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城市味道 在水一方

城市味道

在水一方

去寧波看天一閣,好久的想法了,終於邁進天一閣,仍感想象力的局限,設若拿大觀園來比較,它們之間是幼兒園與博士生院的差距。天一閣佔地26000平方米,院落曲徑幽雅,園林精美,明代正版的漢族建築風格。天一閣,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個私家藏書樓之一,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間,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現在藏各類古籍30萬卷,珍槧善本有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天一閣藏書樓,舊時還接待遠方至此居住研讀的文人墨客,只不知道要不要買飯票,如果飯票也免,天一閣比國家圖書館還優越。
吃雙臭,這邊口語也慣稱雙臭。臭豆腐夾起來至入口前,仍然臭味回蕩,臭不堪聞,然進口之後,臭味隨即轉化,有一種強烈的鮮氣逼人。它依然複合于臭味之間,豆腐綿嫩,沾了些臭莧菜桿的湯,有偏黃色,大約應read•99csw•com該稱之為臭鮮罷,它一下子令人抵達味覺體驗的巔峰。臭莧菜桿是寧波人專事為泡臭莧菜桿而種植的老莧菜,桿手指粗,切寸長,外皮腐,桿芯形成空腔,海棉狀物質已經化成果凍狀,吃臭莧菜桿便是吸取這個果凍般的物質。
到寧波下酒館,便可以問,有蒸雙臭嗎?店家回答,有的。臭嗎?臭,非常臭!要是不臭呢?哼,不臭不要錢!這樣的對話,只有在寧波的食事過程中發生。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大約高郵那地方也食臭,汪曾祺回憶過他吃臭,「……把面筯、百葉、豆腐乾、冬瓜、豆角、萵苣之類往罈子里放,一個星期內就臭美起來了。」這裏的臭美,卻是真臭,然真正的「嗜臭之夫」,汪曾祺尚排不上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才稱得上。章太炎為浙江餘杭人,晚年居上海淪為極貧,靠賣字為生,常欠房租而遭遣。那時候,大約老革命都有失落九_九_藏_書,號稱中國中興第一人者馮自由來見章太炎,遂請章太炎手書「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宣言」和「討袁世凱檄」。這兩個歷史性文獻原由章太炎手書,馮自由讓章太炎復書,當是可以作「原件」的,章太炎只得銀20元,消息傳出,坊間收藏人士紛紛上門來請章太炎重寫二書,報價節節上升,有高者至200銀元,然章太炎寫到十幅,拒不肯寫。但有一畫家,名叫錢化佛,他來討章太炎的字,頭次帶著一包臭鹹蛋,章太炎見了,提筆就寫,不提錢字。二次錢化佛又拿來一罐臭莧菜桿,章太炎樂不可吱,只說把紙拿來,又是揮筆狂書,錢化佛以此法炮製,共計讓章太炎寫了百幅字,皆讓其署「章炳麟」本名,寫的是「五族共和」,錢化佛一律10塊銀元轉賣。幾宗臭味,錢化佛從章太炎這裏換去1000塊大洋呢!可見,章太炎嗜臭,汪曾祺是趕不上的。
天下之美味,缺了臭味,應該不能算九_九_藏_書完美,寧波菜中的臭美,設若不嘗,終是缺憾。
因為王賢龍先生帶著我去點菜,我選擇了寧波最傳統的菜肴,其中蒸雙臭即蒸臭豆腐和臭莧菜桿,雪菜煮汪刺魚,油燜筍、黃泥螺及其他寧波菜。大約要算我這樣的食家最好打發,總盯著當地最土和最便宜的菜肴,王賢龍先生一勁引我去點最貴的那些菜,他可能以為我這是客氣,實則不然,我想品味寧波的原生味道,只有那些經過寧波人歷代相傳的民間土食,才能算經過積淀的寧波文化。
喝K牌啤酒。我吃了一條肥碩的汪刺魚,它也就是黃顙魚、黃臘丁、黃咕丁等等,汪刺魚的叫法流傳寧波的周邊地區,杭州話也叫「黃鼠狼兒」,這邊養珍珠的池塘放養汪刺魚。然後,上來了蒸臭豆腐和臭莧菜桿,那股帶有強烈胺味的臭味,真的臭啊!我想,毫無心理準備的外地人闖進來,說不定就給嚇走了。
制臭也顯然不易,寧波人要制臭,必在秋天選取粗read.99csw.com壯的老莧菜桿,切成段,在鍋里蒸熟,涼透之後,加鹽和水一齊倒入陶制的罈子內,封緊壇口存放一年,罈子里的水發酵變黑,奇臭無比,然後用它來蒸豆腐,此為雙臭。當年寧波籍人世界船王包玉剛回鄉,地方政府接待時問船王想吃點什麼,包玉剛一點不猶豫地說,要吃雙臭。
寧波雙臭,曾在天涯網閑閑書話上與網友作過交流,上海的陳村也是寧波人,尤嗜此臭。據說寧波人家家都有一個臭罈子,專事浸泡臭味食品,主要有豆腐、莧菜桿、冬瓜和萵苣,這與四川人家家有一個泡菜罈子,以及晉陝內山西河曲、陝西神木、內蒙古准格爾家家有一個酸罐子相似。略有區別之處,這個晉陝內交界地帶的酸罐子不泡菜,泡糜子煮飯,叫酸撈飯,號稱三日不吃酸,兩腿打彎彎。寧波的臭罈子,卻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港口碼頭,商賈雲集,還有文人墨客的往來,寧波,一個濱海的美食重鎮。此番品飲,由東九*九*藏*書陽籍寧波建築商王賢龍先生作東,寧波的酒店總是客滿,待王賢龍先生安排我們下塌以後,就直餐廳。海邊的城市,似乎有近同處,比如說溫州、青島,都是海鮮為主,兼及別樣,寧波菜首選也是海鮮,次之為禽類。然而,來寧波之前,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在寧波品嘗寧波雙臭,似乎在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品嘗,不可以和寧波相比。杭州水電設計院的鍾老先生,對臭味也有所好,即我以手中的點菜權順便點了寧波雙臭,也不算以權謀私吃獨食。
大約比善本還有情趣的是天一閣里新辟了麻將館,做了打麻將的雕塑,巨大的骰子式方形石凳,陳列室里有各式麻將以及關於麻將的起源、變遷和承傳。麻將是中國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張宣和牌化合而成,至清代咸豐年間由寧波人陳魚門整理並定下規則和打法。據寧波方面的資料介紹,寧波與泉州、廣州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麻將可以克服紙牌的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