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4篇 三江源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4篇 三江源

歲月無羈,時光流逝。西漢時期,青海的水利建設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鑿渠引湟,使農田水利灌溉亦由湟水兩岸、黃河河谷向邊遠牧區地帶延伸。至漢武帝時,因數百年戰亂和自然災害,九州大地滿目瘡痍,田原荒蕪,民不聊生。劉徹是一位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勵精圖治,文治武功,開拓疆土,發展經濟,六七十年間,就使西漢王朝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國力增強,萬邦來朝,呈現出國泰民安的景象。
西漢對青海河湟地區大規模開發是在半個世紀后的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1年—公元前60年】。大名鼎鼎的后將軍趙充國在青海的治水史上,是值得大書的一個人物。趙充國原籍上邽【今甘肅清水縣】,幼年讀書習武,聰明過人,英勇有謀,為當朝賢良名將,棟樑之才,深得宣帝信任。他統兵六萬到河湟地區平息羌亂之後,同年十二月上「屯田奏」,向宣帝提出在湟水罷兵屯田的建議,列舉了十二項好處。「願罷騎兵……分屯要害,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峽。」【《西寧府新志》】凡三次上書力陳,朝野議論紛紜,各執其辭。后得到當朝執政丞相魏相鼎力支持,終於按趙充國計劃實行屯田,留兵一萬零二百八十一人,「移民實邊」。次年春暖花開冰雪消融,農墾大軍修渠引水,整溝填壑,灌溉良田,並治理湟峽以西道路及橋樑七十余處,直通至青海湖畔。當年耕作當年收穫,不但每年由朝廷撥付糧食二十萬斛【斛:容器,古代十斗為一斛,今五斗為一斛】減少到二萬七千斛,而且當地羌人與漢族移民亦年歲豐裕,安居樂業,河湟之地生民和睦相處,起到了安定團結的作用。連年屯田所獲,充盈邊庫,「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後人緬懷趙充國的詩句屈指難數。「湟中昔趙侯,遺澤遍行潦;緬想漢營平,千載頌其賢」……至今,兩千年後的青海東部鄉村的趙姓人家,仍有稱其為趙充國後裔之說,可見他給青海的歷史留下長遠的影響。
黃河是慷慨而慈祥的,黃河的慷慨與慈祥是世界上哪一條河流都無與倫比的。然而,黃河的暴戾也是可怕的,在它怒吼之時,帶給人類的災難也是世界上哪一條河流都無與倫比的。
三江源的治水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遠在仰韶文化時期,人類活動的蹤跡,幾已遍布三江之源。近幾十年僅在黃河上游的河湟區段挖掘的大批精美的彩陶,仍在陡現靈性,仍在蕩漾著古老香甜的清水,清水的波紋里,仍在映現出一幅幅古老久遠的先民風俗畫卷。
1976年農曆正月初三,新春喜慶的爆竹硝煙正濃,剛剛建設完黃河劉家峽水電站的水電第四工程,派出的先遣隊西進青藏高原,在龍羊峽口家營紮寨。以後,成千上萬的建築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與山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十一年漫長歲月的默默奉獻,湧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和事迹,於1987年10月5日,龍羊峽水電站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發電機單機容量最大為32萬千瓦。兩年後,四台機組全部投入運營,總裝機容量為128萬千瓦,年發電量60億千瓦,是黃河上游乃至整個西北電網最大的發電廠,當時為國內僅次於葛洲壩水電站的第二大水電站。她和葛洲壩水電站南北相望,成為當代中國水電事業的窗口。龍羊峽水電站的建設成功,是中國人的光榮,高原人的光榮,龍羊人的光榮,更是黃河母親的光榮!

盛典:輝煌新紀元

自從1945年10月青海省第一座水電站誕生,新中國成立后本省小水電建設不斷發展,1956年在黃河邊上的民和縣東垣渠建成一座裝機48千瓦的小型農電站拉開小水電建設的序幕,建設的規模由小到大,發電設備由土到洋,建設範圍由農業區推擴至牧業區,從河湟地區延伸到長江、瀾滄江流域,小水電站遍及32個縣,用水用電問題得到較好改善。
這是嚴防死守的100個日日夜夜,從7月到9月,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出血流汗,苦戰洪魔……
「崑崙之丘……河水出焉」,這是《山海經》對黃河的最早記載。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個天當是高遠的崑崙山脈【黃河西來決崑崙——李白】白雲深處【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的卡日曲之地域。源遠流長的黃河,是為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她發源於昆崙山系的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卡日曲河谷。她細流匯波,集納千水百湖,九曲十八彎,劈千山,斬萬壑,飛流直下,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注入渤海。全流程長5464公里,在青海境內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大,占黃河總水量的49%。她歷經6個階梯地形,水力資源極其豐富。千百年來,人們在不斷認識黃河,探索黃河,改造黃河,利用黃河,付出了異常艱辛的努力,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僅在黃河上游青海境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大型水電站就有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拉西瓦等四座,中小型水電站數不勝數,在古老的黃河之上點亮一串璀璨的明珠,華夏兒女累世積代的生命和情感,流淌著滄桑歲月如歌的行板。
這是黃河水電人又一次巨大的奉獻,是他們的光榮和驕傲!
青海山川壯美,幅員遼闊,人口卻不多。在柴達木盆地和青南三江源的廣大地區,每平方公里還不到0.5人。自古以來,只見中原地區移民遷徙青海定居生活,而且大多都在河湟谷地紮根繁衍。特別是從事農耕生產種五穀、栽果蔬的農民,依靠黃河湟水谷地溫和濕潤的氣候,便利的灌溉條件,以及平整的田疇綠野,祖祖輩輩,一代一代,以勤勞的雙手,建造起自己美好的家園。家家雞鳴犬吠,村村人歡馬叫,遍野羊咩牛耕,好一幅人間閑野安樂圖景!
剛到積石峽口,遠遠地就看見電站朱紅的工地大門上,寫得頗有氣概的對聯:憶往昔,笑傲江河湖海;看今朝,建功西部開發。就讓人一陣眼熱心熱。過去荒草離離人跡罕至的黃河灘,橫跨一座百米大壩,氣勢十分宏偉。昔日狐鬼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被設計獨特開關各異、氣勢恢弘的建築群所代替。布置安裝在不同高程位置上,約有70多米高的9台門吊和塔吊揮動巨臂,源源不斷地把工程需要的各類物資運到施工場地。而高高矗立的大壩施工現場,近百輛滿載的汽車,排成長長的車隊,往來盤旋在壩后「之」字路上;壩面,十多台推土機、裝載機忙碌著,到處呈現出緊張勞作的景象。
村主任馬佔德談到村裡的建設,興高采烈,滔滔不絕。他說,在總投資208萬元的人富飲水工程實施后,家家實現了自來水進戶入灶,極大地方便了移民群眾的生活用水,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省移民安置局又投資723.3萬元,建設了農田提灌站及灌渠配套工程,對原有水利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新建6座提灌站,整修完善灌溉渠系37公里。便利的水利設施便於農業生產增產增收,冬小麥畝產已超過千斤,375畝多元化經濟作物基地為產業化經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村裡醫療點也給群眾看病帶來方便。

經歷:大洪水來臨

目前,正在積石峽水電站安營紮寨,在國家西部大開發舞台上展示風採的建設者,是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這個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躋身中國建築施工實力百強企業,連續年竣工經驗,工程優良率保持100%,「九五」以來先後榮獲「全國先進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130餘項。辦公室小張同志還告訴說,近年來第一工程公司承建和參建的主要工程項目就有:長江三峽、黃河李家峽、公伯峽、甘肅苗家壩、湖南株溪口、陝西藍商高速、勉寧高速、西安市黑河引水金盒樞紐、石頭河水庫及新疆邊陲一批水利水電工程。僅此即可看出,這是一支多麼善戰的隊伍,敢於打硬仗的隊伍。

崑崙:遠古的神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指引下,各行各業,萬馬奔騰,一個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新的時代如春風撲面。總結全省前30年水利建設的經驗教訓后,省水電局提出:湟水流域「以蓄為主,蓄引提結合」;黃河谷地「以提為主,提引結合」,位於青海西部的廣大地區因地制宜,要「灌排並重」;東部淺山地帶要「廣辟水源,積極發展噴灌」的科學思路,使全省農田水利事業覆蓋面遍及全境,且首次向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提出援助申請,被列為「中國青海2708項目」,利用外資興建了6個縣8項水利工程。經過4年時間,南門峽水庫、小南川水庫、大哈門水庫、大石灘水庫、雲谷川水庫等干支渠及配套工程相繼完成。大中型渠道主要有東垣渠、北川渠、團結渠及湟海渠、美麗灘渠等重點工程。
而巡撫楊博「查荒田,通水利,獎農耕」的發展農業經濟的舉措,還頗具現當代農業管理的意味,一個「獎」字,在封建王朝時期具有開創意義,與我們當今的「三農」政策似有相通之處。最應該提到的是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西寧府增置了屯兵通判,兼營水利,這是青海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專門管理農田水利的地方官員,自此,從體制上來講,治水興利邁上了新的台階。
古往今來,三江之源是雪域嶺國一切生靈的樂園。人類、獸類、禽類及植被萬物,在這裏繁衍生息,享受大自然無私的恩賜。但是,慣常的不期而降臨的自然災害——水旱洪澇,也給生活在這片高地樂土的生靈,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因此,千百年來,人與水的奮鬥,在這塊高土之上,如泣如歌的壯舉,也在不斷地上演。
然而,大壩泄水后產生的巨大衝擊力,使壩後山丘突然滑坡塌落,堵住了河床,尾水再次倒灌進廠房。禍不單行,壩後山丘坍塌,壩前納茶山潛伏的隱患愈來愈明顯,一號機組的瓦溫急劇上升,超過極限,接下來是四號機組,二號、三號機組,出現同樣的瓦溫上升問題,需要停機檢修,低負荷運行。造成的經濟損失,按社會產值計算每月就有二十億人民幣。洪水的肆虐,沉重的數字。讓每個龍羊水電人心上都壓上一塊巨石。
這時候,龍羊峽水電站盼水,盼望著「黃河之水天上來」盼望快點擴大庫容,讓水庫吃飽喝足,讓機組滿負荷運轉,早日發揮水電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龍羊水電人盼水的心情是多麼熱切而又焦急。但令人未料到的是,又一曲抗洪的壯歌又將在母親河上唱響!
宋元明三個封建王朝,從青海省歷史史料記載看,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似沒有大的作為,各朝代的帝王遜色于漢唐英主,缺乏雄才大略的胸懷,腐朽軟弱無能的帝王相繼出現在綿長千載的歷史之中。再加上內亂外患頻頻發生,戰爭延宕不斷,致使封建統治階級不會將目光轉向民間疾苦,勸耕事農關注民生。特別是元代,水利建設事業幾乎沒有進展,且前朝已修整的水利工程也因為疏於維護管理遭到棄毀。這當是與元朝統治者「馬上天下」的理念及輕農重牧的思想不無關係。
從7月10日一場罕見的大暴雨傾盆而下,緩解了黃河上游缺水之急,此後一月時間,水庫水位猛漲了45米,這是好事「水遂人願」么,發電機組在歡唱。可是當大水洶湧著猛獸似的不可遏止滾滾而來,水庫水位快速高漲,水庫蓄量不斷加大,帶給龍羊人的就不僅僅是喜悅了。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瞬,歲月如歌,波瀾壯闊。青海的農灌水庫、干支渠道達到近4000條,渠道長達兩萬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00萬畝,是亘古未見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
古史荒遠,文獻不足,但僅「導河積石」四個沉甸甸的大字,久遠的世代民間傳說故事,以及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分界地的日月山下,不知何年何月何朝代存留至今的禹王廟遺址說明,大禹治水「導河積石」不僅僅是個神話故事,他一定是除了治理九州的「江河陂澤」之外,肯定曾經「導江岷江,導河積石,鑿龍門,辟伊闕」,在青海省的治水史上,留下了真實的足跡,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偉大人物和輝映萬年的事件。大禹的聰明能幹,勤勞質樸,注意集中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對發展農耕生產功勛彪炳千秋,贏得中華兒女世代的愛戴和讚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緊緊盯住這隻「猛虎」的動向,牢牢牽住「蒼龍」的鼻子降龍伏虎,攻堅戰鬥再次打響!
9月14日,上游地區只有局部降雨,印度洋的暖流副高壓有了南退的跡象,多天精神高度集中緊張的人們臉上開始出現了笑容。然而,意想不到的險情又一次來臨。突然襲來的幾十米高的水頭,迅速將圍堰下壩腳沖刷成一個圓弧形的大坑,情況萬分危急。堤壩上、山坡上、黃河兩岸,冒雨奮戰的人們群情激昂,鬥志旺盛,恨不能一下掐住洪魔的脖頸,扔向遠方。兩位水電部長心裏像著了火,到現場了解險情,鎮定指揮,果斷下令壓住陣腳。立即,機聲人聲響徹山谷,幾十噸重的大鋼筋籠,拋向堰下旋渦,近百方的混凝土塊,澆灌而下。每時每刻,水流多少,混凝土拋多少,人與水,爭時間,搶速度,水狂浪急,人的豪氣倍增,嚴防死守。最終,洪水退了,大旋坑被填,穩定了大堰,保住了下游的安全,制伏了狂濤大浪。
早在龍羊峽水電站開工建設以後,李農峽水電站的規劃勘測等前期工作即全面展開。1977年6月,水利水電四局設計院就提出了黃河李家峽段的查勘報告,制定了李家峽高壩一級開發的基礎;1983年完成了高壩論證。同年,西北勘測設計院提出了《黃河上游李家峽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李家峽水電站建設條件優越,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1985年9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正式下達批複,同意修建李家峽水電站並列入1987年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同時新成立了黃河上游水電工程建設局,負責李家峽水電工程建設。
唐高宗李治和千古女皇武則天夫婦,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他們在治理中原國泰民安萬邦來朝的隆慶輝煌之時,對西域廣袤的疆土備加關切,對青海河湟之地的開發建設,亦永駐青史。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黑齒常之拜河源道經略大使,在黃河岸邊「開田五千頃,歲收粟斛百萬余」【《西寧府新志》】。黑齒常為「番將」,西域人,少勇有謀,長於社會事務管理,他任職河源僅十余年,在屯墾戍邊,治山治水,為大唐固守邊防頗多建樹,立下了功勞。

