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漳洹猶覺淺 洹上問

第一章 漳洹猶覺淺

洹上問

北洋軍閥集團只是在這個首領死了之後,才分化了,而且被人分化成以籍貫劃線的「系」,即安徽籍的段祺瑞的皖系,直隸籍的馮國璋、曹錕的直系,乃至外圍的奉天(今遼寧)籍的張作霖的奉系,此三「系」相繼成為袁世凱身後的北京政權的統治勢力。

極為巧合的是,各系獨霸北京政府的時間竟和袁世凱秉政的時間完全一樣,各領風騷整四年——
朝廷無奈老袁何,只得一再加碼,委任袁為欽差大臣兼湖廣總督,節制全線所有水陸軍,即前敵總司令。袁氏這才動身南下。火車奔駛,直至孝感站才停下來。老袁的專列成了前線指揮所。11月30日,大帥到崗,似在應驗北洋軍「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一說,馮國璋軍長指揮的大軍迅即擊潰湖北叛軍(革命軍)的抵抗,第二天就殺進了漢口。
總統答言:「中日兩國親善,為我之夙望,但關於交涉事宜,應由外交部主管辦理,當交曹次長帶回外部,由外交總長與貴公使交涉。」言已即將日使《覺書》向桌上一擱,並未展閱。……
靠牆一溜全是神像,剛剛請進來的菩薩將被塞進其中的一個空當里。
本應向外交部遞交的文書,卻要當面交給駐在國總統,且敢令其「速令裁決施行」,可見日本人對我國之蔑視。
果然,批准簽約后,袁氏向各級文武長官頒發了《大總統密諭》,他晃動著過早花白的頭顱頗為動情地告誡各地屬下:

跟進去一看,除了甲骨文之外的歷代文物還真不少呢!

在「南邊的走!」「北邊的走!」的號子聲中,咂摸著這首詩,我不知這尊早被定位了的北洋時代第一石像,是否會如同那位無奈的菩薩一樣,不知什麼時候再被後人挪動位置。
這場豪雨就是南方的革命黨人于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發動的武裝反叛。
試想,在那個風雲際會、龍爭虎鬥、群雄競起的紛亂時代,一個屢屢失意于科考的落魄舉子,一個默默奉獻于軍營的下級官員,能力爭上遊,贏得時代的認可,並成為收拾江山第一人,何其不易!
(日本)現在即已撤回(第五項)。議決各條,雖有損利益,尚不是亡國條件。只望大家記住此次承認是屈于最後通牒,認為奇恥大辱,從此各盡各職,力圖自強,此後或可有為,如朱使(朱爾典)所言。若事過輒忘,不事振作,朝鮮殷鑒不遠。我固責無旁貸,諸君亦與有責也。
後來,國民黨人稱孫氏不做民國大總統是出於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與謙讓精神,而實際上,孫氏既沒有把握坐穩江山,各省代表們也不會把票都投給他。不然,他哪會犧牲自己和同志們浴血奮鬥多年爭來的勝果,而讓一個前清的備受爭議的人物去獨享?
對一條復甦了的龍來說,漳洹實在太淺了啊!
奇怪的是,最先「鬧革命」的湖北革命軍政府,竟然也把袁當成推翻清廷的第一人選。軍政府首領黎元洪甚至許諾:只要你袁大哥回到革命路線上來,未來的國家一把手就是你的啦!
那些年輕的愛新覺羅親王們先是讓袁世凱出任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哪知,這個從來不開玩笑的河南老頭兒竟然大大地幽默了一把——他給朝廷覆奏,說:我不是「步履維艱」嗎?你們怎麼忘了?而且,回豫省這兩年,毛病越來越多了!
