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蔣記王朝 第十三章 鬱悶之王蔣介石

蔣記王朝

第十三章 鬱悶之王蔣介石

從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林彪,在撤出陣地時亦淚流滿面。
原因一,制衡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和西北「馬家軍」。「馬家軍」是指馬步芳等人的回民武裝,他們趁中原大戰馮玉祥慘敗之機,接收了馮玉祥的部分地盤。蔣介石擔心楊虎城和馬家軍坐大,因此要找個人去制衡他們。這種挑撥軍閥內鬥的手段,蔣委員長向來拿手。
蔣介石從善如流,忠實地執行楊永泰的設計,立即在「圍剿」鄂豫皖蘇區時收到了效果。
楊永泰建議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確實讓蔣介石辦起來了,但並沒有得到汪精衛的同意,也沒有經過立法院和行政院的批准,算是違法產物。事實上,對這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有意見的,還有跟人事權有干係的一眾人馬,譬如CC系。
楊永泰對著正襟危坐的蔣介石分析道:「四·一二」以來咱們殺了多少共產黨人,可為什麼屢殺不絕?現在我們國民黨掌握了全國主要的財富,主要的人力,可以號令幾百萬軍隊,卻連幾十萬紅軍都消滅不了,這是為什麼?所以共產黨的問題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光靠軍事是不可能消滅共產黨的。
日本《朝日新聞》評論道: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之後,汪精衛回國主政,蔣介石主軍,二人再次合作。不過此時的汪精衛已經完成了蛻變,從一個憤青般的主戰派,變成了主和派。

紅軍不怕遠征難

話又說回來,剛開始,對於身體狀態好轉和思想被法西斯主義武裝過的張學良,蔣委員長還是抱有殷切期望的,先後給他安排了兩份十分重要的工作——鄂豫皖剿匪總司令、武昌行營主任,但殘酷的結果讓蔣委員長十分失望。
1月11日,日本軍部發表聲明:熱河也是我們「滿洲國」的領土,你張學良最好撤走熱河駐軍湯玉麟部,要不然我們自己發兵來取。

