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篇 淮海大戰 第十二章 初戰淮海

第三篇 淮海大戰

第十二章 初戰淮海

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人措手不及。整個作戰室里,所有人都屏聲靜氣,空氣像凝固了一樣。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兵團,完成中間突破,佔領新安鎮、運河車站等地。如今黃百韜跑了,新安鎮成了一座空城,這個仗下一步該怎麼打?有好一會兒,粟裕都默不作聲,只是盯著牆上的軍用地圖看得出神,一動不動。
10月12日,即收到中央軍委10月11日《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的當天晚上,華野前委將近日召集各縱主要幹部研究作戰方案的情況向中央軍委作了報告,並報華東局。電報說,基於敵「主力均集結隴海沿線,似防我下一步行動,並便於利用鐵道運輸機動」等情況,提出三個方案。第一方案,「首先以奪取兩淮為目標,殲擊援敵,再打下新浦、海州、連雲港。」「因黃兵團已先我東調新安鎮集結,堵我南下……該方案在戰役第一步似已較難實現。」第二方案,「先以一部攻打新浦、海州、連雲港,調黃兵團東援,在新浦、新安鎮間于運動中殲滅該敵。」第三方案,「就敵黃百韜兵團現有態勢,以新安鎮為中心,附近集結四個旅(包括瓦窯、高潭溝、紅花埠)、三個師部。郯城一個旅,運河站、趙墩各一個旅,便於我分割包圍而全部殲滅之。此案好處是敵情已明,我可按計劃實行隱蔽集結,突然行動。敵雖有較強固工事,但我炮火可以展開使用,後方補給便利,且以休整較久的各縱,首先打擊黃兵團,較易收效。但壞處是距徐州較近,運河西我不易控制,敵可利用鐵道及海鄭公路快速增援。運河沂河間、隴海路以北、邳縣地區有水,展開大部隊困難。」電報還說,「大家一致認為以執行第三方案為好」,並按第三方案擬定了作戰部署。還特地說明,「我們第一步移臨沂以南、郯城以西指揮」。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華野前委於10月5日至24日在山東曲阜召開了以加強紀律性為中心內容的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華野前委委員和各兵團、縱隊師以上主要負責幹部。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共中央「9月會議」精神,圍繞中央所提出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戰略任務進行了討論,聯繫實際,發揚民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一方面對過去的成績作出恰當的估價,一方面對存在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現象進行嚴肅認真地檢查。通過學習,大家看到,在過去兩年的戰爭中,華野部隊較好地完成了作戰任務,軍隊數量有了大發展,官兵政治覺悟不斷提高,戰鬥力日益增強。特別是經過新式整軍運動以後,部隊面貌煥然一新。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無紀律無政府狀態時有出現。有的對中央規定的報告制度不認真執行,事先不請示,事後不報告,報喜不報憂。有的犯本位主義,繳獲的物資不上交或少上交,執行統一的規定時打折扣。有的夜郎自大,目中無人,不尊重領導,不關心友鄰,打了勝仗就驕傲,受了挫折就灰心,只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批評,等等。與會者認真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並一致通過了《關於加強紀律性,克服黨內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決議》。
此時,中原局書記鄧小平出席中央工作會議未回,中原局其他領導人對粟裕的建議持完全支持的態度。9月25日中午,劉伯承、陳毅、李達致電中央軍委並告粟裕:「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吸打援敵為最好,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
原來,在戰役前,粟裕曾設想在攻城的同時又能打援,殲滅北援的邱清泉兵團或黃百韜兵團。可由於援敵畏縮不前,致使他的計劃只實現了一半。現在,他腦子裡冒出一個新的想法,邱清泉、黃百韜雖然狡猾,但總有抓住他們的時候。他們躲得過初一,未必躲得過十五。何不乘濟南戰役的餘威揮師南下,同這些敵人較量一番呢?其實,這也不完全是新想法,早在這年8月23日報中央軍委並致管文蔚、陳丕顯、韋國清、吉洛的電報中,他即曾設想「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佔兩淮及高、寶,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
「追上黃百韜!」

