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開放年代 四二、賣光諸城

第二部 開放年代

四二、賣光諸城

後來諸城總是用1992年10月份召開的十四大來作為自己改革的理論依據。記者和作家凌志軍後來描述說:「11月,十四大報告甫出,情勢立變。第一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決定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在此前後不過兩周時間,中央政府數十個部委,無不爭相清理舊的方針和提出新的舉措,來適應新的道路;進入第三周的時候,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終於打破長時間的沉默,而且是不鳴則已,一鳴便不留餘地。它的社論說:『市場經濟是振興中華的必由之路』。同一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陳錦華髮表文章,宣布原有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社會化的大生產,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作為改革目標,是新的戰略決策。大形勢終於明朗起來,中國似乎已是一致地為『市場經濟』大開綠燈,人人均欲捷足先登,唯恐落在後面失了自己的位置。」凌志軍說,中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而陳光和他的同事們注意的則是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所說的幾句話:「國有小型企業,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給集體或個人經營」;「股份制有利於促進政企分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積聚社會資金……要積極試點,總結經驗,抓緊制定和落實有關法規,使之有序地健康發展」。這成了為諸城試驗保駕的尚方寶劍,儘管它後來並沒有為陳光和諸城擋開所有射來的流言蜚語。產權這個不能觸動之物,圍繞它的保護終於開始鬆動。
「有高級官員、知名學者撰文或寫信給中央,直指諸城改革是搞私有化,致使國有資產流失,是走資本主義https://read.99csw.com道路」,另外一篇關於陳光的報道說。
結果,「後來央行派12個人來查賬,沒有呆賬、壞賬。然後中央派來聯合調查組,共21人,涉及9部委,查了8天8夜。後來在濰坊宣布調查報告。當時我們就像聽判決書一樣。最後的結論是,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顯著的」,「(當時)沒有考慮那麼多。說實話,那時也比較年輕,對複雜性有點估計不足。我就想著,企業活了,職工有活幹了,誰也說不出毛病。」陳光回憶當時情景說。
於是「諸城市企業產權改革從1992年10月開始試點,到1994年7月結束。工對全市272家鄉鎮以上工商企業進行了產權改革和資產重組」(《諸城企業改革探索》)。後來的報道說:其中90%以上的企業是按『股份合作制』改的,即將企業凈資產賣給內部職工。
沒有人記得陳光當年在諸城主政的氣勢,但是從隨後陳光在其它地區的所作所為卻也能一窺這位新市長的行事風格:
《諸城企業改革探索》中描述了發生在1992年諸城的這場國有企業改革浪潮的背景。1992年3月,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印發了《清產核資總體方案》、《清產核資方法》和《清產核資資產價值重估實施細則》等文件,並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其目的是摸清國有資產「家底」,以解決國有資產「跑冒滴漏」和資產閑置、浪費等問題。那時候大家關心的仍然是如何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以及如何高效率利用國有資產的問題。
彼時的陳光已經https://read.99csw.com因為他在諸城的舉措成了改革的風雲人物。而5年之前,他僅僅是一名新來的市長,我們已經無從尋覓他當年的舉動,因為不像日後,作為風雲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在媒體的放大鏡下觀察。我們只能想象當日陳光的激烈和豪情。這些舉措將諸城和陳光都推向了一個激烈爭論的風暴之中。
第二,國有資產跑冒滴漏日復一日,流失嚴重。僅從32戶市屬企業的資產評估看,明虧暗虧金額就達到11564萬元,損失占國有資產的63.7%(不包括土地方面的流失);企業無法收回的呆帳和壞帳達1000萬元。
1997年6月,陳光從諸城調往菏澤擔任地委副書記和行署副專員(半年後被任命為專員)。一篇報道說,那天,陳光在黃河大堤上忽做驚人之舉,他「心海如潮,豪情勃發,雙膝跪地,對著黃河連磕了三個響頭……大聲喊道:黃河!母親!您的兒子來到您身邊啦!」
還有一幕是陳光在拆遷現場辦公的景象。一棟市值機關幹部居住的樓被划入拆遷範圍,但是無人敢對居住其中的官員下達拆遷命令。聽聞此事的陳光將荷澤市電視台的記者和攝像師請到樓前,對著攝像機鏡頭說:「今天機槍架好了,我看你們誰往槍口上撞。」所有的攝像後來都沒有剪輯,直接在電視台播放出去。
第三,虧損面大,虧損額驚人。1992年4月的核算結果表明,這150家市屬企業中,有103家明虧和暗虧,虧損額達1.47億元,相當於當時全市一年半的財政收入。
但是這一舉措在剛剛認識到「市場經濟是振興中華的必由之路」的中國read.99csw.com大陸,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陳光回憶說,1994年「有香港報紙報道,江青故鄉出了個陳賣光。理論界也有爭論。」
最終讓陳光心裏徹底平靜下來的是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一席話。諸城的改革也吸引了朱鎔基的注意。1996年3月20日,朱鎔基、吳敬璉等由國務院9個部委21人組成的中央聯合調查組來到諸城,他們選擇了五個企業進行詳細考察,寫成長達74頁的考察報告。