張學良去西北

其三,在「剿匪區」原有的省和縣兩級政府之間,增加一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第二,不求速勝,慢慢地打,步步為營,打持久消耗戰。
有這些好條件,為什麼不去呢?
這時大家又開始呼籲:請汪主席回國主政。汪精衛說:要我回去也行,張學良必須辭職以謝天下。蔣介石只好找到張學良:漢卿啊,你看……蔣介石還沒有說完,張學良就說:大哥你不用為難,我辭職。
解釋完了七分政治,楊永泰繼續侃侃而談:所謂三分軍事,乃剿撫兼施,重兵「圍剿」共產黨,不留後患,但同時對於投過來的共軍將領給予寬大和出路。
可能大家以前對馮玉祥的印象不大好,但看到他堅定的抗日立場,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改變對他的看法,覺得馮玉祥也有值得佩服的一面。不錯,馮玉祥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甚至他的不斷倒戈讓人對其軍人操守都產生了懷疑。可就因為在民族大義面前,作為一個實力所剩無幾的地方軍閥,他敢於站出來抗爭,就可以面無愧色地告訴全世界——我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侍二處以處理黨務為主,即使陳立夫他們控制的黨部也得被侍二處管一管,號稱國民黨第一神筆的「領袖文膽」陳布雷,就曾當過侍二處的頭頭。
如此這般,沒有戰略縱深的蘇區如何應對呢?答案是,沒有辦法。
看著蔣介石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楊永泰再接再厲。他說:所謂七分政治,關鍵就在於分離共黨與民眾。我有幾個不成熟的建議: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所有機關和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共八萬六千人,從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區出發,向西突圍。因為西面是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全都是軍閥割據勢力範圍,紅軍可以利用蔣介石與地方軍閥的矛盾,在夾縫中求生存。
張大少這次去歐洲,招待他的人是義大利駐華公使齊亞諾。齊亞諾不僅是他的好哥們兒,還是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女婿。因此,張大少受到了義大利的官方禮遇和墨索里尼的接九_九_藏_書見,很長面子。即便他後來多次去巴黎、倫敦、柏林「採風」,甚至還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但他都回到了義大利,回義大利靜心感受歐洲濃厚的備戰氛圍給他帶來的亡國危機感,潛心思考如何利用強大德國和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解救中國。似乎連墨索里尼都被張大少的學習態度感動了,在他臨回中國之際,給其頒發了榮譽獎章——義大利十字勳章。
原因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剿匪」,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去對付實力看起來稍弱的西北蘇區,那裡有黃埔四期生劉志丹等人率領的西北紅軍。
但是,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蔣介石就必須將紅軍擋在湘江一線,逼得紅軍不能繼續西進,只能去往東南。
第五次「圍剿」與反「圍剿」的戰役開始了。
長城抗戰失敗后,「千面將軍」馮玉祥站了出來,成立了一支私人武裝力量——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跟以漢奸(偽軍)為主力的日軍在多倫幹了一仗,結果讓全國人民大跌眼鏡——馮玉祥居然贏了!
參事室研究內政外交,實際上就是智囊團,地位有些像如今的社科院。
其一,由上而下。澄清吏治,對貪贓枉法、橫行鄉里的土豪惡霸絕不姑息,讓蘇區的老百姓看到國民政府的決心和誠意。
不過,項英、陳毅、瞿秋白等幹部被留了下來,率領為數不多的人馬掩護大部隊撤退。他們沒有料到,這一掩護就和中央、中央紅軍徹底失去了聯繫,他們要率領這些人獨立應對接下來的凄風冷雨。
侍一處負責軍事、情報業務,如戴笠這種大特務頭子就得接受侍一處領導。
讓蔣介石沒想到的是,陳銘樞、蔣光鼐和蔡廷鍇到福建之後,非但沒有「剿」過一個紅軍,反而私底下與紅軍建立了「聯共反蔣抗日」的統一戰線。因為這三位仁兄本就不認可「攘外必先安內」,而《塘沽協定》的簽訂,更是讓他們覺得軍隊的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太過軟蛋而不能領導中國抗日。
如果張學良此時還不奮起還擊,那他就不是一個男人。幸而退無可退的他雄起了,他對全國人民說,他已忍無可忍,要奮鬥求生,死守熱河!
第四,在蘇區推行保甲制度,加大對社會的控制力度。負責推行保甲制度的,正是藍衣社康澤的「別動隊」。
十九路軍的老大們跑掉了,但中下級官兵跑不掉。十九路軍被整編,連級以上軍官全部遣散,新任軍官大多為黃埔系,十九路軍至此瓦解,不過英雄的部隊自然應該為國人銘記。
隨即,已經骨瘦如柴,精神頹喪至極的張學良通電下野,赴歐洲考察躲避風頭,順道在陌生的環境里完成戒毒大業,爭取東山再起。
法眼如電,夠毒辣!這位仁兄真是個人才。
第一,不再輕敵,把紅軍當一個強有力的對手。
而且,蔣介石還可以借刀殺人,讓兩廣先與紅軍死磕,若紅軍贏了,進了兩廣,他站出來說自己替兩廣「剿匪」,兩廣就是他的了;若兩廣贏了,紅軍覆滅,兩廣也會疲憊不堪,他則站出來善後,兩廣還是他的。

