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卷 海河卷 第44篇 北京的水

第四卷 海河卷

第44篇 北京的水

4.北運河水系

明代對於元大都的改造,對水系影響最大的要屬通惠河的城內段。原通惠河漕運碼頭——積水潭什剎海一片水域與大運河隔斷之後,這裏就成了皇城外的一處湖泊景點,遍地種植蓮藕稻米,修建湖亭水榭,秀色迷人,儼然一片江南水鄉。元朝時的這一代勾欄歌台酒樓的熱鬧場景不復存在,換之以達官貴人的別墅花園,王府宅院。沒過多久,這裏已經是垂柳依依,波光粼粼,「遮天映月無窮碧,接天蓮葉無窮碧」,逐漸成為京城最好最貴的地段,謂之「城中第一佳山水」。連接后海與前海的銀錠橋,橋身為倒銀錠形,站在上面可以遙望西山景色,成為老北京城中八景之一「銀錠觀山」。
進入「文革」時期,舉國各項建設事業遭到破壞,京城的水利建設也一度中斷停滯。由於填湖建房等原因,北京先後有7處湖泊被完全填平,水面積大規模減少了近100萬平方米,這其中也包括老舍先生自盡的太平湖。1971年,太平湖在修環城地鐵時被填平,在原址上建成地鐵檢修車輛段。太平湖在舊時原本是護城河北邊一個大葦塘,塘深約2米,元代時是積水潭的一部分,明代築城將它分割于城外。1958年,葦塘被疏浚成湖,命名為「太平湖」。夏天太平湖荷花盛開,蟬鳴蛙聲一片,使「太平觀荷」成為「燕京新八景」之一。1966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挨了非法批鬥之後不堪人格凌|辱投湖自盡,使一處太平湖跟清末民初大學者王國維自沉的昆明湖一樣,在北京人心中漾出了一股沉甸甸的痛。而太平湖的被填平,使後人連一個憑弔老舍先生之地都沒有了。可惜!
園——玉淵潭的昆玉河和頤和園——北京展覽館后湖的長河水上游通航。2000年又實現了南護城河至高碑店湖的通航。京城水系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也於1998年成立。京城水系游的當年就吸引了幾十萬人參觀遊覽,成為京城一條旅遊黃金線路,實現環保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元雜劇在大都北京的演出地點,除了在宮廷里的演出外,衚衕里的勾欄瓦舍和商業街的歌台酒樓更是民間演出稠密的場所。當時最為著名的演出地點有兩處:一處是大都西城磚塔衚衕,一處就是積水潭大碼頭的鼓樓外斜街。前者多勾欄瓦舍,後者則多歌台酒樓。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京杭大運河的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十倍、巴拿馬運河的二十一倍,堪稱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徐坤: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北京作家協會黨組成員】
到了唐朝,唐太宗東征高麗,以幽州為集結地,委韋挺為饋運使,八百里水路自桑乾水抵盧思台作漕艫轉糧。唐代泃河水運十分繁忙,邊關戍守的大量軍需物資,通過鮑丘水從泉州口入泃河,直達檀州【今密雲】,「漕運輜餉供應,艤泊舳艫蔽水」,每天都有數十艘帆船往來。唐李清雲《泃河渡》詩云:泃河流古今,雲帆漫水來。鳥沖魚兒遁,波涌堤岸拍。軍糧積如山,車馬運征埃。邊關用武地,供給亦勞哉。可見其渡口碼頭漕運的繁忙景象。
明代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北京城,拆除了元代故宮的全部建築,重建一座新的皇宮。他們在新建的宮城外開挖了一條寬52米、長35公里的護城河環繞,也稱筒子河,將元代的太液池【今北海】向南部擴挖,並建瀛台,形成北海、中海、南海皇家林苑,還把太液池的水引進紫禁城裡,起到防火和調節紫禁城裡小氣候的作用。明朝又在城外開挖了東護城河、北護城河、西護城河和前三門護城河。此後擴建南城,又開挖了南護城河。
如果從東周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附近修築大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開始算起,經過隋朝的打造形成南北大運河,歷經唐代航運的繁榮,到元朝打通京杭大運河北京城裡段,至明清以降,末代封建王朝後期由於有了現代陸路交通而棄運河航運水路不用,大運河前後共持續了一千七百多年。它是連接古代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三,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的物資供給和南方經濟文化中心的繁榮靠著這條航道勾連,通過它,南方的貢賦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元、明、清三朝將都城建立在北京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這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朝廷就變得愈發重要。明朝和清朝更是在南方淮安府城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漕運機構,負責一應漕運事宜。足見京杭大運河這條南北運輸線的重要性。
郭守敬重新開通金口河引永定河水漕運后,西山上的木料、石料,通過這條河道運到了大都城裡,為首都的建設發揮了作用。金口河漕運使用了三十年。直到元大德五年,盧溝河又一次發大水,郭守敬擔心水流湍急衝破金口河堤岸毀壞下游村莊和城市,於是命令將金口河上游用砂石麻袋包堵住,將河道關閉不用。
在那個混亂無序的年代,不僅太平湖水遭劫,新街口外大街橋上游的北護城河段也因無水注入而失去了排水泄洪的功能。北京許多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按照中國古代相學的說法,「大凡都邑城郭,總要依江河湖泊而建,或引水穿城而過,或左近臨水而建,正所謂水旺而氣脈足。」公元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殷商滅亡后,封立了大功的弟弟召公奭於此,召公奭遂在這裏建立起燕國,並在永定河的渡口之畔開始建城。北京城建城的歷史就伴隨著水利改造開始了。幽州重地,為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必經地帶,彼時沼澤遍地,河汊湖淀交錯,永定河及高粱河之水肆意縱橫,交通運輸乏路可行,只有沿西山山前地帶過永定河,才成為陸行通道。燕國的選址便擇在了渡口之畔以利生存。百多年後,燕國勢力強大,吞併了毗鄰的薊國,並將自己的都邑轉移到原薊城的中心今宣武門廣安門一帶,自此古薊城就成了燕國的首都,燕在此立都近800年。
另一個生產貢磚的產地是江蘇蘇州。蘇州一地因為澄漿泥錳含量高,磚的質地堅實縝密,扣之鏗然有金屬之聲,故將蘇地出產的優質青磚稱為「金磚」。這種金磚燒一批就需要一年多時間,燒好之後走京杭大運河水路運進京城。自古有「蘇州陸慕有金磚、聊城臨清有貢磚」之說。跟臨清貢磚所不同的是,臨清產的貢磚用來砌牆,而蘇州的金磚主要是用來鋪地的。
隋唐時代,北京城對水的利用除了農田灌溉外,城市外圍已經開始大規模漕運,開啟水上運輸通道。隋朝時,涿郡薊城為重要邊關要塞,是北上征遼的大本營。隋統一后,于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永濟渠,南接沁水通黃河,北連衛河通桑乾【今永定河】,沿著這條運河可到達涿郡薊城南部,大約在今天北京城南涼水河附近。這也是當時隋朝大運河到達的最北端港口。三年之後,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大運河首航,征伐遼東的物資,從江准以南地帶及首都洛口運至涿郡,載滿米糧貨物的運輸船隻檣帆遮日,綿延千里,場面蔚為壯觀。
除了供應京城數十萬軍民的糧食,修建北京城的大量磚石木材也都通過京杭大運河輸送過來。如大城磚和金磚要數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生產的好,上好的木料主要來自江南、西南等。山東臨清的貢磚頗為有名,當地燒造貢磚歷史始於明初、停于清末,時間跨越五百多年。臨清運河淤積土質好。當地稱「蓮花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磚以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加之臨清又是大運河天津—臨清段港口,磚燒成后就可立即漕運搭解運往京師,於是有了「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艫運轉如絲連」的臨清貢磚進京場景。臨清貢磚撐起了北京皇城,不僅故宮和各城門樓要用臨清貢磚砌蓋,連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墓所用磚也絕大多數都來自臨清。

一、北京的五大水系

能夠創造奇迹的北京人民在同年1958年還完成了建設北京懷柔水庫等一系列浩大水利工程。
三國時期北京地區水利工程最大的功績是溝通了薊城東西兩大水系,將高粱河與潮白河接通。三國時期,當時魏國的守官劉靖為了解決薊城北部的灌溉問題,於三國魏嘉平二年【250年】在梁山【今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上建造了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攔水大壩,又在這座攔水壩東部建了車廂渠。「戾陵」是漢武帝的兒子劉旦的陵墓,因其生前暴戾成性,後人稱他的墳墓叫「戾陵」。攔河大壩正位於劉旦陵附近,故稱戾陵堰。車廂渠是位於攔水壩前的人工引水河道,從戾陵堰前分出的河水沿著今天八寶山北側東注,在薊城北部導入北高粱河。十幾年後,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由樊晨擴建重修了戾陵堰,使車廂渠水的流量加大,同時在高粱河上游增開一條水道,向東入溫榆河,再東注潞水與潮白河接通,從而使薊城東西兩大水系相通相接互通有無,創建出北京水利史上網狀連接的城市水系構造分佈。戾陵堰和車廂渠引水灌溉薊城周圍一萬余頃農田,以後經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劉靖之子驍騎將軍劉弘以及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幽州刺史裴延倦不斷修治和加固改造,這一灌溉工程一直發揮效益使用到唐代,前後延續使用達400餘年之久。