仰望:高峽顯風流

青海水力資源得天獨厚,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及時代人為因素,使得青海小型水電建設起步較晚。1944年1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覃修典創建水力發電廠,選址在西寧市北郊湟水北岸寺檯子村,引取湟水支流北川河水發電。青海省向無電力設施,發電廠自1939年4月由出席國民參政會的青海參政員趙佩、李洽等人聯名提案,經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交由經濟部資委籌辦。時值抗日戰爭緊張階段,青海省是抗日大後方,資源委員會不敢怠慢,遂派副工程師孫運旋專程來青洽商。1940年又派資委水力勘察總隊蔡振宇來西寧查勘,復由李錫山等來青施測。1944年2月,資委會委派覃修典為工程處主任,工程師盧守圭協同,經過一年半的施工,在1945年10月10日正式放水發電,青海省第一座水力發電廠誕生。陳秉淵任廠長,共有職工51人,用電戶1154戶,裝燈8701盞,289千瓦。1949年解放前,年發電量48萬千瓦時。
美麗的三江源,舒朗曠遠,令人神往。當你踏上這片魂牽夢繞的土地,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個碩大無比的風景勝地,沒有可以忽略不講的區域,沒有似曾相識的觀光景點,目光所及,腳下行處,自然天成的景緻遍地開放,一切都那麼新奇,那麼美妙,令人如痴如幻,流連駐足。就連同旅人自身的影子,也成了這個博大雄闊景域的一個傳神的小小動景https://read.99csw•com
龍羊峽是黃河上游第一梯級水電站,故有「龍頭」電站之稱。大壩高達178米,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築之時,為國內和亞洲第一高壩。目前,僅比185米的長江三峽大壩有7米之差,居壩高第三位【第一高壩是黃河拉西瓦水電站大壩,高250米】。這雄偉的以土方青石鋼筋水泥鑄就的高壩,將黃河上游13萬平方公里的流水收納攔截,在蒼茫的高原之上造就了一座面積383平方公里,總水量247億立方的我國最大的人工水庫,它不僅僅只是后蓄水發電的功能,還有著防汛防洪、灌溉、漁業、旅遊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
這裏要特別提時任水電部副部長的李鶚鼎先生,在龍羊峽抗洪搶險的戰鬥中,親臨一線,坐鎮指揮,與群眾同甘共苦,與龍羊安危共存,沉穩果斷敢於打硬仗的帥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在我國水電事業中叱吒風雲做出傑出貢獻的水利專家,在國際上也被稱為卓著的水電工程技術權威,其時,已病患纏身,因嚴重的冠心病、糖尿病已不能正常工作,在北京半天上班,半天休息。但這位在與水奮鬥了一生飽經磨難的老水電人,在龍羊峽經受大洪水的危難時刻,不顧有病之身,毅然趕赴高海拔缺氧的青藏高原,在黃河龍羊峽谷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洪鬥爭。洪魔制伏后,龍羊人由衷地對他說,謝謝你,李部長!一絲笑容爬上他略顯疲憊的臉,他卻雙手抱拳,向在場的抗洪勇士們致意感謝,向龍羊峽兩岸抱拳致禮!向黃河抱拳致敬!
公元前476年—443年間,在中國歷史上為秦厲公時期。無弋爰劍與秦作戰被俘虜,被羈留勒滯在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多年。后無弋爰劍在苦役勞作中佯裝聽訓,使秦兵疏於防守,乘機脫逃,日夜奔走,輾轉回到黃河湟水之間的袤闊沃土,在低矮的茅棚長睡三天三夜,恢復了精神,英颯之氣溢滿全身,遂召集各部落頭目,簡述自己十數年苦役經歷之後,重點講解今後如何改變古羌人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進行亘古以來空前的改革設想及措施。於是,從一個吉祥的春天開始,無弋爰劍魁梧的身軀站在春風料峭的曠野,指揮羌人驅獸宰牲祭拜天地。然後,一夥伙古羌呦鳴吼叫著放火燒荒,刀石耕犁,羌人們被這種新奇陌生的勞作驚喜得很,黑亮的汗水連同爰劍從關中偷偷帶回的谷種,一同點播在新開墾的處|女地上。種子下地,無弋爰劍將各部落人眾分為兩撥,一撥人繼續從事放牧射獵捕禽的熟悉工作,另一撥人聽他傳授從秦人處學到的農業生產技術,製造農具,馴養野牛野馬,修渠堵堰,引水自流,提灌澆禾,耕作牧種……從此,青海高原一個古老的部落新生活方式開始了,河湟地區的生產力有了較快發展,羌人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由逐水草而移居的生活方式轉變為以農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最早的水渠、水磨、水井相繼出現,水的滋潤和光芒,照亮了古羌人天空。這個歷史的重要時期在青海荒僻的土地之上,在塵灰侵蝕的典籍之中,發出了奪目耀眼的光輝!
然而,黃河谷的人們心裏也清楚,為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古老黃河的光和熱,造福人民,舍小家,為大家,又是高原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道德風尚,所以,搬遷移民又是必須的,而且刻不容緩。儘管故土難離,鄉情難捨,黃河谷各族人民群眾還是以大局為重攜家帶口地告別了家園,抓幾把家鄉的土,遷往別處,在新的土地上安家耕作去了。
黃河,母親河,造福呈祥的河,在新世紀的陽光下,你將更加壯美輝煌!
在青海的治水史上,我以為還應該有吐谷渾人的功勛碑,只是由於《周書》、《晉書》、《北史·吐谷渾》等史籍略記載其政權更迭烽火征戰的事件,忽視或遺漏了他們在青海地區統治長達350年中發展社會及農業經濟的狀況,及與大自然鬥爭的史實,因而造成了遺憾。
黃河水奔流不息,水電人前進不止!
自上世紀1983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走上青藏高原巡視黃河,來到龍羊峽水電站建設工地開始,20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人大、政協的負責同志,先後有萬里、李鵬、喬石、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吳邦國、鄒家華、錢正英、曾慶紅等18位親臨黃河上游水電建設工地進行視察、座談、接見一線建設者。領導人在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及拉西瓦建設工地,多次作了重要指示,並讚揚黃河水電人吃苦耐勞不怕艱辛的大無畏精神,勉勵他們為祖國的水電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不僅激勵了全體水電人使國家大型龍頭工程儘快建設成功,也使省地縣三級建設中小型水電站在全國開花結果。水電開發進入了黃金期。
直崗拉卡,是中國第一個由外商獨資興建的國家級中型水電站,地處李家峽下游7公里處,是黃河上游從龍羊峽至款溝峽350公里「黃金水道」上第四級梯級電站。它是香港真興集團公司和美國愛依期【AES】集團公司合資興建,投資14.2億元,年發電20萬千瓦時,屬於河灘式電站,由河灘式電站廠房、平底泄洪閘及堆石壩組成,國內極少見。
龍羊峽上游庫區,兩岸山勢最高,但一大段多是土山,歷史上就是大滑坡地段。其中茶那大滑坡是我國和世界有名的將近一億立方米的滑坡,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正月初三,突然滑坡,把山下整個村子頃刻填埋,難覓蹤跡,滑坡的氣浪土涌,把一個牧羊的老漢直接沖運到黃河對岸去了。直到今天,70年前那次大滑坡的遺迹仍然清晰可見。
是的,水來了,是大水,而且是較大洪水!
吐谷渾人原是活動在遼寧省佳河一帶的慕容鮮卑的一支,公元4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從河涉歸長子吐谷渾率1700戶西遷,后在青海境內建國,跨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威震西域。阿才是吐谷渾歷史上一位著名的首領,流傳了1600年的阿才折箭教子的故事,生動有趣,婦幼皆知。故事講述吐谷渾國王阿才臨死之前,把他的十個兒子叫到跟前令每個人取一支箭,讓他們去折。歷練好武的眾兄弟只輕輕一下,手中箭均為兩段。阿才又讓其長子緯代將十支箭捆在一起,再輪流讓兒女們去折。兒子們束腰振臂,鼓腮赤面,使出了渾身氣力,誰也折不斷這捆箭。阿才招招手,高聲說道:「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禝可固。」言罷而亡。這個阿才折箭遺教中的「箭」,至今仍被吐谷渾人的後裔當今的土族群眾作為「護法神箭」,長久地供奉。

