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殺出個黎明 第十章 我們贏了

殺出個黎明

第十章 我們贏了

拿下洛陽之後,日軍面前有兩個選擇。
衡陽戰役之後,日軍由於傷亡慘重,足足休整了一個多月才向「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後一站——廣西發起進攻。
日軍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打通平漢鐵路,會戰發生在河南,史稱「豫中會戰」。
總之,日軍不敢冒險,以免影響「打通陸上交通線」的計劃。
一是萬世罵名。
接下來的幾天,蔣介石輾轉反側,深夜難眠,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儘管他十分清楚這個決定有可能會讓中國失去美援,讓中國重新陷入孤軍奮戰的絕境!
以上句式重複三遍。
兩天後,蘇聯對日宣戰。
一是人海戰術。你不是靠人數優勢烤我嗎?我人比你還多,看你怎麼烤!
第二個決定是關於如何結束亞洲的戰爭,如何收拾日本。兩個如何歸納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如何——如何解決中國大陸上的日軍。
不止中國,從亞洲到歐洲,全世界都在為戰勝法西斯而歡呼,無數男男女女走上街頭,相擁而泣。據說,這一天是人類歷史上接吻最多的一天。
因為涉及戰勝國中國的利益,所以協議簽訂了卻秘而不宣,史稱「雅爾塔密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靠廣西現有的資源硬抗了。
1944年9月18日,史迪威十分興奮地向蔣介石轉交了羅斯福發來的指令:立即授史迪威以全權指揮所有中國之軍隊。
日本要想救出被困的五十萬軍隊,就必須在中國的土地上打通一條陸上交通線,也就是連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這樣才能讓東南亞的日軍與中國大陸的日軍結成一體,即便沒有海上交通,一樣可以通過陸路補給後勤。
喜好武功——武功學沒學到家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敢於動手,而且該出手時就出手。
此役,胡璉成功複製了陸遜當年創造的奇迹。他率手下第十一師以少勝多,守住了入川咽喉,逼得日軍功虧一簣。此謂「石牌保衛戰」。
而且,日本還必須摧毀美國在中國的空軍基地。此刻從中國起飛的美國飛機已經可以攻擊日本本土。這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會嚴重動搖日本人的作戰意志。
歷史跨入了1944年。
時間已經進入了8月,正值三伏盛夏,不要說打仗,就是站在太陽下面暴晒幾個小時,恐怕都少有人能堅持得住,可方先覺他們已經在戰火與驕陽中煎熬了四十天。不得休息,人困馬乏;沒有補給,彈藥稀缺。傷亡已高達一萬餘人,幾無可戰之兵。
就性格而言,方先覺跟他的親家張靈甫(方先覺的女兒嫁給了張靈甫的兒子)很相似,都很狂傲。以至於兩人的結局也很相似,張靈甫後來戰死孟良崮時,援軍也是遲遲不到。
一千七百年後,石牌的守將換成了同是後起之秀的胡璉。
這一天,後來擊退日軍收復常德的悍將張靈甫和方先覺(請注意此人)還在救援常德的路上左突右殺。
這一天,黃埔六期生、第十預備師中將師長孫明瑾壯烈殉國。
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會戰中,儘管河南戰場有不少國軍做了堅決抵抗,比如洛陽保衛戰、許昌保衛戰都打得很慘烈,三十六集團軍上將司令——川軍將領李家珏也在戰鬥中壯烈殉國,但阿湯哥還是沒能頂住日軍的進攻,被岡村寧次打得丟盔棄甲。好在關鍵時刻阿湯哥指揮得當,率大軍逃脫。雖說狼狽了些,但總算保存了實力。
那個曾經哼唱著「引刀成一快」的少年勇士,在很多年以後,留給後人的大約只有三樣東西。
蔣介石在東北問題上完全不讓步,而且要求蘇聯今後不再支持中共,不再支持新疆的盛世才作亂(《蔣介石至宋子文密電》)。蔣介石的言下之意,是「維持外蒙古現狀」一事可以讓步。針對蔣介石的要求,斯大林也亮出了底線:旅順不用租借名義,但要將外蒙古「維持現狀」解釋為完全獨立(鄭會欣《「忍氣吞聲,負重致遠」:從蔣介石日記看他對雅爾塔協議的態度》)——蔣介石你答應不答應?不答應我就不出兵。
對於選擇一,日軍跌倒在湖北四川邊境很多次了,不敢再行冒險。
雖說大部分援軍都不給力,但也有一路援軍真心營救方先覺。
蔣介石動用了所有可以動用的力量去探聽消息。到4月,也就是雅爾塔會議后兩個月,蔣介石雖未得到正式通報,但在美國人的有意放風之下,他已經逐漸了解到了此次會議的內容。已經58歲的蔣委員長,再度打開了小日記本,記下了自己的憤懣心情——「國勢之危已極,不知何日有濟」,「我國弱不能自立自強,絕不能生存於今後之世界」,「抗倭戰爭之理想,恐成夢幻矣」。