1.古代北京的水利狀況

元朝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后,為加強北方軍事力量,保證京城軍民糧餉供應,朝廷通過海路、運河等航運方式,源源不斷地從南方運輸大批的糧食蔬果、絲綢茶葉等到京都來。如《元史·食貨志》所言:「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予江南。」明代開始,京杭大運河每年把三四百萬石漕糧押運進京,需漕船一萬余艘,十二萬余名軍士負責運輸。通漕的日子從每年春季農曆三月初一至十月初一,共分十撥,按路途遠近定下每撥漕船到來的日子,離得最近的先來,如每年農曆三月一日始,北直隸【今河北】、河南、山東各運糧幫按次到達運河北碼頭通州,各幫卸下貨物停留十日後迅即返航,回去準備第二年的漕糧貢賦;接著四月一日始,南直隸【蘇北】、安徽等運糧船幫依次至通;五月一日,南直隸【蘇南】、皖南按次至通。依此類推,有序不亂。河水封凍前最後一批船幫限定十月一日必須返歸。清代沿襲了明朝的例制,通州的漕運一直延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運河停漕時才結束。
千百年來,永定河水哺育了北京人民的成長,兩岸人民在與永定河朝夕相處相依相伴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關於永定河的美麗傳說。流傳下來的有河擋擋河的傳說,石經山和濕經山的傳說,永定河鎮水牛的傳說,王老漢栽種河堤柳的傳說,馮將軍嚴懲老兵痞的傳說,麻峪村由來的傳說,以及劉娘府的傳說等等。
明代從永樂五年【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城,永樂十九年正式從江蘇南京遷都北京。明朝建設北京都城,認為元大都所在的城北地區不甚安全,無法有效防範北部來犯者,於是就把元代北城垣向南收縮五里,在今天的安定門東西一線重築大城,重新開挖護城河。原先元大都在北土城路外的護城河逐漸成為廢水溝。明代將城址南移,將連接什剎海到南水門的通惠河一段河道——御河給圈在了城內,從此,從通州開來的漕船不能再直通積水潭什剎海,而只能停在城外東護城河上大通橋。北京通惠河起點改在了東便門外的大通橋,大通橋至二閘一帶成為碼頭,二閘一帶逐漸成為貨物運輸繁忙的港口,每年航運糧食最高時可達640餘萬石。糧食再運到二閘附近的朝陽門儲存起來,朝陽門那時也叫「糧食門」,至今仍還留有很多糧倉的名字如「海運倉」、「北新倉」、「祿米倉」等。

2.潮白河水系

潮白河是北京的第二大河流,為流經北京市北部、東部的重要河流,同屬海河水系。潮白河指的是潮河和白河兩條河。潮河和白河進入密雲縣的河槽村附近匯合,始稱潮白河。
無論白日的遊人如織、人聲鼎沸,還是入夜的管弦笙簫、吳歌楚舞,積水潭戲劇文藝中心的風塵和風月,兩相其美,相輔相成,打造出中國古代又一個文藝的繁華世代。

2.北京城建為帝都以後的水利狀況

到了1267年的元大都時代,「北京」一城正式得名,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京城的發展達到它的鼎盛時期。都水監郭守敬得皇詔重新疏通擴建肇始於春秋時的大運河,使北京的漕運中心碼頭從京郊外圍的通州直達城裡皇城根底下,積水潭什剎海港口整日檣帆遮日、舳艫蔽水,全國各地尤其南方的物資貢賦通過海運和運河水上航道源源不斷運往北京,京杭大運河使北京真正成了一座從水上漂來的城市,京都的繁華一時甲天下。清兵入關以後凡二百多年間,在利用湖泊泉水營造皇家園林方面卻業績read.99csw.com突出,造出清漪園、靜明園、圓明園等數十座皇家御苑,給世人留下寶貴文化遺產。清朝的另一個水利功效在於對永定河的治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定河三家店下游兩岸上築堤壩防洪,使千百年來遷徙無定、善淤善決的那條叫作「無定河」、「盧溝河」的北京人的母親河,從此河道相對穩定,不再頻繁泛濫成災。「無定河」被康熙御賜河名為「永定河」。
故事說到這裏,諸位讀者就聽明白了,原來這裏演繹照搬的卻是古典長篇小說《西遊記》里的情節,在《西遊記》里的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里,說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路上受阻,幸得河裡一頭大白癩頭黿相助過河的故事。不過,人家過的那可不是什麼「永定河」、「無定河」,而是當時的車遲國會元縣境內的通天河,在今天的陝西西北方向。
清王朝佔據北京城裡后,北京城區和河系沒有大的變動,基本沿用了明朝時期的皇城宮苑和水利設施。清王朝治水的兩個功績,一是利用西郊海淀一帶泉水、湖泊,疏浚西山水源,建造皇家林苑。二是治理了長年泛濫的永定河。從康熙到乾隆100餘年間,在西山香山和玉泉山一帶修成舉世矚目的三山五園風景區,即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頤和園】及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清代繼續利用通惠河漕運,並疏浚護城河,使大通橋的漕船直達朝陽門和東直門。為了將糧米運往八旗軍駐軍屯守的城北部海淀和清河地區,清朝從自康熙年間【公元1707年】起,開通會清河,從水磨閘起,經過沙子營,一直到通州石壩上,中間建起七道閘門,將糧食由通州通流河【北運河】運到本裕倉,並在清河鎮上建起150餘間糧倉。
從遼代開始,北京開始了作為陪都和都城的歷史。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為南京,作為遼代的陪都。南京城中心在今宣武門一代,引城西的西湖【蓮花池】水供皇宮之需和建護城濠。城裡大小湖泊密布,城東通州的張家灣以南過去是方圓百里的延芳淀,與城北瑤嶼島【今北海】的山水瓊景,都是君王巡幸休閑勝地。
開漕節過後,漕船日夜不息,穿梭于京杭大運河北端的通州到張家灣一段河道上,河上一時漕艘櫛比,舳艫遮水綿延數十里,遂形成通州八景之一——「萬舟駢集」之盛況。

1.永定河水系:

金代定都燕京城建中都后,也曾開鑿過運河。當時中都城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及軍需物資,從南方及東北運到通州后,主要是從張家灣通過遼代的蕭太后河運進中都城裡,但是舊時的蕭太后運糧河河水日益枯竭,已經很難滿足運輸所需。於是金世宗皇帝于公元1171年就下令開鑿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以濟漕運。金口河西接永定河東岸,上游利用高粱河西段舊道,至八寶山北側又沿三國時挖掘的車廂渠舊道東行,到西郊半壁店附近離開車廂渠轉西南,經今玉淵潭向南進入中都城北護城河,后出東郊,與蕭太后河相連。