回頭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須一笑休。
在本朝享有至尊榮譽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大人垂死時,據官場傳說,曾說過這樣的話:「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須知,那個翹著白鬍子的合肥老頭兒可不是會輕易看得上別人的。
袁氏一生,罵名累累,而最為國人所詬病的,就是他竟然批准與日本人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我一直跟著人們罵,但從未自己解讀過當時的文字。直到有一天,讀到當事人曹汝霖晚年撰寫的回憶錄后,才知道,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乾脆說吧,即「賣國賊」並非無緣無故而「賣」;而且,我還新知道一點,就是人們輩輩指責的「二十一條」並沒悉數簽訂,最喪權辱國的第五號各條,均未簽。
凡百職司,其密志之。
而南方的革命黨和立憲派說話算數,在此後的民國首任大總統選舉中,代表全國十七個省的十七位議員們,所有的票上都寫著一個名字:袁世凱。要知道,這是連孫中山也未曾享過的一致首肯——先前選舉臨時大總統時,稟性各異的各省議員們就只讓「國父」得了十六票,另一票有人https://read•99csw•com投給了黃興。
根據大總統的指示,外交部發布中日交涉之經過,詳述日本國對我之種種壓迫乃至發來最後通牒之過程,公報最後表明:
袁世凱之後,他的軍閥小兄弟們明爭暗鬥為的是權力,輪流執政憑的是武力。他們脾氣不同政見不同手段不同,但自始至終有一點他們是共同的,即他們誰也不能不高舉著袁世凱的思想旗幟。儘管他們也知道老袁晚年犯糊塗得罪了天下人,但其統御天下的思想和手段卻是繼任者們離不了的寶貴遺產。他們自愧弗如,他們一脈相承。
老袁再一次用他習慣且奏效的「拖延戰術」,欲把日本政府的強盜胃口拖小——清季洹上村復出時,他就曾密電統兵南下平叛的馮國璋:慢慢走,等等看。拖的結果就是國家避免了大規模和長時間的內戰,南北和解,清廷垮了。
洹上村沒了,只有瑟縮于洹河上的袁林孤零零地留在中原大地上,任流年慢慢剝蝕,幾近被世界遺忘。
……
其時的背景恕我再嘮叨一遍。
宦遊三十載,且年已半百,因功高震主被黜,囫圇著身子回籍,換個人來說,這結局也算不錯了。但對袁項城來說,卻極難忍受。三年前,他曾和滿臣鐵良以觀操大臣身份入住彰德府,主持中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彰德秋操。三萬三千多官兵的金戈鐵馬,連天接日的動地炮聲,令他這個新建陸軍的創建者何其驕傲!萬不料,半生公忠體國,處處小心謹慎,只因老太後過世,他竟被當政的清朝皇族少年們給廢了!
2011年5月30日重編
此前,日本已經在山東、奉天增兵,在渤海沿岸派軍艦游弋,關東宣布戒嚴,日僑準備撤退,戰爭迫在眉睫!
看中國再造共和。
思量天下無盤石,嘆息神州持缺甌。
湖北武昌的兵變爆發后,清政府知道,唯有「回籍養痾」兩年多的袁世凱方能剿滅革命黨人。而影響著中國政局的外國勢力也把眼光盯到了安陽,東交民巷裡傳出的消息更乾脆:「大多數國家的代表均表示願意看到袁氏出來掌權。」
說他有「足疾」並非毫無由來,因為袁世凱的確曾崴過腳且一直沒好利落。那是上一年他過五十大壽(古人過虛歲),因場面過大收禮太多而被御史江春霖奏了一本,慈禧太后召見他,「飽受懿訓嚴斥」,以致他謝罪出宮時,「驚惶失足,從殿階墜地,跌傷右腿」——他給正妻于夫人的家書如此寫道。
揣日本此次所提之廿一條,包羅萬象,集眾大成,勢力由東北、內蒙以至閩、浙,權利由建鐵路、開礦產以至開商埠、內地雜居。甚至第五項要求政府機關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日本僧人到內地傳教。凡此苛刻條件,思以雷霆之壓力,一鼓而使我屈服。若使隨其所欲,直可亡國。
說到袁世凱吧,就不再跟著別人一味地罵他從小壞到老、從頭壞到腳。依我之見,袁世凱該罵的,還不是他在戊戌變法時的告密(已被證實系「有罪推定」),更不是他對山東境內的義和拳運動的無情鎮壓,也不是他的妻妾成群、家資萬貫、生活腐化、兒子不肖,甚至也不是以不太光彩的手段當選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民選大總統。至於當年眾口鑠金的袁氏主謀刺殺宋教仁案,近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質疑:袁與宋案並無關係。
他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歷史罪人的是,他當上國家元首之後,因一己私慾而阻礙了中國的民主政治的發展——他用收買與武力的交叉手段扼制著襁褓中的民主制度,取消黨派,解散國會,鉗制言論,終至悍然恢復帝制,從而使近代中國的民主政治之旅一上路就崎嶇艱履,陰謀政治卻大行其道。始作俑者,罪責難逃!