豫中會戰

如此看來,日本與七年之前的驕狂相比,現在已近山窮水盡。
說到繆斌和陳公博的下場,順便交代一下他們的帶頭大哥汪精衛的下場。
二是傷感: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非常穩妥的戰略——仗已經打到這個地步,根本沒必要再去冒險。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既然有強大的盟友兄弟們,那就等人湊齊了再打。以多勝少,以強凌弱,多麼安全!況且蔣介石也給自己留了一手——別拼光了,以免讓中共坐收漁利。
1945年5月,蘇聯在歐洲戰場解決了德國人。
蔣介石正在為黨國即將痛失一員悍將而悲傷萬分的時候,又得到了一個令他震驚萬分的消息:方先覺率眾投降。
得到美、蘇、英的援助,是外交的勝利!
話題回到戰場上。
這時,美國正值大選。羅斯福正為爭取蟬聯下一屆總統而努力。如果在競選前夕,羅斯福與他一手扶植的四大國之一的中國決裂,無論存在多少理由,都會在美國民眾中造成消極影響,從而失去寶貴的選票。
胡璉是陝西人,黃埔四期生,用兵「狡如狐,勇如虎」,是陳誠非常倚重的屬下。

詭詐的斯大林

中國人真的勝利了嗎?當然是勝利了,中國人的目標不就是要戰勝日寇嗎?現在日寇投降了!小日本帝國投降了!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開打之前,白崇禧居然將自己的嫡系部隊三十一軍和四十六軍主力調走了。可能白崇禧認為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還是保存實力要緊吧。看到白崇禧如此厚此薄彼,廣西戰場剩下的部隊自然憤憤不平,軍心渙散。所以當戰鬥打起來之後,流血犧牲抵抗的國軍固然不少,但腳底抹油逃命的國軍更多。因此,日軍並沒有遭遇到曾在豫中會戰和長衡會戰中出現過的那種激烈而持久的抵抗。九九藏書
11月15日,黃埔軍校四期生、七十三軍第五師中將師長彭士量,戰死!
最要命的是,岡村寧次做足了充分的準備。這老小子為了讓自己最拿手的「突然襲擊」戰術更快更高更強,不但調動了大量的坦克和空軍,還做了十分周密的準備和計劃。
話又說回來,湯恩伯之所以名聲如此不堪,跟當時的大環境也有些關係。
在蔣介石看來,沒有比這更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小磯國昭的談和方案遭到了日本軍方的強烈反對。在日本軍方看來,日本還能戰鬥下去,遠沒有到認輸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蔣介石的幫助。小磯國昭因為此事辦得不太漂亮而被迫辭職,繆斌也只能狼狽地回到上海。
可能性一,日軍強力阻擊。
8月15日,日本絕望了——不知道美國人還有多少顆原子彈——終於無條件投降。
還是這一天,中美英三國正式發表《開羅宣言》。
任何組織都有帶頭大哥,更何況聯合國?英國已經不當大哥好多年,因此帶頭大哥只能由美國和蘇聯來爭著當。但當時恐怕沒人能夠意識到,這一爭竟然會那麼轟轟烈烈、那麼意味深長!
1945年2月,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這裏簽訂了一個秘密協議——《雅爾塔協議》。協議主要有兩個決定:
在東南亞戰場,日軍面對中國遠征軍的陸上攻擊和美國的海上封鎖,已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日寇本想向中國突圍,卻又在怒江受阻。
確立持久消耗的打法,是戰略的勝利!
日本人的作戰準備,周全到了幾乎難以想象的地步。他們把壓箱底的油料、武器彈藥、馬匹、運輸汽車、船艇、醫療設備、軍糧等能支持戰爭的物資全都翻出來了。連在中國戰場上從未使用過的坦克師團,包括慰安婦也全部出動。總之一句話,日本人把能拿上的全都拿上了,反正這次不拿就再也沒有機會拿了。
日本人所不知道的是,繆斌已被軍統策反了。於是繆斌把消息告訴了戴笠,戴笠又報告給蔣介石。
很講義氣——本來已經考上了上海政法大學,卻投筆從戎進了黃埔三期。好不容易進了黃埔軍校,卻又因為暴打剋扣軍糧的軍需官而被開除學籍。
辦法二,收稅。他不顧河南連年大災的現實,毫無顧忌地將沉重的軍費負擔轉嫁到了窮苦百姓身上。再加上他麾下有不少部隊軍紀散漫,經常滋擾百姓,稱他為一害恰如其分。
沒時間了!
客觀地說,阿湯哥抗日的決心還是有的,他在抗戰初期的「南口戰役」和「台兒庄戰役」中表現得還不錯,但此人的行政能力大有問題。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這種想法非常要命,差點要了他的命。
在歐洲戰場,德國的戰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蔣介石做了最壞的打算:寧可外蒙古、新疆(蘇聯扶持了一個叫盛世才的傢伙搞分裂)、東北被蘇聯強佔去,也絕不答應租借;被強佔,還可以用不承認不簽字來對抗,只要不簽字,不給予法律上的口實,就可以等子孫恢復中華。而租借那是有辱國權的鐵罪,絕對不能做這個千古罪人。
選擇一,進兵湖北,西進重慶。
日軍的指揮官是岡村寧次,手下有十五萬人;他的對手是湯恩伯,帶兵三十萬。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羅斯福出於對中國在「豫湘桂會戰」中的糟糕表現以及「史迪威事件」的不滿,於是和丘吉爾一商量:只要你蘇聯肯出兵,替我們減輕壓力,就這麼定了吧。反正損失的也不是我們的利益。