四、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的水利事業

永定河上游有洋河和桑乾河南北兩大支流。上游的北支洋河是永定河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內蒙古興和縣,由三條河流構成,即東洋河、西洋河和南洋河。東、西洋河發源於內蒙古高原南緣,南洋河發源於山西省陽高,三條河流於河北懷安柴溝堡附近岸庄屯匯流后稱洋河。上游的北支桑乾河是永定河另一主要支流,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管涔山北麓,上源為山西的元子河與恢河,兩河于馬邑附近匯合后稱桑乾河,河長437公里,流域面積26547平方公里。
從元朝時候開始,大運河北京城內段的開通,帶來了首都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糧船如織、舳艫蔽水的積水潭大碼頭,勾欄歌台酒樓林立,各種文藝演出競相匯聚,久盛不衰。黃仲文《大都賦》說:「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歌棚舞樹,選九州之穠芬」,恰如其分地說明當時大都城內的繁華景象。
歲月悠悠,桑田滄海。永定河水的泛濫不僅改變了山巒地貌,也改變了河流沿岸的生物形態。永定河水從中上游沖刷攜帶的大量沙石屑物的不斷填充堆積,致使北京門頭溝三家店下游低洼地區逐年被淤塞抬高,經年累月,逐漸形成了巨大的永定河洪積沖積扇。這塊河網稠密、土質肥沃的衝擊扇平原,為早期的北京人類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場所。後來的北京城廓就在永定河洪積沖積扇脊背的一側形成了。
據2009年5月15日《北京青年報》最新披露的消息,原計劃於2010年從長江向北京供水的南水北調中線計劃,被推遲到了2014年實現,足足向後推遲了五年!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出這個決定出於多方面複雜的原因。一是由於南水北調工程龐大,二是由於國家政策調整,第三是由於在新形勢下,南水北調工程的征地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中間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在剩下的僅有的一個月時間里,建設者們果然是拚命奮戰,日夜不停戰鬥在工地上。在6月30日這一天,果然把水庫建成了!7月1日,在十三陵水庫大壩中央舉行了落成典禮,陳毅副總理為水庫剪綵,彭真市長到會講話。10萬水庫建設大軍載歌載舞慶祝完工。十三陵水庫是人民用巨大的精神熱情創造的水利建設奇迹。人民建設的不是水庫,人民建設的是一種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奔向新生活的精神,是翻身當家做主人的精神。
北京古代的治水用水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灌溉,漕運,宮廷用水【包括打造皇家林苑】,以及河流的防洪治理。
金代于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將今北京西南部宣武區一帶的遼南京城擴建為中都城。金定都中都以後,依然依蓮花河水系而建,首先要擴大皇城規模,凸顯帝王威儀。金代將原先在城外流淌的蓮花河【也稱洗嶼溝】圈入城中,將蓮花河上游蓮花池水加以改造,使蓮花河水充盈貫穿都城流淌,改名稱為「金水河」。皇家御花園、皇家太液池、及護城河用水均來自金水河。這種引水入皇城的傳統建築布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北京紫禁城內外均有一條金水河,河上均有白色石橋,一座在故宮太和殿前,一座是天安門前金水橋,符合中國封建傳統中皇宮應「引水貫都,以成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之皇宮建築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最初的活動都離不開水。原始人類基本上都是擇水而居,依水而興,古代人類文明的孕育更是依靠水的滋養。古代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偉大的尼羅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神秘久遠的恆河則孕育出古老的印度文化。北京城孕育在古老的永定河的波峰浪谷和濕氣氤氳里,在一片遼闊豐饒的永定河衝擊扇平原上,原始時期的北京人類就開始了他們的進化活動。
遼保寧十一年【公元979年】,遼軍在蕭太后的指揮下,與北宋在幽州西北的高粱河一帶打過一次「高粱河大戰」。據考證,大戰的主戰場當在今德勝門沿高粱河至鐵家墳一帶,舊時是高粱河河道北支,上源來自石景山附近的古永定河段,由今涼水河入通州的潞水。雙方都投入兵力幾十萬,宋軍大敗而歸。宋朝為防止遼軍南侵,還在薊城南部的白溝河【拒馬河】以南挖掘坑塘拒馬,設置防隘。諸多坑塘渠道連成水鄉澤國,不僅成為安全屏障,同時也減少了水患的發生,為白溝河以南的農業生產灌溉提供便利條件。
大運河在北京城裡的部分則利用新修的通惠河連接起通州張家灣港口與積水潭什剎海。通惠河河水取源於北京北部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轉,下匯諸多山泉,至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在這裏彙集蓄調然後流出,貫通京城至積水潭,又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82公里。南方漕運船隻絡繹不絕可直達都城中心的積水潭,積水潭成了船隻匯聚的大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凡。這條新的人工河道,于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秋,被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通惠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當家做主,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北京的水利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取得巨大輝煌的成就。北京城解放初期,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人民政府為了儘快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北京城的發展建設,迅速收拾從清末至民國以來內憂外患、戰爭頻仍給北京城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停滯衰敗的亂攤子,遂作出一系列修建水庫、攔洪蓄水方案,解決北京城的洪澇災害和人民吃水問題。1949年11月召開的解放區水利工作聯席會上,做出徹底整治北京歷史上那條善決善淤的母親河——永定河的決定,在永定河上游官廳鎮上修建官廳水庫,從根本上解決三家店下游首都及河北地區防洪安全問題,同時提供首都經濟發展所需的水源。
北京歷史上被稱過薊、幽州、燕都、幽都、燕京、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宛平、北京。「北京」這個稱呼,源自明永樂十八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當皇帝后,從南京【應天府】遷都於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在「龍興之地」這裏建北京都城。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時光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後,一切生產生活都恢復進入正軌,北京的水利建設也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一時期主要水利建設是京城的東水西調工程,通過水庫的雙向調節,解決部分地區用水不足的矛盾,另一個是開闢水庫周邊旅遊項目,利用有效的水資源,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由治水帶來的樂趣,充分怡情山水之中。
聽到這個消息,廣大北京人民歡欣鼓舞!這個消息差不多就是相隔幾個世紀后的京杭大運河再次進京通航!所不同的是,這次運來的,不是漕船糧草、金磚木料,而是水本身!只要水把它自己運過來,京城人民就要燒高香叩謝了!
陪都南京城裡與水有關的大事一是修成「蕭太后運糧河」,另一件是遼與宋軍的「高粱河大戰」。遼代時,與北宋連年征戰,陪都南京戰事連連,所需軍輜糧草均從東北海上運來,經北運河水運到通州,再從通州運到南京城裡。旱路交通,所費數日,不及供給。遼聖宗時期在蕭太后的指揮下,開始開通水路航道,把從通州到舊薊城的一條舊河道加寬加深,然後與護城濠接通,貨運船隻從此從通州直達城下。後來人們把這條河叫做蕭太后運糧河。
磚塔衚衕這個「衚衕」的叫法,最早也見於元雜劇里。「磚塔衚衕」一名最早出現在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和梅香有一段對白,張問梅:「你家住哪裡?」梅曰:「我家住磚塔兒衚衕。」關漢卿《單刀會》中,也有「殺出一條血衚衕來」之語。據學者考證,「衚衕」的發音是由蒙古語中的「火疃」轉化而來。元朝擴建大都時,把城內民宅按片分佈,中間留有通道,這種通道蒙古語稱「火疃」。也有人說「火疃」原意是部落、防火通道之意。後來,北京人把它讀成了「衚衕」。