南方各獨立省推舉的代行大元帥黃興,則通過在北京內閣當局長的同鄉楊度轉告老袁:
回到這洹水河邊的老袁,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朝廷賜死或謀害——在封建時代,下野的顯宦又被追殺的事例多得就像這洹河岸上的樹,他哪還有什麼韜晦之閑心?至於後來,國內形勢驟變,各方不得不將目光盯上了蝸居此地的袁世凱,正所謂天下歸心,舍袁其誰了,他才重抖精神,頻繁會客,密設的電報房也越來越熱地滴答著他的不滿和計謀。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只有汩汩河水在為他嘆息。沒人給他回答。
皖系:1916年6月~1920年7月。
持危扶顛,端資群策。我國官吏,積習太深!不肖者竟敢假公濟私,庸謹者亦多玩物喪志。敵國外患,漠不動心。文恬武嬉,幾成風氣;因循敷衍,病在不仁;發墨針肓,期有起色。所望凡百職司,日以「亡國滅種」四字懸諸心目,激發天良,屏除私見,各盡職守,協辦程功。同官為僚,交相勖勉,苟利於國,死生以之。https://read.99csw.com
武昌首義,南方各省響應,一時間,風雨飄搖。駐防各地的滿清的八旗、綠營兵勇們早已毫無戰鬥力,而精銳的北洋軍卻全掌握在袁的舊部手裡。氣數將盡的滿清朝廷迫不得已,只得厚著老臉請出被轟回老家的袁世凱。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
現在,人家二十七歲的攝政王就拿他的這個無關緊要的毛病「說事兒」了。不是朝廷不用你,是你連路都走不成了,才讓你回家「歇菜」吧——官場上的文字遊戲玩兒得真讓人哭笑不得!

抬頭看檐下,才知這排廊房是「安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掩卷沉思,我忽然想到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即最應該對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袁世凱,哪有什麼賣國之動機?若要親日賣國,早在山高皇帝遠的駐朝時期即可大賣特賣,何苦等成為一國之主后再倒手?他死前寫下的最後一紙,竟是自題的一副耐人尋味的輓聯:
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將該校改稱河南省第二高級中學。抗戰初期,有人趁兵荒馬亂之際哄搶了洹上村。日本人佔領安陽后,在附近建機場,又伐掉了袁林的不少大樹,拆除了袁家的不少建築材料。抗戰結束后,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數百萬軍隊展開了人類史上規模空前的內戰,河南安陽一帶乃「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的必爭之地,戰火無情,最終把這個中西合璧的豪華建築群炸成一地殘磚碎瓦。
袁氏:1912年4月~1916年6月。
照片下面有袁的題詩二首:
不過,有道是「翻案不得人心」,故老袁再發牢騷也沒用,他和他的部下曹汝霖等參与過談判的外交官們還是永世不得翻身的「賣國賊」。沒人願意聽他們的嘮叨,沾在他們花白鬍子上的那幾滴可憐的老淚早就讓世人的唾沫給淹沒了。
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曾回憶,當時,大總統咬牙切齒地說:終有一天我們翻身,會將此書公開發行!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易經》語,古意為帝王經常思危憂國)。惟知亡,庶可不亡!