日本悄無聲息地進行了國內有史以來最痛苦的戰爭動員。
事不宜遲。
其二,直接促成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
兩天後,「滿洲國皇帝」溥儀退位,又兩天後,被捕。
杜魯門就是在和稀泥,宋子文也沒有辦法,只好回國。
這是日本成軍以來史上空前的全面出擊作戰,其動員規模甚至大大超過了明治時期的「日俄戰爭」。
1944年12月,日軍拿下廣西,為期八個月的豫湘桂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利而告終。
4月,豫湘桂會戰正式打響。
看來斯大林似乎打算犧牲中共和扶持多年的盛世才換取實際的利益。
橫山勇集中了三十六萬人馬的優勢兵力猛撲長沙,而薛岳手下的軍隊還不到三十萬。薛岳根本沒想到日軍有這麼多人,「天爐」剛拉開架勢,就被潮水般的日軍撲滅。虎將薛岳落荒而逃。
簡單說來就是外蒙古獨立,旅順、大連自由使用,只不過不叫租借了而已。
選擇二,攻打潼關進兵陝西,從北面殺入重慶。
14日,國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部長王世傑(宋子文撂挑子了,怕挨罵)和蘇聯倉促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及相關協定,如《中蘇關於長春鐵路之協定》、《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中蘇關於大連之協定》等。上述條約和協定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內容:
1944年11月,日本在中國的總代理、陳璧君的好郎君汪精衛病逝于日本,后歸葬于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結束了他充滿矛盾的一生。
杜魯門威脅日本:再不投降,就接著扔。
衡陽激戰中,日本人連芥子毒氣都用上了,而第十軍卻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英勇——輕傷不下火線;傷稍重但尚能走動的也回到前線,反正下去也只是等死;實在走不動的,遇上敵人衝過來,就拉手榴彈同歸於盡。
就這麼個被黃埔開除的學生,從軍隊底層逐漸做起,因為戰功卓著而屢獲升遷,目前已是第十軍軍長。
但這種場景並沒有出現。
失利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國家實力貧弱,政府人員行政效率低下,武器裝備落後,軍隊腐敗,地方軍閥私心作祟,決策層面出現失誤,蔣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這些原因之前大都提過,此處不再多講。
橫山勇發現攻下這座衡陽城絕非易事。蔣介石也覺得真有可能來一個成功的反包圍,當即調動了五個軍馳援衡陽。橫山勇當然不甘心讓這麼一座孤城將自己拖死,於是一面派出重兵堅決阻擊援軍,一面加派兵力抓緊攻擊衡陽。
當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英聯軍打得節節敗退,日本正準備進行本土決戰,可兵員不足是個問題。東南亞、太平洋上的海軍撤不回來,中國大陸的陸軍又不能撤。因此,當時的日本首相小磯國昭有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想法:跟中國談和。如果能和平體面地解決中國問題,把駐紮于中國的近兩百萬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撤回日本,就可https://read.99csw.com以有效地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
然而就是在這小小的衡陽,橫山勇遇到了他這輩子最強大的對手——方先覺。
方先覺及其麾下第十軍的英勇表現,震驚了中日雙方統帥。
擊敗薛岳讓橫山勇信心爆棚:長沙已在我腳下,小小的衡陽更不在話下!
一是中共中央指示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立即布置動員一切力量,向敵、偽進行廣泛的進攻,迅速擴大解放區,壯大我軍……迅速佔領所有被我包圍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規部隊佔領大城及要道,以游擊隊民兵佔小城……不怕爆發內戰,而要以勝利的內戰來制止內戰和消滅內戰。
10月19日,羅斯福同意將史迪威召回,由魏德邁繼任。
二、旅順為共享海軍基地三十年,大連為自由港。
至於中國大陸戰場,面對堅守不出、大擺鐵桶烏龜陣、鐵了心要耗時間的中國軍隊,日軍干著急卻無處下手。
一、把日本名下的庫頁島、千島群島「還」給我。
儘管日本攻佔了美國空軍在西南的部分基地,但美國空軍轉換基地繼續轟炸。正如陳納德先生的名言所說:這一切並沒有阻礙十四航空隊一天的出擊,或減少我們進擊的強度。
總而言之,豫湘桂會戰於國民政府的硬實力無大損。只是此戰輸得有些窩囊,讓中國在盟友面前很沒面子。
解放后,她仍然脫不了漢奸罪名,繼續被關押。
相比于盟軍的表現,中國國內戰場的拙劣表現,據說把斯大林、丘吉爾和羅斯福的鼻子都氣歪了。
總結眾多史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史迪威,再見