十三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大都北京城,經濟繁榮,國運昌盛,良好的經濟政治氛圍帶來了時代文化的繁榮。各種民間演出和宮廷演出活動繁盛,促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興起——元雜劇。大都北京成為元雜劇的搖籃。繼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之後,中國文藝史上又迎來了一次偉大的文藝復興,那就是元曲的興起。
除了以上介紹的北京五大水系外,還有許多水系以外的較小河道,對北京市的土壤、氣候、皇家園林建設以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如發源於大興區團河的風河,發源於延慶縣東北部山區的媯水河,發源於順義木林鄉的箭桿河,發源於海淀香山一帶的清河及支流小月河,發源於盧溝橋鄉水頭庄的涼水河及支流蓮花河,發源於海淀萬泉庄的萬泉河,發源於朝陽區左家莊的壩河及支流亮馬河等等。
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從東周春秋末年開始修建,至隋朝時期連通到北京境內,元朝在北京建立大都將大運河取直不再繞道洛陽而直通北京,郭守敬又在城內修建通惠河將大運河漕運碼頭直達皇城中心積水潭什剎海,「南北大運河」始成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此後,又經過明清兩代進一步疏通運用,大運河造就出獨特的北京運河文化,使首都北京城裡的面貌顯現出不一樣的氣象。老北京有一句諺語,說是:北京城是從運河上漂來的。這話的確不錯!不僅僅是皇城根居民的吃穿用度、稻米絲綢、茶葉水果等一應物件貢賦從南方大批地運來,就連建設皇城的建築材料金絲楠木、陶土金磚等也一一用漕船從運河拉來。最早通航的港口北京通州一帶從金代開始至以後八百多年間形成富有特色的漕運倉儲文化,元大都時代的積水潭碼頭周圍形成北京乃至全國的文藝中心,著名的元雜劇的興起跟那裡的勾欄食肆酒樓歌台的繁華氛圍有密切關係。京杭大運河,可以說是繼永定河母親河之後,對北京城影響最大的一條河流。
元大都時期,大都城內的積水潭【什剎海】成九_九_藏_書為大運河的最終碼頭時,岸上店鋪林立,潭中舳艫蔽水。到了明朝,掐斷了積水潭同大運河的聯繫,轉而將漕運碼頭中心改到城外的大通閘至二閘一帶。二閘這裏就逐漸繁華起來,形成「漕艘千渡」景象,並成為古燕京八大景之一。
北京的通州是大運河最早在京城開埠的漕運碼頭。從金代開始在這裏設港口以來,往後遷延八百多年間,在通州一帶已經形成了以漕運為代表的北京地方文化特色,運河兩岸留下了眾多美景和美談。像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的通州「開漕節」,著名通州八景中的「古塔凌雲」、「長橋映月」、「柳蔭龍舟」等。幾個世紀以來的漕運繁盛也影響周圍百姓的民生,運河兩岸留下無數世代漕丁和縴夫的後代。
北京積水潭文藝中心的地位持續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從明清開始,通惠河重點碼頭轉移到二閘,積水潭跟大運河失去聯通之後,大碼頭忙碌漕運功能完結。但由於鐘鼓樓就在附近,積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區,達官貴人開始在周圍興建宮苑園林,別墅臨湖,一時又是遊船畫舫,水榭笙歌,這裏逐漸轉化成了文人雅客游賞聚集之地。
而詩人宋褧[望海潮]《海子岸暮歸金城坊》詞,描繪的則是另一番情調了:山含煙素,波明霞綺,西風太液池頭。馬似游龍,車如流水,歸人何暇夷猶。叢薄擁金溝,更蕭蕭宮樹,調弄新秋。十里煙波,幾雙鷗鷺兩漁舟。暮雲樓閣深幽,正砧杵丁東,弦管啁啾。淡淡星河,熒熒燈火,一時清景難酬。馬上試冥搜,填入耆卿譜,摹寫風流。明日重來柳下,攜酒教名謳。
1958年9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戰略水源儲備及河水治理的要求,在北京市密雲縣縣城北16公里處修建了一座華北地區最大、總庫容達43.7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北京密雲水庫。密雲水庫橫跨潮河和白河,到1960年9月建成。密雲水庫建設工程由清華大學水利系設計,水利電力部工程局參与建設,北京、天津、河北的大量民工參与施工。密雲水庫建成后,成為北京主要水源,大大提高了首都供水水源的保障能力。1960年,為了應對華北大旱,北京市政府作出修建京密引水渠、調密雲水庫水進城的引水工程。經過1960年、1966年兩期建設,全長110公里的京密引水渠竣工。初建引水能力為40立方米/秒,后經改、擴建,引水能力達70立方米/秒。引水渠路線從密雲水庫調節池起,經過懷柔水庫,直達頤和園昆明湖,向南經昆明湖至玉淵潭與永定河引水渠匯合。兩大引水渠的匯流,使北京城區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都得到了保障。
北京地區的人們為何能將《西遊記》的故事挪到他們居住的永定河岸的石景山?故事的來源,皆因為石景山上如今留下一個晾經台。說是唐僧從印度取完了經回來再路過永定河時,又是大白癩頭黿來迎接他們並馱送他們過河。游到半路,老黿問起托唐僧給打問的事兒時,唐僧這才想起給忘了問。老黿一怒之下,把唐僧一夥掀到永定河裡。河水兇險,師徒四人連滾帶爬抓撓上岸來,險得活命,而那幾大箱子經書卻紛紛落入水中。悟空等徒兒又慌忙轉身入水打撈,又將濕透的經書在岸邊石頭上晾曬。於是這裏就成了「晾經台」。此後,人們便把唐僧晾曬真經的這座山叫做「濕經山」,這個叫法傳來傳去,傳到現在就叫成了「石景山」。這也正是《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里描述的唐僧取經回來后,經歷的最後的第九九八十一難,真經落入通天河水中,需打撈上岸後放在岸邊石頭上晾曬吹乾。
對泛濫無常的北京那條母親河——永定河的治理,成為歷朝歷代政府的一塊心病。清朝加大了對永定河的治理力度,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曾一度有人想到從河流上游開始治起,大學士高斌在永定河上游桑乾河、洋河、媯水河三河交匯處修建了兩道堆石壩,以控制減緩通往下游的水流。實際上這已經是兼具了水庫的功能。只可惜,石壩的設計科學性較差,只做硬性攔河堵截,未設溢洪排水通道,三年後當上游大洪水來襲時石壩隨即被沖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在永定河三家店下游兩岸築堤建壩,規束河道,使河床不再漫溢,水流只能沿河堤中間河道流出。河道相對穩定,康熙皇帝心裏高興,以為從此天下太平,遂御筆一揮,將歷代稱為「無定河」、「盧溝河」的一條大河賜名「永定河」。清朝雍正年間還在永定河盧溝橋上游1580米處建了24級水志,測報永定河水情,以水志水位漲落向下游傳遞水情。水志現在仍保留14級。此舉仍不能擋住永定河的泛濫。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永定河才得到根本的治理,官廳水庫的修建才使永定河真正變成一條太平河。
蒙古人佔領燕京城后,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選定在白蓮潭【今什剎海】一帶,以金代留下的萬寧宮為中心新建了一座大都城。宮廷用水採取專用渠道,直接從京西玉泉山引水入京城為金水河,特供皇家御用。並下禁令,嚴禁在玉泉山砍柴狩獵,河水亦不許垂釣泛舟,金水河嚴禁洗手等等,嚴格保持皇家用水的清潔。
「永定河」是不是《西遊記》那條「通天河」?唐僧取經有沒有經過北京這塊地方?「晾經台」和「濕經山」真是他們西天取經一夥當年晾曬真經的地方嗎?其實,這些東西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充滿想象力的美好傳說,豐富了北京的永定河文化,為研究北京的河流與生產發展關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因運河引永定河之水,河道經常淤塞影響通航,據《金史》載:「積滓成淺,不能勝舟」,於是在公元1187年廢置不用,只留下了一條儲水的溝。當時還在金口河下游開鑿了閘河,它便是通惠河的前身。1205年改從白蓮潭【今天什剎海一帶】通過高粱河引水,白蓮潭上接玉泉山及西山一帶泉水,下入中都北護城河東入閘河,糧船可直抵中都城下。但是上游泉水水源有限,水位淺,托不起大船,船從通州進來,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到城裡,每年只能航運春秋兩個季節,一到冬季結冰和夏季暴雨就得停航,這條河道運行時間不長,金遷都開封后即遭廢棄。
在北京未成為建都之地以前,作為諸侯國都邑的北京的水利工程,多限於引水開發、利用水資源進行農業灌溉方面。遼代將北京作為陪都、尤其是金定都北京建中都以後,提供清潔甘冽的皇城的飲用水和開闢水路運輸通道就成了首要任務。為了將全國各地物質貢賦運往首都滿足城市需要,開鑿運河進行漕運進行得轟轟烈烈。金水河、通惠河、積水潭、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都是皇城尤其是元大都修建之後的功績。清廷在北京西山腳下大規模打造皇家林苑,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京城水系。而對永定河的築堤修壩疏浚改造,也是歷朝歷代要做的一件水利大事。經過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以通惠河為主線串聯城區河湖,涵閘節制、河湖連通環繞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北京城市水系格局。