1992年,陳光36歲。一年前,他剛剛由濰坊團市委書記調任諸城市市長。鼻樑上的一副金邊眼鏡讓這位新來的市長顯得文質彬彬,但是後來人們很快就發現這個體態略胖,看上去頗為儒雅的年輕市長辦事風格卻雷歷風行,而且頗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1994年諸城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式讓這個小城成為當年和此後一段時間內的風雲地標。諸城市在山東東南角,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轄10處鄉鎮、3處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07萬人口,1987年撤縣建市。這個城市因為自己的悠久歷史和眾多歷史文化名人知名,比如公冶長和劉墉。但是在1994年,一位大胆的市長在諸城採取的賣出產權的國企改革方式,讓當時還在激辯國企改革究竟改往何處走的中國為之一震。
後來的一則報道說,「陳光聽到這裏,暗下決心,應該在產權制度上動點真格的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啊。」——這位市長和他的同事們早已經認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困境正在於產權問題。
4天之後,3月24日上午,在中央調查組和山東省、地、市、局四級幹read.99csw.com部開會交流時,朱鎔基表態,完全支持諸城的改革:「所謂諸城經驗,就是諸城市委市政府在山東省委省政府、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採取多種形式深化企業改革,把國有小企業搞好了,搞活了,把效益搞上來了。如果全國都這樣,那就好極了。在諸城市搞好企業的多種形式中,有一種形式是把國有企業的資產賣給企業內部的職工,搞成股份合作制。這種形式也把企業搞活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也同意先不要把它抬的太高,可以看一看。但是有一條,你管他是股份制還是股份合作制,你管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只要能把企業搞活,就是好辦法。不要說把企業賣給了我們的職工,就是賣給外國的資本家,資本家幫我們把企業搞好了,我也謝天謝地了。」
其中幾家典型企業在經過如此改革之後,果然非常迅速地產生了劇烈變化,情形宛若在實驗室內進行化學試驗,一種化學物質在添加了另外一種化學物質之後,竟然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諸城絕緣材料廠,採用內部員工持股的方式,將180萬國有資產(這家廠子的凈資產)折為1800個股,由員工自發認購,改製成四達絕緣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結果,固定資產兩年增長3.6倍,產值兩年增長2.5倍,實現利稅兩年增長5.7倍,人均收入兩年增長8倍。其它如諸城市模具廠改製成的諸城宏達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諸城市五金交電化工公司和由諸城市食品機械廠改製成的諸城市超然食品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都有類似效果。
第四點則是職工收入水平低下,這是企業虧損必然帶來的結果,職工年收入只有2097元,一些企業職工https://read.99csw.com月平均收入只有100元。
於是,兩個月之後,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諸城市對市屬150家獨立核算企業進行了資產清理,並對一些企業進行了資產評估,「結果把諸城市的領導驚呆了」。他們發現:
1992年7月,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到諸城視察,在同諸城市領導的座談會上重新談到了當時全中國國有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1/3潛虧,1/3明虧,真正賺錢的只有1/3」,「我工作這麼多年,走了很多個國家,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有虧損的,也有破產倒閉的,還沒看到一個國家像我們的企業虧損得這麼厲害……國企的改革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這場風暴概括成幾句話平淡無奇,尤其是在今日看來。1996年出版的《諸城企業改革探索》中說:「諸城市自1992年開始,在全國推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製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制度改革。與以前的企業改革相比,這次改革對公有制企業的產權進行了較大範圍的改革和重組,對諸城市乃至全國的中小企業改革都產生了較大的震動。」
如此而已。但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已經成為常識的事情卻總是在中國引發過無數次的爭論和辯駁,而且爭論雙方的人都有可能因為這場爭論的成敗而前途盡毀,或者名譽掃地。比如,1976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或者經濟改革中出現過無數次的是否應該放開價格的討論,是否應該相信市場的討論。
第一,絕大部分企業負債率很高,凈資產很少,甚至許多企業資不抵債,近僅市屬國有改制企業負債就達8.77億元,全市企業負債率達到85%左右。相當多的企業成了沒有資產的空殼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