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湊,50歲,成就就很大。
注:〔1〕古人,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只活到50歲左右,王國維的絕命辭,也說「五十之年
這段話很有名,誰都用它講自己,以為是人生的指導原則。讀它,有兩點要注意,第一,這是孔子講自己,話的頭一個字是「吾」。既然是「吾」,可見是講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不是講別人活到某個年齡該怎麼怎麼樣,也不是泛泛總結,說大家到了某個年齡該怎麼怎麼樣。第二,孔子從15歲講到70歲。他這一輩子,總共活了73歲,我們可以斷定,此章的年代是前482—前479年之間。比前482年早,不可能;比前479年晚,也不可能。他是在70歲以後,回顧自己的一生,說了這幾句話。每句話,都是他生命的一個片斷。前人說,它是孔子的「一生年譜」(明顧憲成《四書講義》),或「一生學歷」(程樹德《論語集釋》),有道理。
前些年,中華書局出版過一套《人生借鑒譯叢》,就是按孔子的話編譯,外國的名人在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上有什麼感受,大家可以看一下。(孔子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5歲,古人叫「成童」,是小學畢業該升大學的年齡。我國古代,只有小學和大學,沒有中學。孔子少年https://read.99csw.com老成,在這個年齡上,立志要做學問。現在的孩子不一樣,15歲,正值青春期躁動,最鬧,俗話說,「十五六,狗都嫌」。但毛澤東,他不嫌。「文革」的火,就是從這幫孩子點起。紅衛兵的誕生地是圓明園,發起者是清華附中的學生。破四舊、打流氓、大串聯、複課鬧革命、打架鬥毆、拍婆子、上山下鄉,「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這個年齡。這個年齡,西方叫teenager(一般指13—19歲的半大小子和半大閨女),他們打架、泡妞、吸毒、聽搖滾,鄰居怕,家裡操心。美國法律規定,16歲以上可以開車、喝酒,脫離父母,搬出去住,這是他們的「成童」。
大家讀這一段,不妨對比一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講「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尋找目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窮追不捨;「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如願以償。
,只欠一死」,他們的感覺是,50歲,差不多就活到頭了,該考慮收攤了,所以活得特緊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魯國出名后,開始出國遊學找工作。34歲,他到周都洛陽,向在王室圖書館當差https://read.99csw.com的老子問禮。35歲,他到齊國找工作,齊景公說,不好安排。前一事,有人懷疑,但后一事,毫無問題。孔子短暫出國,回到魯國后,沒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學問。35歲以後,50歲以前,他一直在家讀書習禮,教書育人。40來歲這陣兒,他全力治學,越學越明白,當然也就「不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注定該干點什麼。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20.3)。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魯昭公時,機會未到,孔子只能埋頭讀書,自娛自樂。魯定公即位四年後,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孔子「知天命」,據說和學《易》有關。如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晚」是多少歲?司馬遷沒直接說,但他引用的孔子九_九_藏_書語,是出於《論語》。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7.17)。皇疏說,這是從45或46歲,加上幾年,到50歲。邢疏說,這是從47歲,加上幾歲,到50歲。也就是說,他是因為學《易》,知道自己該出來做官,才出來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來做官。這是漢代的說法。〔1〕
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這一輩子,從「志於學」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學習;從「知天命」到「耳順」,主要是求仕。然而結果怎麼樣?晚境孤獨而凄涼。孔子以68歲高齡回到魯國,幾乎每年都有傷心事:69歲,兒子死了;71歲,絕筆《春秋》,顏回病逝;72歲,仲由死於衛。然而,最奇怪的是,過了70歲,即將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卻說他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中國古代,15歲是一大坎。比它晚,20歲也是一個坎。20歲,古人要為男孩舉行冠禮(戴帽子禮),即成丁禮,表示他已長大成人,但孔子沒講。他看重的是30歲。30歲,為什麼說「而立」,清宋翔鳳說,是「壯而有室」(《論https://read.99csw.com語發微》),即我們常說,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會責任感的年齡。但孔子早婚(以現在的標準講,有點早),19歲娶媳婦,20歲有孩子,照此說,該是「二十而立」,可見不對。另一種解釋,是孔子自己的說法,即「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20.3),明顧憲成說,立不立,關鍵是知禮,只有知書達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書講義》)。這種說法更合理。孔子出名早,27歲跟郯子學禮,30歲以知禮名。齊景公和晏嬰向他問禮,就在這一年。可見「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難拿。小孩倒是從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許撒潑打滾。孫悟空大鬧天宮,也是從心所欲,但大鬧,還有什麼規矩?受戒出家后,規矩倒是有了,不聽話,還有緊箍咒,但這麼一來,還有什麼從心所欲?兩全其美,太難。人活著,就有規矩管著;死了,才徹底自由。孔子活了73歲,和今天中國的平均壽命比,好像算不了什麼(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2歲),但按過去的標準,已經活過梭兒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一個抽象標準,人之將死,離自由最近,或許近之。豁達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順,心也順了,物我兩忘,沒什麼捨不得放不下的,這叫「從心所九九藏書欲」。「從」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如本字,指隨心所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還有一種是讀為縱,什麼都放得開,放膽放言,想幹啥幹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無法中有法,怎麼干怎麼對頭,處處合乎規矩,雖有規矩,不礙自由。人,只有活到頭,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死亡是最大的解放。
「六十而耳順」,什麼叫「耳順」?比較費解。我把我的猜測說一下。第一,我們要注意,古人所謂聰明,聰是聽力好,明是視力好。儘管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耳朵比眼睛受時空限制小,古人認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聖人,聖人都是絕頂聰明、天生聰明。聖,古文字,與聽字和聲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於傾聽民間疾苦,善於接受賢達勸諫。第二,我們看孔子年表,60歲前後,他在幹什麼?原來,55歲到68歲,他正在周遊列國,到外國找工作。孔子一路顛簸,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什麼挖苦話,他都聽得進去,就連鄭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也點頭稱是(《史記?孔子世家》)。我想,60來歲的人,閱世既久,毀譽置之度外,愛怎麼著怎麼著,這可能就是「耳順」吧?
孔子是齎志而歿,並非如願以償。王國維更慘,跳了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