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進京勤王王不再

第七章 進京勤王王不再

三月二十日,吳三桂部抵達豐潤,與李自成派來攻打灤州的降將唐通、白廣恩遭遇。吳三桂部將其擊敗,收降八千餘人。但北京已於此前一天,即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崇禎雖然因身心疲憊,面黃肌瘦,已無帝王氣象,完全有可能化裝成老百姓混出城,到南京再重圖大業。但此次首都被破,讓他受到極度刺|激,壓斷了腦中的最後一根弦,他萬念俱灰,在殺死多個老婆孩子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弔死于壽皇亭中。
崇禎哭笑不得,但也無可奈何,他命總兵高第接應吳三桂,將百姓分駐在開平、樂亭、灤州、昌黎等各州縣。同時命吳三桂不得延誤,立刻率軍向京師開進。
京師被破的消息,很快傳來。吳三桂從來就算不上是一個忠臣,自然對皇帝也沒什麼感情,他沒有流淚,只是覺得背上有些發涼,自己掛靠的大公司就這麼倒了,他很自然地為自己的將來擔憂起來。他原本是來「勤王」的,如今要「勤」的人都死了,也就用不著再「勤」下去了,他九-九-藏-書命令隊伍調轉方向,回師山海關。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農民軍已打到宣府城下,距京師僅五六百里,告急文書傳來,滿朝一片恐慌。崇禎召集文武大臣,問「戰守之策」。這個時候,平日裡子曰詩云掛在嘴邊,特能侃的酸儒們,連個屁都放不出來。崇禎嘆了口氣,憤憤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說完,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京城裡人心惶惶,一片末日來臨的景象,甚至有謠言,說吳三桂降了清。多疑的崇禎雖覺得以其父和家眷為人質,吳三桂還不至於這麼做,但還是耐不住性子,把吳襄召進宮詢問此事。吳襄自信地說:「三桂忠孝,必不至此。」有吳襄打包票,崇禎才放下心來。
悲哀啊,悲哀。
再回過頭來說吳三桂,他原本一直急切地在等待撤寧遠的詔令,但沒想到首先得到的卻是賜封的喜訊。這一年他也就三十齣頭,這個年紀就被封為伯爵,讓他受寵若驚。不過受封的當天晚上,他躺read.99csw.com在床上越想越不對勁,俗話說的好,天上從不會掉餡餅,崇禎絕不會無緣無故如此重賞他。封他為「平西伯」必然是要他賣命,封賞如此之重,肯定是當前形勢極為危急。而且這次的封號也很值得琢磨,他身居遼東,按理說即使要封,封號也不外乎是「平遼」、「征遼」之類的,而封他為「平西伯」,意思不就是要他打西邊的農民軍嗎?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吳三貴的腦子一直在不停地轉著。半夜忽聽到門外侍衛稟報,說有聖旨到,他來不及多想,連忙出來接旨。傳旨的是太監謝文舉,他奉崇禎的旨意連夜趕到寧遠,向吳三貴下達了徵召「勤王」的旨意。吳三桂明白情況緊急,拜詔,感激皇恩浩蕩后,連夜部署撤離事宜。與此同時,王永吉奉命出關,督率關外寧遠軍民入關。
六日,崇禎徵召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入京「勤王」,並徵召全國兵馬「勤王」,卻響應者寥寥。劉澤清謊稱自己因墜九*九*藏*書馬受傷,借故不奉詔。吳三桂、王永吉等遠離北京,何時能到,不得而知。只有唐通部離京較近,好歹是率八千人馬趕到北京。就怎麼點人勤王,就跟笑話一樣,不過總算是有人來了,崇禎感動不已,當即給予重賞,封「定西伯」。唐通慷慨激昂地表示不辱君命。不過他也就是嘴上功夫,在與監軍太監杜之秩率部到居庸關堵截農民軍時,投降了李自成,居庸關就此而破。此關是北京的門戶,農民軍打北京便再無阻礙了。
崇禎對手下那幫廢物大臣已徹底失去信心,此時他很想聽聽京外各地督撫們的意見,他們大都認為撤寧遠援京師為最可行的辦法。這次崇禎反應很迅速,趕緊下詔棄寧遠以衛京師,為了激勵各將賣命,他不惜重賞爵位。三月四日,賜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與三桂同時受封的還有唐通、黃得功、左良玉,他們皆被封為伯爵,后又補封劉澤清為「平東伯」。另給劉良佐等二十多名將領晉級。
從寧遠至山海關大約兩百里路,以當時的騎read.99csw.com兵速度,如果日夜兼程的話,一天一夜便可到達。但吳三桂卻在路上整整走了五六天,直到十六日才入關。入關后,他竟然停下來,向兵部「請馬一萬,安歇家口五日」。
撤離諸事完畢,大約在三月十日稍後,明軍官兵及百姓揮淚告別他們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城,向山海關進發。隊伍行進極為緩慢,每天最多也就行進五十里而已。其實吳三桂所部中有騎兵,他本可以親率騎兵星夜兼程,早日趕到北京的,但他卻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率兵殿後。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保護百姓免遭清兵襲擊,因為清軍破了中后所等三城后,因為擔心腹背受敵,並沒有佔領而是很快撤軍,只是對寧遠保持軍事壓力。此次寧遠軍民撤離,清軍雖然得到消息,但他們想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力,所以並沒有派兵截擊吳三桂的隊伍。既然不是因為擔心清軍,吳三桂為什麼如此刻意放慢進京的速度呢?道理也是明擺著的,吳三桂身為軍閥,雖然年紀並不老,但對官場及戰場上那些事兒是九*九*藏*書清楚得很。他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明,那就是讓其他各鎮兵馬先行趕到北京與農民軍大戰一場,而他既保全了自己的實力又能與其他將領分享「勤王」之功。
吳三桂所部皆為精銳之師,部隊撤軍並不難,但還要撤走當地百姓,這事就變得麻煩起來。在野蠻的清軍眼裡,可不分什麼明軍和明朝百姓,落在他們手上不是被殺就是為奴。吳三桂部下絕大多數是當地人,其親屬也都在當地,此時若不帶家屬一起走,這支部隊是否帶的動,很難講,吳三桂決定把寧遠及其附近的百姓遷入關內。儘管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但他為準備撤退,不得已仍耽擱了數日。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他若早將吳三桂部及各邊防部隊調到北京,也許完全可以避免現在的結果。但事情根子就在於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不過這個頑固的皇帝,死到臨頭都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臨死前還發出「文臣人人可殺」的哀嚎。文臣自然有文臣的問題,但如果按他的邏輯,首先應該被殺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他死得並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