三、古代京杭大運河對打造老北京文化的意義

1.京杭大運河修建始末

遠古的北京,曾經是一個河流縱橫,坑塘窪地遍布的地區。億萬年前東部地區的火山噴發和強烈的地殼運動,造成大面積山體斷層和地貌的改變,環繞北京西北和北部的太行山以及燕山山脈就是這次地殼運動中被抬高隆起的,而在地殼斷層下降的那些低地里,則淤積了眾多河塘湖泊、坑窪溝淀。北京地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且西北高、東南低的走勢,給河道的流向創造了天然條件,河流起於山區高地,流經低洼平原地區,最後通過海河流入渤海。有五大水系流經北京城郭: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和北運河水系,它們慷慨餵養兩岸人民,造就了北京人的子嗣後代。發源於內蒙古和山西,大約起於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的永定河,則是最早滋養孕育北京的一條母親河。
值得一提的是石經山和濕經山的傳說。它說的是關於今天北京石景山的故事,十分有趣。石景山又叫石經山、濕經山。據許用賓撰《重建石景山天主宮碑記》雲:「山曰石經,又雲濕經」。永定河水由門頭溝三家店出發流入石景山地區,然後經五里坨、麻峪、龐村、首鋼廠區等地向東南方向流淌。「石經山和濕經山的傳說」里講到的是:想當年,唐僧一行師徒四人從繁華的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走到永定河石經山這地界時被眼前這滔滔河水攔住了。只見那水面上風高浪急,黑壓壓的浪頭一個接著一個,行人根本無法泅渡。師徒四人正在著急,只見水裡游來一隻大白癩頭黿,原來它正是這一方永定河裡的當地守官,壽數已經高達一千多歲。大白癩頭黿挺身相助,用自己的寬大的脊背馱著他們師徒幾個渡過河去。老黿並請唐僧到達西天見到佛祖后,在佛前替它打問打問,它們大黿類物種壽數幾何,大限何時能到,幾時才能轉世投生修成正果。
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譜寫了輝煌燦爛的一頁,佳作迭出,明星如林,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流傳至今成為經典的優秀劇本,出現了一大批戲劇名角。元代戲劇繁榮的中心就在北京大都城內,眾所周知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都是大都北京人。在今天的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內,有一元代古宅,相傳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流傳青史,至今仍久演不衰。除了這些寫作名家外,還湧現出一大批演出名角。活躍在當時大都劇壇的著名女演員珠簾秀、順時秀、天然秀、賽簾秀和燕山秀「五秀」名角,那更是粉絲無數,有她們在場的演出觀眾經常爆棚。有名家名角參与的演出,對於樹立雜劇的地位、加深劇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都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元代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做的另一項水利措施是將金代以前的從外圍流到通州張家灣的舊漕運河加以利用,連接上從通州到大都城裡的水路,開掘壩河漕運水道。他在給朝廷的奏議里寫道:「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權以玉泉水引入行舟,歲可省僦車費六萬緡」。壩河利用了高粱河一條故道之水作為上源,西起光熙門,往東經今太陽宮、酒仙橋、東壩、樓梓庄等地,在沙窩村南入溫榆河,加大在城裡段的運營能力,使漕運物資能達京師。到了元至元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273—1278年】引玉泉水做金水河特供皇家使用后,漕運河道的水被分流,運營能力受到影響。不得已,又攔河築壩,因河中築了七道攔水壩,故又稱「阜通七壩」,建設梯級水面,分段駁運,年運量一度達到八十萬石。可惜水源不足的問題仍然是影響運輸的一大障礙,到了元至正九年以後,壩河水流枯竭河床淤積,行船能力減弱,船隻時常被困,外地來的運輸船已再難到京城。
如今的煙袋斜街兩旁是眾多風格各異的酒吧和個性飾品小店,成為後海一處著名景點。但凡來北京的年輕人,都要相邀到那裡的酒吧坐坐小酌一番,欣賞一下當年皇家園林水波瀲灧的后海風光,緬懷一下古時候在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文藝風騷與風雅。
永定河這條北京的母親河,最初不叫「永定」這個名字,而是叫「無定河」,歷史上經常泛濫,遷徙無定、善淤善決,河水泛濫時常夾帶大量泥沙沖刷河道,故而還有「渾河」、「渾水」之名,古時也稱「小黃河」。自康熙年間築堤固壩鎖住河水之後,這條河的河道基本上再沒有過大的變動,故康熙皇帝賜它「永定河」之名,君臣百姓子民皆期望它能「永定」而不濫發。然而,河水的真正「永定」,並不是在封建王朝和接下來的腐敗黑暗的國民黨統治時代,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政府於1951年動工興建的官廳水庫,鎖住了上游來水,完善了整個永定河的流域規劃。歷史上一條曾經帶來福祉和災害的河流,至此它的盈枯漲落才真正的開始完全掌控在人類的手中。
懷揣「龍脈」、「天府之國」這些美譽,沿著那些江河山海源頭不斷上溯,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京城的歷史沿革中,水起著何等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不但依水而生,也是靠水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奔騰之水維繫著整個城市發展的命脈,城市的發展興衰與河湖改道變動相互影響彼此牽聯。遙想遠古時候的北京,那是怎樣一個群山環抱、草木豐茂、水波浩淼的宜居之地!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在這片廣袤的永定河衝擊扇平原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他們農耕漁獵,鑽木取火,將人類活動進化的足跡,遍布這片沃野。水流到哪裡,人類的棲息地就會遷移到哪裡。人類逐水而居,城廓封邑依河湖淀泊而建。人與水須臾不可離。水乃人類生命之所依,水乃文明進化發展之所倚。
桑乾河和洋河兩大支流,至懷來縣朱官屯匯合后稱永定河。永定河穿越北京西九*九*藏*書山後出門頭溝三家店,順勢流向東南,在天津附近經永定新河入渤海,在北京的流長為187公里,流域面積3168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以後,官廳水庫的建立,徹底改變了永定河的面貌和走向。這條古老的母親河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被鎖在了城市的外圍,不再擔負為北京城裡提供飲用水的任務。官廳水庫的水一度呈現半污染水質,主要用作北京西部地區的工業用水。成為北京備用飲用水源,2006年,經過禁漁清污等治理后,官廳水庫的水重新達標,成為繼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和平谷水庫之後北京第四個備用飲用水源。
「拒馬河」名稱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晉朝時,羌族首領石樂率領百萬雄師來犯,守護將軍劉坤只領十萬精兵在拒馬河岸阻攔。夜黑風高,拒馬河水流湍急,地勢險要,加之雙方兵力懸殊,劉坤一看無法硬戰,於是便命人連夜砍來樹樁,將樹樁釘進河裡,樁與樁之間纏上絆馬索,使其全部隱藏水中,靜待來犯之敵。次日,當石樂百萬軍隊沖至河水當中時,只見那馬匹紛紛被樹樁馬索絆倒,滔滔河水之中敵軍人仰馬翻,淹死無數,到處哭喊聲一片。石樂自己也被困在了河水中央,奔突無門,憤怒絕望之際,一口鮮血噴出,徑自落水身亡。是役,守護將軍劉坤大獲全勝,演繹了一段以少勝多的古代戰爭傳奇。「拒馬河」也從此而得名。
薊運河在北京市的流域面積非常小,而且此地舊時並不屬於京城治地,此流域的皇家建築十分稀少。戰國時期為水運渠道,民國初年加深后在平谷縣內設寺渠、芮營、英城三個大渡口,直到1939年以前是平谷地區與外地交通的的唯一航道。1958年平谷縣劃歸北京市后,在泃河修建了城下水閘、海子水庫和三河分水閘。海子水庫現在是風景秀麗的金海湖公園。
拒馬河上游多河谷泥沙,下游形成衝擊扇平原,留下大量遠古人類活動遺迹。拒馬河流域有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及北京最早的建城遺址西周琉璃河燕國都城遺址。這裡是北京早期人類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發祥地。
官廳水庫不僅是北京,也是中國第一座庫容大於10億立方米的大型山谷水庫。1951年10月動工,1954年5月13日竣工。兩年之後,1956年,又順勢開工建設永定河引水渠,引官廳水庫攔蓄的永定河水進城。永定河引水渠1957年4月竣工,西起門頭溝三家店,東到西城區西便門,總長25公里。官廳水庫和永定河引水渠的建成,通往北京城區的引水能力35立方米/秒,滿足了北京西部城區用水需求。
據《密雲縣誌》記載,古時潮河與白河兩條支流在順義的牛欄山附近匯合,由於人們對河段的開發利用致使河流改道,後來兩條支流改到了密雲縣的河槽村附近匯合,匯合后的河水始稱潮白河。潮白河全長467公里,流域面積19559平方公里。潮白河上游山區谷深河窄,水流湍急,平原地段河道河床較小,河谷開闊,多沙川汊河,易發水患。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開始挖潮白新河,由河北省香河縣引潮白河水經黃庄窪、七裏海入薊運河後到北塘入渤海。其後又修建了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兩座大型水庫和5座中型水庫、33座小型水庫,控制山區洪水,並以密雲水庫為引水源,開通京密引水渠,成為向北京市區供水的主動脈。
進入新的二十一世紀以來,北京的水不斷告急,水資源匱乏問題日益凸顯。作為一個發展中的開放型大都市,北京外來人口急劇膨脹,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用水量也急劇增長。北京經濟高速發展背後的事實是:有著一千八百萬人口的今日之北京,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城市。
北京這個在永定河衝擊平原上生長起來的城市,曾經河流縱橫,坑塘遍地的濕地之城,這個八百年古都,曾經河道遍布猶如東方威尼斯一樣閃耀水潤光芒的皇城,如今也跟世界上任何一個飛速發展中的城市一樣,正在面臨著一天天水源枯竭的危機。北京與水的關係,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和諧依存到此消彼長,又從彼消此長當中不斷尋求新的平衡點,進而重新達到和諧依存狀態。北京與水的關係,也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前行、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中與大自然關係的又一次角力,人類得到過代償同時也付出了代價。現在,當水又一次向人類敲響警鐘的時候,人類應該及時猛醒,動用自己的智慧、善心,拋棄一切對大自然過分攫取的貪念,重新找回跟天地萬物相依相存的美好時光。北京人啊!節水節慾,是時候了!
北京通州南部的張家灣鎮,還有叫皇木場村和磚廠村的地方,當年是專門存放漕運來的木材和磚石的倉。張家灣還有一座明朝修建的城堡,專門用來保護漕運物資的。因為是將城堡建築在鎮子外,因而別具特色。如今的張家灣鎮南面留存的一段古城牆遺址,厚近4米,高7米,真可謂是「銅牆鐵壁」了。
至元朝開鑿的這三條水道貫通后,全長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工程全部完成,隋朝以來的南北大運河才真正形成了名副其實的「京杭大運河」,漕船北上直接達到了北京城。明、清時期,雖然將通惠河進城的終點站碼頭從積水潭改到了紫禁城外大通橋和二閘一帶,大運河兩岸仍然是京城最繁榮的地帶。大運河的流淌,給古老的北京城留下一系列重要運河文物和非物質運河文化遺產。
根據《北京城市整體規劃【1991年至2010年】》,北京2000年總需水量:平水年43億立方米,枯水年46億立方米;2010年總需水量:平水年49億立方米,枯水年52億立方米。北京地區的可用水量,2000年平水年為41億立方米,枯水年為34億立方米;2010年平水年為39億立方米,枯水年為32億立方米。
燕國時期對於水資源的利用和治理都非常有成效,他們不再像古人一樣被動地依水而居,服膺於水,而是主動出擊,變害為利,利用河流灌渠開展農田水利建設。人們認識到對於那些時常泛濫的河流來說,像過去那樣一味在上游攔截堵塞是不行的,那樣就會造成下遊河流的枯竭,田地荒蕪,飲水失源。如果能夠有效地將河水引流,開發利用,則會細水長流,百川流旺。「引之則長津委注,遏制則微川輟流」,攔截堵塞和引、輸水控制技術應該相輔相成,「水德含和,變通在我」,將主動權牢牢控制在人的手中。根據這個理念,那時候的北京人,就能夠有效地利用拒馬河、大清河開鑿了督亢灌渠,引水灌田。督亢灌渠的水流灌溉今天的北京房山、良鄉及河北省涿縣、淶水縣一帶的農田,使這一地區土地肥美,良田千頃。戰國末秦王嬴政雄心勃勃欲滅六國,不斷向北進犯,已經俘虜了趙王,燕國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派荊柯去刺秦王以解除亡國威脅。英雄刺客荊軻在勇士秦舞陽陪同下,就是從這裏出發,除了帶上秦王一直想殺死的樊姓仇人的人頭外,另外帶上的就是秦王垂涎已久的燕地督亢灌區千畝良田地圖。刺殺秦王的匕首正藏於此圖內,刀鋒上還淬過了烈性毒藥。結果秦王賞圖時,「圖窮匕首見」,荊軻動作稍慢了點,使秦王脫身並反劍來砍,最後荊軻自己葬身於大臣侍衛亂刀之下。荊軻獻圖行刺的計劃雖未得成功,但留下了歷史上一段「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故事。秦國最後還是滅了六國統一中原。燕國滅而督亢灌區卻留存。千百年來歷經朝代變遷,這項水利工程仍在不斷地修復中繼續發揮著灌溉效益。今天北京房山區的部分灌區,依然是在古渠道幹線上結出新實。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一開漕節這天,要舉行隆重的開漕儀式,這也是古老的通州運河文化中,綿延到今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到了這一天,從中央到地方的有關官員:朝廷戶部侍郎、巡倉御史、巡漕御史、漕運總督、坐糧廳主事等要親臨現場,各省在通州的工商會館主要負責人要到會捧場,通州地方官吏更要悉數到達,當地百姓數萬齊集通州城東運河西岸,充當觀眾,也同時歡迎首批漕運糧幫船隻到達。領導講話致辭之後,台上由一壯漢裝扮成「壩神」,雙肩各扛一石糧食,兩臂各夾一石糧食,佇立壩上,目迎頭幫綵綢裝飾的漕船駛進。台下這時鼓樂敲響,鞭炮齊鳴,聲震寰宇。各種雜耍表演同時開始,舞獅子的、跑旱船的、踩高蹺的,熱鬧非凡有如盛大隆重的民間廟會。
東漢時期,北京地區已經能夠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開始栽種水稻。漁陽太守張堪,在狐奴縣【今順義】利用沽水【今白河】和鮑丘水【今潮河】,開稻田8000頃,使周圍民眾致富。老百姓傳誦歌謠說:「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磚塔衚衕位於北京西四南大街西南側,是北京最古老的衚衕之一。在元、明、清三朝,磚塔衚衕一帶長期是戲曲活動的中心地區,「磚塔衚衕」得名是因元代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的老師萬松行秀禪師圓寂后,在這裏修葺一座磚塔,周圍街巷民居也隨之得名。

引言:北京與水

永定河的上游,從源頭至懷來,流經高原山區,幾條支流匯聚,水流洶湧,河水挾帶大量泥沙礫石滾滾而下,造成水土流失嚴重。中游自懷來至北京門頭溝三家店,多峽谷曲折地帶,水流湍急,落差增大,河水奔騰呼嘯,更像一匹難以馴順的烈馬,常引發這裏的山體傾瀉泥石流頻發。泥漿滾滾沖向三家店下游地區,致使下遊河道堵塞水患水災頻繁。所以永定河自古就有「小黃河」之稱。
隨即,在向國務院報批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北京已經把南水北調工程作為緩解本地區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措施。國務院也批准了這個規劃。按照年調水12—16億立方米從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到北京計算,不久的將來,輸水流量70立方米/秒的不盡長江之水會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到那時,北京水系將大為改善,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南水北調不僅可以支持北京三環水系,直接改善北京市的生存環境,減少污染,還可以充盈地下水,增加水景。同時,京城舊水系也有望再現。到那時,北京人不但可水上游京城,說不定還可以打通海上通道直接乘船從天津出海呢!

