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部 1949-1958:沸騰的開局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趕英超美

第五部 1949-1958:沸騰的開局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趕英超美

同工業書記們談話后,毛澤東對陳雲說:1070看來還是可以的。陳雲把王鶴壽和袁寶華找來談了一次,他說,「究竟怎麼樣,你們算個細帳給我,毛主席那裡不能算細帳,在我這裏你們算個細帳。」袁、王兩人當即把數字細細算了一遍,從現有的基礎能生產多少,新建小高爐能生產多少,所有的生產能力還都打了折扣。這樣一路細算下來,連謹慎的陳雲也覺得,看起來是有希望的。
可笑而可悲的正是,就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里為糧食轉化日夜鏖戰的時候,一場黑色的大飢荒降臨了。
在河北徐水縣視察時,縣委書記張國忠彙報說:今年全縣夏收兩季一共計劃要拿到12億斤糧食,平均每畝產2千斤。毛澤東問:「你們全縣31萬人口,怎麼吃得完那麼糧食啊!你們糧食多了怎麼辦?」張國忠答道:「我們糧食多了換機器。」毛澤東說:「不光是你們糧食多,哪一個縣糧食都多!你換機器,人家不要你的糧食呀!」旁邊有人說:「我們拿山藥造酒精。」毛澤東說:「那就是每個縣都造酒精,哪裡用得了那麼多酒精啊!」張國忠很憨厚地回答說:「我們只是光考慮怎麼多打糧食。」就是在這樣的對答中,毛澤東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新冒出來的問題:「糧食多了怎麼辦?」
「1958年春季,幾乎所有的北京市民都投入到打麻雀的戰役中。學校放假,我在我家陽台上從早到晚敲著破臉盆和空餅乾桶。整整三天三夜,全北京陷入瘋狂,搖旗吶喊,驚天動地,日夜不停。我的嗓子啞了,眼睛紅了,手臂又酸又疼。但對一個還不到九歲的孩子來說,那是他所能想象的最偉大的狂歡。由於麻雀無處落腳,最後因疲憊饑渴墜地而死。據統計,僅在北京地區就殲滅了40多萬隻麻雀。」
麻雀之所以成為「全民公敵」,是因為人們認定它是吃糧食的罪魁禍首。4月20日的《人民日報》以《人民首都不容麻雀生存》為題報道說,「從19日清晨五時許,首都布下天羅地網,圍剿害鳥——麻雀。全市300萬人民經過整日戰鬥,戰果極為輝煌。到19日下午10時至,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隻。」報道最後說,「傍晚之後,青年突擊隊到樹林、城牆、房檐等處掏窩、堵窩、捕捉麻雀。全市人民正在養精畜銳,好迎接新的一天的戰鬥。」
根據人民公社的章程,農村的一切財產和生產資料都歸公有,社員交出全部自留地和私有的牲畜、林木等,僅可保留小量的、供自己食用的家禽。農民實行集體勞動,早上排著隊、唱著歌一起去農田,晚上再一起回家,報酬實行工資(工分)制,糧食實行供給制,公社還實行全民武裝,青壯年都被編成民兵,接受軍事訓練。
但是,在這個數字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無比沉重的事實。
這樣的「人民戰爭」景象,自然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6月18日,在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對薄一波說,現在農業已經有辦法了,叫做「以糧為綱,全面發展」,你工業怎麼辦?薄沒有多加思索,就回答說,工業就「以鋼為綱,帶動一切」吧!毛澤東說,對,就按這麼辦。三天後,冶金部向中央報送《產鋼計劃》,提出明年的鋼產量可以超過3000萬噸,1962年可能爭取八九千萬噸。同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的講話中稱,我們3年基本超過英國,10年超過美國,有充分把握。現場響起猛烈而持久的掌聲和歡呼聲。
可是,等到豐產座談會一召開,聽了種田能手的報告后,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先前準備公開的三項指標顯然大大落後於農民兄弟,於是,他們只得臨時修改自己的指標,提出「第一本賬」小麥3萬斤,水稻3萬斤,甘薯40萬斤,籽棉1萬斤。而生物學部與農科院間也展開了挑戰賽,生物學部的指標是小麥6萬斤,水稻6.5萬斤,甘薯50萬斤,籽棉2萬斤。
可是,這本帳還是不能讓人滿意,接著就有了第三本帳,鋼的指標被定在了1070萬噸,相當於要增長一倍。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明確要求「生產計劃三本帳,中央兩本帳,一本是必成的計劃,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計劃,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兩本帳。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評比以中央的第二本帳為標準。」這樣的要求就為計劃的層層加碼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缺口,中央帶頭搞兩本帳,各級就都搞自己的兩本帳,下到基層,同一個指標就有六七本帳了,上欲鼓之,下則逐之,鼓逐之下,自然便風起雲湧。
除了發生在工業和農業領域的種種荒唐事件之外,在一向以嚴謹科學為立命之本的科研界也非常不幸地出現了無比浮夸的景象,它似乎意味著更讓人絕望的人文墮落。
和平農業社沒有風光多久,很久就有新的「衛星」超過了它,8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湖北孝感縣長風社早稻畝產達到了15361斤。「衛星」放得那麼高,連毛澤東也想看個究竟。
當「大胆」成為「大產」的惟一條件,再大的「衛星」都不再讓人吃驚了。9月18日,一顆終結式「大衛星」把這場鬧劇終於推到了最高潮。廣西僮族自治區環江縣紅旗人民公社宣布,他們成功地運用了高度並禾密植方法,獲得中稻平均畝產13.0434萬斤10兩4錢的高產新紀錄(當時1斤為16兩)。
隨同他來訪的還有蘇聯援華專家團的總顧問阿爾希波夫,在一次宴會期間,陳雲在私下交談中問這位老朋友,「你看我們明年的鋼產量計劃,完成得了完成不了?」阿氏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著說,「很大的計劃,偉大的計劃,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九十,也是很好的。」當宴會結束,阿氏與薄一波走在一起,給出了明確的意見,「你們的計劃太高了,恐怕實現不了。」薄一波說,我們有群眾路線,把土法煉鐵鍊鋼加上去,計劃一定能實現。阿氏苦笑著說,「土法鍊鋼再多也沒有用的」。