「長城抗戰」

前四次「圍剿」失敗,蔣介石一直不服氣,他是這麼認為的:
但軍人的血沒有白流!
其次,陝北有紅軍,劉志丹、徐海東等人率領的紅十五軍團七千餘人就在陝北,好歹有個照應。劉志丹和林彪是黃埔四期同學,徐海東則出身於那支聲名赫赫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黃麻起義的領導者之一。
二、第四次「圍剿」,他曾指揮國軍拿下了鄂豫皖根據地,這讓他有信心消滅江西中央蘇區。
紅軍大幅減員也有好處,隊伍更加機動靈活,逐漸擺脫了國軍的追擊。一路西進,來到了貴州一個叫遵義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中共中央在這裏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決策就是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在參加長城抗戰的部隊中,裝備最差的當屬馮玉祥曾經的手下——宋哲元的二十九軍。這支中原大戰後由原西北軍改編而來的軍隊,因https://read.99csw•com為武器彈藥缺乏,無奈之下只好人手一口「古之神兵利器」——砍刀,重新練起「破鋒八刀」。在人類戰爭早已進入火器時代的時候,這支手握大刀作戰的部隊顯得是那麼的悲壯和另類。可他們卻憑藉著如此落後的武器裝備,取得了長城抗戰中喜峰口戰鬥的勝利,斃敵八百,一時震驚天下。
蔣介石接到消息后的第一反應就很激烈,給予對方最嚴重的紀律處分——開除這幾個人的黨籍,與如今共和國處理違紀幹部的方式如出一轍。蔣介石的第二反應也是相當犀利,調來淞滬抗戰時對付日本海軍陸戰隊的精銳部隊「圍剿」這個新政府。實力差距太大了,蔣委員長的軍隊兩個月就攻陷了福州。
此次長達九個月的歐洲之行,讓張學良收穫不少。他不僅成功戒掉了毒癮,還往思想革命的熔爐里添了幾把猛火。
蔣介石自任總司令前往江西「剿匪」的同時,任命跟自己一直處得不錯的陳銘樞為副總司令,率第十九路軍進入福建配合「剿匪」。
但問題是,東北軍的戰鬥力遠跟不上老大張學良的思想「進步」幅度,在和紅軍的交手中一直被削。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得重新給張學良安排一份工作——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蔣介石將張學良調到西北(陝西、甘肅一帶),是出於如下兩個原因。
面對國軍以黃埔係為主力的中央精銳的步步為營、層層推進,中共中央的領導者——共產國際的代言人博古和李德決定:硬拼,據險而守。
蔣介石說:「匪區」不過五百里,我們每天推進兩里,不到一年也就把它推平。如果共軍用聲東擊西來騷擾我軍,我們一概不管,只需要強固自己的工事,做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所謂「以拙制巧,以實擊虛」。
《塘沽協定》簽訂后,汪主席和蔣委員長沒少挨罵。要說那時的民主氣氛還不錯,不只老百姓,陳銘樞、蔡廷鍇等國軍將領也公開罵他們的最高領袖。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933年11月20日,這三位拉上跟蔣介石關係不大和諧的李濟深,在福州建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此事史稱「福建事變」。
因為國家整體實力的原因,即便大部分中國軍人表現得十分英勇,整個長城抗戰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蔣介石看來,第五次「圍剿」是勢在必行。這種情形之下,國軍方面吸取前幾次失敗的教訓,調整了策略:
重新掌權的毛澤東,其戰略戰術的指導思想幾乎可以簡化為十個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於是乎,就有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和過草地,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這裏就不多言了。
一般的部隊減員三分之一就會失去戰鬥力,而湘江之戰令紅軍減員超過百分之六十,這支部隊還能存活下去嗎?能!
這次「圍剿」與反「圍剿」的戰役,從1933年9月底一直打到了1934年10月初,歷時一年,以紅軍失敗告終。
在開戰前,蔣介石給自己的超級謀士楊永泰出了一道難題:如何解決南昌行營組織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有人說,歷史是由人民改寫的。其實,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的一個重要決定也許同樣可以改寫歷史。
當時國內的軍閥大都只是嘴上說說抗日,手上還在數鈔票,但這四個人不同。雖不能完全否認他們有割據一方的想法,但可以肯定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以另類的形式脅迫蔣介石抗日——你不抗日,我們自己抗日!
引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首詩作為本章結尾:
1934年,抗日的馮玉祥步履維艱之際,原本不抗日的張學良已從歐洲歸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平定福建之後,蔣介石終於可以集中精力「剿共」了。
為便於大家理解這篇枯燥的《萬言書》,此處特將其內容轉化為一場情景對話。
不過,長城抗戰中殺敵最多的還是在古北口一帶作戰的中https://read.99csw.com央軍,尤其是黃埔一期生關麟征統率的二十五師。從東徵到北伐,從中原大戰到「剿共」,關麟征一路成長,現在已是黃埔同學中的佼佼者。他用兵以穩、准、狠著稱,長於急襲,其部隊號稱「千里駒」,本人被稱作「關拳頭」。本人厲害也就罷了,偏偏其手下的幹將——黃埔精英杜聿明、鄭洞國、戴安瀾也都能獨當一面。所以他既能在與中共名將林彪、徐向前、陳賡等人的對壘中勝多敗少,也能在東北軍王以哲部潰退的情況下,與日軍第八師團血戰數個晝夜不退。
蔣介石不由得仰天長嘆:中原大戰好不容易平定了國內最大的三個反對派,總算能騰出手來對付勢力日益強大的中共。原以為中共只是一幫「土匪」,大軍一到必定灰飛煙滅,可沒想到,連續三次「圍剿」無一成功。就在準備第四次「圍剿」時,卻發生了「九·一八」,後來又是「一·二八」。現在第四次「圍剿」剛開了一個好頭,福建又反了。中原大戰後一度出現的良好局面立刻灰飛煙滅。老天,你怎麼就不能多給我點時間?!