3.運河兩岸的北京漕運倉儲文化

金代城內運河航運的功能雖不久即廢,中心區域白蓮潭即今什剎海一帶卻繁榮起來,金代在這片寬闊的水域上大興土木修建水上林苑島嶼,即今天北海公園的前身,其中有瓊華島【今北海公園白塔所在處】、瑤光台、瑤光樓【今北海團城】,建造了大寧離宮【萬寧宮】,成為世宗、章宗休閒遊幸之地,也給後世留下寶貴的皇家宮苑建築遺產。
「神木」在通惠河邊皇木場安家,沒有被用去做建築材料,而是作為鎮物供奉,用來鎮住北京城的東方,成為北京「五鎮」之一。皇木場也成為「神木場」。後來,清乾隆皇帝親自到皇木場視察,還寫了兩首《神木謠》:「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余尺,卧于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盛讚神木之雄偉。《神木謠》刻在了石碑上,立於御碑亭中。乾隆皇帝下令又建了一座磚木結構七間相連的大瓦房,把「神木」覆蓋起來,為神木避風擋雨。
1989~1990年,北京的東水西調工程,由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市政府組織的工程指揮部施工,工程由三級泵站、輸水管道與部分永定河引水渠組成。該工程在官廳水庫出現水危機或泄洪排沙時,可將京密引水渠的水調入永定河引水渠,保證西郊石景山和門頭溝的工業區和居民區用水,也實現了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的雙向調度,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保障率。同時不斷開闢京郊水庫【非飲用水源地】周邊的青山綠水的旅遊項目,先後開發了十三陵水庫【九龍遊樂園】、古城水庫【龍慶峽】、海子水庫【金海湖】、北台上水庫【雁棲湖】、大水峪水庫【青龍峽】、桃峪口水庫【桃花塢】、拒馬河上的十渡、六渡橡膠壩、潮白河上的河南村、蘇庄、辛各庄各處橡膠壩等旅遊景點。

3.大清河水系

據來自北京市水利局的報告稱,近些年,官廳水庫、密雲水庫入庫水量已衰減30%至50%。受上游地區水資源開發影響,密雲水庫上游的潮河連續3年出現斷流,官廳水庫上游的永定河連續兩年出現斷流。水利部門稱,隨著上游地區取水量的增加,北京的這兩個水庫入庫水量的衰減趨勢難以逆轉。
毛澤東接見完群眾后,來到水庫邊的臨時工棚里,為水庫題下「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接著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都為水庫題了詞。直至今日,從昌平出發奔水庫方向,離水庫老遠,就能看見大壩的外坡上用漢白玉鑲嵌的毛澤東手書「十三陵水庫」這幾個遒勁的大字。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每年平均都有幾億到十幾億立方米的用水虧缺。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制約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2年12月國家啟動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就是一條進京線路,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鄭https://read•99csw•com州通過隧道穿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終點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
元朝將首都定於北京稱「大都」之後,繼續改造開發利用隋朝的大運河,將其北段部分截彎取直,使江浙一帶的糧食物資不必繞道洛陽而能夠直接運進北京。在北京城外圍,元代修建了濟州河、會通河兩條人工水道,在大都城裡,則修建了通惠河,連接通州碼頭與皇城中心的積水潭。濟州河南起濟州即今濟寧南面的魯橋鎮,北到今東平縣須城的安山,長75公里。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125公里。這兩段運河開鑿成功后,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北京通州。
徐坤
進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8年,北京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在萬眾矚目中拉開了攻堅戰的序幕。它是繼成都府南河、昆明滇池治理之後,全國又一項大的水利綜合治理,也是北京市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新一輪水利建設攻堅戰彰顯「民生」基調,水系整治的總體目標,就是不僅要建設一項水利工程,更要建設一項環境工程、文化工程。工程歷時一年多時間,創造了好幾個歷史紀錄:一次性到位資金最多;場面最大;完成土石方量最多。這次的北京水系綜合治理,資金一次性到位高達11個億;最為壯觀的場面是城內的「六海」【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同時清淤;完成的土石方量相當於一米見方的斷面從北京鋪到香港。首期得到治理的是城市的中心區從北線的長河、雙紫支渠、「六海」、筒子河到南線的昆明湖、高碑店湖,長達43公里的河線。1999年7月,實現了頤和
為滿足元大都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要以及對外防禦的軍需,迫切需要更加便捷的運輸渠道將各地給養源源不斷輸送進京。開挖運河擴大漕運成為當務之急。元都水監郭守敬實地考察后,認為金代廢置的金口河河道仍有開發利用價值,上游可連通西山,下游可以接通京城往南的漕運,只要修整設計得好,應該是不懼洪水來襲的。於是郭守敬向皇帝上奏摺建議將金口河重新開通。得到批准后,開始動工,並總結金代開金口河失敗的經驗,在河道設計上採取措施注重防洪疏淤,在金口河西邊增設溢洪通道,西南部擴大其水面,使水流平緩,以防止由於水道過於狹窄而堵塞上游漲水之時湧來的洪災。
說起來呀,這個「二閘」呢,就是今天北京著名的國貿大北窯CBD中心商務區所在地。它的繁華地位,就是由明朝時期由於城內運河改道而開始確立的。早年間老北京有個俗話,叫做「要喝茶,上二閘」。通惠河二閘慶豐閘這裏每天熙熙攘攘,貨船裝卸、親朋折柳相送、百姓遛彎聽戲,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通惠河二閘兩岸秀美景色,常惹人流連忘返。從明至清,一直到民國時期這裏又成為老北京著名的風景點之一,二閘一時也名滿天下,幾乎取代了原來積水潭一帶鬧市中心位置,奪了它「燕京秦淮河」之名。清完顏麟慶在《鴻雪因緣圖記·二閘修契》中曾有描述:「……其二閘一帶,清流縈碧,雜樹連青,間以公主山林頗染逸致,故以春秋佳日都人士每往游焉或泛小舟,或循曲岸,或流觴而列坐水次,或踏青而徑入山林,日永風和,川晴野媚,覺高情爽氣各任其天,是都人游幸之一」。這裡是百姓踏青遊玩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會之所。到野茶館歇腳喝茶,聽聽評書相聲,還有那些閑著沒事出來掬蛐蛐的、粘知了的、熬鷹的、押鳥的、帶孩子招老千玩的……都匯聚在這裏。據說大文豪曹雪芹當年就經常和朋友來慶豐閘南的「望東樓」來飲酒賦詩。

2.北京城成為戲劇發祥地和演出中心

北運河是我國著名的南北大運河的北端,它的上游溫榆河,是源於北京境內的唯一河系。溫榆河古名濕余水、溫余水、榆河等。發源於燕山南麓昌平縣居庸關,全長47.5公里,流域面積2478平方公里。溫榆河的上游由東沙河北沙河及南沙河組成。東沙河上有德勝口溝、錐石口溝、老君堂溝;北沙河,元代稱「雙塔河」,古代曾為漕運河道,上有虎峪溝、關溝、興隆口溝、白羊溝、柏峪溝及高崖口溝;南沙河上有周家巷溝。三條沙河于沙河鎮匯合后稱溫榆河,又納藺溝河、清河、壩河,流向通州界,通州北關閘以下始稱北運河,在牛牧屯出北京市入天津境內,在屈家店匯入永定河最後入海。北運河是北京五大水系中惟一常年有水的河流。
永定河原為黃河遠古故道,大致形成於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永定河系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位於東經112°~117°45′、北緯39°~41°20′,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自治區的43個縣市,流域面積4701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45063平方公里,平原面積1953平方公里。
北京都城是靠大運河滋養和建設起來的,大運河造就了北京獨特的地域文化。運河成為老祖宗留給北京人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結語