有心算無心,用獅子搏兔的打法去攻擊心理準備不足、實力也處於絕對下風的對手,結果不難預料。
杜魯門說:當務之急是讓蘇聯儘快參加對日作戰,縮短戰爭時間,從而挽救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生命。而且這是羅斯福總統生前辦的事,我也不好辦哪……
幾天之內,蘇聯紅軍如摧枯拉朽一般,將精銳師團早已耗盡(大都為新組建的新兵師團)、士氣低迷、今非昔比的日本關東軍斬于馬下——蘇聯紅軍以約四萬傷亡的代價,斃傷日軍八萬余(日本人認為只有四萬),俘虜日軍約六十萬,報了四十年前「日俄戰爭」敗於日本的大仇!
8月9日,一百五十余萬蘇聯紅軍殺入中國東北。
小磯國昭急於向中國求和,於是讓繆斌找蔣介石談一談。
9月2日,盟國正式受降這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記下了如下語句——「舊恥雖雪,而新恥又染……今後之雪恥,乃雪新恥也」。從「濟南慘案」,到「九·一八事變」,再到蘇聯覬覦中國的領土,老蔣的恥真是永無盡頭……
美國人史迪威走了,但蘇聯人斯大林來了。
血戰衡陽的第四十七天,1944年8月7日上午,蔣介石收到了方先覺發給他的最後一封電報:敵人今晨已由北門衝進來,城內已無可用之彈藥及可增之兵,危急萬分。生等只有一死為國;以報作育之至恩,來生再見。方先覺、容有略、葛先才、鐃少偉、孫鳴玉同叩。
這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賭博,這次賭博徹底掏空了日本最後的戰爭潛力。
金秋的9月,義大利眼見形勢不妙,遂見風使舵,把自己的領袖墨索里尼給抓了,率先無條件投降。
但有一點要注意:斯大林並沒有在條款中註明曾經承諾過的「不支持中共,不支持盛世才分裂新疆」!因為斯大林明白,一旦他的軍隊踏上中國領土,蔣介石就再沒有迴旋餘地。正所謂實力之水一到,霸權之渠即成。
原本羅斯福和丘吉爾是不想帶蔣介石玩的,但宋美齡的外交運作起了效果,此二人覺得「有必要」跟蔣介石直接面對面地交流,這才有了後來開羅會議的「三巨頭」——中、美、英。中國鹹魚翻身,確立了四大強國之一的地位——美、蘇、英、中。法國被踢出了局,這在意料之中,畢竟一個開戰不久就投降德國的國家哪有什麼資格和價值。當然,開羅會議是1943年年底的事情了。

繆斌事件

長衡會戰

同一天,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扔了一顆原子彈。
個性倔強、自尊心極強的蔣介石,再度在小日記本上記錄下了他此刻的真實心情——實為余平生最大的恥辱也!
其二,援軍遲遲不至,導致方先覺憤恨乃至絕望。
史迪威在羅斯福面前告了蔣介石一黑狀,大意是說:豫湘桂會戰打得這麼差,都賴蔣介石沒有能力、瞎指揮,還不如把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我,由我來領導國民政府和共產黨抗日,我會做得比蔣介石好!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民族的自強與自立是無數英烈用自由與生命換來的,中國人享受勝利當之無愧,沒有理由自怨自艾!日本投降與退出中國領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中國人有理由驕傲自豪!
方先覺,1905年出生於安徽宿州。他老爸學歷不錯,是個秀才,其為人也不錯,人稱「方大善人」。
三、長春鐵路在資產各佔一半的基礎上由中蘇共同經營與管理,而經常管理權歸蘇方所有,期限三十年。
總之,日本人的境況變得前所未有的惡劣。
可能性三,方先覺的人際關係不好,與上司薛岳的關係尤其不好。方先覺本事大,脾氣也大,非常狂傲,平時也不怎麼給直接領導薛岳面子,因此薛岳很不喜歡這個不怎麼聽話的屬下。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導致薛岳沒用全力救援方先覺。
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可以理解方先覺的投降,但不能接受。方先覺確實已經盡到了一個軍人的本分,他做了他所能做出的努力,他取得了抗戰以來少有的輝煌戰果。我們可以認為方先覺是一個有才華的軍人,是一個有大功的軍人,卻絕不應該認為他是一個英雄的軍人!因為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我們更需要的是視死如歸的決心與精神!
於是,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大部分人——包括下面即將再度出場的湯恩伯、薛岳和白崇禧,都感覺到「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普遍出現了「等勝利」的思想,完全沒有意識到日本這個把內褲都押上了的賭徒正在上演最後的瘋狂。
廣西戰場的中國軍隊,主要是新桂系的軍隊和一些地方雜牌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士兵素質,在日軍面前自是居於劣勢。有鑒於此,蔣介石想了一個辦法——讓史迪威帶領遠征軍從日軍背後發起進攻策應一下國內戰場,如果史read•99csw.com迪威不同意出兵,送些裝備也行。但這些提議都被一心反攻緬甸的史迪威拒絕。
在冬天即將過去的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蘇聯紅軍艱苦卓絕的人海戰術獲勝而告終。
一支部隊如果腐敗滋生,且沒有軍紀約束,那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戰鬥力?何況湯恩伯手下的這支部隊多是新兵,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沒和日軍打過一場硬仗。沒打過硬仗,戰鬥力自然沒有保障。
抗戰勝利后,駐日美軍在清理日本內閣檔案的過程中,發現了繆斌事件的文本。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十分驚怒,當即向蔣介石提出質問,蔣介石矢口否認。蔣介石當然不會承認,因為同盟國約定各成員國不得與日本單獨講和。為了掩蓋事實真相,蔣介石只好舍卒保帥,將繆斌處決。繆斌就此成為第一個在抗戰勝利后被處決的漢奸,比陳公博伏法還早了十三天。
故事的結束依舊是轟轟烈烈,只不過與喧囂交錯的是國人落寞悲壯的身影,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日本轟然倒塌,卻無力參与最後一擊。
顯然選票是更重要的東西,這個選擇題並不難做。
日本人上躥下跳搞賭博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進展得十分順利,歐洲盟軍也開始大規模反攻。
當然了,這三位不認可中國的付出與努力也可以理解,畢竟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
也許有人認為蔣介石不放棄軍權是為了一己私利。但軍隊是國家主權強有力的保證,在事關國家主權與生存的軍隊指揮權問題上,完全應該對外國人說「不」!