雖然侍從室被歷史渲染得黑影幢幢,神秘莫測,但其本質上也就是一個黨、政、軍的最高決策機構,一個全心全意為蔣委員長搞獨裁服務的機構。簡單說來,侍從室也就是三個處、一個侍衛長室、一個參事室。
過草地之後的紅軍該何去何從呢?答案是去陝北。
硬拼顯然不是辦法,畢竟實力相差太遠。
自從有了侍從室這個如臂使指的貼心機構,蔣委員長辦起事來往往一氣呵成,效率大為提高。可就在蔣介石的「剿匪」工作做得如此順風順水之時,傳來了一個讓他抓狂的壞消息——福建反了。
話說楊永泰敏感地窺測到主公蔣委員長的心病——「剿共」不力之後,不眠不休,撓破腦袋,想出了一條驚天大計……
其二,由下而上。團結中農、貧農,加強救濟力度,想辦法提高蘇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要讓老百姓吃飽穿暖,他們管你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
日本人已不滿足於關外的土地,他們要入關!
蔣委員長自然不會把「剿匪」的希望全部放在張學良身上,他早就開始了親力親為。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可問題是,失去了根據地的紅軍該怎麼辦?答案是戰略轉移,換一個地方繼續革命。
雖然日本人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汪精衛與蔣介石一致認為,國內群雄割據,工業基礎薄弱,根本無法與日本傾力一戰,所以目前的中國還須隱忍,還須儘力把戰爭的時間往後拖,拖得越晚,越有利於中國積攢實力。在這二位眼中,積攢實力的辦法不外乎兩個。一是發展經濟和工業,增強戰爭實力;二是「剿滅」共黨,以求安內而攘外,集中全部資源抗戰。
大家一般只知道綁架蔣委員長抗日的「西安事變」,但實際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不是張學良和楊虎城,而是第十九路軍。
湘江江畔,紅軍的五個軍團被數倍於己的國軍包圍,打響了共產黨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鬥……此戰過後,湘江血染,江面到處都是浮屍。紅軍出發時的八萬六千人,只剩下約三萬人。
長城抗戰更加凸顯了東北軍的懦弱,海內外輿論鼎沸。全國一片罵聲中,張學良已如芒刺在背。
不過在戰爭年代,軍人大過天,蔣介石說了要辦,就是要辦。在楊永泰的攛掇下,蔣介石把十多個省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用人權和行政權都劃到了楊永泰名下。就這樣,楊永泰和他的政學系從中撈了很多好處,但同時也得罪了強大的CC系、行政院和立法院。
決戰就在湘江!
楊永泰民國第一謀士的名頭不是白叫的,他踩在清朝皇帝們的肩膀上,對軍機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創新,「生產」出了終極解決方案——傳說中的侍從室。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可惜,等他雄起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威信。日本人拿下東北,張學良連個抵抗的姿態都沒有。政治智慧很低的張學良不明https://read.99csw.com白——即使打不過日本人,抵抗的姿態還是要做的,要不然手下的小嘍啰們也會說老大太窩囊了,長此以往威信就沒了。果然,張學良誓死保衛熱河的豪言猶在耳畔,部將湯玉麟卻已經棄城而逃,張學良淪落為國人口中十足的笑柄。
打完張國燾,時間來到了1933年,蔣委員長決定趁熱打鐵,他要親自指揮第四次「剿共」,「圍剿」中央蘇區。
1932年年中,蔣介石來到武漢,組織「鄂豫皖三省剿匪總部」,親自「圍剿」張國燾領導的鄂豫皖蘇區及紅四方面軍。
因此對於紅軍而言,生死繫於湘江一線,線的東邊是死,西邊是生,也是海闊天空!
在武漢,蔣介石收到了一份不錯的禮物——一條事關「剿共」的錦囊妙計。這條妙計寫在一篇被後世稱作《政治「剿共」萬言書》的文章里,文章的作者是其首席謀士楊永泰。
於是國軍這次採取的戰略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攻陷一處,成功后不急於繼續用兵,而是深溝高壘嚴密駐防,打下一個地方就要穩固一個地方,然後再往下推進。這麼下去,根本不需要全境佔領,只要佔到一半,蘇區定會大亂,無以為繼。畢竟蘇區地狹人少,沒有後方,根本打不起這樣的消耗戰。
其四,實行「保甲制度」。雖然咱們民國受西方以「個人」為社會組織單位的政治觀念的影響,廢掉了這個從北宋王安石開始就一直在使用的制度,但咱們可以在「剿匪區」恢復它。譬如十戶為甲,十甲為保,有為「匪」通「匪」縱「匪」情事者,聯保各戶,實行連坐。一家出了共產黨,或是跟共產黨有關,保甲內的其他幾家,全都跟著吃「掛落」!
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逃往香港。不過,這四位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繼續為革命發光發熱,他們建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即今天咱們共和國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民革」)參政議政。這四位熱血男兒,1949年後全部在共和國政府中就職。他們之中最有性格的要數陳銘樞,「文革」期間他居然批評毛澤東「搞個人崇拜」、「搞大躍進」,縱然被打成右派也不屈服,不失真性情。後來他聽到共和國核試驗成功的消息,興奮異常,一下子心臟病發,去世了。
楊永泰偷偷看了看蔣介石的臉色,發現蔣介石沒有任何不快。於是他接著說:咱們前三次「剿共」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把紅軍看成是與北洋軍閥一樣的軍隊。實際上紅軍絕非烏合之眾,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撫、不感恩、不懼威的真正黨軍,它與軍閥部隊的最大不同是實行了政治治軍,兵民一體,上下同心。因此必須採取新的策略才能「剿滅」,紅軍既然靠政治起家,我們也就來個政治「剿匪」,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這個結果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國軍方面堅持既定的持久消耗戰略是正確的,用最笨的方法有時能得到最穩妥的勝利;二是紅軍確實能打,面對五倍於己、裝備佔優的敵人堅持一年,不是隨便哪支部隊都能做到的。