然而,從來弱國無外交。這一次,袁氏的拖延戰術不靈了——5月7日下午,日方突然向我政府提交了最後通牒,要中方必須于兩日內接受除第五項條款之外的其餘幾條: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后,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至意。
公果能歸來乎?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四百兆之人,皆皈心於公,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然不難從容獵取也。
這詩寫得真不錯!若出自別人筆下,或可成為傳誦至今的近代佳句,可惜竟是袁氏所賦!
民國成立后,孫文與黃興兩位革命黨首領應袁世凱之邀,先後抵達北京與之共商國是,這是近代中國三巨頭的第一次相見。多次密談后,孫文的感慨是:「今日之中國,惟有交項城治理。」黃興見過袁后,也對黨內表示:袁總統「實為今日第一人物」。這和前清李鴻章的遺言「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有什麼兩樣?
佇立洹河邊,他憤然賦詩發問:
民國三年(1914年),德與英、法在歐洲交火,中國宣布中立。日本人正想在中國攫取更大的利益,便瞄上了德人在遠東的租借地青島,與英國人聯手出兵山東,向青島的德軍宣戰。德國無暇東顧,日本如願戰勝。但日本人卻在我的家鄉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賴著不走。袁命人與日本人交涉從山東退兵事,日本人反向袁出示了一個極不平等的《覺書》(外交文件),有五號(項)共二十一條款,故時稱「二十一條」。無恥的日本人瞅准了時機——英、法、德、意、奧、比和美國這些有實力的世界強國正忙於在遙遠的歐洲大戰,一時誰也顧不上東方,而虛弱的中國自身又定然打不過日本,所以,他們趁虛而入。
離開袁林時,正遇幾位壯漢在一個幹部模樣的人的指揮下,往西廊房裡挪一尊半人多高的石菩薩像。粗繩網住https://read•99csw.com這尊新出土的不知哪朝哪代的文物,它卻永遠神情恬和,不管你把它挪到哪裡。它似乎知道已身不由己。
難怪袁世凱忿忿地在日本人留下的《覺書》上批註:「荒唐荒唐」、「實堪痛恨」!
關於當時的背景不可不交代:
其二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把他捧得多高!

文(孫自稱,下同)以菲材,辱膺國民推戴,受任以來,拮据張惶,力不副願。……幸得清帝遜位,民國確立、維持北方各部統一,此實惟公一人是賴。語云:英雄造時勢。蓋謂是也。文徒何功?過蒙獎譽,曷勝愧汗。新舊交替,萬機待舉,遺大投艱,非公莫辦。謹虛左位,以俟明哲,曷勝佇立,翹望之至!
直系:1920年7月~1924年10月。
故欲治民國,非具新思想、舊經練、舊手段者不可,而袁總統適足當之。
袁世凱僥倖活了下來,被撤銷一切職務,而且要馬上離開京城回老家去,原因是「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
日本人提出的《覺書》到底都有哪些條件呢?曹氏雲:
老袁能不大感恥辱?從青年時代駐守朝鮮,到人生暮年主政中國,他一直在日本人的欺凌之下生存。沒有一個大丈夫願如此苟活,況且是一個大國的最高領導人!
老袁在世時,沒有人小覷他。
此諭!
他生前在美國發表的《我與廿一條》是這樣記述的:
此外,他還授人寫就《中日交涉失敗史》,印行五萬冊,秘存於正處於日本人佔據之下的山東境內的一所監獄里。藏之魯境,無異埋下仇恨的種子。
查世界歷史,選舉大總統,滿場一致者只有華盛頓一人,公為再現。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第一華盛頓。
投餌我非關得失,吞鉤魚卻有恩仇。
何處問江村?
