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長江卷 第23篇 治水奇觀福壽溝

第二卷 長江卷

第23篇 治水奇觀福壽溝

為了說清福壽溝,我必須首先介紹一下它賴以生存的大環境,以及它的誕生地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的虔州【贛州】古城。
福壽溝的修築,不僅對贛州城起了保護作用,而且對整個南贛的水質調節起到很大作用。自宋以來,贛江又發了幾次大水。據虔州的州府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五月初,一連幾天淫雨不止,贛州城外發大水,一夜水高數丈,洪水灌城東北街市及瀕河室廬,六鄉四禾皆沒,男婦溺死無數,屋宇連棟蔽江而下,駕筏于城垣之上。清代,也是洪水不斷。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和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直至解放后的1964年,洪水8次肆虐泛濫,其中有六次尤甚,貢江水位都超過103米,高於當時城牆最低的雉堞。洪水肆虐極其嚴重,幸虧有堅固的城牆阻擋和福壽溝的調節,減少了水勢衝擊,減災避禍。這說明,虔州的古城牆和劉彝建築的福壽溝,在抗洪中起了極端重要的作用。
人們讚美歷史,也讚美神奇壯麗的虔州福壽溝!
現在我們回過筆來談福壽溝。贛州福壽溝的修築與它歷年遭受水害密切相關。贛州是一座江城,為水所利,也為水所害。自建城以後,累遭洪水和暴雨所襲擊,贛州城成為災區。據虔州的府志和縣誌記載,自晉以來,虔州的大洪災就有多次:
福壽溝建成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即公元十一世紀,迄今已近一千年。在歷代發揮了巨大的排水抗洪作用,直到今天,贛州還沿用這一套城市排水系統。歲月滄桑,令人嘆為觀止。
虔州年年有水患。該城地處章貢兩江匯合處,三面環水,尤其是貢江洪水暴發時,洪水每每通過城內的下水道倒灌入城,甚至淹至縣崗坡一帶,嚴重危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命財產。劉彝是個學者型的官僚,對治水甚有研究,他的老師胡瑗對他多有稱讚。作為水利專家的劉彝,深入虔州城裡的每個街巷,甚至下到街衢的下水道,調查水道倒灌洪水的原因,並研究阻水、防水的辦法,從而親自設計了「福壽溝」和「排水窗」,並主持福壽溝的建設。劉彝的治水原理是:在城內築兩條溝,分別取名為「福」、「壽」,作為蓄水渠和下水道。城裡的污水都從這兩條溝排出去。另外,在下水道口即在城牆腳下,開設水窗12間。視水之https://read.99csw.com消長,利用水的衝擊力使閘門啟閉——當貢江水位高於水窗水位時,借江水之力將閘門自動關閉;當江水低於水窗時,借水窗內溝水之力將閘門沖開,城中溝里的水就流出到貢江去。在福壽溝底各轉彎處,都安裝了會自動耙游的「石獅爪」,用它來扒開可能淤積的垃圾,保持溝水暢通,防止污臭。這樣就解除了虔州城內的水患。歲月滄桑,人去物存。宋代劉彝修築的福壽溝,經過清同治年間的一次大修,得以運轉一千來年,至今還在發揮作用。偉哉,福壽溝啊,真是為贛州人民造福啊!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南康大水,平地五丈」。