蔣介石的新突破

毛澤東佇立江畔,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詠頌過的「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湘江?
時間來到1933年,東北軍已經全部撤到關內。
最後,陝北紅軍實際也在被國軍「圍剿」,只不過「圍剿」他們的主力是那支已失去了血性的東北軍。東北軍幾乎一槍沒放便灰溜溜地逃到關內,承受舉國上下的責罵和鄙視不說,自己良心上也過不去,因此對於「圍剿」紅軍的興趣並不濃厚。
1935年11月初,陝西省甘泉縣,毛澤東率領殘部約七千人與陝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此結束。
通過這幾種手段,漸使蘇區老百姓日益脫離共產黨,不為共產黨所左右。
至於后兩條策略,明顯脫胎于楊永泰的政治戰術,對於瓦解紅色政權、打擊紅軍士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對於老百姓來講,「二五減租」政策減個百分之二十五雖然不如不繳,但總算有甜頭,總比今天分了地read.99csw.com主的地,種完了,等紅軍一走國軍一來再讓地主搶回去划算,更何況還有其他經濟補助。
經此一戰,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高參和多面手蕭振瀛,及重要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馮治安等名揚天下。
一、前三次「圍剿」,中央軍精銳沒有出動,他也沒有親自指揮,敗仗主要是地方軍閥打的,不算他失敗。