如果說,1956年的私營企業上繳意味著城市私人資本的徹底消亡,那麼,人民公社的誕生,則表明農村私人資本——特別是土地私有化的終結。事實上,從經濟治理角度來看,當統購統銷政策被確定下來后,土地的重新國有化便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人民公社制度延續了二十多年,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成為短缺經濟的主要根源之一。這一制度一直到1982年底才徹底解體。
8月4日到13日,他離開北京,到河北、河南和山東三省視察,所到之地,省級、縣級及農業社幹部都彙報說,糧食畝產正在成倍、成十倍地增長。安國縣的縣委書記報告人均產糧有4000斤,山東歷城一個農業社主任彙報說,過去一畝只能產兩三百斤,現在達到畝產2萬斤,明年要爭取4萬斤。毛澤東興緻勃勃地聽著這些彙報,他還戴上草帽,親自到豐收的農田去查看。站在麥穗搖蕩的田野里,眼前的種種景象在告訴他,中國的糧食難題真的解決了。
緊接著,和平農業社開始找畝產7320斤的「依據」,辦法是按小麥的顆數、穗數、粒數進行推算,先算出1斤小麥有多少粒,再算出一穗有多少粒,一顆有多少穗,最後算出一畝地有1486200穗,每穗平均75粒,可收7560多斤。隨後,和平社組織全社壯勞力,套了兩輛大車,從全社12個生產隊拉來了14640斤麥子(平均每畝7320斤),全部拉到那塊「試驗田」里,然後向縣委報喜,縣委再組織「驗收」。隨後,《河南日報》、《人民日報》等報紙相繼報道了和平社小麥畝產7320斤的消息,並由此吸引了全國24個省市的參觀者,前後達3個月之久,以至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還專門來信,要求中國有關方面介紹西平縣小麥「豐產」的經驗。歷史的悲劇在於,就是這個連續創造了全國糧食高產記錄的河南信陽,在九_九_藏_書後來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餓死上百萬人,成為全國非正常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其三,片面強調「小土群」——小高爐、土法鍊鋼和群眾運動,宣稱「愈土愈好」、「以土為主」。武漢鋼鐵廠置現代化設備不用,也在廠區遍設小土群,追求產量「大躍進」。所有的大鋼鐵廠拚命提高產量,不顧質量,不顧設備的加速損耗和能源消耗。為了圖快圖省,有的廠房建設連地基也沒有打好,就匆匆上馬煉鐵鍊鋼。一些年產5萬噸的鍊鋼車間也用磚木結構,甚至連勘察設計的基本程序都不顧了,畫張草圖就敢上馬,工人不經任何培訓,一窩蜂上崗。僅在下半年,建築工程系統就因事故死亡435人。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嘗試建設一個人人平等、一切財產公有的社會,是無數中國精英分子的夢想,師範生時期的毛澤東就曾幻想在嶽麓山下建一個類似的社區。早在1949年建國前後,全國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土地被平均分配給所有的農民,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各地組織了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它們的規模都很小,一般為二十、三十戶為一社。1955年,毛澤東在他主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合作社的規模亮明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小社人少地少資金少,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經營,不能使用機器。這種小社仍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停留太久,應當逐步合併。」進入1958年的「大躍進」之後,隨著大鍊鋼鐵和糧食高產運動的風起雲湧,各地農村組織「大兵團作戰」,將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按軍事化的編製進行「共產主義大協作」。3月20日,河南封丘縣向中央報告,該縣的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依靠集體力量,戰勝自然災害,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毛澤東很振奮地寫下《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認定大集體化的農村組織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新發明。4月12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聯鄉並社發展生產力》為題,報道了福建閩侯縣把城門、下洋、龍江3個鄉合併為1個鄉、把2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1個社的消息,將之作為重要經驗向全國推廣。這以後,各地迅速開始了小社並大社的工作。遼寧於5月下半月,即將9272個社合併為1461個社,基本是一鄉一社,平均每社約2000戶左右,最大的為18000多戶。緊接著,河南、河北、江蘇、浙江也相繼完成並社。河南由38286個社合併為2700多個社,平均每社4000戶左右;北京郊區農村,由原來的1680個社合併為218個社,平均每社1600戶。
在經濟史上,1958年是一個虛假的、帶有強烈自殘傾向的年份,它讓後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當時發生的景象無法理解和充滿了驚悚感。對高成長的迷戀以及致命的自負,使得全國上下都陷入了空前的瘋魔,理性被激|情屏蔽,幻覺成為真實。當所有的「假想敵」都被消滅或壓制之後,缺乏約束和制衡的最高權力,最終成為傷害自身的、最尖銳的武器。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的事實:在過去的十年裡,飽受百年戰亂之苦的中國終於獲得了和平與穩定,中央政府通過強有力的手段建構了一個計劃經濟體制,並因此通過「舉國戰略」,建成了規模化的產業體系,集聚了一定的國家財富,中國經濟在亞洲重新崛起。然而,到了1958年,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一切的秩序全部打亂推翻,國力財力和人力被平白消耗,國民經濟從此陷入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系統性紊亂。這種景象的產生根源,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命題,一直到今天還在被人們不斷的研究與反思。
