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大牛市的制度性安排 關注經濟過熱現象

第九章 大牛市的制度性安排

關注經濟過熱現象

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將抑制經濟過熱。目前,城鎮政權和事業單位的職工,有幾千萬人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制,1億農民工幾乎沒有進入社會保障體制,到2020年,還將有2億農民進入城鎮。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農民工到城市務工,享有城鎮從業人員的一切權益,包括社會保障。而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必定影響到企業的成本,抑制投資、建設和出口等各個方面的熱度。
2004年1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回答外國記者有關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問題時說:「我的判斷是,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上沒有出現過熱的情況,但是確實存在局部地區、局部行業過熱的現象。」李德水說,2003年,國內銀行信貸擴張偏快,低水平重複建設有所抬頭,結構性矛盾明顯加劇,部分產品供求關係趨於緊張,出現了新的資源「瓶頸」,上述問題引起廣泛關注。這些問題說明我們發展的思路不夠寬闊,經濟增長的方式過於粗放,長此以往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中央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經濟手段為主,同時使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來引導市場主體健康發展,但在宏觀經濟政策上不需要「踩急剎車」。今後,中國將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解決「發展什麼」「怎麼發展」的問題;通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解決「為誰發展」的問題。
2003年中國GDP增長達到8.2%,這表明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非典之後仍頑強地保持了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是否能夠承受高速增長之重?中國經濟發展應該控制在怎樣的規模與速度才最合九九藏書適?為此,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解讀。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中國經濟已出現過熱苗頭,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很大,但這種潛力一旦遇到了生產資料瓶頸,就說明它至少已經接近潛力的充分運用了,如果非要超越,就是過熱要通過宏觀的「微調」,使經濟不真正走到過熱的地步,防止大起大落,縮小經濟波動的波幅。
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收縮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同樣數量的商品由美元反映的價格上升,而交易相對所用的人民幣貨幣減少,引起通貨緊縮。反之,如果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貶值,交易所用的人民幣數量將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因此,人民幣相對美元有升值壓力,實際意味著國民經濟運行存在著收縮的壓力。政府主導性的投資衝動將會減弱十六屆三中全會後,政府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的目標是,改生產建設型的政府,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型的政府,財政要成為公共財政,國有企業要進行大規模的制,投資審批制度也要進行改革。實際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政府可控資源減少,政府主導投資衝動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因此,2004年政府主導、衝動和誘使的投資將會比2003年減弱。
中國社科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認為:8.2%的增長率確實是個好數字,但在中國宏觀經濟總體過熱的表面現象之下,是結構問題的惡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人們注意的問題。首先,是國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結構的惡化。中國經濟增長得很快,而居民收入的增長卻遠遠低於經濟的增長,一些農民的收入甚至還有所下降。其次,是消費與投資之間結構的惡化。九-九-藏-書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30%,而消費,如果用社會商品零售額的增長來表示消費情況的話,我們的消費才增長8%左右。這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第三,產業結構的惡化,最嚴重的產業結構惡化出現在第二、三產業之間。從1993年開始的經濟軟著陸,中國做得很成功的一點就是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互相收斂,到了1996、1997年整體經濟情況比較樂觀。但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不得不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而這種政策的實施就又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拉開了。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是10%左右,而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只有5%。
清欠民工工資將抑制上欠債工程的熱度。對於城市欠農民民工務工工資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2003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年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了對農民工欠資的清查摸底、法律援助、打擊和處罰等措施。更重要的是,今後對農民工勞動用工的規範,工資的發放要制度化,特別是要限制和打擊挪用農民工工資來上項目、搞經濟建設的不道德和不法行為。2003年末和2004年如果農民工工資清欠到位和制度嚴厲,並追繳往年的欠款,對於挪用和利用農民工工資來發展的熱勁,無疑是釜底抽薪。