潮白河的上游潮河源於河北省豐寧縣,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得潮河之名。它發源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從古北口流入北京密雲縣內,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匯入,于辛安庄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在北京市境內河長72公里。
之後毛澤東以及中央領導人還到大壩東段參加勞動,持杴鏟土。中央領導人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10萬名水庫建設大軍,據說當天的大壩土方建築量就達到51000立方米,創施工以來的最高紀錄。水庫建設指揮部就是根據當時群眾的勞動熱情,提出縮短工期,要趕在「七一」前夕完成水庫建設,向黨的生日獻禮的決定。
元代的磚塔衚衕一帶是戲曲藝術演出中心,即瓦舍勾欄【闌】地帶。從唐宋時就興起的民間娛樂演出場所,如今在元大都城內重現。瓦舍的規模很大,有十幾座勾欄。勾欄內有戲台、戲房【後台】、神樓和腰棚【看台】。大的勾欄可容數千人,規模遠超過今天的首都劇場或北展劇場。台上演員鶯聲燕語嘀哩流轉,樂隊鏗鏗鏘鏘鑼鼓點齊鳴,台下時時歡呼喝彩與演員形成互動,演出場景一時熱鬧非凡。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里,用電影鏡頭再現了舊時北京戲園子里演出爆棚叫座的熱鬧情景。雖然說的已經是民國時代的事情,但民間戲園子的蒸騰氣氛,仍是源於古時的勾欄瓦舍的排場和歡騰場面。
據《元史·河渠志》載:「金水河其源出宛平縣玉泉山,流至和義門之南水關入京城,故得金水河名。」元朝政府命令將這玉泉山和香山一帶的諸泉水彙集起來,接入專門修砌的一條水道,經和義門【西直門】南水關進城后,在今趙登禹路北口南折,順趙登禹路和太平橋大街南流,到了后泥窪沿西斜街東流,又經甘石橋繼續東流,到了靈境衚衕中部河水分成兩支,一支沿皇城牆西側北流,過了廠橋繼續東流,在今北海公園的萬佛樓之北、九龍壁之西南處入太液池【今北海】;另一支繼續東流直接入太液池。從太液池南部開口將水引出,過承天門【明清天安門】的周橋【明清金水橋】下東流,在今南池子南口與通惠河接通,然後南流出城。
有元無名氏[般涉調·耍孩子兒]《拘刷行院》套曲,描寫了海子旁邊歌台酒樓里的演出情況:「[十三煞]穿長街驀短衢,上歌台入酒樓。忙呼樂探差只侯,眾人暇日邀官舍,與你幾貫青蚨喚粉頭。休辭生受,請個有聲名旦色,迭標垛嬌羞。」【《全元散曲》下冊】一行達官貴人,入得酒樓,拿錢吩咐店家,去,喚幾個有頭臉的名角兒來給爺助興。聽起來,這類人的賞戲過程也像粗鄙的酒肉之徒,沒太多品位的樣子,充滿風塵味。
據說當時的海子,水深流闊,平展無際,能泊下噸位很重的漕船,沿海四周鐘樓鼓樓一代,成為各種商品貨物聚集交易之地。各種商業店鋪米面市、柴炭市、服裝鞋帽市、鐵器市前人聲鼎沸,往來者絡繹不絕。這裏不同於磚塔衚衕里住的多是當地百姓,這個京城水路漕船大碼頭裡,達官貴人、商賈人士往來居多,這些有身份地位的人,觥籌交錯地點顯然也就要高級些,多於客棧會館、歌台酒樓中。眾官人商賈人士酒酣耳熱之際,應酬飲宴之中,咿咿呀呀要藝人獻唱助興必不可少。在這樣一個高級娛樂場所,藝人演出段位是不是比勾欄瓦舍里的要高些?看官欣賞的心情是否也會有所不同?
今天的積水潭后海斜街已經叫「煙袋斜街」了,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衚衕與鴉兒衚衕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00多米。據清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清朝居住在城北的旗人多嗜好抽旱煙或水煙。於是斜街上開起了一家家煙袋鋪,原先的「鼓樓斜街」也就順勢改叫「煙袋斜街」。
大運河在隋朝隋煬帝楊廣時代修通了從首都洛陽到北方軍事重鎮涿郡【今北京市境】一段,大約在今天北京城南涼水河附近。隋朝時,涿郡為重要邊關要塞,是北上征遼的大本營。隋統一后《隋書·煬帝紀》記載,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工程當年完工,全長950多公里。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隋朝的南北大運河的北段至此打通。三年以後,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大運河首航,隋煬帝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及征伐遼東的米糧物資從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水陸兼程,航行數日,最後抵達涿郡,視察北方軍機要務。一時間運河裡船隻檣帆遮日,綿延千里,場面蔚為壯觀。

二、北京古代的水利工程

神木場周圍當年曾經出現過一座磚窯,有人在裏面燒磚,整天煙霧繚繞,對皇木場的防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據說神木託夢向乾隆訴苦,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後下旨廢除磚窯,一律不許在此處燒制磚瓦。這也是今天北京「大北窯」地名的由來。此處是空留窯名不見窯。
美夢尚未做完,2009年,又一個消息傳來:南水北調進京的水,要往後推遲五年才到!
郭守敬計劃將京北昌平白浮泉水沿今天的京密引水渠路線導入翁山泊【昆明湖】,然後在翁山泊南端開出一條水道,經和義門【今西直門】北水關將水引入海子【今積水潭后海】。海子的水從今地安門橋處向東流出,在馬尾巴斜街南折,過了東不壓橋又沿皇城外側南拐,順皇城東牆外一直向南流去,在正義路南頭出大城后又東折向通州方向流走。大都城裡能被這條水道完全貫通。這就是成為京杭大運河直達北京城裡段的北京通惠河。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北京城經濟發展停滯,水利工程和古城面貌遭到破壞,民不聊生,叫做「北平」的這座城沉浸在一片喑啞凋敝之中。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北京的水利建設事業才取得長足發展,修建了密雲水庫等4座大型水庫和16座中型水庫以及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等滿足城市供水需要,之後又逐步加強城市水系的綜合治理,完成城中六海【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清淤和古河道的改造。如今,古老的昆玉河波光粼粼,畫舫舟歌,通惠河如一條玉帶,瑩瑩閃動,熠熠生輝。過去的京都八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正在密布的水網滋潤下一一重現。
南水北調進京一推就五年,令北京這個已經做好接水準備的嚴重缺水城市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北京市政府出台多種辦法積極應對。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在2009年全市節水大會上介紹,「今年是北京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攻堅之年。水務部門將嚴格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萬元GDP耗水再降5%;做好非常規水源替代工作,年利用再生水達到6.5億立方米。