在詩人北島的記憶中,1958年的春天他一直在興奮地打麻雀。
——新民謠1958年
如果說,1070萬噸鋼指標還可以通過全民總動員的辦法勉強「完成」——儘管煉出來的是廢鋼,至少還有東西堆在那裡,那麼,糧食指標就只能靠作假來「完成」了。
經濟指標寫在紙上,掛在嘴上是一回事,要落成事實卻是另一回事。要讓鋼的產量一年翻一番,僅僅依靠中央企業是難以做到的,在反右派和大躍進的亢奮氛圍中,誰也不敢提反對和質疑的意見,於是經委的專家們只好再動腦筋,經濟列車被強行提速。很快,一份《讓中小型工廠遍地開花的一些設想》遞交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來討論了。這份文件提供了一些具體的辦法:一是凡蘊藏有煤炭資源的縣份,每縣根據情況至少建設一個小煤窯,一座小水泥窯,一個小的煉油廠,一個小的電站等,建設這些小型的基本工業,全部投資不過740萬-2165萬元,而它們建成后一年的生產總值,可以超過400萬元,大約兩至三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二是那些有鐵礦資源的縣份,可以至少建設一座年產400-500噸的小高爐,投資只要8000到1萬元,兩月建成,半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資。三是那些有銅礦的縣份,還可以至少建設一座年產30噸的小銅礦,投資只需8000元,半年可以建成。此外,有些縣份還可以根據當地的農副業原料資源,建設小榨油廠、小製糖廠、小造紙廠、小紡織廠等為農村副業加工的小型工廠。總之,有什麼資源就辦什麼工業,每一個縣都不應該有空白。
過了12天,《光明日報》報道說,科學院北京地區研究單位完成1000項研究項目,其中100多項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這些成果中,有應用物理所的半導體晶體管、晶粒取向矽鋼片,化學所為研究海水淡化而研製的離子交換機,原子能所的鉗工萬能機、金屬三級油擴散真空抽氣機等。
在首都科學家們的鼓勵下,其他城市的科研機構當然也不甘落後。8月8日,上海舉行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躍進展覽會,上海地方工業、上海高校、中科院和中央各部委在上海的研究機構共60個單位參展,共展出實物、圖片、圖表2600多件,「其中440多項達到或超過了國際水平,其餘更多是國內或上海首創的」。參加展覽的單位還提出了進一步的躍進計劃,如煤炭變珠寶,廢氣變黃金,陶瓷像鋼鐵堅硬,鋼鐵像陶瓷耐高溫,做到腫瘤低頭,高血壓讓路。
公社這個名稱,出自於歐洲中世紀,專指當時西歐實行自治的城鎮。1824年前後,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在美洲購置土地成立「歐文公社」,兩千多人組成一個生產和消費的組織,進行未來理想社會的試驗。在公社內部,純粹個人日用品以外的一切東西都變為公有財產,產品按需分配,每個人可在公社倉庫領取必需的物品。史上最著名的公社當屬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公社」。在合併大社的運動中,初期的叫法五花八門,有的叫集體農莊,有的叫農場,有的叫社會主義大院或社會主義大家庭。「人民公社」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7月1日出版的《紅旗》雜誌上,它的首倡人便是當年發明了「四大家族」一詞的黨內理論家陳伯達,他此時的身份是《紅旗》總編輯。陳在《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中說,新出現的農村基層組織「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
大鍊鋼鐵的景象,在前面已經描述過了,大江南北樹起了上百萬個小高爐,人們把山上的樹都砍光,把家裡的鐵鍋砸爛了扔進火爐里,晝夜奔忙,然後在歡呼聲中,煉出一爐爐沒有任何用處的「海綿鐵」。
7月上旬,全國科聯和北京科聯組織中科院生物學部、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的科學家,與來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種田能手舉行豐產座談會。會前,科學家們提出了自己認為夠高的畝產指標。指標是按照當時盛行的「兩本帳」、「三本賬」制訂的:小麥1.5萬斤、2萬斤、3萬斤;水稻2萬斤、3萬斤、4萬斤;甘薯15萬斤、20萬斤、2九_九_藏_書6萬斤;籽棉3千斤、4千斤、6千斤。
7月31日,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來華訪問。毛澤東告訴他,中國今年要生產鋼1070萬噸,明年是2500到3000萬噸。赫氏搞過技術,對大工業建設有經驗,中國的工業基礎還是蘇聯幫著搞起來的,有多大家底,自然瞞不過他。聽說鋼產量一年要翻番,當然不太相信,他用外交辭令回答說,「中國同志提出來的計劃,我們相信大概可以完成。」說完這句話,再無下文,怎麼完成,有什麼條件,具體情況怎樣,他也不再問及。
在無比荒唐的1958年,無論是全民殺麻雀還是全民鍊鋼,都還不是荒唐的全部。當工業領域自亂陣腳、忙成一團的時候,在廣袤的中國農村,5億中國農民正在干三件事情:大鍊鋼鐵、「放糧食衛星」和抱著免費吃飯的幻想集體邁進人民公社。
三十年後,當事人回憶了真實的情況——
後世的人們,讀到這裏,也許你在笑,但是,你的眼裡也許帶著淚。
9月28日的《工人日報》報道,「鞍鋼二鋼廠發射高產衛星,九座平爐一日煉出7030噸鋼」,他們的經驗是「工人們在溶化時間冒著高溫往爐里吹壓縮空氣,用大鐵梆來回攪動提高溫度。」該廠的鋼水罐只有20個,一班出九爐鋼,需要27個罐,修罐工人在「出鋼就有罐」的口號下,勇敢地跳進火紅的鋼罐里去,防熱服被烤的冒煙,鞋底被燒的直響,汗水直流,不顧一切的進行搶修,使修罐時間由一小時縮短到二十多分鐘,保證了平爐生產。鞍鋼經理袁振還寫了一首「有膽就有產」的詩歌:「人有多大的膽,鋼就有多大的產;二鍊鋼有那麼些膽大包天的好漢,又放了個衛星上天;同志們,有了六千就不愁七千,有了七千就一定會來八千,有八千就一定會來一萬……」當時,中國人對蘇聯造出了人造衛星十分羡慕,於是就把高產的典型都稱為「放衛星」。