時代:建設的步伐

這是驚心動魄的20天,防洪除險,排水固牆,修檢發電機組,一千次一萬次地刮瓦吊裝……
又是一個值得喜慶的日子。2009年12月7日,黃河公伯峽水電站再次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公伯峽水電站屬黃河上游第四個大型水電站,2001年8月開工,曾創造了一年之內填築大壩百米高新紀錄,2004年8月首台機組就運行發電,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一年,2006年全部竣工,總工期只用了短短的五年半時間。令人驚訝的是,在國內許多建設工程不時傳來追加資金,超出預算的高發時期而公伯峽水電站總投資卻節約了七億人民幣,這在我國實屬罕見。箇中原因,就是公伯峽水電站在開發建設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注重設計優化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克服了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困難,創造了我國水電建設史上多項紀錄。經過幾年的運用檢驗,公伯峽被列為「國家水電建設樣板工程」,同時也幾乎囊括了國內水電建設的所有榮譽,先後獲得中國建築最高獎「魯班獎」、
這次地震的震中地帶,地廣人稀,造成的損失比較有限,兩縣三鄉六個村,死亡115人,重傷149人,另有3人下落不明。共2600戶農場職工和農牧民的房舍被夷為平地。地震發生后,青海省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及時投入救災,國務院領導極為關注龍羊峽水電廠的震情,指示一定要確保大壩安全,並指派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陳章立專程趕往龍羊峽水電廠查看,重點了解大壩運行情況;能源部派出總工程師潘家錚一行,到龍羊峽指導抗震;中央派出民政部副部長范寶俊為團長的慰問團,看望慰問了龍羊峽的電力職工,表彰他們英勇無畏為確保龍羊峽水電站的安全及黃河下游各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做出的貢獻。
先是帝堯派鯀治水,鯀用「煙障」之法,修築堤壩,進行圍堵經9年耗費人力、物力無數。然而浩浩洪水屢屢頻繁地沖堤垮壩,依然為患人間,鯀沒能治水成功,制止水患肆虐。鯀的兒子——禹,主動請纓于舜,舜授權杖,於是禹走南闖北,東下西上,勘查天下水勢山形,總結歷史經驗,吸取他父親治水的失敗教訓,改變單純築堤堵水之法,採取了因勢疏導的策略,「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經13年艱苦卓絕努力戰鬥,制服了滔滔洪水,地平天成,九州災民始安居樂業,躬耕田畝。接著,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發展農牧,化水害為水利,神州大地乃禾苗茁壯,遍野笙歌。是為中華美談。
僅隔一日,峽谷中又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虎丘山又一次大面積坍塌。還好,人神共佑,塌陷進行時,由於水流的作用,河道還沒有嚴重受阻。只是灌體形成的三級巨大台階,尚有20多萬方土石懸挂在山坡上,稍不注意,隨時會造成滅頂之災。
黃河波涌浪滾走東海,把華年稔歲留給了兩岸肥沃豐腴的大地。黃河上游座座水電站,把源源的熱能送往祖國的四面八方,推動著現代化奮勇向前。黃河水電依黃河而生,以黃河為榮。她闊大的水庫湖泊不但有效地防治水患的頻頻發生,制止洪水的肆虐,為害生靈,還極大地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造福民眾。隨著黃河梯級電站的相繼蓄水,增加了黃河的濕地面積,據統計,僅龍青段已開發建成的電站共增加濕地面積600平方公里,黃河兩岸植被、綠地面積增加了150公頃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由於大型水電站庫區的攔沙作用,黃河的輸沙量直線降低,使黃河水更清澈、更明亮,水質更高。不僅讓「天下黃河青海清」的壯美景觀永遠呈現在青藏高原,也使黃河中下游的水土和自然環境得到改善,讓千古黃河煥發神采,美麗迷人。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採訪時,對青海境內黃河幹流上水力資源開發進行了評估,說僅在200公里的河道上就可開發建設水電站裝機總量近190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700億千瓦時,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西電東輸」的戰略實施,正是春風化雨,水電開發建設正當其時啊!
公伯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50萬千瓦,由5台30萬千瓦機組組成,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具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電工程,那兒風光優美、氣候宜人,人稱「高原紅」,生態環境優良,真可謂一座花園式水電站。
從史料查看,從順治時期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青海的自流灌溉工程,主要集中在黃河、湟水流域的西寧、樂都、貴德大通四大灌區及祁連山南麓的門源,青海湖以南的恰不恰地區,總計有民營灌區262處,干支渠601條,長達1721.75公里。各渠共灌溉農田164489.5段,摺合水地54.3萬畝,超過了歷朝歷代的總和,紀錄空前,可見清王朝對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的重視程度和青海地區農田水利事業的迅猛進展。

導河:大禹的傳說

1988年4月,高原陽春剛到百草返綠之際開工。
山洪使廠區公路大面積塌方,洪水衝進了廠房,衝過了預先在安裝車間和4號機組系壘起的半米高的隔離牆。一會兒,安裝間的積水迅速超過了30厘米,而洪水還在不斷地湧進,一場發電機組保護戰開始了,真正的戰鬥進入決戰時刻。汛期剛開始,整個水電廠就處於半軍事化狀態,從總廠、分廠、到班組,從領導、工人到工程技術人員,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嚴陣以待,密切注意水患。此刻,一聲號令,全體水電人奮勇向前,一面儘力排水,一面鏟挖石渣,裝進編織袋,加高隔牆。大家渾身濕透汗水和洪水翻滾在一起,挖著寒涼冷水,甚至赤腳赤膊地搶險保機組。他們心裏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堵住洪水,戰勝洪水!
西北多山,崑崙為首,河流萬里,獨清青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肯定是從未到過青藏高原,亦未見過天下黃河青海清的天然河源美景,大概只是在黃河中下游的荒岸野村熏酒徜徉了一番,就揮筆寫下「九曲黃河萬里沙」的並不確切的詩句,貽誤人間千年。其實,黃河從其發源地到東入渤海行程萬里,出雪山,過草原,穿高峽,走平川,在青海境內就蜿蜒流淌了4000里之遙,且河水占整個黃河水量的49%,清碧的河水映得高原天藍雲白。可黃河在東出積石峽,進入甘肅黃土高原界,綠黃河才裹沙攜土波渾浪濁地洶湧浩蕩,趕赴大海的碧濤與蔚藍,洗濯一路的勞頓與蒼黃。
拉西瓦水電站的移民安置村,建在貴南一處水草豐茂的草原上。站在小山坡上望去,過馬營鎮后的牧場上,一排排移民新屋拔地而起,一座座畜棚整潔而敞亮,筆直的水泥,砂石道路直通村街,一行行電線高桿把光明送進家家戶戶。千百年來草原零散的住宿習慣改變了,入夜的牧人們不再寂寞,電燈、電視、錄放機、卡拉OK以及冰箱冰櫃等家用電器,讓世代放牧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讓他們快步趕上現代化的節奏,遼闊的草原不再遙遠!
走訪移民村,我們高興地看到,一個個的移民新村都是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示範,它們與一座座水電明珠交相輝映,成了黃河兩岸一道道普天同慶的風景!
東漢末年,雍州刺史張既在規模移民屯田之時,將漢族地區的水磨水車傳來河湟,一時,河湟大小水流之上,木輪翻滾,水磨旋轉,小溪流嘩嘩喧響伴著雞鳴犬吠,推動水磨凹槽流淌出五穀精細的麵粉;小型簡單的水車在長河之上,滔滔不斷地將水流引入禾苗乾渴的田野。從此,水浪農歌在高原唱響了兩千余年,時至21世紀的今天,古老水磨仍在青海東部農區山鄉溝澗橫跨,成了山鄉一道獨特的風景。

記載:歷史的回聲

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公伯峽視察時說:「你們這項工程真正做到了社會效益、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非常好!」
黃河,造福又造孽雙重性格的黃河,無論你歡笑或是暴怒,龍羊人依然執著地熱愛你,熱愛你歡笑著的賜予,熱愛你暴怒時的考驗,熱愛你對人類智慧的磨鍊,熱愛人類在你懷抱中製造的千秋偉業!
地震最初的一瞬間,龍羊峽人本能驚慌地跑出了辦公室避難,一時廠區空地上,樓房外擁擠著慌張的人群。可是,當人們突然意識到地震將帶給龍羊峽的嚴重後果時,僅僅兩分鐘,山搖地動的兩分鐘,水電人就從驚慌中清醒過來,不約而同自覺地相繼回到自己的崗位,迅速地投入工作。沒有人叫喊,沒有人催促,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召喚著所有的水電人嚴陣以待。這考驗來得如此突然,如此強烈,如此地讓人毫無思想準備,然而,龍羊水電人崇高的敬業精神,促使他們臨危不懼,堅守崗位,密切注意地震情況帶來的災害。特別是水電廠地震班的男女青工,及發電機組的技術人員,全神貫注地在堅守,忙碌鎮定地記錄各種數據,標圖、規劃、測試。重震后兩小時內,餘震就達135次,其中5級以上的餘震3次。水電人感受著一次次的大地晃動,眼看著大塊的山石滾下水庫,塵埃瀰漫中陣陣巨浪撲向岸邊,湖水不時咆哮,黃河煩躁地翻騰……可是,機房裡儀器上的記錄筆仍在飛快地滑動,記錄圖紙一張接一張,分析計算、處理數據、上報震情,監視發電機組的運行,……一切緊張有序https://read.99csw•com,有條不紊。大壩上,公路邊,山崖中,以及懸梯台階。到處是忙碌的人,秩序井然。沒有人發出任何工作失誤,更沒有出現一個逃離工作崗位的膽小鬼。水庫的安危,大壩的安危,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危,高於一切!重震后的第一個夜晚,是龍羊人的不眠之夜,連續635次的餘震,繃緊了人們的神經,集中了人們的思緒,體現了水電人的精神。沉穩的堅守,密切的注視,鎮定的應對,在震魔面前,龍羊水電人個個都是鐵打的漢。
乾旱過後是汛期。1989年汛期提早了,7月暴雨之後,青藏高原黃河上游就是陰雨連綿了,似遇天漏。至8月1日,滔滔翻滾的洪水已超過防洪限制的水位6.51米,而上游洪水仍以每秒2000立方米的速度洶洶而下。現有的防洪泄洪設施,只能防禦百年一遇的洪水,要攔截納蓄5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困難和險情可想而知。對於龍羊峽如此大的水庫,這麼低的防洪標準,是極其危險的,專家們十分焦急和憂慮地這麼說。
終於龍羊水電人又一次制伏了洪水猛獸,又一次取得了500年一遇的抗洪搶險的偉大勝利!
水流,一波一浪地打來,水位,一秒一秒地增高,水庫,一次一次地超過防洪限制!龍羊水庫異常緊急,除了加大洪水排流量,別無選擇,於是,大壩中孔泄水道滿量開啟。底孔深孔依次開啟,道道水柱像是出山的蒼龍,下山的猛獸,噴射而下,整個龍羊峽谷,被一股濃厚的水霧包裹了。
拉西瓦,太陽永遠照耀的地方。
那個外表看不見的豎井,並不簡單。深達223.15米,直徑12.8米,橫斷面像馬蹄形,井底與地下主變開關室聯通,上井口與出線樓連接。豎井工程量大,結構複雜,當初開挖石方就多達2.6萬立方米。出線豎井內又分多個單元井,計有管道井,電梯井、前室井、人行樓梯井、電纜井、通風井六大單元,光混凝土澆鑄就達一萬立方米。井內還裝設35道電纜井檢修平台,17道安裝檢修平台、11道電梯檢修平台,安裝了140段共70層人行鋼製樓梯……嗬!如此複雜的建構,聽著都讓人頭暈,看著讓人眼花繚亂。一個說來平凡的出線豎井之內,裝著多少高科技含金量!隱藏著多少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密啊!
農田灌溉工程一向是青海省水利建設的重點。從1949年人民政權建立后,首先對民國時期廢棄失修的閣公渠進行了臨時搶修,保證來年春灌用水。接著,成立灌渠修復工程處,組建小型水利勘測隊,在國營和民營較大渠道成立水利委員會,由省水利局派員管理,行政上受所在縣的人民政府領導,技術業務由省水利局領導,這就在百廢待興的解放初期,保證了及時穩健地使農灌工程走上軌道,恢復因戰亂而荒蕪凋敝的農田,使做了新社會主人翁的勞苦大眾精神振奮,廣闊的鄉野煥發出勃勃生機。僅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新修渠道315條,改造舊渠道141條,新增農田灌溉面積22萬畝。
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至今,在黃河上游青海省修建的國家級大型水電站,是整個黃河流域25座水電站數量最多的地段,計有11座,幾乎佔到一半;有黃河流域最高最大的水電站龍羊峽、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等。其中178米高壩的龍羊峽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在建成的上世紀80年代,為國內和亞洲第一壩,是發電、蓄洪、灌溉、養殖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於2009年12月25日正式建成發電,是黃河上的「五最」大型水電站,已超越了龍羊峽和李家峽。其「五最」是:規模最大、大壩最高、單機容量和總機容量最大、發電量最多、單位千瓦造價最低,是「西電東送」的北道骨幹電源點,為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提供了最大能源支持。截至目前,在已建成的中國十大水電工程中,僅青海省黃河上游就佔了3座。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赴青視察指導水電工作的達18位之多:趙紫陽、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溫家寶、吳邦國、喬石、錢正英、鄒家華等,省部級領導同志更是多不勝數。由此可見青海省水電工程宏大及在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地位。【大型水電站的建設篇章,下篇專題撰寫】它必將載入人民共和國輝煌的史冊。
責任重於泰山,連續多天,基建工程兵,水電施工隊及各族人民群眾浴血奮戰,汗雨澆灌,一個個似石雕鋼鑄的人,挺立在風雨之中的龍羊峽圍堰大壩,與天公比強,與洪水抗爭。9月18日午後,陽光露出了雲層,洪魔被英雄的人民降服,低頭垂首乖乖地馴聽指揮了。經受了12天大洪水的嚴峻考驗,填充了數百噸的混凝土方石,攔蓄了近十億立方米的洪水,龍羊峽安全無恙,為龍羊峽黃河下游防洪搶險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保住了沿黃五縣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保住了劉家峽、蘭州市及包蘭鐵路的安全,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戰鬥勝利,也確保了龍羊峽水電站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美麗的龍羊游賢,大壩鎖長河,高峽出平湖,蒼穹大野,水光山影。藍天大白雲之下,清波碧浪倒映搖晃著銀白的雪山,大雁、海鷗、鸕鶿、赤馬鴨、白天鵝淋浴雅歌;虹鱒魚淺翔戲水,畫舫快艇穿梭游弋,使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而遠處大壩泄洞奔騰而出的飛瀑,聲如巨雷,令人肝膽責張驚心動魄,飛起的流沫之上,忽懸一架霧騰的彩虹,構成一幅絕妙的大自然畫卷。有遊客突然頓悟了,驚嘆黃河水在這裡是碧綠的,是清亮的,這是大自然獨特的恩賜,亦是當代人對黃河的利用,治理和改造的聖績,是人間偉力創造的勝景和輝煌。
龍羊峽水電站兩次大洪水之後,地下的統治者老閻王又毫無理由地震怒了,1990年4月26日下午夏令時5時37分,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梅木及共和興海縣河卡地區發生了6.9級地震。震中距龍羊峽水電站直線距離僅57公里。
大禹「導河積石」,在古籍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亦在青海民間有著廣泛深情的傳頌。此河,當是黃河無異。積石山,卻存兩說,一雲:積石山位於青藏高原的阿尼瑪卿山脈與黃土高原的西秦嶺交界地帶,黃河上游大S形彎曲處,即今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與甘肅省瑪曲縣接壤之地。黃河殺來,浩浩蕩蕩,衝出青石壁立的峽谷,直赴黃土高原,水到之處,沃野浸灌,瑪曲一帶,頓成澤國,大有「吞噬四海意」。治水總統帥大禹一見,為保今甘、青、川三處生民安居,遂調集千軍萬馬,開山取道改流,讓黃河這巨龍調頭西歸,順地勢轉北循道,然後東出,才制服了河患,因而也造成黃河上游S形大彎曲地貌。此傳說,似有地理形勢依據,但更多的是牽強而已。據筆者考察,只憑藉其區域地貌地形。難以判就古積石的所在,瑪曲之地尚存的廣闊沼澤,增添不了其古積石的可信度。試想在4000年前的兩大高原接壤處,地勢高峻,氣候嚴酷,人煙稀少,縱有零散遊獵人群,水患為害尚淺,不致引起舜禹二帝關注;最主要的是,瑪曲沼澤地帶東南方向,叢山峻岭,綿延川蜀,並無黃河古道遺迹可尋。看來,阿尼瑪卿之彼積石山,非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此積石山,而此積石更接近更可靠于地理和歷史,可靠于大禹治水「導河積石」的傳說。