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文化名城贛州也發生了巨變。古人筆下的虔州圖景,已經淡化。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不再是漁歌唱晚,清江緩流;也不見千舟競帆,商賈如雲的舊日場景。如今,贛江清水的風流已經從水上蔓延到江岸陸地。鱗次櫛比的高樓,如詩如畫的濱江大道,彩虹般橫亘東西南北的鐵龍,把城市與鄉村貫通一氣,把過去和未來編織成一個美麗的夢。溫婉柔媚的章水,浩蕩豪邁的貢水,直把古代虔州,如今贛州這座城市不老的心,激動得更加豪邁。光榮與夢想,使贛州更顯風流。
這你就不了解贛南,不了解贛州了。
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水暴起數丈,三百里灘面皆沒」。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經過宋朝幾任贛州太守的治理,贛州有了堅固的城牆,有了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有了三山五嶺八景台。贛州也被稱為「宋城」,成為當時全國三十六座名城之一。
過了幾年,孔宗瀚接替趙抃成為贛州知事。孔宗瀚是孔夫子的四十六代孫。他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官員,他築高台于城東北隅古城牆上,建成石樓即八境台。他也看到虔州水患,在趙抃治水的基礎上,進一步固城治水。史載:「州城歲為水嚙,伐石為址,冶鐵固之。」即用磚石包砌了夯土的城牆,又注入鐵水,使城牆既起到軍事防禦作用,同時又發揮防洪的功能。宗瀚治水,功不可沒。
唐末五代時期,寧都人盧光稠反叛朝廷,在虔州起義,自任虔州刺史,武裝割據統治三十多年。他將城池由1平方公里擴大為3平方公里,史載「稠廣其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在歷史上被罵為「賊」的盧光稠,第一次擴城和搞水利建設,為虔州的建設和治水立了大功,帶來了虔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繁榮,即五代繁榮。
唐元和四年【九*九*藏*書公元809年】「夏暴水,平地水深至四丈」。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彝赴虔州知軍任后,在治理虔州時,採取了三項重大措施。第一把火是,改變民風。針對虔州百姓迷信鬼神,有病不求醫的惡俗,他專門編了名為《正俗方》的讀本二卷,嚴厲痛斥巫醫,強制推行醫藥,為虔州營造了一個破除迷信倡導科學的優良風氣;第二把火是提倡慈善。針對當時虔州饑民甚多,當地有棄子的惡習,他張榜于街衢,鼓勵百姓收養棄子,並以補助糧食的政策,救助平民百姓。被贊為是「甘霖普降,瑞蓮綻放,瑞粟之應」。第三把火是為解決虔州城內水患,修築了福壽溝。
都江堰已經廣為人知。福壽溝地處偏隅之地贛南,過去宣傳不多,展示不夠,中央電視台幾年前在《走遍中國》欄目作過介紹,但匆匆而過,今天了解它、熟悉它的人仍然不多。對於故鄉的這項偉大工程,我過去不甚了了。1994年,應邀去贛州參加「宋城文化節」,我參觀了贛州的宋代古城牆和福壽溝,深為震撼,我決心用自己的拙筆把它寫出來,介紹給廣大讀者,以圖推向世界。
郁孤台下清江水,贛南的山水溫婉而豪邁。蘇東坡從流放地北歸時,在虔州住了四十多天,寫下了「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遊。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詩句,對贛州美麗的山水作了由衷的讚美。古代的虔州得如此清明的山水環境,與治理「宋城」贛州這塊風水寶地,變水患為水利,是分不開的。
正因為虔州有過如此嚴重的水患,唐宋以來的歷代治贛官員,才把治水放到了重要的地位。