這一年的9月,因為寫文章被打成右派的顧准,下放到河北省贊皇縣勞動改造,在那裡他參加了大規模的土法煉鐵運動。在十年後的一份交代材料中,他描述道,「我對土法煉鐵根本沒有信心,有一位青年同志到石家莊去學習地下煉鐵爐,回來後傳授大家照石家莊的爐式挖爐,他說了爐的式樣、挖法以後,我追問尺寸大小,詳細規格,他答覆得不詳盡,而且說差一點不要緊之類以後,我就大發脾氣,說這怎麼能算是傳授先進方式云云。其實,我這不是對這位同志發脾氣,而是對全民煉鐵這一根本方針發脾氣。還有一次,和另一位同志一起抬焦炭,我大發牢騷,說什麼勞動中創造一點什麼東西是極愉快的,可是這種勞動卻根本無益。我明明知道全民鍊鋼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偉大決策,具有極其偉大的政治意義,我卻用算經濟帳來代替政治帳……」
先是從政治的高度,「統一」了思想。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和陳雲等人曾多次表達對經濟冒進的擔憂,周恩來要求各地領導「用冷水洗洗,可能會清醒些」,陳雲則警告「現在馬跑得很危險,這樣騎下去,後年、大後年更危險。」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會議,毛澤東發言說,不要提反冒進這個名詞,這是政治問題,一反就泄了氣,6億人一泄了氣不得了。這些都是屬於政治問題,而不屬於業務問題。他還直接點名周恩來,說,「你不是反冒進嗎?我是反反冒進的!」在南寧會議上,周、陳等人都做了檢討。從此,黨內再無人敢提反冒進。
9月1日,北戴河會議通過了《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公報,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四天後又發表社論《全力保證鋼鐵生產》,號召與鋼鐵生產無直接關係的部門「停車讓路」。
毛澤東提出15年超過英國的重要指標,是用鋼產量來計算的——他因此發明了「鋼鐵元帥」一詞,將成語「綱舉目張」改成「鋼舉目張」。在莫斯科期間,他與英國共產黨負責人波蘭特和高蘭交談,了解到再過15年,英國的鋼產量可從現在的2000萬噸增長到3000萬噸,而按計劃,中國再過15年可達到4000萬噸。據此,他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公開表示,中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達到1000萬到1500萬噸鋼,15年後,可以達到3500萬噸到4000萬噸鋼。
就在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放出「衛星」后的第四天,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發表《糧食畝產會有多少?》一文,詳盡而「科學地」論證說:「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陽光能的30%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養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畝產量就不是現在的兩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這並不是空談。」在另一篇發表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的文章《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產萬斤不是問題》中,錢學森進一步從力學專業的角度進行了更細緻的計算:「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摺合約94萬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麼單位面積干物質年產量就應該是這個數字,94萬斤!自然,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1/6,這就是說,單位面積干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15.6萬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物質,只有一部分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穀粒重量,約佔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7.8萬斤。這是說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25%,那麼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5.85萬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2/3的折扣,那麼平均畝產量是3.9萬斤了。」
農民之所以願意把土地和財產全部上繳、興高采烈地加入公社,除了對集體經濟的信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得到承諾,從此將可以「放開肚子吃飯。」8月10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家常話》的特寫,新聞是這樣寫道:前些天,我到郊區去。在李二嫂家裡一坐半天,快到中午吃飯的時候,總也不見她做飯。我想,大概拉起家常來,忘記做飯了。一會,她要我去吃飯,我開玩笑說,「你讓我去吃什麼呀!」我這一說,李二嫂笑開了,她一口氣向我介紹了農村辦「公共食堂」的新鮮事兒。
5月19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宣傳部長陸定一在發言中形象地描述了主要領導者心目中的農村組織形態,他說,「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談到幾十年以後我國的情景時,曾經這樣說,那時我國的鄉村中將是許多共產主義的公社,每個公社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有科學研究機關,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託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鄉村公社圍繞著城市,又成為更大的共產主義公社。前人的烏托邦想法,將被實現,並將超過。」