追蹤:當代新大禹

村前的移民學校按九年義務學校的標準設計,五層高教學樓顯得富麗堂皇,新穎氣派,各種教學設施以及電腦語音教學室配備齊全。各民族的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此起彼伏,青春的歌聲,從這裏傳向很遠很遠……
地震發生之時,正是臨近下班的時候,忽然一聲響雷般的響動,驚呆了龍羊峽所有的水電人。隨著一陣劇烈的山搖地晃,龍羊峽每一個角落都在顫抖,壩前山體轟隆隆的滑坡,使塵土如柱,直衝雲天;水庫的水面大|波蕩蕩,巨浪湧起;大地在晃動,樓房在晃動,發電機沉重的鐵蓋在震動,操作盤連續誤發信號……此情此景,不由人膽戰心驚。
古老的黃河在中華大地流淌了千萬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流淌了五千多年,只有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有了她華麗地轉身,變河患為水利。新中國的偉大公民,智慧神勇,勤勞巧繪,將母親河裝扮得美麗妖嬈,儀態萬千。
《文獻通考》記載阿才曾登臨西強山【今甘肅青海交界處的西傾山】「又見墊江【白龍江】源」。問身後官僚:「此水由何郡入何水也?」其長吏曾和回答說:「此水往仇池,出宕渠,至巴郡入江,度廣陵,匯于海。」阿才聽了之後說:「水尚知歸,吾雖塞表小國,而獨無所歸乎?」於是遣使到了建康【南京市】,與南朝建立了友好關係,被封為澆河公。澆河【今青海省貴德縣】和赤水【今青海省興海縣】為吐谷渾大城,均在黃河岸邊,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而且吐谷渾各王對治下的農牧業生產的發展極為重視,聞名于史的良種馬「青海GFDC1」,亦是他們所培育馴養,他們對農田水利工程和基本建設不至於沒有業績。史料空缺,我在這裏存照,供後來者研究。
拉西瓦,是藏語,意為「渴望太陽照耀的地方」。今天,成千顆小太陽不僅照亮了黃河谷地,它耀眼的光芒已在祖國大地四處閃爍。拉西瓦地處青海貴德縣和貴南縣交界之地,距其上游龍羊峽河道距離不到33公里,距其下游李家峽河道距離73公里。電站從2001年10月開始施工準備,2006年4月大壩進行混凝土澆築開工,到第一台機組發電僅用了三年時間。
可是,黃河谷要移民了,世代在此生息的農牧民要離開母親河,遷往他鄉,鄉情難捨啊!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早已融入農牧人的血液之中,而搬遷兩個字,如刀似劍,令人心碎,讓人晝思夜想,不安傷感,故土親情,揪心撕肺……
這裡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從西原重鎮西寧出發,穿湟水峽谷,翻越唐朝公主文成走過的日月山,沿聞名遐邇的青海湖東岸的倒淌河向西南方行走146公里,就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的龍羊峽。這是黃河流經青海大草原之後,進入的第一道大峽谷。「龍羊」是藏語,意為「險峻的懸崖深谷」。深秋的龍羊峽,天高地闊、水碧草黃、涼風吹身、似有了冬天的寒意。站在海拔2700米的高處放眼望去,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怡然忘我。河的左岸,是起伏險峻的茶納山,右岸是綿延遠去的無垠莽原,峽中是平闊的谷地,長達40公里,形成了龍羊的天然庫區。狹窄的東出峽口,突兀兩座峭壁陡立,危岩崢嶸,相向對峙,形如天門,距離僅30多米,在此修築水庫大壩,攔腰截流,真乃得天之獨厚,得地之利宜。
康楊和水那兩座水電站處於尖扎、化隆、貴德幾縣的黃河道上,是由青海省自主投資的中型小電站,工期分別為四年,是黃河上游梯級滾動開發項目,以發電和灌溉為主。兩電站總投資近30億元,年發電量18萬千瓦時,對黃河谷地開發建設及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發揮了良好的效益。
拉西瓦,鑄造著巍巍豐碑,鑄造著新的輝煌。
當你從空中俯瞰,連綿的雪山傲然聳立,迤邐千里;廣袤的草原超凡脫俗,碧綠似毯,當純凈的目光照射在星羅棋布的水泊湖面時,億萬個閃亮的碎銀金花將高原裝飾成水晶宮殿。而更令人醒目難忘的是三條明亮雄渾的水脈,支流繁茂,蜿蜒曲折,她們從各自的冰川雪山的罅隙初始流出,融匯萬千細流,擁波逐浪,畫成風光綺麗的三江之源——這就是古老華夏大地的母親河,黃河、長江、瀾滄江。
龍羊人永遠不會忘記1981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
《山海經》記載,所有的氐羌都與上古英雄「共工」有著血緣關係,被後人演化成一個十分壯烈的崑崙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人皆上丘陵,赴樹木。」這裏所謂不周山,是指半圓形狀的山脈,這個山脈,即是昆崙山系。由於「河出崑崙」以黃河母親為代表的出崑崙的江河水系,稱為「龍祖之脈」,遂演化成中華民族的龍騰崇拜。一部中華民族皇皇的文明史,也就是以水澆灌起來的成長史,以及與水奮鬥的發展史。夸父追日,追求的是雨露雲霓,結果渴死在鄧林;「炎帝之女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化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于東海」;女媧鍊石補天,以堵天漏;西王母與周穆王瑤池【青海湖】相會,以水為鄰,祈福萬物……這些崑崙神話與傳說都與水有關,講治水,也講以水為福,這是有關在青海境內最早治水的記述。
1991年10月實現截流。
如果你去李家峽旅遊觀光,我告訴你,那的確是一個好去處,她位於青海省安扎縣與化隆縣交界處,上距龍羊峽108公里,在著名的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南沿之下。在這裏,高原的山水與甲天下的桂林無異,風物景色恰是風流江南。黃河由此流過,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兩岸是千百萬年紅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峻峭雄偉。山之陽金紅褐之美,山之陰顯常褐之色。而水庫波平浪靜,水面遼闊,最深處達180米;深處一處湛藍,淺外一片碧綠,山水輝映,景色宜人,極其壯美。
從昔日高寒邊遠的德恆隆鄉搬遷來的馬占林在政府補助11萬之後,又自籌13萬元,建起了16間雕樑畫棟寬敞明亮的松木大房,紅紅火火地過著日子。
移民牽扯到黃河谷地共和、貴德、尖扎、等7縣、18個鄉鎮、60個行政村、12萬多人口,移民安置工作涉及社會經濟、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群體人口多,安置地域有限,解決不好,難免會影響水電站的順利建設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而且,在高原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地域進行,從沒有如此大規模移民的先例,無經驗可循,工作難度大,因此黨和政府都十分重視。
退休的工程師老李熱情有加,同我登上250米高的國內第一大壩,在寒冷的冬陽下,指指點點,激動的樣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對他說,能否講一些具體的人和事,我想寫點東西。他張口就說:積力所為,則無不勝;眾志所為,則無不成!國強民盛啊,集體的智慧。說著從提包拿出一沓材料,遞給我,說回去看看吧,今日是慶典,回慶功宴會廳,舉杯慶賀吧!此時,高原的太陽剛剛落山,大廳里華燈初上。第二天一早,我拉著早起的李工又去遊覽蓄水庫,欣看山勢水情。李工指著黃河左岸高達千尺的危岩處巍巍一樓,說:那是出線樓,可勁看哪!我不懂他的「可勁」是指何意,只聽他斷續地介紹。後來查看資料,才大體明白了出線樓「可勁」所指。
讓我們將歷史的鏡頭轉向萬里黃河第一壩——龍羊峽。這是黃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水電站。
1997年2月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
仁青東果是一位憨厚紮實的藏族農民工兄弟。自從他來到拉西瓦工地,一直是踏實默默的幹活,出力流汗。2008年5月,眼看出線豎井關門工程工期就要到了,可管道井十七道大樑梁窩的混凝土還沒有鑿毛。這個活路需要人站在未封閉的作業吊籠里,被懸吊在深不見底的豎井半空中,手持鎚子鋼釺,一錘一錘地鑿,既要膽大心細,又需要充沛的體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仁青東果憑著自己靈巧的高空作業本領和對水電事業的熱愛,沒講任何條件,系好安全帶,站進吊籠,一招一式地幹了起來。可這一干就是四天四夜,由於豎井太深,上下一次需花費兩個小時,他捨不得浪費時間,吃飯喝水都讓人用吊繩把飯菜、水瓶空運到井裡,疲倦了就在作業籠里打個盹,休息一會兒再接著幹活,硬是保質保量地鑿完了17道梁34個梁窩,圓滿地完成了工作任務。他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可在水電職工心目中,就是一個真正的勇士豪傑。
我們感恩母親,感恩三江之源!