為日本去一大敵;
是啊,袁世凱到底不是蛤蟆精(當時滿京城都傳說其父在他出生時夢見過一隻碩大的癩蛤蟆),只能看懂眼前卻看不透未來。他哪知道有朝一日命運之神又起用了他,而且,一舉升天。就像是一條被晾在旱地里過久的蒼龍,正在奄奄等死時,卻極為意外地遇上了一場瓢潑大雨。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1909年1月),攝政王即以宣統皇帝名義頒諭旨:
經此次交涉解決之後,凡百職司,痛定思痛,應如何劌鉥心神(劌,音同「貴」,傷、割。鉥,音同「術」,長針。窮思苦索之意),力圖振作。儻仍復悠忽,事過輒忘,恐大禍轉瞬即至,天幸未可屢邀!神州陸沉,不知死所。
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只要袁)與民軍一致行動,迅速推倒滿清政府,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則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
這是孫文當時的說法,雖內蘊激勵袁氏的含意,但又何嘗不是孫氏政治觀點的坦白?從來沒在體制內待過的人,遽然上崗,能治理好一個國家?這是誰也不敢打保票的事啊!於是乎,孫氏就由衷地說了這麼一句話。既然中華民國的開國領袖都這樣講了,你能說這漳洹水既淺薄又粗俗嗎?
此次交涉相持至三月有餘之久,正式不正式會議至數十次之多,中國政府期期以爭者,實只限於有礙中國主權之獨立、領土之完全,以及與條約及各國機會均等主義相衝突之條款。
然而,不是胸負兵甲、蔑視王侯的大丈夫,又焉能寫下這般鏗鏘作響的律詩?
釣絲終日牽紅蓼,好友同盟只白鷗。
(1915年春)日置公使(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回到北京,即請見總統。總統以為回任之儀式訪問,令我同見。豈知日使寒暄后,即說:「本國政府為謀兩國永久親善和平起見,擬有《覺書》一通,希望總統重視兩國關係之切,速令裁決施行。」
2000年9月5日完稿
對如此無禮之倭國使節,袁世凱早就在朝鮮見過,所以,他以國家元首之尊,不軟不硬地頂了回去——
京外各官,當規勸僚屬,申儆人民,忍辱負重,求其在己。切勿妄稱意氣,空言謾罵;非徒無益,反自招損!務各善體此意,努力為之!九九藏書
那會兒,南方還沒想好未來的中華民國元首的具體名稱,所以,黃興就寫了個「大統領」。
有一幅很眼熟的照片被放大了掛在牆上,是落魄的袁世凱與其兄袁世廉在船上戴笠披蓑垂釣的寫|真。這是最典型的一幅表明自己無意于政治的閑雲野鶴照。
如到期不受到滿足之答覆,則帝國政府將執認為必要之手段……
就在政府軍攻克漢口那一天,袁氏被授予內閣總理大臣之職。誰也沒想到,只在前線指揮所待了一天的袁總司令,突然就成了一人之下、四萬萬人之上的袁相國!