臨死前的一擊

基於對小日本即將投降的預判,共產黨在接下來的兩天里做了兩件事情。
玩心計也是需要有實力做靠山的,這時候的國民政府和共產黨綁一塊兒也鬥不過斯大林。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依靠屢敗屢戰的勇氣、長達八年的堅持,付出高昂代價換來的。正因為中國人素來弱小,正因為中國人素來不團結,才使得抗戰最後的勝利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因此,蔣介石的應對策略很簡單、很穩妥,就是四個字——固守待援。也就是說,牢牢守住通往重慶的幾條路,保住首都和中央政府。然後一方面靜待精銳的遠征軍肅清東南亞日軍,掃除後顧之憂;另一方面等蘇美從歐洲戰場抽身,介入對日作戰。
三、「租借」中國的旅順、大連港口和中東鐵路(這一「租借」恐怕就不會還了)。
在三巨頭看來,德國快完蛋了,小日本的完蛋也就是時間問題,而戰後的世界、國際秩序是需要有人來主導的,所以三巨頭決定成立聯合國。其中,美、蘇、英、中、法是常任理事國,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又稱五大國。但實際上,中、法和另外三國並不在平等的位置上。法國剛開打六個星期就投降了,能撿個常任理事國的名號就躲在一邊偷著樂吧。而中國這次能夠躋身五大國之列,則可以認為這是盟國對中國千百萬英勇犧牲的將士、普通國民表達敬意的方式。中國積貧積弱、中國一盤散沙、中國長於內鬥,但在外侮面前,中國用打不死輸不怕的堅韌表現贏得了尊重。
就在蔣介石和斯大林討價還價的時候,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扔下了四噸重的「小男孩」——一顆原子彈,一下子一座城市就沒了。

我們贏了

可能性二,方先覺是中央軍,而中央軍與地方軍(部分援軍)不團結,各打小算盤。
11月20日,川軍第一五○師中將師長許國璋,戰死!
日軍第二階段的目的是拿下長沙和衡陽,為接下來佔領桂林、徹底打通粵漢和湘桂鐵路做好準備。這場會戰發生在湖南長沙、衡陽兩個地方,因此又叫「長衡會戰」。
又有人說了,中國不算獲勝,畢竟還跟蘇聯簽訂了如此屈辱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當天,蔣介石說:正義終必戰勝強權!我們勝利了!狂歡吧,全國即日起放假三天!
八年全面抗戰的故事結束了。
其一,說服羅斯福增加對華援助。