奉獻:黃河谷移民

本來,這是個讓人激動的時間,128萬千瓦機組全力營運,人間偉大創造九_九_藏_書的英雄業績將隨著發電併網而光華四射,然而,由於春夏長時間的乾旱少雨,龍羊峽水庫水位較低,四台機組在低於額定負荷下運行,推力瓦軸承便會存在隱患,這種隱患如果發生,這在大型水電機組進行中的損失,是不可想象的。

聆聽:龍羊的敘說

歷代至民國,青海水土流失情況不明。直至1944年,國民政府農林部會同黃河水利委員會,組成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團,由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美國生態學家W.C.羅德民博士率領,農林部張乃鳳等8位專家來青考察半月,結束后撰寫了考察報告,對治理水土流失提出建議。但除一部分農民自發地在山坡地河流岸邊採取一些種植林草、修田打埂堵壩等零散措施外,真正的治山治水工作並未全面開展,依然處在山河依舊面貌未改的自然狀態。
積石峽水電站是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和拉西瓦水電站之後還在建設的又一座大型水電站。電站工程於2005年初開始前期準備,規劃總工期五年,計劃2010年6月竣工投產。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33.63億千瓦時,總投資56.2億元。相對黃河上游已建成的水電站,投資減少了,工期縮短了,施工科技含量提高了。
李家峽水電站是黃河上游第一個摘得魯班獎的水電站,是三江源治水史上的一座豐碑。一萬名建設者的建功立業,10年時間的艱苦奮戰,抒寫了一部壯美的黃河史詩。

江源:行到水盡處

民國時期,高大的木輪水車開始出現在黃河兩岸的谷地,這是提水灌溉初始在青海建設並投入使用。黃河兩岸的農民多採用舊式高架木製水車提水灌田,提水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每架水車可灌地100至200畝。這種水車式樣笨重,極不靈便,製作費用大,用料用款多,每架工料費約合小麥一萬公斤。從民國八年【1919年】位於黃河岸邊的循化縣城關鎮黃河岸修建的高架水車起,至解放前夕,沿黃河一線的貴德、循化、化隆、民和4縣據不完全統計,共修建了20餘架木輪水車,其中一架水車澆地最多的是貴德縣墩灣西鄉農民集資所修建,可灌田800餘畝;而由循化縣農民馬維善、王有得花費了2900大洋建造的兩架水車,澆地僅六七畝,績效非常低下。
在拉西瓦的深山峽谷,在黃河之上,水電工人以熱血汗水和聰明才智創造的人間奇迹,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勞動者之歌。這次截取幾位模範人物的點滴資料,記入本文。因為在這個激動人心的冬日,我尋訪不到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但我相信,總有後會之期吧!
龍羊峽最早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在共和國成立的禮炮響過不久。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走馬黃河進行視察,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次年4月,國家燃料工業部成立水力發電建設總局,該局的水電勘測戰士就先期闖入這鮮有人煙的荒漠。創業者的腳步,踏出了龍羊峽谷的第一條道路,開拓者的炮聲,趕走了洪荒野谷的寂寞,完成了龍羊峽河段壩址的勘測任務,並初步做出了規劃。可由於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以及工程技術上的難度,直到1976年1月,國務院才批准興建龍羊峽水電站,正式揭開了黃河上游水電開發的序幕。龍羊峽水電站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水電工程。
村西山坡下,由移民安置部門安排115萬元,為藏族群眾修建的瑪尼堆和佛塔,民族風情濃郁。每天晨曦,可見信教的藏族同胞三三兩兩在此誦經拜佛,手上捻動著瑪瑙佛珠,虔誠地轉著圈子。而回族、撒拉族修建的清真寺,安排資金168萬元。高大的殿堂頗為氣派,屋頂高聳的一彎月亮,熠熠生輝,遠遠望去,可給人以無限遐想。馬佔德說:政府想得真是周到,民族宗教場所的修建,不但滿足了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還使當初因搬遷思想存在顧慮、情緒不定的群眾真正地穩定了下來,在遷居的新村安居樂業了。
國務院聽取龍羊峽水電工地的彙報后,立即發出了第一個緊急通知,要求施工隊伍及蘭州軍區官兵死守龍羊峽大壩,嚴防出現任何細微的漏洞和疏忽造成險情。否則,大壩一旦塌垮,青海省沿河幾縣就會遭到毀滅性的災難,甘肅蘭州以及寧夏、內蒙及包蘭鐵路,帶來的損失不堪設想。
再見吧,積石峽!再見吧,當代大禹們!
大禹,既是歷史人物,也是神話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了數千年,男女老幼無人不知個個通曉。相傳,在4000年前的帝堯時期,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大洪水在神州大地橫衝直撞,淹沒了平原,包圍了丘陵與山崗,所謂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造成了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沖毀,災民流離失所,四處漂流,給古老的中華大地帶來了空前罕見的大災難,同時也催生了堯舜禹等萬古流芳的治水英雄。
自西漢趙充國之後,東漢封建王朝也是把在河湟地區屯田作為一項既定政策執行的。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隴西太守馬援在臨洮擊破先零羌,隨後率兵開進河湟谷地同允吾谷、唐翼谷等部大戰,見其田肥壤,灌溉流通,回到都城長安之後曾上奏力諫,請皇帝在河湟之地「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後漢書》】。此後,中原大地又有一批批農人遷徙河湟,同當地羌人共事農耕。至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任命曹鳳為金城【今蘭州】西部都尉,治龍耆【今青海湖東岸海晏縣三角城】,率將士不斷在河湟地區擴大屯田面積,「激河浚渠」,使農田水利在日月山東西兩邊得到了發展。
青藏高原山峻天下,水奇四海。以崑崙引領的十萬大山,孕育了氣吞雲霓的大江大河,造就了地球上罕見的人間仙境。銀峰雪嶺鑲嵌著晶瑩的冰塔玉柱,近百個大小湖泊千姿百態,二百條河流縱橫交織,堪稱江河源頭。
也許,天地萬物賜予人類的溫情與眷顧,是永遠的,宇宙物理對人類的磨鍊也是永遠的,人類就是在這種溫情、磨鍊與探索之中,不斷進化,不斷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及歷史的向前。人類與自然界的依戀與廝磨永遠相伴相生,永不會分離。

石屈:英雄縛蒼龍

高原的春天姍姍來遲。時令至5月,牧草綻芽,樹木葉綠。在高原的山野施工,夏秋之際正是大好的季節。可是,1981年施工正忙碌的8、9月間,來自東歐烏拉爾山、巴爾喀什湖一帶上空的冷空氣,和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暖流在青藏高原黃河上游上空長時間的對峙交鋒,致使陰雨連綿數月不息。至9月6日,是個星期天,熱火朝天的龍羊峽水電工地告急。上游洪水猛漲,形勢十分危急,12日,大洪水已超過了百年一遇的每秒流量5190立方米,達到每秒5450立方米的高危程度。13日洪峰最高,每秒5570立方米。
從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953年初春,青海省政府提出「重視防旱防汛,大力興修小型水利,挖渠鑿井,推廣水車,整修舊渠」擴大灌溉面積的農田基本建設政策。除修復清朝及民國時期修建的渠道外,有計劃地穩步興修大型水利。而且除河湟地區外,逐步擴大到柴達木盆地、茶卡盆地及三江源北部的恰不恰地區,黃河上游的第一座引水排澇渠——黃豐渠也於1956年開工修建。截至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全省共建農渠1903條,灌溉面積172.9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國營渠道13條,民營渠道3條。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短短的5年,青海的水利建設業績已超越了2000年的農渠總和,為今後山河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從1958年到1976年的十多年,受「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蠻幹」高速度,「苦幹」無效益,「突擊」輕技術,「人海戰術、政治挂帥」,致使農灌渠道建設徘徊不前,「上馬下馬」地折騰不已,效益低下,進展不大,資源浪費嚴重。
龍羊峽二次搬遷的107戶530人,入住在貴南縣沙溝鄉汪什科村和關塘村。這裏地處黃河北岸,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於農作物生長。新村民每家都分得兩畝土地,土地質量並不比黃河谷地差。每戶村民房屋的建築面積都達到90平方,許多人家還自籌資金進行擴建,住所越來越舒適,院子里種植了果樹花木。村支書王月說,政府給我們解決了看病難、灌溉難、行路難、飲水難及宗教場所,這日子過得人心裏舒坦,就像爐里的火,越燒越旺了。
曹西高是拉西瓦項目部總經理,是出線豎井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他對施工付出的心血和關注,有口皆碑。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天早晨8時和夜晚10時,是他雷打不動到豎井檢查工作的兩個時間點。豎井施工兩年多,無論盛夏還是嚴冬,無論白天還是黑夜,豎井上下,建設工地,人們都能見到他匆忙的身影。職工們說,曹總為了豎井早日建成,兩個月來沒睡過一次踏實覺,在豎井施工中立下了功勞。

歲月:曲折的水色

堅守:震魔偷襲時

在龍羊峽水電站建設過程中,人們經歷過黃河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並與之搏鬥,取得勝利,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展。時間過去了8年,1989年7月,在龍羊峽水電站建成兩年之後,四台機組併網發電全部投運之時,第二次大洪水又不期而至。龍羊峽又一次接受考驗了,而這次考驗比前8年更為嚴峻,更為猛烈。