粟裕:建議進行淮海戰役

到這時為止,有關淮海戰役的設想已經具體化了,但依然只能算作「小淮海戰役」的方案,目標只限於殲滅黃百韜兵團和殲滅兩淮、高、寶與海州一帶之敵。
他們說干就干,隨即起草給中央軍委並報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
「追上就是勝利!」
經過一夜的激戰,窯灣鎮內的槍聲漸漸稀疏下來。到天明時打掃戰場,我軍已將窯灣鎮內的敵人悉數殲滅,還抓到一大批俘虜,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敵六十三軍軍長陳章在泅渡運河逃跑時淹死了。有人看見他逃跑時慌不擇路,可能腹部負了傷,走路時一瘸一拐的。到了運河邊找不到船,他便一步步地向河心挪去,然後又向前遊了一段,不知是沒了力氣,還是嗆了水,只聽見他野獸般號叫一聲便沒入水中,再也未探出頭來。
九縱二十七師在追擊途中打的這一仗,乾淨利落,一舉殲滅第六十三軍一五二師四五四團和四五六團一個營及軍部直屬分隊等2000餘人。殘敵向窯灣方向逃跑。
經過緊張的突擊搶修,一座完整的運河大橋重新屹立在運河上。
在追擊途中,一路上都看見國民黨部隊丟下的亂七八糟的東西,衣帽鞋襪、被服裝具、槍支彈藥等,無所不有,甚至還有整箱的子彈、炮彈,顯然是路上搬不動扔下的。這些東西成了最可靠的路標,告訴後面解放軍的追擊部隊——國民黨的部隊就在前面。
就在攻克鄭州那天,中央軍委要求陳毅、鄧小平所部「以主力于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在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埠,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破壞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第二天,中央軍委又致電陳毅、鄧小平、饒漱石、粟裕、譚震林:「請粟譚即令三縱、廣縱及魯西南地方兵團于月底準時進至商、碭以北,並受陳鄧指揮。」「陳鄧東進與三縱、廣縱諸部會合后,第一個目標是殲滅孫元良兵團,第二個目標是攻佔宿蚌。」
9月25日19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複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后再進行一次休整。」同時明確指出,「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殲滅兩淮高寶之敵,為第二個作戰。」「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這三個作戰是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因此https://read.99csw•com,你們應在酉灰(10月10日)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開一次像上月曲阜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
運河橋頭髮生的事情觸目驚心:十幾萬部隊等著過河,還有大批馬匹、車輛、火炮和堆積如山的物資也要運過河去,海州、新浦來的軍不軍民不民的烏合之眾也要過河。大家你爭我搶,各不相讓。寬闊的運河上波光粼粼,卻看不到一隻船,唯有那座孤零零的鐵橋可以過人、過車馬——難怪有的人要先下手為強。最先通過運河鐵橋的六十四軍中將軍長劉鎮湘親自在橋頭督陣,雖然秩序有些混亂,隊形不整,但總算順利通過,沒受到大的損失。接下來的幾個軍就不行了。這時,很多人都有一種恐慌心理,擔心過河晚了會被共軍截住,於是千方百計要搶先過橋,甚至不惜用機槍開道。這樣一來,過橋秩序大為混亂,反而降低了過橋速度。國民黨軍還沒過完橋,就聽說解放軍追到了橋邊,一時間槍聲大作,彈雨橫飛,人喊馬嘶,相互踐踏。被踩死的,被推下河去的,被亂槍打中的,不計其數。所有的人都像發了瘋一樣,不計後果地一撥一撥往橋上擁去。欲速則不達。橋面的空間畢竟有限,人一多就難免阻塞,一阻塞就誰也別想通過。
11月9日,一縱一口氣猛追40餘公里,于太陽西墜時分,一舉將敵六十三軍在窯灣鎮包圍。
11月10日,一縱一師、二師、三師趁敵六十三軍立足未穩,就對窯灣守敵發起攻擊。一師師長廖政國、政委曾如清帶領全師佔領窯灣東面的幾個小村莊。二師師長程業棠、政委張文碧帶領全師官兵激戰一天一夜,控制了窯灣東北外圍幾個村莊。窯灣東南外圍的戰鬥極為激烈,一些村莊幾易其手。三師師長陳挺、政委邱相田親臨第一線指揮,戰至次日下午3時,終於掃清殘敵。至此,敵六十三軍窯灣外圍陣地全部喪失,退回鎮內利用日、偽時期遺留的碉堡、工事和該軍到后臨時突擊修建的防禦設施憑險據守。
這時,鄧小平已經回到中原。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第一副司令員陳毅等領導人對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的態度很積極,堅決貫徹中央軍委的指示,主動從戰略配合上考慮問題。為了配合華野首殲黃百韜,他們有意把敵人的視線吸引到自己這邊來。劉伯承坐鎮豫西,指揮中野二、六縱隊和地方武裝分散殲敵,把國民黨軍黃維、張淦等兵團吸引到江漢、桐柏等地區;陳毅、鄧小平率中野主力直指鄭州,求得吸引孫元良兵團全部和邱清泉兵團一部向西,以減輕東線華野的壓力。
一篇洋洋洒洒、早在粟裕腦子裡不知梳理過多少遍的文稿,被他一揮而就。在這份電報中,粟裕就華東野戰軍下一步行動提出如下建議:
11月6日,夜幕降臨,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23個縱隊,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向徐州和隴海路東、西兩段逼近,使各處敵軍同時告急,紛紛呼救。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1日和14日的中央軍委來電中,都分別明確提到中原野戰軍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和攻擊鄭州得手後向東威逼開封的問題,這是華野所提作戰方案中沒有的。在原來華野作戰方案的基礎上,加上中野在徐州西線的策應和配合,這就大大擴展了原來所設想的作戰範圍,為形成「大淮海戰役」的格局準備了條件。