汪精衛死

汪精衛沒來得及接受審判就輕鬆地走了,可他的老朋友蔣介石的日子卻越來越難過。
在史迪威的想象中,「花生米」作為一個失敗者,此刻臉應該紅得像豬肝一樣,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怒不可遏地沖自己發泄,然後自己以勝利者的姿態再趕上去踩兩腳。
蔣介石對雅爾塔會議的結果非常上心。他判定幾大國肯定會聯手對日開戰,但同時他也擔心:幾個大國沒帶自己玩,會不會合起伙來欺負中國?
西方盟國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不滿意,讓一直盯著蔣介石犯錯的史迪威逮到了機會。
但這隻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
羅斯福在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做了一道選擇題。
斯大林也震驚了:這原子彈太厲害了,只要再繼續扔幾顆,日本必將投降。到那時我就沒機會出兵了,沒有機會出兵就沒有便宜可占!
其一,方先覺講義氣,不願放棄傷兵突圍。如果突圍,則日軍必定會用屠殺來報復那些不得不留下來的、給日軍造成嚴重傷亡的第十軍將士。許多人據此認為,方先覺是假投降,是為了保全將士的性命。畢竟方先覺並沒有真的替日本人做事,並在戴笠的軍統幫助下逃回了重慶,甚至還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賞——一枚青天白日勳章。
方先覺投降的第二天——8月8日,他的朋友——已經因功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的張靈甫,率領部下經半月苦戰,以傷亡四成的代價收復雞窩山,打開了通往衡陽的大門。
一敗再敗,卻頑強抗爭,戰無可戰,卻絕不言降,是極高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拼搏精神的勝利!