上篇 聖潔神靈江河源

年僅四十齣頭的杜曉剛,精明而幹練,是個關中漢子,高級工程師。他在水電系統已工作了20多年,轉戰祖國東西南北,可算是老水電了。在積石峽,他的身份是項目經理,具體管理著水電站全盤工作,而他本來的職務卻是水電十五局第一工程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可見積石峽水電站在他心中的重視程度。和他一起搭班奮戰的還有總工程師李宏偉。這個水利工程本科畢業的專業型人才,在國內國外工作多年,曾在非洲的突尼西亞齊阿蒂納水壩工程任總工,有著極其豐富的施工經驗。他為人忠厚老實,對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允許任何細小的失誤在他手上出現。項目部質量安全副經理,岩錨隊隊長邊文豪,也是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高材生,在積石峽工地從事邊坡岩錨工作,攀高走峭壁懸崖上的攻堅硬仗都離不開他。還有劉逸軍、黃建強……黃河水電人的英名,用文字記錄下來,還顯得太輕了,高高的積石山,巍巍的攔截壩,當永遠雕刻著他們創造的業績;溢溢的黃河水,清清的大水庫,當永遠映照出他們的威武身影。
【董生龍:曾任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
這是藍色的地球巍巍隆起的綠色脊樑。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由南北朝的大分裂到大統一的時期,青海河湟地區也歷經了前涼、前秦、後涼、西秦、南涼、北涼等六個政權的更迭。由遼寧西遷的吐谷渾王國統治青海的350年間,與大唐通好,唐朝金城公主遠嫁吐谷渾王子,吐谷渾歸屬納貢,河湟之地有了百年的社會安定,農牧經濟得到較為穩定的發展,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建家園。
賀鈺釧,人稱是拉西瓦建設部的「領頭軍」。在豎井項目施工建設中,他與工程技術人員和監理工程師一起,幫助施工單位認真制定開挖、支護、混凝土澆築方案,認真策劃施工布置,狠抓施工工藝,協調解決施工中存在和出現的各種問題。狠抓科學管理,細化考核,做到獎罰分明。在質量控制方面,他帶領工程辦的同志,對豎井施工的藍圖、技術要求進行規範,每一項工作都做到了精緻、精湛,每一道工序都從嚴掌握,認真檢查,不遺漏一個盲點。200多米的豎井樓梯,每天上上下下多次,將滿腔熱忱傾注在工程中。孩子在西寧家中被狗咬傷,他也只在電話之中進行安慰,拜託親友照顧。為了工作,廢寢忘食。2007年,被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青海省有大範圍的水蝕和風蝕面積,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在共和國成立以前,未進行過有組織有規模的治理,只是結合農牧業生產
瀾滄江是神秘的,其上游廣大地域更是讓人陌生而又嚮往。不管是茶馬古道還是柬埔寨的吳哥文化,都是依據瀾滄江而生存和發展,然而從古至今,無數土著和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流域,卻在其發源之地很少留下歷史記錄。只有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遊記,簡單地描述了這裏的自然山水風貌和零散的社會狀況。300多年以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之源的奇人出現了,他就是中國偉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最精彩的遊記就是對瀾滄江、金沙江及其周邊地區的描述,但卻獨對瀾滄江本身幾乎沒有隻字片言,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一塊地域。也許因為嚴酷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限制,使他錯過了一個重大發現的機會,給歷史也留下了遺憾。
這是青藏高原的腹地——亘古洪荒,蒼茫遼闊,恆久靜默的遙遠雪國。
,組織群眾實施一些保護草坡、植樹造林、修建沙田、挖防洪溝、引洪淤地等零星的水土保持。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逐步開展了防治水害保土淤田工作,80年代以後,又開展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1985年的文件資料統計,三江源和湟水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分別在青海東部黃土高原區、黃河龍羊峽以上水土流失區和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區。經實測調查,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在地質史上,青藏區域第三紀以前還是海洋,後來逐漸抬升為陸地,新的地質構造繼續運動,使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今天高寒乾旱和生態脆弱的環境氣候特點,在內外營力作用下,山體上升、氣候變化、土壤風化、喬木植被減少、森林逐漸消失等原因,演變成古代侵蝕地貌,而在近代和當代,由於各種人為因素:開墾荒地、濫伐林木、過度放牧、挖草皮燒野灰造肥、開礦採金及挖葯樵柴等,致使土層裸|露失去被覆,加大了地面徑流與侵蝕而加重了水土流失。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水保治理工作起步,開展群眾性的治山治水改土造田和植樹造林,一個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局面初步形成,頻受自然災害侵襲的鄉野和草場草山面貌有所改觀。特別是新的世紀交匯之際,國家成立了三江源保護區,退牧還林還草,限制牛羊牧群盲目發展,推進科學養畜,使高山雪域廣闊的草原休養生息,三江源地區生態得到較快恢復。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加快了牧區的小城鎮建設,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區已經建成9個生態移民小鎮,近3萬生態移民搬遷進城,從事其他行業。圍欄禁牧場406萬公頃,減畜338.79萬頭。國務院指令,在三江源地區取消GDP考核指標,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首要任務,這對三江源地區的未來前景意義十分重大,為再秀山川鑄就了一把把金光閃閃的鑰匙,讓美麗的三江源天更藍,雲更白,水更清,成為清洌甘美的「中華水塔」,成為令人神思神往的地方。
公伯峽下游僅12公里處,就是蘇只水電站,這是黃河水電公司實施「以大帶小」開發建設管理模式的實踐,在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具有推廣借鑒的意義。這個總裝機容量只有22萬千瓦的水電站從開工到建成發電,只用了三年時間,再次刷新國內紀錄,而且實現安全、質量事故的「走馬觀花零目標」,獲2008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
早在1976年底,移民工作計劃啟動,到1987年,龍羊峽庫區就完成了3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由於計劃周密,工作細緻,安置妥當,整個移民工作比較順利。但面對淹沒的土地、草原、樹林、房舍,農牧民群眾還是灑下了依依別情的淚水。李家峽庫區因為淹沒土地少,耕地僅5000畝,移民數量少,只涉及人,房舍庫棚近萬間,且多為平土牆壘建,搬遷任務較輕,在本世紀初就已提早完成,搬遷移民https://read.99csw.com滿意度比較高。
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西擊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率漢軍進入河湟流域,在今西寧城址修築軍事據點——西平亭,在東西兩翼設立破羌縣和臨羌縣。隨著軍事的進展,地方政權的建立,漢族人口源源而來,就把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進高原。鐵犁牛耕和「代田法」,應是此時傳到了河湟地區。霍去病將軍在漢王朝新疆土之上,教稼扶杖,推廣新農具,興修水利,澆田灌地,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敢於臨危不懼!忍受長期的磨難!在重震過後的兩個月中,餘震多達6000多次,每一次的震動,都是一次心靈的震顫,可龍羊人勇敢依舊,工作熱情依舊,井然秩序依舊。最終震魔屈服,悄悄溜走,了無蹤跡。龍羊大壩安然無恙,機組安然無恙。水庫歸於平靜,璀璨的電光依然明亮,從龍羊峽發出的光和熱,依然溫暖著中國的城鎮鄉村,「西電東輸」源源不斷!抗震所取得的勝利,也驗證了龍羊峽水電站工程的堅固和質量的過硬,「龍羊精神」永遠挺立在大河之上!
9月6日,水電部副部長李鶚鼎同志奔赴龍羊峽坐鎮指揮抗洪。12日,是為水電部部長的李鵬又親臨現場。13日,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將軍,又電話詢情、指示。同時,國務院第二號緊急通知下達,決定圍堰加高4米,沿河下游五縣儘快堅決撤離一些村鎮共4萬人,7175戶各族群眾,牲畜12萬余頭。洪水瘋狂肆虐,濁浪一次次地撲來,險情不斷出現,國務院及水電部領導再次決定,圍堰加高至7米。並指示青海,甘肅及蘭州軍區,穩健果斷,全力以赴,確保圍堰安全。
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青海地方官員見田畝荒蕪,阡陌零亂,鄉村一派零落,遂動了引湟灌溉整修渠壑之念,在西京知州趙隆主持之下,引宗河水【湟水】灌溉西寧附近川地,「增開水田幾百頃」【《宋會要輯稿》】。三年之後的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駐守西寧的將軍何灌,率官兵,引民眾,引邈川水灌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宋史》】。其後,何灌將軍奏請朝廷,調遷中原人力赴青海,修復了漢唐時期所建故渠,在河湟流域大面積荒蕪的土地上恢復耕種,得善田二萬六千頃,使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六畜興旺,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歷史階段「田畝禾苗綠,歌舞蓋河州」的昇平景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青海省的水利水電建設、水土保持、治山治水等造福於民的工程才真正走上正軌。青海是幅員大省,經濟小省,人口小省,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百業待舉,但經濟實力有限。水利水電建設同其他各項建設事業一樣,只能切合實際,穩步前進,不能超越客觀條件,急於求成。此外,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水文大環境,社會經濟差別亦很大,農業區、牧業區、半農半牧區和川山、淺山、腦山對水利的要求和治理各不相同,三江源、環青海湖、柴達木盆地和東部農區差別極大,山水的治理必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政府經反覆探索實踐,規劃日臻完善,短短的60年間,終於建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區域網。如湟水流域的農田灌溉網、黃河河谷動力提灌網、柴達木綠洲農業灌溉網、環青海湖草原人畜供水網、黃河干支流和格爾木水力發電網及三江源防災還牧等大型工程。總體上看,整個布局比較合理,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為城鄉居民、各族群眾抗禦水旱災害,建設美好家園作出了突出貢獻,真正做到建設一座工程,惠及一方百姓,實實在在為民造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中央領導在關心我國大型水電站建設的同時,十分關心青海省的小水電建設。1983年11月9日,李鵬副總理辦公室傳達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就新華社記者反映的「青海省同仁縣有一半以上水電白白隨河水淌走」所作出的批示,總書記嚴肅地問:「李鵬同志,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老解決不了?」李鵬副總理批示:「同仁縣小水電應充分發揮作用。」同日,青海省委書記趙海鋒指示副省長尕布龍及水利廳長:「弄清情況,決定改進辦法,堅決按耀邦、李鵬同志的批示辦理。」一座小水電站,驚動了中央和地方領導的高度重視,真是前所未有啊!此後,同年12月7日,省長辦公會議討論了同仁地區電氣化工作,成立了隆務河小水電公司,根據「自建、自用、自管」的原則實行工程管理、電站電網配套、發供電運行管理三統一,財務上單位核算,實行以電養電。1989年12月12日,國務院將同仁縣列為全國100個電氣化試點縣之一,至此,黃河上游隆務河畔的同仁電氣化建設正式啟動。同仁縣境水能資源豐富,河道落差大,年流量達6億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9條,水能蘊藏量20萬千瓦。經過6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奮戰,全縣已建設成水電站14座,發電機21台、5924千瓦。全縣有9590個家庭利用水能做飯燒水,戶年均生活用電量達300千瓦時,也完全滿足了農副產品生產加工,農牧業生產、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和專業戶的用電需要。1989年11月,按照水利部部頒標準逐項進行工程項目審查,各項考核指標完全符合要求,運行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有力地推動了三江源藏區的農牧業經濟發展,得到各族群眾的稱頌。同仁縣電氣化試點工程帶動了三江源小水電建設。1984年,長江流域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西南的西杭水電站開工,是一座建壩引水發電的水電廠,引水渠4公里。該水電站由通天河支流巴塘河引水,由於水量穩定,水溫較高,冬不封凍,可以常年發電。尾水渠直接泄入幾公裡外的東方紅水電站。這個氣候、水溫及連續導渠用水在海拔近3800米的雪域高原極為罕見。此外,在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流域,也相繼有一批小水電修建。黃河流域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水電站、黃南自治州河南蒙古自治縣優干寧水電站等陸續開工,至此除因各種原因已淘汰的160座電站外,尚有200餘座小水電運營良好,極大地改善了青海省,特別是三江源地區工農牧業的生產條件,滿足了城鄉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保護了三江源森林和草原生態平衡。
中華民國在大陸存在的短短38年間,是個戰爭不斷混亂不堪的時代,青海各地的水旱災害亦頻頻發生,勞苦民眾苦不堪言,饑寒交迫,因而對興修水利工程的願望十分迫切。但地方軍閥忽視農民疾苦,對他們的生計不管不問,反而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徵兵拉稅,更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壓榨。農民為了養家糊口,不致餓斃,一些必要的渠堰改水工程多是民間民力舉辦。而廣大農民困於艱難經濟,對稍大一點的工程便無能為力,致使青海整個農區盡顯荒疏蕭瑟,民不聊生。