劉彝:古代傑出的水利專家

說到贛南人,也很神奇。傳說過去贛南住的是野人。《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海內經》雲:「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祖沖之在他的《述異記》里說得更具體也更神秘:「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余,黑色,赤目,發黃被身。于深山樹中作窠,窠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此神能變化隱身,罕見其狀,蓋木客、山參之類也。」
【繆俊傑:《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評論家】
到了唐代開元年間,歷史給了虔州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由於樓蘭古城的毀圮,沿途流寇的日益猖獗,北方絲綢之路日漸艱難,朝廷把與外界聯繫的目光投向南方,意欲打通南方的水路,開闢https://read.99csw.com新的「絲綢之路」。這就是從長江到贛江,又溯章江到達大余,再越過梅嶺,進入曲江、珠江,由珠江出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出身於廣東韶關的當朝宰相張九齡,親督大軍開鑿梅關,大唐連接海外的「南方絲綢之路」從此開通。因此,作為這條水路上的重鎮虔州城,藉助南來北往、商賈如雲的商業潮流,成了「冬無寒土」,經濟空前發達的商埠,一舉成為全國四十個大的州城之一。
北宋嘉祐年間,趙抃任虔州知府。趙抃浙江衢州人,北宋景祐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彈劾權貴,針砭時弊,號稱「鐵面御史」。嘉祐六年,趙抃被放外任,貶為虔州知府。他是一位清吏,也是一位鍾愛自然、寄情水山的性情中人,他心中最中意的風景處是章貢雙江匯合處。雙江匯合,贛江千里北去入鄱陽,匯長江入東海,何等氣勢磅礴。於是擇虔城西北隅的已經毀圮的野景亭舊址,建了個高台,命名為章貢台。他的繼任者孔宗瀚又在古城牆上,建成石樓,即八境台。虔州八景,初成於趙抃,完善於孔宗瀚,後來由蘇東坡作詩,使八景台之名發揚光大。
福壽溝及水窗的構築,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大創造,當時朝廷對劉彝治水的創造甚為欣賞,宋元祐初年,皇帝擢任劉彝為「都水丞」,也就是到中央當「水利部長」吧。可惜劉彝在進京途中,不幸病逝,未能到任。否則他將為國家的水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後來,虔州人民在今郁孤台公園東南處建了個「四賢坊」,以紀念劉彝和理學奠基人周敦頤、鑿通「十八灘」的知軍趙抃、民族英雄文天祥。治水功臣劉彝,人民不會忘記你啊!
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貢二水合流而成的贛江之濱建郡治,贛縣附郭。後來由於戰亂洪水,郡治曾數次搬遷。郡治被迫遷到地勢較高的葛姥城【今虎崗】一帶,直到南朝承聖年間【公元552年】才在現址固定下來。當時的治贛官員,在章貢二江間築土為城,才有了「城市」這個概念,當時稱為「虔州」。這塊三角地帶成了南贛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繆俊傑
歷代主贛官員的治水舉措
劉彝不僅是個官僚,更是一個思想家和水利專家。劉彝是福建長樂人,進士出身,自幼便是個孤兒,出身於窮苦家庭。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培養了樂善好施、行俠仗義的品德。尤其是他成年後,追隨北宋當時最著名的教育家、大學者胡瑗,學習禮義九-九-藏-書道德和實用技術。他深受胡瑗「明體達學」的學術思想影響,形成了他的寬容厚道、學以致用的處世哲學。
在中國古代治水史上,有兩個偉大的水利工程,壯麗神奇而嘉惠鄉邦,這就是四川成都西北郊的都江堰,和江西虔州【今稱贛州】城內的福壽溝。兩者並稱為「神奇工程」而成為千載奇觀。
防洪治水,刻不容緩。
五代時期的盧光稠統轄虔州時,拓寬東西南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也就是修築城牆阻擋上游三面來的水,不讓洪水進入城內成為水患。