「雅爾塔密約」

入夏的5月,即駐印遠征軍蓄勢待發反攻緬甸前夕,日軍似乎是聞到了什麼危險氣息,遂搶先下手,向駐紮于湖北西部的國軍發起進攻,意圖攻入重慶滅亡國民政府,史稱「鄂西會戰」。而湖北宜昌境內的石牌要塞,這個從鄂西通往重慶的咽喉所在,正是日軍攻擊的重點。
為了養活自己手下的軍隊,阿湯哥用了兩個辦法。
這一天,守衛常德城的八千將士已所剩無幾。
5月9日,德國正式投降。
讓蔣介石產生這種靈感的是一個叫繆斌的傢伙,也就是那個北伐時和王柏齡一起逃跑的小子。這小子1937年主動投靠了日本,是一個比汪精衛資格還老的漢奸。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全線潰敗。
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九-九-藏-書、第十天,十天了,援軍還是沒有到。
自花園口決堤后,河南人民就陷入了極端困苦之中,水災過後是蝗災,蝗災過後是旱災,可當地人卻認為河南不是有三害而是有四害:水、旱、蝗、湯,這個湯就是湯恩伯。
仔細想來,不外乎日軍「強盜氣短」,心有餘而力不足矣。
1943年12月1日。
此時美軍還在東南亞、太平洋島嶼上與日軍打仗,損失也很大。更何況,跟中國接壤的蘇聯跨境助戰與美國空運或海運士兵來中國參加對日作戰相比,成本要低廉許多。但斯大林說:我可以答應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的戰爭,但是有三個條件。
11月22日,黃埔一期生、常德城守將、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率八千將士,開始了拖住三萬日軍十六晝夜,不到百人生還,余者皆戰死的英勇歷程!
入冬的11月,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反攻緬甸,「圍魏救趙」的「常德會戰」也打響了。從最開始的外圍戰,到後來的城郊作戰,再到最終的常德守城戰,中國軍隊寸土必爭,視死如歸,戰事極為悲壯慘烈。
二、外蒙古要維持現狀(外蒙古的現狀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國」)。
塵埃散盡,美蘇兩強站在了中國人的面前,他們伸出援手,將中國人從日寇的鐵蹄下拉了起來,在兩大巨人的陰影下,中國人終於得以俯視日本這個昔日的對手。
如果方先覺再咬咬牙,多挺一天時間,他也許就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可惜歷史的市場上不流行假如。
二是繞道奇襲。你不是步步退後、節節抵抗嗎?我就先攻取長沙兩翼的據點,佔住兩側,再從正面進攻長沙,三面合圍,讓你退無可退。
最為關鍵的是,方先覺他們並不能確定兄弟部隊是否會真心來救自己,也不知道兄弟部隊是否有能力救出自己,絕望的感覺是令人窒息的。
……
有史料反映,宋慶齡曾看在過去與汪氏夫婦相熟的份上,向毛澤東進言,勸說釋放她。毛澤東表示同意,但前提條件是讓陳璧君登報發表悔過書,進行自我批判,揭發汪精衛和她本人的漢奸賣國行為。陳璧君「冥頑不化」,寧可繼續坐牢。直到1959年病死,陳璧君沒寫一個字揭批自己深愛了一世的汪精衛。如果不談民族大義,汪精衛、陳璧君這對「神鵰俠侶」的愛情毫無疑問是完美的。
橫山勇就此不可一世,挾橫掃長沙之威進逼衡陽。衡陽是連接東南與西南的戰略要地,集航空、水運、鐵路、公路網路於一身,戰略價值其實要高於長沙。
抗戰勝利后,陳璧君一直被蔣介石關押于蘇州監獄。
一千七百年前,三國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就是在這裏爆發。吳國的後起之秀陸遜,以少勝多,一舉大敗老前輩劉備。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美國地面部隊直接加入中國戰場與日軍作戰?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日軍發動進攻?英國人自顧不暇,就不用考慮了。
蔣介石開始猶豫了,外蒙古從北洋政府那會兒就已經在事實上獨立了,用它來交換實際的利益也未嘗不可,但是怎樣才能在名聲上好聽點?最後他的參謀團隊苦思冥想出來一個名目——戰後投票公決外蒙古前途,也就是由外蒙古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話說得好聽,實際上蔣介石他們都明白——只要同意全民公決,就等於同意了外蒙古獨立,因為外蒙古的政權實際是由蘇聯把持的。
日本人還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了大量精銳,加上從國內勉強徵召的十幾萬人,湊齊了五十萬人馬。等新徵召的部隊開赴中國后,日本國內的男丁除了十六往下的就是六十往上的,基本上都是蹣跚學步的孩子和走不動路的大爺。
蔣介石正為蘇聯出兵一事發愁,於是靈機一動,同意讓繆斌擔任中日兩國政府的使者,兩國秘密談和。如果日本主動撤兵,中國不僅收復了國土,還能避免蘇聯落井下石。
蔣介石告知羅斯福:中國主權與尊嚴和個人人格不能損失和侮辱。國家與個人均不能在接受強制命令下合作,否則,任何犧牲均在所不恤。並要求羅斯福立即召回史迪威。
國軍吃了敗仗,日軍也沒有達成戰略目標。
10月21日,史迪威返美。
第一個決定大家都熟悉,就是成立聯合國。
……
1942年年底,宋美齡趁機跑了一趟美國,此行最大的收穫有二:
該地區的國軍最高司令長官薛岳,此前已經三次擊退日軍,難免有些驕傲大意,以為自己的「天爐戰術」已經修鍊得出神入化,拿下小日本只是時間問題。但他沒有想到,世上從來沒有不敗的戰術。這次的日軍大將橫山勇通過廢寢忘食、挖空心思地深入調研,早就找到了對付「天爐戰術」的招數:
辦法一,搞貿易。說是搞貿易,其實就是做「倒爺」。倒買倒賣商品,賺取差價。錢是賺到了不少,但也腐化了不少軍官。
同一天,毛澤東發表題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文章,預測小日本就要玩完了,號召大家痛打落水狗。
對於選擇二,「西北王」胡宗南在陝西一帶陳兵數十萬,而且這一帶還是中共中央總部延安所在地。雖說胡宗南布重兵於此,除了拱衛重慶,也是為了封鎖延安,但在一致抗日的大原則下,日軍如果將此處作為突破口,將會受到胡宗南部中央軍和敵後數十萬八路軍的前後夾擊,在戰略上極為冒險。
橫山勇的計劃是三天拿下衡陽,而蔣介石給方先覺的命令是:堅守十天,援軍必至。
這麼說來,方先覺也算出身書香門第,理應把祖師爺孔子作為偶像,可他崇拜的偶像卻是關羽,落實到性格上就是:
常年的戰亂和天災人禍,使民眾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政府部門只在意收稅,很少幫助民眾。這就使得民眾在最需要政府幫助時,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而國家遭到外敵侵略時,政府又要求民眾擔負起對國家的義務,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命。因此不少地方政府與當地民眾之間的關係都不怎麼和諧。
到1944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對華援助物資上升到了每月近五萬噸。
故事的開始,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對壘鋼鐵洪流,慘敗,但是他們不退縮,不投降,悲壯激烈。
雖說方先覺手下有三個師,但實際人數不到一萬八,根本不滿員,而圍攻衡陽的日軍光是主攻部隊就有四五萬之眾。敵眾我寡,且「抗日戰神」薛岳新敗,誰還能對方先覺的第十軍抱很大的希望?