7月12日,與遂平縣鄰近的西平縣和平農業社宣布小麥高產7320斤,足足比嵖岈山的「衛星」高出一倍多,一時震驚全國。新華社記者在新聞稿中這樣栩栩如生地描寫道:這二畝小麥長的特別好,穗大且長,籽粒飽滿,稠密均勻,每畝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鑽不進地。最大的麥穗有130粒,一般的麥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麥穗也有50粒左右。這二畝小麥是6月18日收割,7月1日過秤入倉。參加這次收割、打場、揚場、過秤的還有中共城關鎮委、西平縣黨政負責同志。為了進一步核實產量,中共河南省委又指示西平縣委和城關鎮委複查九*九*藏*書。最後證明高額豐產完全屬實。
無論是大鍊鋼鐵還是「放衛星」,都離不開制度性的變化。正是在1958年,一個前所未見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民公社誕生了,它在未來的二十年內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起伏。人民公社的出現,既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試驗,同時,又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
其次,全民鍊鋼不但中斷了正常的經濟活動,更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一個個機關、廠礦、學校都搭起煉鐵爐。有人回憶河南省大鍊鋼鐵的場面:晚上在一個煉鐵點,人山人海,火光映天,人們通宵不眠,大幹特干。為了煉鐵,山上的樹全砍光了,群眾家裡的鐵鍋進了煉鐵爐,正當收穫季節,9000萬青壯勞力上山煉鐵,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莊稼卻無暇收割而爛在地里。最終,小高爐煉出來的卻是根本不能用的「海綿鐵」。
在決策層,也有人對這樣的目標心懷存疑。薛暮橋回憶,有一次,他與經委副主任宋劭文一起去見陳雲,希望他找毛澤東談談他對「大躍進」的一些看法,陳說,「現在不是毛主席一個人熱,全國許多領導都熱,不吃一點苦頭,這些話是聽不進去的。」
在此前,國家經委已經完成了本年度的國民經濟規劃,工業總產值擬定為643.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4.6%,其中鋼指標為624.8萬噸,比1957年的535萬噸增長19.2%。在大躍進口號的鼓勵下,經委在4月份緊急做出了《關於1958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帳的意見》,將指標大幅度提高了,工業產值提高為903.8億元,增長33%,鋼為700萬噸,增長35.5%。
據李二嫂的描述,公社辦起了一個大食堂,農民從此將不需要自己做飯了,而且吃飯吃到飽,還不需要錢。到1958年底,全國出現了345萬個公共食堂,在食堂吃飯的農民佔全國農村人口的90%以上,「大鍋飯」一詞由此而生。江蘇省江陰縣馬鎮人民公社還傳唱出了一首民歌,「男的聽到吃飯不要錢,渾身幹勁衝破天;女的聽到吃飯不要錢,做活趕在男人前……做活想到吃飯不要錢,一分一秒都爭先;睡覺想到吃飯不要錢,越想心裏越是甜;為什麼心裏越想越是甜?共產主義快實現!」吃飯不要錢的公共食堂,一直開到四年後的1961年。
早在1957年12月25日,第一個「高產典型」就出現了,《人民日報》報道,廣東省汕頭區的澄海縣宣布實現了畝產1257斤。幾天後,河北省滄縣聲稱,他們那裡的畝產達到了1500斤。到了1958年夏收結束,各地的高產記錄不斷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遂平縣宣布,小麥畝產2105斤。四天後,這個縣又宣稱畝產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人民日報》報道,遂平縣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實現小麥畝產3520斤,新聞的標題為《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這是第一次出現「放衛星」這個高產專用詞。
中央黨校的黨史專家羅平漢日後評論說,「出身於農家的毛澤東本來對那些放出來的農業高產衛星是將信將疑的,而科學家從科學原理對農業高產的論證,卻使他相信糧食高產是有可能的。」
按照這樣的思路,各地馬上出現了大辦工業的熱潮。4月30日的《人民日報》,在《全民辦工業,廠礦遍城鄉》的通欄標題下報道了各地的景象,江西省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辦起工廠5000多個,平均每天約有170個工廠建成;雲南3個月來新建成的中小型廠礦2068個,全省100多個縣已大部分建成電力、煉鐵、農機和農產品加工等10個以上的小型廠礦;西北各省的地方工業投資總額比去年增加90%。遼寧、河南、浙江和廣東四省,新建中小型廠礦1.5萬個。
就在這次豐產座談會開過不久,毛澤東在徐水等地視察,提出了「糧食多了怎麼辦」的疑問,很快,它被當成最高指示傳達給了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黨組將此作為第一緊急任務,組織全國最頂級的科學家進行攻關,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大連石油研究所、北京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專家們紛紛獻計獻策,研究出了糧食轉化為工業原料的眾多方法。
首先問上海市副市長馬天水,行不行,馬天水說可以。接著問鞍山市委書記趙敏,行不行,趙敏說可以。又問武漢、太原、重慶、北京、天津、唐山、馬鞍山的市委書記、工業書記,行不行?回答都是,行。問到冶金部副部長劉彬,毛澤東說,「就看你拿主意啦。」劉答,「可以,我們都做了計算了。」問到冶金部辦公廳主任袁寶華,「你是經常接觸基層的,你說究竟有沒有把握?」袁答,「冶金工業的生產,從礦山、冶鍊、軋制到機修、運輸等等有10個環節,我們樹了10面紅旗,只要10面紅旗能站得住,他們的經驗能夠推廣,我看有希望。」問到冶金部部長王鶴壽,他說,「主席只要下了決心,我們可以動員全國的力量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認為,實現這個目標是可以的。」
早在2月份,中國科學院就舉行各研究所所長會議,部署科學工作的「大躍進」。會上,院長郭沫若號召科學工作者拿出吃奶的力氣來,促進科學大躍進。2月21日的《光明日報》引用科學家錢學森話說,「我相信理想的、極樂的世界于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
