂器。唐詩人孟浩然《池亭詩》有句說:「竹引奚琴入,花邀戴客過。」可見在唐代已有奚琴。據宋陳暘《樂書》說,它本身是胡樂,是「奚部所好之樂也」,後來傳入中土。它為什麼又叫「嵇琴」呢?一種說法是因為「奚琴」的名字不雅馴,換句話說,因為它表明是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所以改名為「嵇琴」。另一種說法,是傳說它是魏、晉時期的大音樂家嵇康所創,所以叫「嵇琴」。《事林廣記》就說:「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曰嵇琴。二弦,以竹軋之,其聲清亮。」但這一種說法顯然是附會。奚琴的形狀很像今天的胡琴,也是兩條弦,不同的是夾在兩條弦中拉奏的是竹片。大概在馬尾胡琴傳入后,也換用馬尾製作的弓了。《事林廣記》是元人所著,明人所著的《樂學軌範》就說奚琴「以黜檀花木,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

軋箏

高胡除了被用在廣東音樂中以外,在一般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也被作為高音拉弦樂器而廠泛便用。

高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