所以,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南京的臨時參議院在大總統選舉結果出來以後,當即致電遠在北京的袁世凱:
更讓今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孫中山在接到袁的贊成共和的電文後,大喜過望,竟然對袁說出如此「刺耳」的頌語來:
二百畝地,是多大的面積?十三萬三千多平方米啊!這麼大的洹上村裡,自然有足夠多的房子了——每個妻妾及子女都有一座單獨的院落,每個院落里有二十多間房舍。正中,當然是主人的住處,堂號為「養壽堂」,對了,這座佔地面積超大的莊園也有了新名,叫「養壽園」,堂號和村名都得自上一年他五十大壽(虛齡)時慈禧太后的賜字「養壽」。
其一
事已至此,袁世凱流淚了,他只能銜恨宣布:
世人不察,混稱「廿一條」辱國條件,一若會議時已全部承認者,不知「廿一條」之第五項各條,不但辱國,且有亡國可能,已堅拒撤回不議。而所議定者,不滿十條。世人對此交涉不究內容,以訛傳訛,盡失真相。
予(袁自稱)老矣!救國捨身,天哀其志,或者稍緩須臾,不致親見滅亡。顧此林林之眾,齒少於予者,決不能免,而子孫更無論矣!予為此奇痛之言者,萬不願予言之竟中!誠以存亡呼吸,斷非予一手足之力所可轉旋。
清光緒三十四年底(1909年初),袁世凱被朝廷趕回河南時,正好五十歲。
他是從攝政的醇親王的殺機下逃出來的。他驚魂未定地跑回河南,只是為了避殺身之禍。避禍的人只能隨遇而安。後來人們每每說起袁氏退回洹上村是「窺測方向,以圖東山再起」,這實在太抬舉他了,似乎他未卜先知。

高壓之下,袁世凱召集副總統以下的政府要人開會。老袁問段祺瑞:「中日交戰,有無把握?」性情剛烈的段將軍,此前曾表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此番卻只能實事求是地稟報:「三日即亡。」其餘各位皆默不作聲。外交總長陸徵祥遲到,因為英國公使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方才找他,要他務必傳話給袁大總統,以他在中國四十年、與袁三十年的交情,特來勸中國忍辱接受日本人的通牒。陸總長說,這位當年掩護過康有為成功逃離京城的英國老外交官甚至聲淚俱下,要中國忍氣吞聲,待十年後再與日本一較高下。
身世蕭然百不愁,煙蓑雨笠一漁舟。
他認為,自己死了,日本就會少了一個大敵。你看,他給自己的定位與後人對他的定位實在差得太遠。
漳洹猶覺淺,
……不幸日本政府仍不惜取最後手段以相脅迫,此則中國政府所深為可惜者也!
肌肉結實的農民們在不大的空間,隨著一人喊著:「南邊的走!」「北邊的走!」的奇特的號子,左右扭著,生生把這尊沉重的昔日神像挪到了想安置的地方。
載灃也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先把整個國家的軍政大權都讓給了他,最後,乾脆連自家的王朝也讓給了他。
看來,滿天下傳聞是老袁曾出賣了譚嗣同,捎帶著也出賣了「曠代之聖主」光緒皇帝,但他的聲譽在當時並未受太大的損失;而且,儘管他悍然稱帝得罪了天下人,但以他的側面頭像為標誌的民國貨幣——銀圓(俗稱「袁大頭」)卻一直使用到他死後的好多年。中國人不光在貨幣流通上需要他。
遵照大總統的指示,外交部正、次部長與日本公使等舉行談判,從冬談到春,前後三十多次會議,談判殊為艱難。曹氏的回憶文章中屢屢出現這類記載:「彼此辯論很久,直至散會,沒有解決」,「會議多次,各執一辭,終未獲解決」,「爭到舌敝唇焦」,「遂于九九藏書不歡中散會」等等。
他將「養壽園」的橫匾高懸于村門外,並把自己與接來一同養老的兄長——因病掛職而歸的前徐州道台袁世廉的垂釣的照片送往上海的報館刊發。他以這種方式轉告朝廷,自己已經安心「回籍養痾」,照片不過是「吾將老死泉林決不重出江湖」的軟性廣告。讀到這些信息,朝廷就不會死盯著自己了。
今我來思,也在洹河岸上問:我是否把這條蓄納了沿岸太多的髒水的大河看得太淺?