北大的科研「衛星」放出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國提出,希望中方提供北大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清單、技術報告和資料。有關部門礙於兄弟國家的情面,只得要求北大提供相關材料。很快,中國的「科研衛星」成了一個國際笑話。
7月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首都科學界向黨彙報成果,許多研究項目超過英美水平。」其中,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對於半導體晶體管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頻率最高的半導體晶體,它比美國的同類產品還要高,更值得驕傲的是,這個成果是研究所在20天內突擊完成的。化學所研究出了「尼龍9」,而國外還沒有正式生產。地質所對於岩石分析、鈳鉭鐵礦分析、獨居石分析、鋰雲母分析等研究成果以及遠距離操縱,自動化研究所的無觸地遠距離信號設備、脈衝頻率制遠測設備「也大大超過了英美水平」。同日,中科院機關黨委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各研究單位共向大會獻出研究成果300餘項,「其中超過國際水平和達到國際水平的共有25項。」
5月下旬,中科院北京地區共青團第二屆代表大會上傳出「捷報」,青年科學家們創製的產品有七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11項是以往沒有研製過的。
9月30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國1958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3.5萬億斤,幾乎是去年的十倍,遠遠高於預計的8000億斤,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產糧國。12月份,北京召開八屆六中全會,與會者一致同意減少耕地,多種一些觀賞植物,在《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這樣寫道:「過去人們經常憂患我們的人口多,耕地少,但是1958年農業大豐收的事實,把這種論斷推翻了……應當爭取在若干年內,根據地方條件,把現有種農作物的耕地面積逐步縮減到例如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其他的一部分實行輪休,種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樹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上都可以大種其萬紫千紅的觀賞植物,實行大地園林化。」(根據國家統計局後來的核實,1958年的糧食總產量實際為4000億斤,比上一年增加了2.5%,因為大鍊鋼鐵,還有400到600億斤的糧食爛在地里沒有收回。這個收成是不錯的,但無論如何,遠遠沒有宣布的那麼多。)
凡是稍稍有點農業知識的人,對於一畝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大抵都有一些基本的常識,新中國的領導人大https://read.99csw.com半出生農村,並長期在農村從事軍事活動,為什麼對遂平縣這樣的「衛星」不產生懷疑呢?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但在1958年發生的事實正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很多年後,當事人是這樣回憶的——建國一社選了一塊面積為1.016畝的稻田,先深翻了1尺5寸,然後施了大量的底肥:陳牆土300擔,塘泥1000擔,水糞30擔,石膏6斤,石灰30斤。在禾苗移來時,又施了豆餅180斤,硫酸氨70斤,過磷酸鈣80斤,水糞60擔,草木灰240斤。移栽的那天,全社動員4個生產隊的勞動力,將另外8畝稻田的禾苗連根帶泥拔出,用門板或梯子抬著,運到這塊試驗田中,移栽在一起。由於移並過來的禾苗太多,密不透風,據說把雞蛋隨便地放在禾苗上面滾動也不會掉下去。為了使禾苗不至於漚爛,他們就用細長的竹竿把禾苗一蔸一蔸地分開,又用噴霧器噴射井裡的涼水,還派人到縣城借來一台鼓風機,日夜不停地給禾苗鼓風。
毛澤東挨個向與會者核實:1070,行不行?
「放衛星」則是提高糧食產量的一個新發明。在大躍進的氛圍中,糧食和棉花指標也當然水漲船高,1957年,糧食產量為3700億斤,棉花3280萬擔,一開始,1958年的糧食指標初定為3920億斤,棉花3500萬擔,當鋼鐵指標翻番之後,糧食指標也馬上漲到8000億斤,棉花則竄上6700萬擔,都比上一年增了一倍多。
最後問薄一波,薄出了一個破釜沉舟的主意,「我建議把1070登報,登報以後,大家都看得到了,義無反顧,就會努力奮鬥。」毛說,這是個好主意。
12月5日,《人民日報》傳來喜訊,大鍊鋼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到11月底,全國鋼產量已達到969萬噸,1070萬噸宏偉目標的實現已指日可待,山西、河南、山東、湖南等省份已提前超額完成全年計劃。1959年1月,冶金部宣布,在全民鍊鋼的偉大運動中,鋼產量達到創記錄的1108萬噸,超額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1108萬噸鋼中,有相當比例是靠土法上馬的小高爐煉出來的,其中300多萬噸是毫無用處的廢鋼。一份材料顯示,小高爐煉出的900多萬噸生鐵,含硫量超過冶金部規定0.2%標準的,有40%到50%,這些生鐵既不能用於鑄造,也不能在鍊鋼后軋成有用的鋼材。
1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的社論,首次提出國民經濟「全面大躍進」的口號,說「我們的國家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要大躍進,農業生產要大躍進,文教衛生事業也要大躍進。」
赫魯曉夫一行離開后,8月17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到北戴河集體避暑,在這裏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經委拿出了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鋼產量只完成了370萬噸,離1070萬噸的指標差距很大。毛澤東很焦急,他特彆強調,鋼鐵指標是政治任務,少一噸都不行!他做出了八點指示,其中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每星期抓一次鋼鐵生產,要有鐵的紀律,沒有完成生產和調撥任務的,分別情況給予警告、記過、撤職留任、留黨查看、撤職及開除黨籍處分。他還命令各省市自治區主管工業的書記馬上趕來北戴河,開一次工業書記會議。
