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 大國新局 五六、太湖治水:發展之殤

第三部 大國新局

五六、太湖治水:發展之殤

其實在5月29日之前,無錫市就已經感覺到了水源的變差。無錫的三個水源廠小彎里(牽龍口)、貢湖(南泉)和錫東都從太湖中采水。可是從5月16號開始,牽龍口水源廠的采水區梅梁湖水質變差,到5月22日號,這個水源廠停止供水。無錫應對的策略是將將錫東水廠平時承擔的20%水源份額提高到30%,其餘70%全由南泉水源地提供。到了5月28日,承擔著無錫市區大部分供水的南泉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湖水開始變黑並散發出惡臭」。這就是5月29日一天,很多無錫市民自來水籠頭中流出帶有味道的水的原因。
《南方周末》的記者經過調查后說,原因在於治污行動在控制污染源上的失敗,地方政府因為財政收入的原因往往不願意關閉當地的排污工廠;治理太湖污水又需要太湖流域幾個城市相互配合,這就難免發生「公地災難」,那些治理好的城市損失了財政收入,但是因為其它城市不治理,又只能享受一個被污染的太湖,如此一來,更加無人願意治理污水,關閉自己境內的工廠。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到太湖西岸、江蘇省宜興市東北部的古鎮周鐵鎮轉了一圈,驚訝地發現,「這個總面積僅有73.2平方公里的小鎮,卻是江蘇乃至全國著名的『化工重鎮』,最多時全鎮有300多家化工企業,1998年,該鎮化工行業的產出規模佔全鎮經濟總量的85%。由於化工行業特有的污染性,該鎮的結構性污染較為突出,對太湖水質造成較為嚴重的污染。」鎮子的河道里「水色渾濁,散發著臭味,上面還漂浮著不少說不清顏色的污物。」
曾經是中國工業發展楷模的無九-九-藏-書錫,卻深陷一場治理污染的戰鬥,這或許是中國未來很多城市將要走的同樣道路。因為中國似乎始終沒有找到方法去擺脫經濟發展——污染——治理的路徑。
太湖藍藻水危機爆發之後,周鐵鎮幾乎成為眾矢之的,不僅僅是因為身為化工重鎮的周鐵鎮被視為污染源之一,更因為無錫市政府隨後通報,「太湖水生態危機發生后,小化工企業集中的宜興市(無錫市轄)周鐵鎮、丁屬鎮部分企業繼續頂風違法,連續在夜間偷偷向太湖超標排放污水」。於是無錫市政府接著就對「治污不力」的5名幹部做出處罰,其中包括周鐵鎮的鎮長和宜興市的環保局副局長。失去保護的周鐵鎮小化工廠,也紛紛被列入了關停名單。如此一來,也難怪周鐵鎮的鎮民們對來訪的中國青年報記者頗不客氣,甚至動手動腳。但是無論他們怎麼不樂意,這些污染嚴重的工廠的關閉命運,已經無可避免。
在這片地區出現因為鄉鎮企業聞名的「蘇南模式」,在經濟上成為中國眾多城市的榜樣的同時,污染已經越發嚴重,只是在到達一個污染的引爆點之前,外界無人注意而已。《財經》雜誌的報道說,藍藻早就曾經在太湖現身,最早在1970年代初就已經有。當時中國經濟尚未改革開放,自然也難提大規模工業污染。隨著經濟發展,太湖的藍藻也就越發肆虐,「其爆發成為一種現象,卻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80年代中後期,每年都會爆發兩到三次,分佈範圍也逐步擴大到太湖梅梁灣等區域;及至90年代中後期,每年爆發的次數則增加到了四到五次,爆發區域也逐漸向整個大太湖擴展;到了20https://read.99csw.com00年,進一步的監測結果顯示,連太湖的湖心區域都開始出現嚴重的水華。」
而應對藍藻的策略,除了人工打撈和用大量的高錳酸鉀和漂白粉消毒之外,人們在短期之內亦無良策。短期之內改善無錫水源地水質的最有效方法是,加速水源地的水的流速,相當於換一遍水。無錫市水利局在5月30日就宣布採取緊急措施,從長江調水改善太湖水質,同時減少太浦閘出水量,使太湖保持一定水位,並確保沿太湖水閘全部關閘,杜絕外界污染源。
這一天沒有什麼大新聞,除了《揚子晚報》的新聞熱線電話里,不斷有無錫市的市民抱怨,家裡水龍頭中流出的自來水有異味,而且顏色也不對,「流出來的水像橘子汁一樣」,後來有人回憶說。
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很簡單,所有媒體和專家都把矛頭指向了污染。《財經》雜誌的報道說,「太湖流域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倍,城市化率高達50%以上,流域內有37個大中城市及縣級市,大小企業6萬多家在流域內星羅棋布。」這塊地區以0.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十分之一的GDP,其代價則是水域面積5551平方公里、河道總長約12萬公里太湖水系被嚴重污染。《財經》引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監測數據說,「近幾年,太湖流域每年直接排入河湖的工業和生活廢污水量,都在50億噸左右;而太湖本身在正常水位下的庫容也只有44億噸,也就是說,每年排入太湖的污水能夠填滿整個太湖還有富餘。」
2007年的5月29日清晨,大多數無錫人起床之後,擰開水龍頭,準備洗漱,卻發現read.99csw.com自己聞到一股發臭的味道。一個市民拿起毛巾弄濕了發現有味道,他認為是自己的毛巾放得太久生出異味,於是用香皂仔細去洗了洗,結果發現洗后的毛巾味道更濃。
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始注意到污染和惡化,開始屢次發起治理水污染的行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12月的『聚焦太湖零點達標』行動——1999年1月1日零點前,太湖地區1035家重點污染企業必須全部實現達標排放。不過,到了1999年年底,太湖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與一年前相比,反而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態勢。」
