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 大國新局 五一、江村和中國農民的生活

第三部 大國新局

五一、江村和中國農民的生活

緊接著,費孝通取得公派留學機會,進入倫敦經濟學院讀人類學。在從上海到威尼斯長達兩個多星期的路程上(費孝通要從威尼斯再轉到倫敦),他將開弦弓村調查的資料整理成篇。後來他在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指導下,以「江村經濟」為主題,撰寫他的博士論文。論文的題目是:「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1939年,這篇博士論文在英國出版,取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
此時的費孝通已經是中國最知名和最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他甚至終於贏得了難以掌控的命運的青睞。他自己不再被反覆的政治浪潮衝擊和打壓,從他擔任的政治職務來看,他已經是身居高位。他曾經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副委員長,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副主席。他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學界和學界之外的務實的世界產生真正的影響。只是他已經不是60多年前的那個年輕書生,一襲長衫、身材瘦高、頭髮烏黑濃密,內心激蕩著去了解現實和改革現實的熱情。時間將他和江村都改變了。他的頭髮幾乎全白,也變得稀疏,身體早已發福,他面上的表情也不像從前那麼憂鬱而若有所思,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容。
「(村子里自建繅絲廠)這件事在外邊似乎是已經被人遺忘了,但是在村裡,農民們卻還是念念不忘。原因是很簡答的,因為村子里有一個小工廠,好處是太多了。單說這個小工廠里經常的工人就有80多個,每個人的工資在每月10元左右。還有許多零星和臨時的工作,使年老的婦女都可以參加。第二,這種小工業等於是一個開設在農村裡的技術學https://read.99csw.com校,不斷地培養出技術工人來,當時向外輸送地就有20多個。他們工資較高,每人每年可以寄回家裡100多元。第三,這是一個合作絲廠,經營的辦法是農民交繭,制了絲,算出成本,按供給原料和入股資金分紅。原是學校協助下建立的一個集體所有的合作事業。一方面消除了商人的剝削,另一方面農民得到了繅絲過程中的利益。這許多方面加起來,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是很顯著的」;
後來費孝通在這一年總結自己研究的基本思考路線,其中一條具體路線就是江村——小城鎮——中小城市——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
在這一年的江村大事記上寫著:2月,村黨總支書記周玉官作為農民代表,當選蘇州市政協委員。3月,中共黨員、私營企業家周永林任村黨總支書記,接替周玉官主持全村工作。
在他1987年才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的名著《江村經濟》的結尾,費孝通寫道:「成千個村莊,像開弦弓一樣,事實上已經被入侵者破壞,然而在他們的廢墟中,內部衝突和巨大耗費的鬥爭最後必將終止。一個嶄新的中國將出現在這個廢墟之上。我衷心希望,未來的一代會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稱讚我們,正視我們時代的問題。我們只有齊心協力,認清目標,展望未來,才不辜負於我們所承受的一切犧牲和苦難。」
結果,文章連載還沒結束,費孝通就被打成右派,因為「在副業上大做攻擊共產黨的文章」,「惡毒指責人民政府忽視副業生產」,「反對社會主義工業化」。而當時江村農民的生活則是窮困有加,孩子都不能上學,而九九藏書去放羊。
1995年時,王淮冰將江村劃分為三個階層,包括不到1%的溫飽戶,接近90%的小康戶和五六戶富裕戶。這些富裕戶「有的辦工廠,僱工15人左右,年繳稅20萬元,富在明處。而有的則在外經商,或做包工頭,從住房的華麗,甚至包『二奶』,只知其富,但無法得知內情」。純粹的農戶已經越來越少,1990年王淮冰訪問江村時,就已經發現,真正純粹的農戶,全家勞動力全部從事農副業生產的,只有5家了。
1981年,當費孝通再次起心前往江村時,時代又一次發生變化。工副業已經佔據了江村農民生活收入的一半。後來以「蘇南模式」聞名的社辦企業已經出現萌芽。這一年江村的農副工三業總產值達到155萬元,其中農業佔29.8%,副業19.1%,工業51.1%。
他在發表于《新觀察》的報告《重返江村》中,不斷強調農村工業的重要。
此後,幾乎每年費孝通都會前往江村考察一次。而他也在1980年代初關於社隊企業的爭論和1988年經濟過熱宏觀調控打壓鄉鎮企業的數次風潮中,發表言論,繼續支持所謂「鄉村工業」的發展。
「這裏提出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有很重大的意義的,就是這一類在農村裡,也就是在原料出產地,建立的小型輕工業工廠,在今後是不是還有出現的可能和必要?談起了這個問題,我也有一段心事。因為21年前我看到過這種小工廠對於提高農村經濟的好處,印象深深,所以在解放前我寫過不少文章,提倡所謂『鄉土工業』。也許由於我道理講得不清楚,又過分強調了這種小型工業輕在國民經濟里read.99csw•com的地位,在思想改造時,曾被當作資產階級思想,狠狠地批判過一陣……但是所提出關於鄉村工業地問題,我依舊覺得值得研究,其中有些地方,我覺得很適合我們中國的具體情況……在百家爭鳴的今天,我有了勇氣,再度提出來,誠懇地要求領導上能注意這個問題」。