其四,因為全民鍊鋼,使得勞動力空前緊張,從8月份開始,各地迅猛從農村招人進城,到年底,全國企業和國家機關職工人數達到4532萬人,比上一年末整整多了2082萬人,其中,從農村招收的人數就為1104萬人。城裡一下子多了那麼多人,糧食供應立刻嚴峻起來,而農村的生產力則同時在下降,這成為後來發生大飢荒的起因之一。
就當毛澤東回到北京的當天,湖北麻城縣又放出了顆大「衛星」。《人民日報》報道,該縣的建國一社創造了平均畝產干谷36956斤的驚人紀錄,成為「天下第一田」。一個叫于建澄的新華社記者還配發了一張照片,四個小孩子站在密密層層的稻穀上,臉上洋溢著純真無邪的歡笑,配圖文字曰,「這塊高產田裡的早稻長得密密層層,孩子站在上馬就像在沙發上似的」。此照廣為流傳,日後被稱為「建國以來最有影響的虛假照片。」
當西平鄰近的遂平縣放出了小麥畝產3520斤的「衛星」后,信陽地委書記(西平時屬信陽地區,今屬駐馬店市)對西平縣委書記說,西平的條件比遂平好,畝產一定要超過遂平。根據地委領導的指示,西平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中心議題是解決小麥高產數字的問題。會上,縣委領導要各農業社自報產量。一開始報了畝產200斤,縣委領導對此很不滿意。於是,又相繼報出了400斤、600斤、800斤,但仍離遂平的3520斤相差太大,一直沒有得到縣委領導的認可。縣委書記反覆介紹了遂平小麥畝產3520斤的高產「經驗」,並大講「思想有多高,產量就有多高」的道理。儘管如此,各農業社仍然不敢再往高報。於是,縣委領導就採取個別鼓動的辦法,召開以往產量較高的和平、猛進兩個農業社的負責人開座談會,動員這兩個社報產量。開始時,猛進社只報了300斤,縣委領導坐在一旁不吭氣。兩個農業社的負責人一看氣氛不對,就不斷地將產量往高報,猛進社一下報出了畝產7201斤。這時,和平社所在的城關鎮黨委書記立即鼓動和平社再報高一點。在這種情況下,和平社社長報出了7320斤。這樣,座談會才算結束。
8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產》,它馬上成為1958年最出名、最響徹雲天的一個口號。這篇社論配發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派赴山東壽張縣了解情況的人寫回來的信。信中寫道: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範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穀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幹部和群眾,講起來象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
很快,耀眼的「科研衛星」從各個地方放了出來。
10月31日的《天津日報》報道,該市河東醫院建成了一個小土爐,在歡騰的鑼鼓聲中,150多位白衣戰士展開了一場奪鋼的激烈戰鬥,年輕的女護士們組成了鋼鐵運輸隊,她們從十多里地遠的地方一夜之間就運來了20多噸廢鐵。醫生們在鍊鋼爐邊忙個不停,有的用鐵釺伸入爐里攪拌,有的用大鎚鍛打,留在科室的人一有空閑就放下聽診器,拿起20多斤重的大鎚去砸鋼。
8月25日,工業書記會議開幕,薄一波轉達毛澤東的指示,「對土爐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氣。即使在100個土爐子中,只有一個出鐵,那就很好,就算插上了紅旗,其餘99個都應當向它學習。」幾天後的30日下午,薄一波領著主要鋼鐵產區的工業書記,以及鞍鋼、武鋼、太鋼等幾家大鋼廠的黨委書記,去毛澤東住所,向他當面擔保。
南開大學的科研進展也很神速。8月10日開始,南開黨委領導4000多名師生,掀起大搞科學研究、大辦工廠的高潮。第一夜就提出2000多個科研項目,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尖端科學的,不少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南開師生提出了「與火箭爭速度,和日月比高低」的口號,從11日至25日,共完成研究工作165項,其中理科各系試製成功屬於全國第一次生產的產品30多種,達到國際水平的19種,世界獨創的2種。
就這樣,一個全民鍊鋼的高潮被掀起了。全國各地建起了數https://read.99csw.com以十萬計的小高爐,人們滿懷熱情地日夜鍊鋼,很多人把家裡的鐵鍋、鐵盆、鐵門把等都捐獻了出來,倒進火紅的爐膛中。從當年的報紙中,仍能讀出那份難以想像的狂熱景象。
一個國家首都的300萬人,一起精神抖擻地打麻雀,這大概算是一個空前絕後的記錄。這一年,全國共捕殺麻雀2.1億余只。第二年開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道兩側的樹葉幾乎被害蟲吃光,人們才停止了殺麻雀行動。
15年超過英國,這已經是一個讓全世界都十分吃驚的超趕目標了,可是僅僅4個月後,這個時間表縮短到了7年,又過了2個月,更是縮短到了2年。這就是發生在1958年的大躍進故事。它的趕超經過是這樣的:
毛澤東好象很著迷於這樣的數字遊戲,4月15日,他躊躇滿志地寫道,「10年可以趕上英國,再有10年可以趕上美國,說2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英美,是留了5年到7年的餘地。」5月7日,他在人大會議上發言,提出我們的鋼鐵生產發展速度要超過蘇聯過去的速度。5月18日,在《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批語中,明確提出,「7年趕上英國,再加8年或者10年趕上美國。」後來這兩句話就被響亮地縮稱為「趕英超美」。
在科研單位拚命大放「衛星」的同時,高等學校的科研躍進也讓人咋舌。中國最重要、最著名的高校——北京大學自稱在半個月內完成680項科研項目,超過了過去三年科研項目的總和,其中100多項是尖端技術科學,有5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僅僅半個月之後,北大的科研成果就突然達到了3406項,其中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的有119項,屬於國內首創的有981項。而1952年至1956年4年間,北大訂出的科研項目只有100項,1956年至1957年也只有400項。可這3400多項成果,從8月1日開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時間。這種恥辱性的記錄讓這家有著光榮傳統的大學蒙羞。