二是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向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連續發布反攻命令,並限令敵九-九-藏-書偽向中共武裝繳械投降。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耿耿於懷。兩軍對陣,只要完成預先確定的目標就可以算作勝利,就像下棋一樣,只要達到可以取勝的形勢,就是勝利了,不是把對手的棋子全部吃光才叫勝利。以此類推,領土的問題屬於局部的殘留問題,不能和大局一併而論。
在太平洋戰場,中途島之戰後,美軍太平洋艦隊死死地封鎖住了海上通道,缺乏艦船的日寇只能望洋興嘆。
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是什麼原因使已經堅持了四十七天、以傷亡約一萬六千人(犧牲人數近七千)為代價斃傷日軍六萬餘人的方先覺最終放棄抵抗而選擇打出白旗?
儘管日本打通了平漢線、湘桂線和粵漢線,又多佔了中國二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消耗——傷、亡、病合計十多萬人馬,且日軍有限的兵力還被進一步分散在了漫長的戰線上,以至於打通了交通線也守不住。一直到日本戰敗,大陸交通線也沒有全線通車。
煽情的話不用再多說。這一戰役的具體過程可參見兩部文藝作品,一是張恨水的小說《虎賁萬歲》,一是電影《喋血孤城》。
德國再也傷不起,義大利又不給力,日本也等不起了。一旦德國戰敗,盟軍就要圍攻日本,日本就會徹底完蛋。所以日本人必須趁蘇美兩強尚未從歐洲抽身之機,救出被困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一帶快被餓死的五十萬軍隊。
私底下,蔣介石還在運作一個比較偏門的自救辦法:釜底抽薪,也就是與日本單獨談和,讓蘇聯沒有出兵的理由。
正面抗戰與敵後游擊結合,是戰術的勝利!
蔣介石將希望寄托在了羅斯福身上,他想聯美抑蘇。在他的印象里,羅斯福這老頭是比較講道理的。他讓宋子文轉告羅斯福,任何將旅順和大連租借給蘇聯的做法,都將遭到中國人民的反對。
三是其寫于病榻的一首詩《自嘲》: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日本軍方拒絕投降:我們湊一湊還有幾百萬軍隊(瘋狂擴編而來,質量非常差),你們都還沒打到大日本帝國的本土,怎麼可能投降?況且這麼厲害的玩意兒你也不好製造吧。
至於援軍為何增援不力,通過探尋汗牛充棟的史料,發現了如下三個可能性:
儘管由於國民政府(準確地說,是史迪威的決定)把大量的精銳用於緬北、滇西反攻作戰,讓日軍鑽了國軍主力多不在正面戰場的空子,但國民政府同時也保存了大量國軍主力精銳,這都是將來反攻的本錢。而且由於日軍從華北抽調兵力作戰,導致華北空虛,客觀上便利了八路軍等抗日武裝未來在敵後的反攻。
基於此種情形,苟延殘喘的日本人決定以迴光返照之勢,傾盡最後的力量組織一次最大規模的會戰——豫湘桂會戰,也就是日本人早就開始醞釀的「一號作戰計劃」。
一、日本戰敗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證實其獨立的願望,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之獨立。
衡陽就在這種困境下,一天一天地堅持了下來。
可惜,話還沒帶到,羅斯福就病死了,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於是,宋子文又代表中國政府向杜魯門做了強硬表態:中國政府絕對不能同意讓蘇俄按照《雅爾塔協議》的規定,在東三省行使這樣程度的控制權!中國一旦具有充分的力量,一定要以軍事行動來解決這一爭論,在今後五百年之內隨時都可以這樣做。
所以沒有人料到,此戰居然成為中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也最悲壯慘烈的城市爭奪戰。
國民政府在東北並無一兵一卒,而斯大林說把東北「讓給共產黨」也不是說著玩玩的。蔣介石不能再等了——如果蘇聯佔據東北全境,借勢南下,和西北華北的中共武裝會合,整個北方就「赤化」了。
中日兩國在緬甸戰場鏖戰時,中國國內的情況相對平和。畢竟日本國力有限,不可能在兩個戰場同時開打。因此,從1942年到1943年上半年,國內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戰事。疲於奔命的國民政府終於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1943年,就在蔣介石為能參加開羅會議而興奮得睡不著覺時,國內國際戰場都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斯大林終於有空想一想日本人的問題了。他明白蔣介石已經知曉了「租借」一事,於是主動地伸出橄欖枝,表示願意幫助中國實現統一,承認蔣介石為中國唯一領導人。但蔣介石的態度並未因為斯大林的許諾而軟化,雙方就外蒙、東北、新疆和中共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吵。在談判的最後時刻,雙方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蔣介石平靜地接過指令,平靜地轉身離開,平靜得讓人窒息。
盛夏的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受阻。與此同時,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歐洲戰場形勢逆轉。
四十天過去了,援軍還是沒有到。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四天過去了,五天過去了,援軍沒到。
同一天,斯大林警告赴蘇談判的外交部部長宋子文:不答應條件,我就把東北讓給共產黨!
本來羅斯福是不喜歡配合史迪威搞這一套的,但是一來國軍在廣西戰場表現得過差,二來羅斯福也想在中國推廣一下他的民主和自由——扶植共產黨,抑制蔣介石,實驗一下美國式的多黨派民主政治,避免中國走向獨裁統治。因此便答應了史迪威的要求。
但是,這三位只看到了中國的失敗,可能沒有考慮過中國的困難——美、蘇、英、法與德、日、意的國力差距是正數,中日之間的國力差距是負數。而法、意、德三國,短則六個星期而亡,長則不到六年而亡,而中國已經堅持了七年多!美、蘇、英三大強國分攤強敵德國和日本的火力,而盟國主要國家當中工業實力和財力最弱的中國,則獨自拖住了日軍的主力,導致日軍投入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的兵力薄弱,這是日軍被盟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慶一旦失守,蔣介石只有退守鳥不拉屎、沒有工業、農業上也養不起軍隊的川北和藏區打游擊,那麼中國的抗戰大業將陷入絕境。可是,日軍在拿下洛陽、打通平漢鐵路之後,居然就此停住,完全沒有進入重慶的打算。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中國獲勝是因為有蘇聯紅軍參戰,有美國對日本作戰和扔原子彈。說這話的人大錯特錯了。人必先自助而後天助!若是中國人民沒有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堅持八年的勇氣與忍耐力,蘇聯和美國早已抽身遠去!
不得不說,共產黨對形勢的預判十分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