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管理智慧:「任氏管理法」 「知本至上」的薪酬體系

第六章 管理智慧:「任氏管理法」

「知本至上」的薪酬體系

1998年10月,中興和華為在清華園進行了一次招聘「大戰」。10月中旬,本來是中興先來,但是院領導不大同意,只好先開開「見面會」。11月中興再來,已被華為佔了上風。原來華為10月27日就「殺」了進來,以高薪為誘餌,「後來者居上」,原先與中興簽約的十有七八倒向了華為。
2000年,華為到南開大學招聘時就承諾「月薪不低於4500元」。據一位華為人提供的2002年的工資情況是:大學本科畢業生5000元/月,研究生6000元/月。而另一份資料則說早在2000年時,學士學位的員工的月薪達7150元,年終還有10萬~16萬的分紅;雙學士7700元/月,碩士學位8800元/月,博士10000元/月。這個水平比深圳一般公司高出15%~20%左右。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核心競爭力,擁有優秀的人才是企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既能留住現有的優秀之才,又能招攬新的人才,成為企業管理者慎之又慎的決策。
1996年,華為曾經以10萬美元年薪,聘請一批「海歸派」來搞技術研發。一位從事晶元研發的工程師,華為開價年薪https://read.99csw.com40萬美元,等他到位以後,華為發現他有更大的價值,立即漲到了50萬美元。
當代西方大企業為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會把公司一部分股份分配給員工。華為奉行「知本主義」,只要能產生巨大的增值價值,員工就能獲得高額的分紅。因此,華為也推行員工持股制度。
2001年,華為聘請國際著名的人力諮詢公司滔睿諮詢(TOWERSPERRIN)進行股權改革,員工買賣公司股票開始按每股凈資產計算,將原來的內部股改造成「虛擬受限股」,這開始接近西方公司上市前的期權激勵制度。從2002年開始,華為普通員工可以分四年,每年行使1/4的期權,價格按照當年公司最近的每股凈資產。
西門子全球總部人事副總裁高斯曾坦誠地說:「我們西門子這麼大的公司能凝聚在一起,凝聚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金錢,二是人力管理。」
一位摩托羅拉的管理人員稱:「摩托羅拉要挖華為的人很難,可華為要挖摩托羅拉的人就容易多了。」
華為如此的大手筆,令許多大公司都很生畏懼。

持股勵才

在華為,不同的貢獻就有https://read.99csw•com不同的回報。同樣是副總裁,貢獻不同,收入就不同。1996年,同是市場部的副總裁,主管營銷的月工資是20000~22000元,而主管職能部門的是10000~15000元左右。同樣是客戶經理,表現優秀的配股可能是15萬股,表現一般的就在10萬股以下了。
員工手中持有的股票遠遠大於工資,績效與股票挂鉤,貢獻大者,配有的股份越多。這大大激勵???他們,使他們努力工作,成為華為發展的不懈動力。

高薪養才

任正非崇尚知識的力量,「堅持人力資本的增值大於財務資本的增值」,實行「知本主義」——把知識資本化,認為知識創造技術,技術造就產品,承認知識創造財富,給創造財富的知識以合理的回報。這種「知本至上」的薪酬體系既吸引和留住了人才,更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驅動著華為不斷地進步。
一個好的薪酬結構體系能有效地保證企業發展中動態的合理性,同時促進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員工的成就感,在士氣上和員工的歸屬感上創造價值。
2004年5月22日,華為到TCL的大本營——廣東惠州舉辦現場招聘會,或九*九*藏*書許是出於無奈,李東生只好組織本部的主要技術、管理骨幹和全體研發人員前往南崑山旅遊。
華為對是否給員工增加幾十塊錢工資絲毫不猶豫,它的高薪比起同行來要顯得很「大方」,它以相當於普通企業數倍的薪水「囤積」人才。
張建國等人商討的華為薪酬標準為:知識能力(投入)、解決問題(做事)、應負責任(產出),提倡實行內部公平和外部競爭的原則。內部薪酬的公平,就是要求公司內部做出相同貢獻的人薪酬相當。外部的競爭力則主要是通過薪酬的調整與支付來進行分析,具體的評價標準是:第一看是否能有助於實現企業戰略,第二看能否幫助提升企業戰略,最後看能否促進組織成長。簡言之,華為的標準就是以績效目標為導向。
員工收入中股票分紅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分紅多少是綜合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和任職資格等多種因素而定的。
回溯1987年,任正非和其他五人共同出資21000元在深圳市南山區工商所註冊華為時,每人就各佔1/6的股份。1991年11月,申請變更企業性質,于次年六月獲得批准,華為成了一家集體企業,開始推行員工普遍持股,披著神秘面紗的內部股制度就此開始。

公平留才

九*九*藏*書
2002年,華為股權實行「虛擬受限股」,企業員工不能只靠「吃老本」,而要靠自己的努力。華為按照責任與貢獻來確定任職資格,再按照任職資格確定員工職能工資。獎金分配與部門的績效和個人績效挂鉤,其他福利分配也依據工作表現拉開差距。
一位辭職的華為人說:「華為對技術開發人員的確很夠意思,像我1995年剛進公司的時候,他們就開出了6500元的月薪,後來慢慢漲到了12000元,加上其他的補助,拿到手上的數字還要高一些。」在辦好一切辭職手續后,他意外地發現自己還拿到了一大筆年終分紅,吃驚之餘「幾乎都有點後悔離開華為了」。
員工進公司滿一年,就可以擁有華為的內部股份,公司根據其職位、表現、工作業績等分配給一定數額的股票。在2001年前,華為人一般用自己的年度獎金購買內部股,一元一股。在華為高速發展時期,內部股分紅高達70%,紅利又轉化成股權。股份在離開公司時可以兌現。
隨著華為市場隊伍越來越龐大,任正非派副總裁張建國著手建立合理的薪酬評價體系。
1992年底,李一男剛到華為,經理告訴他說,華為骨幹工程師的收入有希望在九_九_藏_書兩年以後達到西方普通人的水平,李一男聽了很興奮。然而,速度比想象的還要快,一年後他的收入就達到了西方普通人的水平。2001年,當他走出華為時,已經擁有數千萬了。事實上,很多在華為工作了十年之久的高管或技術骨幹,離開時都有上千萬的身家。目前在華為,身價達到數千萬元的員工有可能在百人以上,達到百萬元的則不下上千人。
在華為,薪酬的基本工資構成是:基本工資、股票、福利、加班費、補助和獎金。粗略算來,基本工資和股票占薪酬的一半,獎金佔到薪酬總數的近1/4。
在薪酬考核部,績效考核和報酬管理二位一體,他們的一個信念是:「絕不讓雷鋒吃虧」。績效考核與報酬分配要保證使這種奉獻得到合理的回報。另一個信念則是:「通過5%的落後分子促進全體員工努力前進」。
1994年,華為碰到了一個難題。兩名業務員分別被派往上海和烏魯木齊銷售一種電信設備。在烏魯木齊的那位銷售得很成功,而在上海的那位銷售量只有幾台。若按照以前銷售越多獎金越多的分配政策,被派往烏魯木齊的銷售員可以獲得20多萬元的獎金,而去上海的銷售員只能獲得幾千元獎金。但是這樣會很不公平,因為面臨的市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