時世:艱難的起程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青海省蓄水工程的建設最早始於唐代。據考古發現,在今三江源北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切吉鄉喬夫旦多浪溝,就有唐代水庫遺址一處,名「木日青當」。水庫東西長400米,南北寬70米,現存殘壩高50米,寬30米,長100米,切吉鄉緊鄰大非川草原,唐朝著名將領薛仁貴之子薛丁山曾與吐蕃于大非川惡戰經年,想來此「木日當青」水庫里的清水曾飲過交戰雙方戰馬。民國時期曾在河湟流域的東巴、恰不恰、沙珠玉、貴德等縣建有10多座盪池。真正中小型水庫的修建起於1957年,為化隆縣的河群水庫,6年後竣工,是黃河北岸第一座水庫,此後在切吉、哇玉香卡等修建的8座水庫,因受「左」的思想影響,急於求成,倉促上馬,「大躍進」式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大都成了病險水庫。號稱青海省第一座水庫的河群水庫,因未進行前期技術工作,壩基處理及壩體施工質量差,正在施工期間,就因洪水沒頂而垮壩,后又因壩體不均勻沉陷導致放水管斷裂,只得炸開管另開了一座隧洞,大壩建成后,因壩肩滲漏而未能蓄水,以後經多次除險加固方得脫險。其他幾個中小水庫均因質量問題而垮壩失事,有的被洪水沖毀。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深刻的教訓應該吸取。在此後的水庫修建中,設計、施工趨向正規化、科學化,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廣泛使用,機械化水平也逐漸提高,蓄水工程建設穩步發展,施工進度快,質量好,效率高。對建成后的水庫,按安全標準的規定進行全面複核,確保水利工程為民造福,抗禦水旱自然災害,為健康美好的家園邁向小康社會作出貢獻。據介紹,全省至今共有安全效益水庫達200座,實際蓄水量為25000萬立方米。這隻是農用水庫計量,不包括大中型水電站的蓄水量。
12月25日,正值歲末,黃河上游又一座大型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竣工慶典,即將舉行彩旗招展、鑼鼓響天、鞭炮齊鳴。來自北京及全國各地的專家、領導齊聚黃河谷地,融入高原水電人巨大的歡騰之中。
高宗李治薨,皇太后武則天專權,從幕後走到了前台,改國號周。女皇文韜武略,治國有方,開創了「盛德永年」的輝煌時期。與民間朝野傳說她荒淫無道有異的是,她在享盡人間富貴榮華,高居廟台執掌權杖之時,也特別關心邊疆農事。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根據女皇指令,涼州都督郭元振命屬將李漢通開闢屯田,以廣疇畝,修通河渠,盡水陸之利【《西寧府新志》】,把農業生產從歷代王朝隆耕的西寧東南部地區,擴充到了西寧以西青海湖以南的近千里之外。至今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興海縣、同德縣的黃河河谷地帶,以及恰不恰河、沙珠玉河流域,堵堰開渠引水灌溉的遺迹仍然隱約可見,其較大的遺址是東巴渠和鐵蓋渠,經1300年的風煙歲月之後,人們似乎還能聽見唐朝那遙遠而古老的水聲……
截至民國政府在大陸的垮台敗走台灣島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經統計,全省水利工程以農灌為主,共有農灌渠道570條,比清朝末年還減少了301條,水地面積74.82萬畝,比清末增加了20萬畝。水利工程主要還是分佈在黃河河谷和湟水兩岸,青海廣袤大地上的農人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自然生存狀態。
據統計,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水電站已經徵用耕地、林地、草場、果園、宅基地2萬畝,水庫水位上漲以後,庫邊許多農牧民又要進行二次搬遷。至2030年左右,黃河上游計劃中的23座水電站全部建成,尚有8萬多移民,安置任務艱巨,困難會再次加大。這是因為,搬遷后的耕地質量下降,平地變為坡地,原來自流灌溉變為電力提級灌溉,種糧成本上升;由於搬遷地海拔上升,氣候變化后,一些優質特色農產品無法再種植;加上交通不便,親友離別、民族語言障礙等因素,一些群眾心潮難平,難免產生不滿情緒,所以,最大的工作困難還在前面。對此,年輕的省政府副秘書長充滿了信心,他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安置移民工作更為順利一些。事實證明,以前實施的開發性安置、利用國營農場的土地安置、農轉牧安置【改吃供應糧】、投親靠友分散安置等措施都是得當的。再加上工作中我們以人為本,加大補償力度,移民安置不會成為問題。
「河出崑崙」走東海。古老的黃河,東來西歸,北上徜徉,又轉朝東流,一路戀戀不捨,盤桓2000公里故道,不願別離青海故地。行至崑崙山脈東部邊沿,一座稱作積石的山嶺,威然高聳,傲立擋道,只留窄窄一線山間罅隙,容不得黃河巨浪洪濤通行,致河湟地帶滄海橫流,水患肆虐而下游卻缺水乾旱,萬物渴飲凋敝,生民哀聲四起。禹受命制止水患變水利,審時度勢,擔負千秋歷史重任於鐵肩,救生民於水火,於是振臂一呼,英豪之氣頓生,率英雄的治水部隊,西上崑崙聚集在積石山下。一時間,積石峽谷,人聲鼎沸,金石撞擊之聲大作,璀璨火花迸濺,晝夜閃爍不息。凡三年,百里峽谷,通貫無礙。唯積石東山口,萬丈屏障,突兀而立,崢嶸險峻。攻堅部隊一見,張口結舌,望山興嘆,銳氣頓減,駐足不前。總指揮英雄禹見了,身先士卒,豪氣衝天,揚鞭躍馬,揮動巨斧,大喝一聲,朝山劈下。只見萬道光閃,驚雷猛炸,塵屑蔽空,風狂雨驟。待硝煙散盡,雨過天晴,天塹頓開,眼前豁然敞亮。滔滔黃河,波涌浪滾,奪路而出,嬉鬧喧嘩,載擁一路牧歌,歡暢東去。
黃河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內,河道漸窄,窄到竟可隔河喊話。公路開鑿在半山腰間,往上看,千仞峭壁衝天,往下瞧,黃河遙遙一線。從孟達天池往東三十公里,就到了積石峽谷。
黃河,一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條因水力資源豐富而舉世聞名的河流,在進入世紀之交,真正走上了開發建設的快車道。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青海省脫離甘肅省管轄,獨立建省。這是自元朝至元年間在甘肅建省,歸屬管轄642年之後的析出單獨設省,是青海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青海歷史發展的一個醒目的里程碑。
搶時間,爭速度,戰洪水!這時刻,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是安全!
瀾滄江是長江、黃河的親姐妹,然而她卻是一條國際河流,被譽為東方的多瑙河。她發源於唐古拉山南麓的群果扎西灘,海拔高度為5456米,在我國境內全長1612公里。其上游在青海境內的扎曲,從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出省境,在西藏、雲南地段叫瀾滄江;出國境后叫湄公河、湄南河,意為眾水之母。她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入南海,給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的異國廣袤土地,送上了華夏民族的赤誠和吉祥。
康隆新村有回族、藏族、撒拉族和漢雅四個民族,是個典型的多民族移民新村。走進村裡,只見房舍一新,寬敞明亮,街道整潔,一派祥和。進戶巷道頗具風格,呈「井」字形,便於通行機車人畜。房屋的建造也根據民族傳統布列,藏族按單排面南,回族庄廓背靠背,漢族院子面對面,街道路面平整,砂石鋪底,水泥澆鋪,好一個新世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
進入新世紀,黃河上游水電開發雄渾的交響樂奏起時代的強音。無論是大型水電站,還是中小型水電站,以先進的科技為龍頭,使工程進度越來越快,工程預算成本越來越低,工程質量越來越高。除大型水電工程如公伯峽、拉西瓦、積石峽等水電站外,一批中小型水電站趁勢而建,已啟動的有興海、雜曲、唐乃亥、班多、羊曲、石頭峽等多座。據專家講,至2030年黃河上游將建成23座水電站,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切凝聚成兩個字——發展!支撐它的是開拓創業,智慧和汗水,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重任和現實的機遇,更是黃河水電人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堅實步伐!
時間的腳步一直前行,一個個晨鐘暮鼓,一番番春夏秋冬,走過大清王朝350年。清朝在青海水利近代史上比歷代王朝更前進了一步。修堰築壩,開渠,引水澆灌農田,水利工程已初具規模,「塞外棄地」亦恢復農耕,從祁連山的大通河到湟水谷地及黃河流域,僅順治十四年統計,就有「灌田水地」25.87萬畝,創青海置邊屯田農墾歷史最新紀錄。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有西寧僉事李應琚、知府申夢重、千總李滋宏「捐俸」創築干支渠。白花花的銀子從封建王朝地方的軍政官員口袋裡掏出來,支援農業,在此之前絕無僅有了,只見斗金錠銀抬進府第的景象,哪見自捐銀兩援助「三農」的事情?是他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嗎?還是清正廉潔良知未泯?總之,幾個300年前自願捐俸的大清官吏,仍使今人驚訝不止,史冊永駐了。而修建干支渠,也是改良農田漫灌的生產方式,節水節能,具有現代農業管理的理念。他們根據渠之遠近,劃定引庄堡,並設立渠長,進行專人管理巡視,避https://read.99csw.com免爭水糾紛及浪費水資源,這也成了青海農灌水利史上首創,使青海地方水利管理體制初步走上有序的進程。