5.薊運河水系

至元二十九年八月,運河城裡段的工程開工,兩萬余軍民浩浩蕩蕩進駐工地。郭守敬親臨指揮,工程設計和施工完全是採用科學化作業,在水利工程學上採用修建「笆口」解決引水與防洪矛盾,利用上下船閘控水來調整船隻過閘與節水的矛盾,這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水利技術。在運河的主要幹線上修建二十四座水閘。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最初全部河段的二十四座船閘都是就地取材,全部為木結構閘,運行十多年後逐漸改建為磚石結構船閘,更加堅固耐用。
古代的北京,能夠成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跟它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它三面環山,一面是平原,往外延伸出去就是大海,踞之可守,戰之能攻。《朱子語類》在論述北京「龍脈」風水時這樣形容:「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九-九-藏-書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種描述是以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整體坐標,幾乎就是從戰略要務高度,來考察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通惠河的二閘也叫慶豐閘,也是修于元朝郭守敬當監水官時期,他在這段河道上修建了五座閘,從東便門起到通州,東便門大通橋的大通閘為頭閘,往下慶豐閘為二閘,三閘高碑店閘、四為花園閘、五為普濟閘。普濟閘往東就是八里橋,過了八里橋,就是通州北門的水碼頭了。
大清河也是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大清河分南北兩大水系︰北支以拒馬河為主,南支是由唐河【滱水】和瀦龍河水系匯入白洋淀,后東流稱為趙王河。趙王河和拒馬河至新鎮匯合后始稱大清河。大清河流至第十六堡附近與子牙河匯合,經西河閘至天津入海河。
北京有五大水系流經城郭,它們是: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和北運河水系。其中以永定河水系歷史最為久遠,對北京的影響最大。
明清兩代,北京大量的皇家古建所需的木材,均產自雲貴川鄂等處的深山密林之中,那些金貴的「大木」、「神木」,都是通過大運河、通惠河運到京城的。在明朝通惠河二閘一帶廣渠門外百子灣路南【也就是今天的大北窯地區】有一個皇木場,是明永樂皇帝朱棣營造北京皇城時存放貴重木材的地方。從京杭大運河上運過來的木頭,就臨時倉儲在那裡。說起這個皇木場,老百姓中間還流傳一個傳說。說是在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修北京故宮時,派工部尚書宋禮負責採伐準備木頭。宋禮在四川大涼山【今沐川縣】西邊20里的黃種溪山上發現一批特大金絲楠木,向皇帝彙報過後,引得龍顏大悅,說:「此乃祥瑞之兆,天助我也!」隨即將其中一棵最大的高六丈有餘的楠木封為「神木」,由京杭大運河運進了北京城,存放在通惠河二閘也就是慶豐閘南岸附近。慶豐閘這片地方就成了皇家木材場。
潮白河的另一支流白河發源於河北省北部沽原縣,靠近內蒙古高原之南緣的壩上地區,古代時曾有沽水、潞河、漵水、白嶼河之稱,因其河沙潔白,故名白河。白河經赤城縣于白河堡進入北京延慶縣境,東流經懷柔縣青石嶺入密雲縣,沿途有黑河、湯河、白馬關河等支流匯入,在張家墳附近注入密雲水庫。
薊運河上源有兩支,一為州河、一為泃河。泃河在北京市最東部,河道橫穿平谷境內。泃河發源於河北興隆縣跑馬場鄉和茅山鄉,向南流經天津薊縣北部羅莊子,在泥河村附近入平谷縣境,先後納入錯河和金雞河,再折向南,流出北京市,在河北省九江口附近與州河匯合,始稱薊運河。薊運河全長206公里,流域面積1712平方公里,在北京市境內總長66公里,流域面積952平方公里。
人類的發展進步可以達到無限,而地球上的環境水資源,卻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經千年,北京這座如今已是擁有一千八百萬人口的城市,如今也正面臨著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工業化進程中人們對於生態的破壞,逐漸造成北京降水少、風沙大,土地沙漠化局面。水資源的短缺不僅僅是北京也是全球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漫長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對大自然資源尤其是對水的掠奪性開發利用階段過去之後,如今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人們重新意識到水是人類生存命脈的真理,也意識到水對於經濟發展的巨大制約作用。如今的京城各級政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措施,加大力度開展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也積極籌措以立法的形式保護京城水系不受破壞。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座波光瀲灧、碧水藍天、水波流轉、雲淡風輕、秋水盈盈的現代化大都市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大清河水系的北支——拒馬河,幹流長254公里,經北京市的幹流長6l公里,流域面積433平方公里。拒馬河古時也稱「淶水」、「巨馬水」、「巨馬河」,金以後始有拒馬河之名。拒馬河發源於河北省的淶源縣西北的太行山東麓,向東北流,在淶山西北入北京房山的西南部,出北京房山境后,在河北納入大石河,又經小清河、白溝、白洋淀、大清河入海。大石河發源於百花山的南麓,向東流至漫水河出山,折向南流入平原,沿途匯入馬刨泉河、周口店河、夾括河,在河北省涿縣入北拒馬河。小清河發源於北京丰台馬鞍山東坡,到河北省涿縣入北拒馬河。
元末明初,積水潭水源上游的村莊、人口增加,大量開墾,導致河道淤塞,積水潭的來水漸漸減少,明初浮白渠乾涸,高粱河上流水源匱乏,於是明政府又重新疏浚了西山入昆明湖的水道,通西山、玉泉諸水以濟高粱河。同時,由於個別地區攔壩蓄水等水利工程修繕不利,城裡低洼地帶經常會出現暴雨時堵塞水流不暢、污水橫流場面。明政府又挖掘了大量的排水溝、減水河,以保證城內的水質水量和排水通暢。著名的北京金魚池龍鬚溝、北京三里河等都是這一時期開挖的地上排水溝。
北京市政府方面也緊鑼密鼓,打造南水北調工程的市內段。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起自房山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丰台,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長80.4公里,全部為地下管涵。北京段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年供水10億立方米。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2008年4月28日主體工程基本完工,通過了臨時通水技術驗收。2008年9月成功實現冀水進京,之後加緊市區配套管網建設,只等著貫穿幾省的長江水滾滾而來,北京城市已經做好接收準備。
尋找新的水源連通大都城裡的漕運,成為郭守敬面前的一大緊迫任務。都水監郭守敬又隨隊出城勘察,踏上尋找新水源之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當郭守敬一行勘察隊伍來到北邊的昌平城東部時,發現這裡有一處汩汩作響的泉眼,水流涌旺,常年不斷。這就是昌平北山的白浮泉。經過科學勘測和縝密考量,郭守敬拿出了一項修治都城運河水道新的計劃,提出「引北山白浮泉山,西折而南」,沿途彙集十余處泉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經長河、高粱河,「環匯于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即金代閘河】」。
1958年1月21日,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庫開始修建。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因建在明十三陵南面而得名。壩長627米,壩底寬179米,頂寬7.5米,高29米,為黏泥土斜牆式大壩。由北京市政設計院提出水庫的設計方案。北京人民奮勇作戰,出動40萬人次,僅用五個月時間,于當年6月30日勝利建成。十三陵水庫面積是頤和園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水庫建設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心和密切關注。十三陵水庫修建時正值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在京召開。5月25號會議閉幕,下午3點20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以及參加八大二次會議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和各省市的負責人,一起到工地來參加勞動。現場10萬勞動大軍笑臉喜迎毛主席,10萬人同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一時群情振奮,場面沸騰。
當人類文明逐漸成形,人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抗衡自然並可以改造自然之後,人與水的關係,就發生了轉變,人從被動的「逐水而居」,轉而變成水的「依人而動」,人活動到哪裡,就把水的流向牽引到哪裡。公元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后,封其弟召公奭在這裏建立起了燕國,並在永定河的渡口之畔開始建城。北京城建城的歷史就伴隨著水利改造開始了。公元十世紀初,契丹族建遼,把這裏定為陪都,改名南京,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北京城開始了建都的歷史。都城大興水利,引蓮花河水建護城河,「引水貫都,以成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巍巍護城河,迢迢太液池,盡顯皇都威嚴。中都城裡灌溉、漕運、防洪、供水水網星羅棋布。
「據了解,北京市水務局已明確表示今年將適時提高水價,通過價格槓桿敦促企業和居民節約用水;還將制定定額用水管理辦法,40家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企業將勒令退出北京,大型綠地、高爾夫球場、郊野公園和農業灌溉都將用再生水替代。
這已經是典型的文人情調,蘊含風雅,已經是在描繪風月。它教人知道,積水潭也有另外的婉約風流一面。入夜的海子積水潭,波光熒熒,星河燈火,一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從地圖上來看,北京地處平原和山脈的交接部位,蒼山環繞,平原寬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緩緩傾斜的大平原,向東150公里就是遼闊的渤海。整個北京平原為山脈所環抱,留下東南一面氣口向海面敞開,外貌形似海灣,自古有「北京灣」之稱。這個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的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城市,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它的西部山地為太行山脈的東北余脈,北和東北為燕山山脈的西段支脈,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大清河、北運河水系五大河流貫穿,土質肥沃,物產富饒,風光奇秀。早在戰國後期,燕都薊城所在的北京小平原便與秦都咸陽所在的關中盆地一起被稱為「天府」。范鎮的《幽州賦》里說:「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天府之國也。」《元史》記載:「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駐蹕之所,非此不可。」此語亦描述了北京優越的軍事地理環境。它地處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與中原聯繫的交接點,西北、正北、東北三面環山,關隘眾多,易守難攻。南面、東南面平原交通便利,能夠迅速提供有效供給。盤踞燕關之地,向北可抵禦外族侵擾,有效控制管理東北和西北邊疆大片土地,向南可扼制整個江南經濟命脈,此風水寶地,可謂統御天下之要隘也!
「此外,根據正在制定的『北京再生水利用計劃』,在2014年南水北調的水進京之前,對全部污水廠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再生水利用。將再生水水質從五類提高到四類。在市政雜用、建築工地施工降塵、環境、工業等方面擴大再生水利用範圍和數量。」【轉引自《北京青年報》2009年5月15日報道,記者趙媛媛】
元代戲曲另一個盛大演出地點就是「斜街」,位於京杭大運河北京站的終點碼頭積水潭。斜街在海子【積水潭】東北岸上,沿湖水呈斜行,故名「斜街」。據《析津志》記載,這條街「率多歌台酒館」。
歷史上的永定河並不是順風順水沿著一條固定的河道奔流下瀉。據尹鈞科等《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中考證,永定河道在北京平原上曾經有過幾次大的擺動:「商代之前,河水出西山後經八寶山向西北方向流去,經今昆明湖再入清河,走北運河一線入海。後來約在西周時期,永定河主流從八寶山北擺至今紫竹院一線,經今積水潭沿壩河及北運河方向入海。春秋至西漢期間,河水自積水潭又擺向南流,經今後海、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向南流去,經龍潭湖、蕭太后河和涼水河流入北運河再入海。自漢代至隋代期間,永定河已經移到今北京城南,即由石景山南流再東折,經馬家堡和南苑之間繼續東南流,又經涼水河和北運河入海。唐代以後,盧溝橋以下的永定河分為兩支,東南支仍走今馬家堡和南苑之間,南支沿鳳河流動,並逐步西擺,後來南支成為主流。自清康熙年間築堤以後,永定河變成今天的樣子。」【尹鈞科吳文濤:《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運河工程日夜兼程,僅用一年時間,就開鑿好從昌平白浮村至通州張家灣一條長64里104步【元制】的運河河段。據《元史·河渠志》里的記載:郭守敬設計興修的京杭大運河大都城裡河段,源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此河「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庄入白河,總長約一百六十四里。」這段運河通航后,南方的貢賦稻米和其它物資源源不斷運來,船隻絡繹不絕,可以從通州張家灣直達都城中心的積水潭,積水潭成了船隻匯聚的大碼頭,整天熙熙攘攘,一片盛世繁忙景象。元世祖忽必烈從上都返回大都,途經積水潭,但見「舳艫蔽水」非常高興,於三十年之秋,賜運河名曰「通惠」。「通惠河」從此成了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條河。它不僅將物資集結到京,每年運送漕糧即達二三百萬石,加快了北京都市建設,對沿途的歷史風物都帶來深刻的影響。通惠河兩岸的漕運文化,積水潭文藝中心地段的形成,都跟這條河流有密切關係。通惠河的開鑿成功,還使昆明湖成為北京最早的具有調蓄功能的水庫。白浮泉等泉水通過白浮翁山河引入西湖【昆明湖】蓄存調節,而後通過長河、高粱河引入積水潭,昆明湖對通惠河水量起了非常大的調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