一個嶄新的中國,我們至今仍在期待。
以「江村」之名聞名於世的開弦弓村幾乎是整個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開弦弓村地處長江流域太湖東南岸的吳江市七都鎮,是一個典型農業加手工業的江南農村社區,享有魚米之鄉和絲綢之府的美譽,因為社會學家費孝通的26次訪問和他的社會學名作《江村經濟》,開弦弓村以「江村」的名字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村莊之一——同其他著名村莊如大寨、大邱庄、華西村等不同的是,開弦弓村從沒有達到意識形態或者經濟上的極度成功。這讓它更能代表普通的中國農村發展脈絡,其中糾結著土地和農業問題、鄉村工業問題、基層自治問題等等。
2003年4月,人類學家費孝通最後一次訪問江村。此時的費孝通已然垂垂老矣。這是94歲的老先生第27次訪問這個因為他而知名的村莊。在他1939年于英國出版的著作《中國農民的生活》中,他將這個位於太湖東南角的再普通不過的村子開弦弓村稱為江村。
1935年,在廣西考察時不慎落入瑤人捕虎的陷阱,結果自己受傷,妻子出去呼救時死亡。傷心之下費孝通回到內,聽從姐姐費達升的勸告,到吳江的開弦弓村養傷,同時,為天津《益世報》撰寫江村通訊,「開弦弓是江蘇省吳江縣震澤區的一個村,離京滬線上https://read.99csw.com的蘇州有60公里。我姐姐曾在這裏開始她的『復興蠶絲業』工作。她和這地方的關係已有10年,沒有一家農民不信任她。由她介紹,我可以得到很多方便。」
時間的發展正驗證著費孝通的這個判斷。只是,歷史要繞了一個大圈之後才意識到這點。
同樣是在這一年的4月,費孝通發表了一篇名為《家鄉小城鎮大發展的二十年》的論文。論文中說:「20年來,我在家鄉看到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看到了小城鎮的由衰轉興;然後走出『江村』,在祖國各地的農村和市鎮間奔走。在實際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由於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並且逐步產生了『區域經濟』的概念我所訪問的蘇州地區的幾個小城鎮,都是地處我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經濟區里。我在這裏似乎看到了一個超越行政區劃的、金字塔型的經濟區域結構——上海這個國際大都會,在蘇、錫、常、通、杭、嘉、湖、甬等這些發達的中等城市的簇擁下高居塔的頂端;中等城市的下面是一大批新興的、實力強勁的小城鎮和千千萬萬個生機勃勃的農村構成的基礎。這個基礎越寬廣、厚實,金字塔就越牢固。這個『塔』充滿活力,從塔頂到塔基,縱橫交錯的『血脈』延伸到每個基層單位,把它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比較靠得住得現代經濟區域。」
隨後的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內戰,然後是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費孝通留在了大陸。1956年,他的同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人類學教授格迪斯到中國訪問,徵得周恩來的同意前往江村訪問,這一舉動重新引發了費孝通對江村的興趣。與此同時,毛澤東https://read.99csw.com正在號召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去「下馬看花」,了解中國的現實。於是,費孝通在1957年的4月重返江村。結果,21年之後,費孝通重新回到他在《江村經濟》中的結論,農村的貧困問題出在副業上。
周玉官本人絕非一個普通農民。他也是江村最知名的私營企業主之一。2003年時,周玉官的「吳江萬達電絡板有限公司」生產總值可以達到300萬元。當時訪問了周玉官的學者王淮兵紀錄說:「10多年前,樓下廠,樓上家,全家齊上陣,雇了三五個工人,敲敲打打,是個家庭作坊;現在廠歸廠,家歸家,廠房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僱工30多人,分車間進行操作。我們走進周玉官辦公兼會客的房間,寬敞明亮,足有五、六十平方米,辦公桌上擺著電腦、電傳、電話,主人坐的當然是可以轉動的老闆椅,靠裡邊還有衛生間。」
1939年時,年輕的費孝通在《中國農民的生活》中寫道:「由於家庭工業的衰落,農民只能在改進產品或者放棄手工業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改進產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再組織的問題。如果農村企業不立即恢復,農民只得被迫選擇後者。在這項研究中,我試圖說明,單純地譴責土地所有者甚至高利貸者等邪惡的人是不夠的。因此,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地減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這種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因為它是解除農民痛苦的必要步驟,因為它將給農民以喘息的機會,排除引起『反叛』的原因。最終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我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