三江源 下篇

史書所載西羌最早的首領是無弋爰劍。無弋爰劍之前,古羌人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在他之後羌人方進入了奴隸社會。《西羌傳》記載:河湟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爰劍教之田畝,遂見敬信,廬落種人依之者益眾。無弋爰劍可算是一位古代英雄偉人,他對青海省內古羌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治理及社會發展進步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被載入史冊。
建省后,新成立的民政廳擬定了《青海省興修水利辦法》,翌年,又制定了以工代賑辦法,但大的水利工程一直沒有開展,只是將全省處黃河沿岸和湟水區域內的13個縣農灌渠道狀況進行調查登記,這一勘查就進行了6年的時間。后經過規劃,由省建設廳向南京政府的全國經濟委員會報送了共和、湟源、都蘭、同仁等4縣的水利工程計劃,同時,開始逐步開展工作,一方面整修舊有渠道,一方面勘測規劃新的渠道。但直到上世紀40年代,由省政府主辦的處於黃河谷地的貴德縣曲卜格河渠、興海縣唐乃亥渠、化隆縣甘都鹽水溝渠,以及湟水流域的湟中縣平安渠、樂都縣慶隆渠、西寧市的長勝渠【解放后改名為解放渠】、閣公渠【解放后改名為人民渠】等7條渠道才先後通水。后又整治擴修了多條渠道。其中建設規模最大的水渠工程是互助縣的曹家堡渠,被當時的青海省政府主席馬步芳取名為「芳惠渠」,取馬步芳施惠之意。該工程於民國三十年進行勘查,擬具計劃和預算,呈請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撥款興修。行政院擬准復函,讓正式測量再行辦理,又電請黃河水利委員會,荷派桂蘊香、楊純二位工程師赴青海重新勘測,民國三十二年,黃委會又指派吳耀庭工程師做第四次勘測,擬具工程計劃及概算,經再次呈請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才准以水利貸款辦理。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青海省灌溉工程處負責籌備曹家堡渠之施工事宜。同年9月施工,又因資金不到位,困難重重,中途曾兩度停工。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下旬完工結束,不到22公里的水渠,已整整用去了6年時間,可見其政府辦事效率的拖沓,互踢皮球的作風。
董生龍
李家峽水電站是繼龍羊峽電站之後,在黃河上遊興建的第二座梯級大型水電站,是國家「八五」重點工程,它由國家投資,青海、甘肅、陝西、寧夏四省區集資共同建設。電站設計總裝機200萬千瓦,共5台機組,是當時80年代末國內在建電站單機容量最大——4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0—63億千瓦時。採用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兼顧農田灌溉和水產養殖業的全面型水電站。
「中國土木詹天佑獎」、「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新中國成立60年百項經典建設工程」等等諸多獎項。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至明朝,青海地域屯田規模才有了近一步擴大。曾先後有兵備副使易瓚、甘肅巡撫楊博、西寧兵備副使王昞等三人興修水利的功績,讓青海各族人民難以忘懷。據《西寧府新志》載,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易瓚「興水利,飭亭障,課士勸農」。王昞「繕城隍,興灌溉,躬親督視,不避勞勛」。一個封建王朝時代的官僚武將,能夠走出衙府下巡鄉野,親自督察催促,並綰起官服衣袿泥腿子下田修渠,與民同耕,難怪深得人民喜愛。
從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逆流而上,三門峽、小浪底、青銅峽、劉家峽、八盤峽……如果說這一座又一座新中國修建的水電站,給黃河母親胸前鑲嵌了一面面碩大的鏡子,照亮了北中國廣闊的原野和城鎮村舍,點燃了人們火熱的生活;那麼,進入青海境內以後,就是到了水的故鄉,電的搖籃。積石峽、蘇只峽、康楊、尼娜、直崗拉卡和國家大型水電站公伯峽、索家峽、拉西瓦、龍羊峽等15座已建成的珠聯成串的水電站,恰是綴在黃河母親頸脖上的銀光閃耀的水晶項鏈,發出驚世奪目的光芒。這一串光華四射的璀璨明珠,結束了千古黃河白白流失的歷史,為人類奉獻光明和力量,開創了黃河造福人類的新紀元。
黃河大洪水驚動了國務院。
這是國內外水電工程罕見的特大豎井!挖掘時水電職工及技術人員面對重重困難和嚴峻考驗,歷經兩個春秋艱苦卓絕的奮鬥,工程質量不但100%合格,而縣安全事故為零。如此巨大的工程,沒有人員傷亡,這在世界水電史上也極為罕見。
青海幅員廣闊遼遠,地形地貌複雜多變,水旱氣象各地相異,故此,治山治水治窮致富工作中,把提水灌溉工程、井灌工程、噴灌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也列入重點工作議程。提灌以機械驅動和水流驅動並用,主要集中在黃河谷地和濕水兩岸,至上世紀90年代統計,可使用的水車和揚水站近千座,可澆灌溉農田40萬畝。新中國成立前,青海農民向無利用井水灌田的習慣,后經大力倡導,動員農民打土井車水灌田,並快速發展機井灌溉,除解決農牧區人畜飲水外,大部分機井還為農灌渠道補充水源,成為「井渠雙保險」灌區。經幾十年的發展調整,現仍可發揮作用的機井近2000眼,配套機井1600眼,最深的機井達250米。目前,除在高海拔牧業區的玉樹、果洛兩地無灌溉外,其餘各農牧區均有了灌溉機井。噴灌和滴灌在青海起步較晚,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主要在十年九旱的淺山地區推廣。經過多年的實踐,由於水源不足,管理不善,缺少資金更新補充配件設備,成本大,效率不顯,致使近絕,大部分噴灌工程停滯無用,逐步走向衰落,只保留少部分約300處。噴灌面積不足6萬畝,看來噴灌和滴灌還不能普遍推廣,有待今後。
我曾走訪考察黃河多次,幾乎走遍了整個黃河流域。其上游源頭到過黃河源頭第一縣的瑪多,在黃河沿的草原上徜徉,在土蕃王松贊干布迎接大唐文成公主並聯姻之處的柏海——今鄂陵湖、扎陵湖、星宿海的廣闊雪域行走;到過黃河中游的內蒙古河套地區及山陝交界的龍門、壺口、禹門口南下潼關;從河南省鄭州北鄰的北邙山,最後直走山東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曾參觀採訪過建立在青海省境內黃河大峽谷中的龍羊峽、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等大型水電站,遊覽過劉家峽【甘肅】、青銅峽【寧夏】、三門峽【河南】等水庫風景區。單就地形地貌看來,位於青海循化縣的積石山峽谷最高、最窄、最險也最長,自然風光最為優美。公路從半山腰穿行,沿河樹木蔥蘢,花草奇異,崖岩嵯岈,勾心鬥角;頭上壁立萬仞,足下深谷千丈,黃河一線,蜿蜒流淌,深不可測,真正鬼斧神功!河出積石,河岸漸寬,奔甘肅省境內平川之野,良田沃土去也!
本文的上篇,已寫到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導河積石」的傳奇故事,此節卻是真實的一個當代大禹群體在黃河積石峽創建輝煌業績的實錄。
三江源,是一個地理概念,位於青海省南部,總面積為31.6萬平方公里,約等於三個江蘇或三個浙江省的版圖,略大於一個英國的國土面積。從青海省會西寧市出發,沿青藏線西行,穿越浩瀚的柴達木盆地,登昆崙山,跨沱沱河——長江,就在我們腳下靜靜流淌。她發源於青藏交界處唐古拉主峰各拉丹東山腳下,從名叫姜古迪如冰川晶亮幽深處潛出,點點滴滴,涓涓細流,匯成洪波,從高原走下,漸行漸遠。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區市,歸流東海,行程6380公里,是中華第一大江,世界第三長河。其總水量僅在三江源區域,就佔到了長江總水量的25%。長江還有幾個親切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階段性名號,發源地叫沱沱河,上游叫通天河,走出青海地界叫金沙江,行至下游稱揚子江,但是母親河,卻是中華各族兒女對她最崇敬的愛稱。
這是一片神秘而雄奇的高大陸。
高峻蒼涼而神聖清潔的三江源,深埋著歲月的秘密,隱藏著時光的波瀾。她像一位慈祥而嚴峻的母親,以香甜的乳汁,養育了世世代代偉大的中華兒女,孕育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天下大美,偉哉青藏!
在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顆星球上,再也難以找到這樣三條大江大河,源頭並出,水脈相連,驚異世界的地方了。可以毫不誇張驕傲自信地說,三江之源是中華水塔,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源,是中華民族之魂,也是東南半島諸國生命的蛋白。人類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水,人類最初的發祥地都是選取在大江大河流域。從中華的黃河、長江、瀾滄江,到非洲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亞的印度河、恆河,以至歐洲的多瑙河、萊茵河、伏爾加河,美洲亞馬遜河……無不成了人類進步文明的搖籃,人類的恩河——母親河!人類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敬仰與崇拜,也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探索和治理。人類與水密切相處相親的歷史,也是人類自身與自然進行鬥爭與成長的歷史,人類治水患興水利的過程,亦是人類一部不斷發展前進的文明史。在當代,我們似可以將治水興利認識提高到一個高度,治窮先治水,治水能致富,治水方治國!水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這個美麗的民間故事,流傳千載,大禹的英雄氣概,深得民眾喜愛。
青海是中國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地區之一。西羌的先祖,原來居住在今湖南省衡山一帶。在蒼黃遠古時期,黃帝炎帝中土大戰,神農氏炎帝敗北,遷徙南方,統三苗,又戰,三苗敗,遂西移。后至舜時,將三苗之一部遷移至「三危」、「河關」西南地區的賜支河沿岸。「河關」據《後漢書》原注,「屬金城郡」。古金城即今甘肅省蘭州市,郡轄地區西至今青海省西寧以西。賜支河亦稱析支河,就是今青海東南部黃河第一個彎拐處。可以想象,古羌人扶老攜幼,跋山涉水,雲煙萬里,歷經艱險,到達了青海高原,以涉獵遊牧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遷轉,廣袤的河源之野,遍布他們的足跡,空曠的天穹之下,冉冉升起溫暖的炊煙……在這裊裊的炊煙之中,一個以崑崙神話所引發的崑崙文化在歲月的隧道里蕩漾開來,女媧氏、西王母由此誕生,流芳百世。
原來,由於拉西瓦水電站壩址的特殊位置,從機組通往出線樓的輸電線路無法露天鋪設,必須在300多米高的絕壁上開鑿豎井,並讓豎井同出線樓連接,將地下廠房發電機組發出的巨大電能,通過豎井輸往出線樓,再將出線樓與750千伏輸電線路連接,才能將電能輸送到電網。
193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在民和縣設立享堂水文站,青海現代水文工作開始起步。到1949年,省內雨量站發展到14處,水文站兩處,享堂站設在湟水與大通河交匯處,循化站設立在黃河幹流。測驗項目有水位、流量、懸移質泥沙、降水量、蒸發量等。而雨量站則由軍隊和教育部門觀測,省內尚無水文專門管理機構。
通過專家驗收,認為這是投資環境和經濟效益良好的水電站,土建工程質量合格率100%,機電安裝合格率100%,優良率達95%以上,工程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接近世界頂尖水平。
同來的老水電李工程師給我介紹說,拉西瓦水電站是被國內外水電界公認的大型水電工程,是黃河上的「五最」電站——規模最大、大壩最高、單機容量和總裝機最大、發電量最多、單位千瓦造價最低。是「西電東送」北通道的骨幹電源點,也是實現西北水電「打捆」送往華北電網的戰略性工程。
1996年12月水庫下閘蓄水。
青海有廣闊的草原和高山牧場,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整個三江源近16萬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間,春天冰雪融化,大地就鋪開了碧綠的絲毯;深秋溫暖的陽光,照亮了黃金草原。長江、黃河、瀾滄江統領大大小小的支流,靜靜地在其間流淌描畫,流淌一曲曲悠長的古歌,描畫出一幅幅古樸的風景。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地有不期而至的自然災難,冰河暴雪,旱魃水患不時地襲擊著這片美麗的土地。千百年來,人類總是被動地被無情的大自然牽著鼻子走,無力對抗各種災害的侵擾。僅在民國時期,西北王馬步芳才在江源建立貴德軍馬場【今貴南牧場,屬澤庫縣】,修建了青海第一條草原牧用渠道,也只是灌溉飼草料地1000餘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草原水利建設也逐步納入各級政府的議程。1955年10月,即在青海湖東三角城種羊場建成一座草原灌溉與人畜飲水兼用的牧業渠道——金銀灘渠,渠長14公里,可灌溉飼料基地5000畝,並解決了兩萬多隻羊的飲水問題。在取得草原水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此後各地都陸續開展了工作,特別是1964年省人民委員會指示省水利局,籌建草原水利工程隊之後,從普查到重點地區進行勘測設計,加快了水利事業的建設步伐,擴大和改善草原利用面積。其中萬畝以上灌溉面積的渠道逐年增多。草原水利工程主要建在海西、海北及三江源北部,長江和瀾滄江流域還只是在河谷地帶草場地形開闊、氣候條件較好、適於發展天然草場灌溉的地段。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建成灌溉渠道約600條,干支渠長達3000公里,可灌溉草原近3000萬畝之多;天然草場灌溉面積和飼草飼料地灌溉面積亦達到180萬畝。從天然草場到人工灌溉,是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灌水后的草原,來年春季,牧草可提前10天返青發芽,一些因鼠害、沙化行將枯死的老草也能重新發芽;秋季牧草枯黃期最長可拖后一月,且可提高抗霜凍能力,使牧草生長期延長,對畜牧業發展十分有利。
下午6時45分,拉西瓦水電站2號機組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併網發電。隨著閃閃發光的訊號提示燈亮起來,整個拉西瓦水電站響起一片歡呼聲。至此,拉西瓦水電站四台70萬千瓦機組在一年之內實現了投產發電,創造了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輝煌。
2009年的冬季特別地冷,整個北中國降臨了60年來罕見的雨雪天氣。祖國的東北、華北、大西北飛絮漫天,積雪盈天。可在青藏高原的黃河谷地,雪花卻像偶爾飛過的蝴蝶,扇幾下翅膀,又遠離而去。空氣乾冷,嚴寒逼人,可黃河水電人的心,卻很熱很熱,激|情洋溢。
正當人們慶幸之時,又傳來上游築就的8米高的黃土壩被洪水衝垮了,洶湧的大水兇猛再次撲來。剛喘了一口氣的李鶚鼎副部長當即拍板,再次加高檔水部分的堰壩,不合要求的立即返工,刻不容緩地在堰外側澆鑄一道混凝土牆,同原圍堰的新牆連接起來。如此,不分晝夜邊;連續突擊15小時,把原來夯得死死的一萬多草袋土包全部清除運走,搶澆混凝土牆,終於在水深火熱中把瘋狂的洪水阻擋住了。然而,秋雨仍在漸漸瀝瀝,時下時停,整個龍羊峽人,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1999年12月上世紀末,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工程全部結束。
現在,隆康新村人居收入年均已達到4000元,全村有50戶人家買上了家用轎車、電動車、摩托車更是難以計數。英武的木仁旺堆拍著他新買的紅色馬自達車頭,神采飛揚:咱每兩個星期就要去省城西寧逛一逛,看看新情況,還說,電視上看天安門不算,總有一天要親自上北京,感覺肯定會不一樣!
黃河大洪水造就的災害,僅早在《詩經》時代的中國人,就發出了「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的嘆息。從有文字記載算起,發生在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黃河第一次泛濫,到民國二十九年【1938年】國民黨軍隊扒開花園口的2540年間,黃河共潰決1590次。每當大洪水咆哮翻卷,淹沃野,噬生靈,哀號驚天,人神共泣。黃河就是這樣讓人喜也讓人憂,造福的同時也造孽,在給人類享受的同時也讓人類遭難,在為人類創造生存條件的同時,也時刻不忘考驗人的生存能力與抗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