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舊體詩詞在「文革」中的復興 《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

第八章 舊體詩詞在「文革」中的復興

《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

了此願,亦不枉平生,非夢一場!
沁園春·游十三陵水庫
七律·答友人
百侶遊蹤,歌翻柳浪,舞引東風。
1961年作者20歲,曾帶幾枚雨花石去拜訪郭沫若。郭沫若很高興地對他說:「我給你出個題目,你就寫一首歌頌石頭的詩詞吧!」作者思索片刻,便當場填出一闋《沁園春·詠石》: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
在「文革」中被流傳的《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其中確有6首系出自毛澤東之手,其餘19首為陳明遠所作。這19首的文風、情致確有幾分像毛澤東的手筆。詩作青春磅礴,語彙新鮮,融合現代生活情感與古典形式之中,新鮮的現代語言,輕鬆流溢於格律之間,宛如活水,清澈跌宕,毫無滯礙。寫到歡愉之處,彷彿「我口寫我手」。
任離合悲歡,不動聲色;嬉怒笑罵,皆為文章!
他們打破任何框框自行摸索,借用舊形式來表九九藏書達新的思想感情、新的現實生活。在「文革」中,北大教授王力的《詩詞格律》,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手抄、油印。舊體詩詞不僅沒有銷聲匿跡,一蹶不振,反而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古典詩詞的影響範圍遠遠超過「文革」之前。在吸收和借鑒古詩詞,推動新詩創作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文革」后,各地詩社組織猶如雨後春筍,遍布大江南北,各種以舊體詩詞為主的刊物不下幾十種,各地還不乏自費印刷,內部交流的詩集。這證明了「文革」十年中的確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古典詩詞愛好者和寫作者。
作為青年,詩人有一個美好、博大的情懷:
郭沫若大為讚賞,並將此詩轉寄陳毅元帥,加以介紹、推薦,田漢、老舍等人對他也加以指導。可以說,作者實際是在一個特殊的文化小圈子中培養出來的。
一往無前,萬難不九_九_藏_書屈,偏向懸崖攀絕峰。
在「文化大革命」前,舊體詩詞被視為封建文化的殘餘,至少是社會所不提倡的,它在青年中間的影響日益縮小。毛澤東、魯迅都反對青年寫舊詩,提倡青年寫新詩。但是詩歌藝術內在的規律,並不是政治干預可以扭轉的。毛澤東、魯迅、郭沫若等人習慣於運用舊詩詞形式,部分由於他們對古文言的熟悉,根本原因是古典詩詞藝術功能與傳統的豐厚。「左」的政治因素的不合理壓抑,本身就意味著藝術規律有力的反駁。特別是毛澤東詩詞在60年代初的廣泛影響,也為舊體詩寫作在「文革」的普及作了歷史的準備。
中國古典詩詞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但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同文言文受到猛烈衝擊。在當代,白話詩歌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念平生所愛,紅岩翠柏。
問余何日喜重逢,笑指沙場火正熊。
《未發表的毛主席九_九_藏_書詩詞》推動了一代青年人運用舊體詩形式去進行大胆創作,改造舊形式來表現新的鬥爭生活。它破除了人們對舊體詩的恐懼症,證明古典詩詞可以為一般青年人所掌握,可以充分表現人們的現實生活……
烈火難熔,狂風不倒,迸出齊天大聖王。
望環宇,將紅旗高舉直上雲中。
《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中大部分詩作的真實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陳明遠,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系。在「文革」前即受教於郭沫若、田漢、老舍、王力、以群等人。
豈怡紅公子,命根惟系;梁山好漢,天道周行?
璞玉一方。切琢無疵,磨礪發光。
「文革」爆發后,被視為封建黑貨的舊體詩詞被列為掃蕩對象之一。唐詩、宋詞連同「黃色|小|說」幾乎被焚燒殆盡。連杜甫也被貼上「儒家」標籤加以批判。作品被抄、被毀,作者受到批鬥。古典詩詞的read.99csw.com命運到了滅絕關頭。可是,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縛,不顧密織的文網,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把舊體詩詞視為打破八股,建立新語言的途徑,視為一種高雅、有效的藝術表現手段。
「閃閃青眸子,霞染海魂衣。」
「文革」中古典舊體詩在群眾中的迅速普及發展,有一部分功勞應歸功於當時流傳全國的《未發表的毛主席詩詞》。這本收有25首詩詞的集子,經過紅衛兵傳抄、翻印在1966年10月即迅速流傳到各大城鎮及窮鄉僻境。其流傳之廣,流傳之速,實屬空前。其中不乏政治因素,但其詩句在藝術上的感染力與新鮮,也是其能夠廣泛流行的重要原因。
風雷動,將山川洗凈,笑指長紅。
「星譜凱旋曲,水拍自由詩,腳底瓊花飛舞,驚喜卻痴迷。」
志存胸內躍紅日,樂在天涯戰惡風。
青春烈火正熊。春豈在溫房草木叢?
「火旗揮舞衝天笑,九*九*藏*書赤遍環球是我家。」
少年壯志,海闊天空。
他的詩詞文采魄麗,富於浪漫情調:
誰言鐵石心腸?有熱血沸騰涌滿腔。
願耿耿丹心,耀如赤日,錚錚硬骨,強似蒼松。
作為一個青年,他擁有整個世界,擁有美妙的明天。他充滿了自信,去開創共產主義的新社會。他是50-60年代黨培養出來的一代接班人,他所表達的情感能在同代人心中產生巨大共鳴。
上補青天,下填滄海,焚身碎骨自剛強。
還有其他一些詩句,深深印在廣大讀者的心中。如:「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還如:「千鈞霹靂轟河漢,萬里風焰照天燒」,被《人民日報》引用於社論之中。如「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已有後來人,」在1976年「四五」被改寫成橫幅懸挂在天安門廣場上。
水庫情深,陵園恨重,是血汗澆來春意濃。
似水柔情何足戀,堂堂鐵打是英雄。
傳千古,數幾多寶庫,龍窟雲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