楊永泰獻「剿匪」大計

但與此同時,馮玉祥的形象卻光輝高大了起來。
其實,紅軍的想法正中蔣委員長的下懷,稍有區別的是,他更喜歡把紅軍逼向兩廣和福建,而不是貴州和四川。因為兩廣和福建靠海,有利於將紅軍逼向死角,像南昌起義之後,賀龍和葉挺的部隊就是這樣在廣東潮汕遭到失敗的。
實際上,在歐洲經歷了法西斯的洗禮后,張學良已經在思想認識上,與老大蔣介石取得了高度一致:抗日,但「攘外必須安內」。他在和紅軍開戰之前,如此對參与「剿共」的東北軍做思想動員:在將可能「亡國滅種」的中國,其先決問題是「安內」,能安內,才能產生一個健全政府,有了健全統一政府,才能攘外,才能談到收復失地。而安內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消滅赤匪(畢萬聞《張學良文集》)……
首先,陝北比較窮,越窮的地方群眾基礎越好,容易展開工作。
在長城抗戰失敗后,汪精衛與蔣介石出於上述考慮,和日本人簽訂了《塘沽協定》,規定平津華北為非軍事區,准許日軍在該地區視察,等於默認了偽滿洲國和日本佔領熱河的合法性,也喪失了部分華北主權。
回國后的張學良,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如果熱河不丟的話,那麼張學良說話還會有些分量。畢竟熱河是華北的門戶,光看這一點,蔣老大還會給他些面子。結果熱河還是在東北軍手中丟了,到了這份上,他手下軍隊怎麼養,就要全看蔣介石的臉色。
為此番「剿共」立下汗馬功勞的楊永泰,受到了蔣介石的獎勵。這份獎勵跟楊永泰的一項建議有關。
於是在希特勒組閣的同日,即1933年1月30日,他再次來到南昌行營。
於是,中國軍隊在長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與日軍進行了持續兩個月的激烈戰鬥,史稱「長城抗戰」。
這時蔣介石發話了:兄弟,你不行啊,還是讓何應欽來接替你處理華北事務吧!張學良只能說好。何應欽上來之後就是兩手準備:一手抗戰,一手談和。用他的話講,這叫以打促和。
第三,在蘇區實行減租減息,史稱「二五減租」。也就是允許地主出租土地讓農民耕種,但租金要在原來基礎上降低百分之二十五。蔣介石還組織了農村合作社,遣醫送葯,實施救濟……總之,以共產黨為師,轉化民眾心理。
蔣介石親自指揮第五次「圍剿」,光進攻江西中央蘇區的軍隊就有五十萬,還不算空軍支援,可說是志在必得。可江西蘇區中央紅軍有多少人?加上扛著梭鏢、拿著大刀鋤頭的地方武裝,總共才十多萬人。
但馮玉祥的單幹行為有違南京國民政府的「隱忍」政策,因此這支部隊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支持,沒有堅持多久便散夥了。這支抗日部隊的核心將領里有一個叫吉鴻昌的人,沒錯,就是中原大戰中「詐降」蔣介石的那個吉鴻昌。不過吉鴻昌沒有死於日本人之手,而是被南京政府處死,就因為吉鴻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汪、蔣二人不能容忍的。
張國燾顯然想不到蔣介石的水平提高得這麼快。在蔣介石的政治、軍事雙重進攻之下,他手忙腳亂,連失陣地,向西退到了川陝邊界。
前兩條是軍事上的,讓紅軍無法再使用「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策略。換句話說,迫使紅軍失去了局部優勢,只能選擇硬拼。
與其把資源浪費在「剿匪」打內戰上,還不如自己組團抗日!
侍三處負責人事考核,管理全國的幹部考察和任命。
侍衛長室負責保衛蔣家安全,相當於「皇家衛隊」。
長城抗戰之後,「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逐漸成為國人的共識,這就是「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由來,而先前大部分國人都認為日本人的野心僅止於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