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認為:從推動經濟增長的來源看,中國內外需都比較強勁,有多支引擎在運轉,這種比較均衡的狀況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可以利用目前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增大結構改革的力度與速度,目前是中國銀行界改革read.99csw.com的最好時機,中國經濟仍處於健康快速發展狀態,總體來看未有出現泡沫成分,所謂過熱只是局部的。目前中國經濟處於快速擴張期,這與1992年至1993年的經濟過熱有根本不同。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比較均衡,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達到10%左右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
我們認為,2003年中國經濟並未過熱。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推動的,開發區、房地產、鋼鐵、汽車等局部過熱;投資結構是基礎設施和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居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不足,因而就業、收入和消費仍然低迷,並未正常循環;雖然糧食、蔬菜、煤炭等價格因退耕還林、陳化糧、儲備虛報、超載清查、運價轉移等而上升,整體上物價水平並沒有走出通貨緊縮的處境。2004年面臨著導致中國經濟緊縮的十大因素,處理不當,經濟不但不會過熱,甚至可能會趨於過冷:
改革土地制度會使投資成本上升。從2003年中期開始,中央明確提出要清理已有的開發區,控制新設立開發區,並實行嚴格的保護耕地的政策,並且對過去徵用搞房地產和開發區的用地進行清查。2004年土地徵用制度的改革,究竟對招商引資、開發區建設、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影響到什麼程度,還是一個不能確定的變數。
結論是:未來中國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從未來經濟走勢看,有兩個態勢值得重視。一是中國目前處於經濟周期的擴張時段。在這一過程中,還有較短的周期性波動,從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分析,大約為四年左右。根據去年以來經濟運行的態勢分析,可以認為中國目前處於這一九_九_藏_書周期的擴張時段。但本次擴張是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整以後,伴隨新一輪較快增長開始的第一次擴張,因此預計時間不會很短,至少在兩年左右。二是外部因素﹑突發事件對經濟運行的擾動明顯減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國內市場需求支持其高速增長。歷次通貨膨脹都是由於國內投資和消費過熱引起。外部因素,包括外貿和利用外資,決定於國內市場的變化而不是相反。
但和上述看法不同的學者,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鄭超愚認為: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時期,但這段時間不會太長,所以沒有必要陷入對數字的恐慌。經濟的過冷或過熱是一個水平概念,而經濟的擴張收縮是一個速度概念,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用發展速度來判斷經濟的過冷或過熱。對於中國來說,高速增長非常必要。中國即將迎來老齡化社會,在向這種社會形態過渡之時,要抓緊這段時間快速進行財富的積累,為以後打基礎、做準備。當今中國正處在擴張的高速發展時期,所以保持住這種勢頭,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擴大中國的經濟規模,爭取使經濟上一個新台階。
未來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新一輪經濟較快增長中,周期性擴張不是結束于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由於當前行政主導型的資源配置活動仍然廣泛存在,生產過剩的財產責任在很多領域還不明確,不負責任的擴張活動時有顯現,例如城市建設中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各地紛紛上馬汽車生產項目等。這就加大了擴張期產生的過剩,特別會造成無法明確財產責任的不良資產,加大政府承擔的財政和金融風險。
2004年的城鎮失業問題將非常嚴峻宏觀經https://read.99csw.com濟指標實際失業率居高不下,並可能持續上升,是經濟趨冷的體現,而不能稱之為發熱。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會太快2004年雖然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仍然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城鄉勞動者收入增長總體上將低於GDP增長速度。消費增長預期不會十分樂觀作者估計,如果2004年對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增加城鎮就業沒有太明顯和有成效的辦法,就業不能顯著增加,消費增長率至多超不過10%,消費仍然可能處於相對萎縮狀態。
外商投資增速不定,民間投資啟動難度很大。2004年政府主導性投資如果趨於下降,外商投資不能維持高增長,且民間投資不能迅速啟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推動力將會減弱。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釋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實際是人民幣變相升值),我們開始下調出口退稅水平,這將增加出口的成本,部分提高出口品的價格,減少出口需求。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必然會抑制中國商品的出口。在商品出口結構沒有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出口總額會下降。
計量經濟模型的分析表明,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中,國內消費和投資是主導性的,出口是補充性的。利用1981至1999年年度數據建立的回歸方程中,消費﹑投資﹑出口對GDP增長的影響度係數依次為0.63﹑2493和0.13,與消費和投資比較,出口的影響要小得多。兩個時期的不同情況表明,國內需求的增長狀況決定著外部因素影響的大小。在進入經濟周期的擴張時段以後,國內投資和消費重新達到了較高水平,特別是增幅呈現持續走高態勢。這一背景下,外部因素的影響必然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