回望:郁孤台下清江水

防洪:「鑿址為隍,三面阻水」

為什麼要修建福壽溝?福壽溝防洪原理是什麼?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呢?這裏想著重介紹中國古代傑出的水利專家劉彝的發明創造和福壽溝的科學價值。
在贛州治水史上功勞最卓著的,當是劉彝。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劉彝到虔州當了知軍,成為當地的最高領導。他為了治理虔州水患,建造了有名的福壽溝,這也就是本文要談的那個神奇工程了。
漢高祖六年,大將軍灌嬰南征,一路橫掃,直至今贛州地界的蟠龍一帶【史稱溢漿溪】,在此地設縣治,建南康郡。
不過,傳說中的「贛巨人」,也許與後來住在贛南粵北山區的客家人有些關係。蘇東坡曾多次到贛州,他在結束流放生涯回京途中,在贛州住過一段時間,曾作詩云:「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有人將詩中所說的「木客」,解釋為流民。秦統一中國后,流亡江南山區的六國貴族,淪為山中樵夫。木客即山裡的樵夫。後來,他們從山上下到水邊,變成水手。清代詩人黃虞曾作詩云:「彭水通湖漢,章流合貢津;編排鳩木客,怖浪禱江神。市鬧龍船鼓,山逢贛巨人;從來稱秀異,雲壑好投綸。」這裏所說的「木客」,已經不是山裡的樵夫、獵戶,而是弄潮駛排的水手。清人朱彝尊也作詩云:「黃茅峽外野人居,潭影空明漾碧虛。長箭短衣朝射虎,鳴榔持火夜罾魚。」在這裏,就把山中射虎、河中罾魚的木客,統一到贛巨人身上了。總之,這些人從山中來到了水邊。這就與水發生很大關係了。到此,我們可以調轉筆鋒來談水,以及治水的問題。
談到贛南治水以及虔州的福壽溝的建造,我們應該簡單地回顧一下虔州【贛州】城形成的歷史。史志記載:虔州始於秦,成於漢。秦始皇時期,秦滅六國后,「秦皇以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王軍https://read.99csw•com,……一軍守南之界……」於是十萬六國貴族罪臣,以戍卒身份踏入贛南,他們活動在贛南的大山長谷中,伐木、運輸,源源不斷地向北方提供優質的巨大木材,為朝廷使用。這些深山裡的「木客」,就成為被史料最早用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的贛南漢族先民。
贛人,人們把它簡稱為幹人。有學者考證:因為中國古字「贛」與「干」相通。古有干國。干國的所在地古稱為邗,即今天揚州。贛南過去歸屬揚州郡,絕非偶然。贛巨人,即幹人的一支。晉朝有攻破山夷即梅涓後裔梅敷的記載。所以在贛南的山區有干越、山越、揚越等人的後裔,通稱為百越。贛南出土了不少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片,但至今尚未發現竹簡之類的文字資料,來破譯贛南的遠古之謎。
歷史向前推移,到了宋,也就是歷史上稱的「北宋」,虔州又有了大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南宋元年,寧都人李敦仁起義,攻破虔化、石城等縣,宋高宗急調大軍鎮壓,平定虔州。高宗命岳飛到虔州屠城,岳飛了解實情后,上書高宗,為虔州百姓求饒,高宗遂作罷,但認為「虔」字為「虎」頭,有兇險之意,遂將虔州改名為贛州。
或許有人說:贛南地處山區,「七山二水一分田」,這裏還用得著治水嗎?

虔州:福壽溝的誕生地

……
趙抃熱愛山水,遊山玩水,但也治理山水。他在過贛縣的十八灘時,誠惶誠恐。後來他寫道:「江南歷盡佳山水,獨贛潺潺三百里。移舟夜泊惶恐灘,畫角嗚嗚曉風起。」他到任后治水的第一大壯舉就是炸平贛江十八灘的暗礁,使贛州水道得以暢通,為千里贛江除了一大水害。他又修築了章貢台,為贛州的人文景觀增添了光彩。
江水滔滔,歷史可鑒。當代治水專家們在總結贛江防洪經驗時認為:贛州古城牆,宋朝改夯土城為磚石結構,冶鐵固基,歷代修葺中又不斷加高加固城牆體系,城內有調節水量的池塘、城濠和福壽溝、水窗等排水系統,是現在防洪古城牆中的佼佼者。在我國,至今仍保留有完整或部分城牆的數十座城市中,壽州、文安、潮州、荊州、射洪、安康、常德、徑縣等,贛州是其中最卓越的一座。中國古代治理「宋城」贛州的知州,如宋代的趙抃、孔宗瀚、尤其是劉彝,功不可沒。
考古學家說:贛南曾經是一片澤國。46億年前,江西全省一片汪洋。8億年前,江西北部露出水面。4億年前,即古生代早期,江西陸地逐漸擴大,贛中和贛南的一些高地,也逐步露出水面。贛州過去是一個島的傳說,大概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