錢學森的論文為各地大放衛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學論證」,並深深影響了最高決策。(1959年7月11日,在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與周小舟、李銳等人夜談時說,「敢想敢幹,八大二次會議是高峰,還有錢學森文章,捷報不斷傳來,當然亂想起來。」可見,錢文對決策者的影響。)正是在這些文章發表后,「糧食衛星」從畝產數千斤一下子竄升到了數萬斤。很多年後,北大教授季羡林回憶說:「我是堅信的。我在心中還暗暗地嘲笑那一些『思想沒有解放』的『膽小鬼』。覺得唯我獨馬,唯我獨革。」
與8歲的北島一樣,整天在草地上敲銅盆的還有寫出過《家》《春》《秋》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他滿頭大汗地驅趕樹上的麻雀,還認真地寫下了壓韻的新詩:「老鼠奸,麻雀壞,蒼蠅蚊子像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壞。千家萬戶快動手,擂鼓鳴金除四害。」
10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廣西鹿寨縣放出了全國最大的生鐵衛星。這個縣在一天內生產出生鐵20.7243萬噸,另產燒結鐵28.8139萬噸,這個產量等於今年國家分配給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年任務。為了放出這樣大的高產衛星,全縣湧上前線的「鋼鐵野戰軍」有11萬人,同時還得到了鄰近四個縣的2.7萬人的大力支援。它的主要經驗是集中了群眾的智慧,把小煉鐵窯改成大窯,並廣泛利用舊的磚瓦窯、石灰窯、炮樓、碉堡等來煉鐵。
《光明日報》報道了教育界的鍊鋼熱潮,10月4日的報道稱,開封師範學院和河南醫學院兩校停課鍊鋼,日夜鏖戰,僅用24小時就煉出優質鋼17噸,一個叫聞傳烈的教授把自己家裡燒飯用的破煤火爐來抬出來支援鍊鋼,別人說他年紀大,冬天還要烤火,他堅決地說,「烤火是小事,鍊鋼才是大事。」23日,該報報道四川農學院的師生在「分秒必爭,斤兩必抓」的口號下,對本單位和自己家裡的東西,進行了翻箱倒櫃的清理,一周時間里捐獻了「廢鐵銅」12噸半。26日,又報道洛陽市西工區的12個小學聯合起來辦了一個紅領巾鋼鐵廠,有三個化鐵爐、十個鐵水包、十四個小型土法鍊鋼爐和兩個0.5公尺的轉爐,可日產鋼40噸,有4700多個小學教師和小學生參加了鍊鋼工作。小學生半天學習,半天鍊鋼,從七歲到九歲的低年級學生參加拾廢鐵、挖掏鐵砂、撿木柴和拾缸瓦片等勞動,十四五歲的參加砂型、配料、機械管理、吹氧等勞動,年紀更大一些的就抬鐵水包、鍛造、搪爐子等。14歲的少先隊員白春祥還當上了吹氧鍊鋼車間的副主任。
儘管所有大將都立下了軍令狀,毛澤東還是有點不放心,畢竟只剩下四個月,任務才完成三分之一。他念了一句古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提醒在場各位,「鋼鐵尚未完成,同志仍須努力。」
8月22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很抒情的小特寫:月光下,一片叮噹之聲。我一口氣穿過了幾條大街和小巷,看到家家都在敲碎碗片。我問一位老大爺,「你敲這幹嗎?」老大爺回答說,「做耐火磚呀!」說罷用手指指月光下的紅字標語,一字一字地念道:「全黨全民動手大辦鋼鐵工業!」老大爺接著說,「我們泰州市計劃要造300個高爐,20天內就要全部出鐵呢!造高爐就要耐火磚,現在我們每家計劃要交6斤碎碗片敲成的細粉,可單是前四天我就敲了20斤。我和我的小孫子要爭取交60斤呢!」老大爺停了一會,轉過臉來問:「小牛你能保證嗎?」在旁邊篩粉的小牛,大聲喊著說,「爺爺,能保證!」
僅僅又了一天,趕超時間再次縮短。6月22日,毛澤東在一份彙報提綱上批示,「趕超英國,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兩年是可能的。這裏主要是鋼。只要1959年達到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了。」他修改了彙報提綱的標題,正題改成《兩年超過英國》,副題是《國家經委黨組向政治局的報告》。
盲目的樂觀和激進戰略,造成了國力的嚴重虛耗。在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中國正處在「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除了鋼鐵之外,其他所有行業也都提出了大躍進的目標,機械部門提出二五計劃期間要平均每年遞增50%,鐵道部門提出要「全民辦鐵路」,未來五年修鐵路三萬公里。1958年,僅中央和省一級的建設性投資就達235億元,比上一年猛增87%,幾乎是「一五」計劃的一半,全年建成的大中型廠礦項目就達700個,平均12小時就有一個,地方的中小型工廠更如雨後春筍。因為投資效率極其低下,稍稍積蓄起來的國力被無端消耗掉了一大半,從而造成財政上的緊張。
據各種材料顯示,最早形成了公社體制的基層典型,便是因為「放衛星」而名震全國的河北省遂平縣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它第一個提出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公社模式,毛澤東曾讚揚說,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公社,遂平「衛星」是第二個。而第一家公開使用「人民公社」名稱的,則是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人民公社,時間是8月1日。到1958年底,全國原有的74萬個農業社變成了2.65萬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讓人嘆息的是,在「驚天動地」的1958年,全民殺麻雀還不是最最荒唐的事情。
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
值得記取一筆的是,在1958年,因大鍊鋼鐵和搞人民公社,各地農村出現了一大批社隊企業,它們製造並修理農耕必需的各種農具,這些設備極其簡陋、製造水平極其低下的工業作坊日後將成為鄉鎮企業的最早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