沒有生育能力的載湉(光緒帝)病死後,氣息奄奄的慈禧太后便指定醇親王載灃(載湉之弟)的三歲的長子溥儀繼位,載灃攝政。不出一天,慈禧老太太也一命嗚呼。皇帝與太后僅隔一天相繼過世,自然使皇室內外瀰漫起種種可怕的猜測。有人說是垂危的「老佛爺」或袁世凱通過大太監李連英毒死了先皇帝,因為他們怕光緒爺掌握實權后要報戊戌年間的深仇大恨;更有人傳言,隆裕皇后在整理光緒爺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個「必殺袁世凱」的先帝遺墨!所以,載灃一上台就欲斫袁顱以祭亡兄。幸有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反問了一句:「殺袁世凱不難,不過,若北洋軍造起反來怎麼辦?」這是載灃之子宣統皇帝成為共和國平民溥儀時告訴我們的故事。另一位軍機大臣張之洞也不贊成於先皇帝升天的非常時期誅殺大臣,宅心仁厚的載灃才放下屠刀。
為讓國際社會與本國民眾知道日本人的亡華野心,精明的老袁借其英籍顧問莫里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之口透露了中日正在秘密交涉的消息。此招兒果然奏效,列強使節們立即奉命發表聲明:嚴重關注中日談判。國內民眾的抗議風暴更是平地而起,強烈反對日本逼迫我國簽訂「二十一條」。
2005年7月3日修訂
其他的革命黨人也致電洹上村,稱只要袁「回旗北上,犁掃虜廷」,則「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是望」。
多變的馮玉祥自認為不是草包,所以就對先大總統頗不客氣,在獨攬了河南省軍政大權之後,就下令將「袁氏逆產」全部沒收,其洹上村成了安陽高級中學,部分袁氏珍寶和傢具被他下令拉到了開封的省政府里陳列和使用了。
奉系:1924年11月~1928年6月。

一時竟忘了身置何時。
就在北洋政府眼皮子底下,著名的北大教授陳西瀅先生在《現代評論》上直言不諱地寫過對老袁、孫中山和其他軍閥們的評價:
他被淘汰了。「回籍養痾」?實不能回原籍了!因為生母遭冷遇的緣故,項城老家他發誓不回去了。好在,彰德秋操時,他在安陽住過五六天,知道安陽城北門外的一處天津大鹽商何某的舊別墅要賣,回京后,他便讓袁克定買了下來,以備晚年養老時居住。此次遽然遭貶,修建不及,他便帶眾多家人與下人到彰德府南邊的衛輝府住下。三個月後,袁克定主持重修洹上村竣工,選了個吉日,他才搬了進來。
這番痛切的表示,讓我看到了一個更符合歷史事實的袁世凱。
翌晨,總統即召集外長孫寶琦、秘書長梁士詒、政事堂左丞楊士琦及余(曹自稱)四人到府(總統府)。總統說:「日本這次提出的《覺書》,意義很深,他們趁歐戰方酣,各國無暇東顧,見我國是已定,隱懷疑忌,故提此《覺書》,意在控制我國,不可輕視。至《覺書》第五項,竟以朝鮮視我國,萬萬不可商議!」
曹汝霖時任中國政府外交部次長(副部長),因參加此項條約的談判而一生都被「親日派」和「賣國賊」的惡謚死死壓著,「五四」那天怒不可遏的學生們火燒趙家樓,燒的就是他的家。該「賊」居然一直活到了1966年!
屋裡展示最多的當然是袁氏的圖片。
書讀多了真是麻煩!就如走在草深林茂的山上,突遇多條小徑一般,一時不知哪條才是正道,倒不如一直走在前人踩實的大路上,只管跟著走到底就是了。讀書多了,就再不願老是遵從別人踏過的路前行,有時難免想冒一點險另闢蹊徑,哪怕是條死路,但獨自發現盡頭的不同別處的風景又有何不可?書讀多了,思想之腳就往往不老實。
援引曹氏的話,可知一二:
民國以來,有實力的,只有袁世凱雄才大略,是個了不得的人才。中山先生是新世紀(即未來時代——筆者注)的政治家,現在的中國實在也配不上有他。所以限於實力,什麼也行不通。其餘的軍閥,都是時勢造成的草包,是什麼東西呢?所以他們完全是政客的傀儡,弄得身敗名裂還不知道什麼一回事。
有黎致袁信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