《財經》雜誌說,以往治理太湖的計劃,都過於「輕敵」,結果發現越治理,污染越嚴重,比如在《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總結「九五」計劃得失時發現,在要求太湖「變清」的2000年,太湖流域的污水排放量反而大量增加。而且,更加致命的是,即便所有排污口都達標排放,污水排放量也會遠遠超越太湖的納污能力。《財經》引用水利部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乾清的一句話說:「按現在的城鄉排污量和達標排放的標準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遠達不到清潔地面水的要求。」
這是「藍藻」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前。此前沒有人知道這是種什麼樣的植物,因為什麼產生,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藍藻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藻類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敗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太湖廣闊湖區周邊的凹槽水灣,水體流動性差且富營養化,為藍藻多發地帶。無錫市城區水源地梅梁湖,正屬於這類read•99csw•com區域。」《財經》雜誌在事後的一篇報道種解釋說。
2007年的藍藻危機讓太湖突然成為中國的環境地標。位於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整個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連同進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一個密如蛛網的水系。太湖實際水面面積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匯流排405公里。它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也因此繁榮了一片土地。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但正是太湖周邊地區發達的鄉鎮工業讓太湖陷入污染危機。而且這種危機屢經治理,仍未緩解,結果在2007年發生了震動中國的太湖藍藻危機。太湖藍藻危機讓經濟發展和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變得異常現實,也促使整個國家開始反思過去三十年的工業發展之路。
市民們打電話給無錫市水質檢測部門,得到的惟一忠告是,去超市購買純凈水。《揚子晚報》的記者到無錫的家樂福和大潤發等超市裡去看了看,結果發現超市的純凈水櫃檯前人山人海。為了儲備純凈水,很多市民乾脆一下子買了四五箱。水很快就斷了貨。而這時候自來水發臭的原因也查明了。「自來水為何一夜間臭味難擋?記者從自來水公司得到的解釋是:連續高溫高熱,導致太湖藍藻在短期內積聚爆發,導致水源水質惡化,最終城區出現了大範圍的自來水發臭現象。早在5月7日太湖藍藻第一次大爆發時,無錫市自來read.99csw.com水公司就停用了牽龍口水廠的水源,而目前,錫城僅有的主要水源是太湖邊南泉水廠水源。而這僅有的主要水源也難以倖免,就在28日晚,南泉水廠水源也受到藍藻爆發的破壞。」最早報道此事的《揚子晚報》在文章中寫道。
在解釋這場突如其來的藍藻危機時,大部分專家都會提到,這同2007年惡特殊氣候情況和太湖水情變化有關。因為太湖的藍藻每年都會生長爆發,只是2007年格外嚴重,引發了一個中等城市的用水危機,才引起輿論大嘩和政府緊急處理。《財經》雜誌的報道說:「今年1至4月份,太湖水溫高於正常年份1.88度。4月平均溫度為近25年來最高。4月25日後,太湖水溫一直維持在20℃以上,正適合藻類的生長和繁殖。同時,今年1至4月份,太湖水位處在25年來的最低點,加之太湖4、5月間盛行東南風,湖區藍藻被彙集到梅梁湖區。」又有一種說法說,這是無錫市區域內太湖水位50年來的最低水位。低水位、高溫度,加上連日以來降雨稀少,諸多因素,導致太湖藍藻不同於往年,迅猛爆發,形成了無錫居民自來水籠頭中流出的臭水和人們的恐慌。
2007年的太湖藍藻水危機事件反而成了太湖之福。它引發的一個城市的恐慌讓政府高層頗為震動。在2007年6月11日舉行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談會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並發表了長篇講話。沒有出席會議的溫家寶則批複說:「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多年,但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太湖水污染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中央政府如此重視,當地政府也開始對污染源下鐵手治理,關閉污染嚴重的小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