然而臨行前卻遇到了麻煩。長公子蔣經國10月初以督導員身份在上海整肅經濟秩序惹了禍,打「經濟老虎」打到了孔祥熙的公子孔令侃的頭上,夫人宋美齡急飛上海乾預。由於行政院長翁文灝提出辭職、財長王雲五提出辭職等諸多原因,蔣介石臨時改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去徐州處理有關軍事方面的重大問題。
有意思的是,華野前委一致肯定的第三方案,竟與中央軍委提出的「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兵團,完成中央突破」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也說明,戰區指揮員同最高統帥部領導人想到一起去了,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他們通過對敵我情況和主客觀條件的深入分析,取得了相同的認識。這無疑對統一全軍官兵的思想和行動大有好處。
這就是有名的「十人橋」。就這樣,幾百雙腳從他們肩上跨過,終於沒誤了追擊敵人。在埝頭鎮的國民黨第六十三軍一五二師一部還沒來得及撤走,就被九縱二十七師的部隊堵住。
放眼看去,到處都是滾滾向前的人流,有的成三路縱隊,有的成六路縱隊。他們快速地前進著,以一天60公里到70公里的急行軍速度向西席捲而去,揚起遮天蔽日的塵土,大地為之顫抖。列隊里不時響起互相激勵的口號聲。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往前追趕著,唯一的心愿就是追上黃百韜。
一縱司令員葉飛因戰役發起前夕得了黑熱病,留在濟南治病。作戰指揮由縱隊副司令劉飛和縱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張翼翔共同負責。劉、張二位副司令看到情況極為緊急,又極為重要,當即一面部署追擊,一面報告野司。
王耀武部即將全軍覆沒,似在意料之中,可謂大勝。但粟裕似乎心有不甘。
黃百韜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部隊前腳剛走,解放軍的大部隊後腳就跟了上來,一路上攆得他屁滾尿流。可怕的消息接踵而來:六十三軍在窯灣被圍,華野山東兵團在韓庄、台兒庄一線運河上架浮橋,可能揮師南下。一旦隴海路被切斷,向徐州靠攏的計劃就將成為泡影。更可怕的是發生在運河橋頭的自相殘殺。正是士兵們所固有的求生本能,把黃百韜精心制訂的西撤計劃沖得亂七八糟。
1948年9月24日清晨,一夜未眠的粟裕仍毫無睡意,沒有離開作戰室去稍稍歇息一會兒的意思。
(1)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便於以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同時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于兩淮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而後全軍轉入休整。
隨著11月9日上午華野指揮部一聲令下,華野各縱隊就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威武雄壯的對黃百韜兵團的追擊戰。一時間,隴海路南北兩側猶如兩股滾滾狂潮,奔騰向前,勢不可當。
(3)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已被攻克形勢下,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馮治安、劉read.99csw•com汝明自知是雜牌軍,不跟那些國民黨嫡系將領爭高低,只如實講了各自面臨的嚴峻情況,認為共軍鋒芒逼人,形勢不容樂觀。
這時,國民黨方面也在加緊備戰,調兵遣將。蔣介石曾企圖將武漢、徐州的指揮權交給白崇禧,而將其嫡系撤至長江以南,擁兵以自保。但是,由於派系矛盾很深,各懷鬼胎,蔣介石不敢把指揮兩大戰區的兵權交給白崇禧,白崇禧也不願在別人火中取栗,此事便不了了之。經過一番爭論,「守江(長江)必須固淮(淮河),要守淮,徐州就不能放」的意見最終佔了上風,確定了仍以劉峙集團固守徐州的方針。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為華北、華中的交通樞紐,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他們把徐州視為「京(南京)滬的屏障」,採取「一點兩線」的防禦措施——以徐州為中心點,加上隴海、津浦兩條鐵路線,正好擺了一個十字架。其具體部署是:「剿總」駐守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團四個軍位於碭山、徐州線,黃百韜第七兵團三個軍位於新安鎮、阿湖地區,李彌第十三兵團三個軍位於徐州、炮車段,馮治安第三綏區兩個軍位於賈汪、台兒庄、臨城地區,李延年第九綏區一個軍位於新海連地區。其任務是阻止解放軍由魯南和魯西南南下華中,以確保徐州和隴海路的安全。孫元良第十六兵團三個軍和劉汝明第四綏區兩個軍擬由開封、商丘調至永城、蒙城、宿縣、蚌埠,以阻止解放軍東進,保障津浦路西側安全。周岩第一綏區四個軍駐防淮陰、揚州、南通一線,第九十六軍駐防蚌埠。為加強徐州集團的防禦力量,蔣介石下令原屬武漢白崇禧集團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四個軍在平漢線上的確山、駐馬膳集結,準備必要時東調至渦陽、蒙城地區機動。又有消息說,蔣介石擬將東北葫蘆島和山東青島兩個軍調至蚌埠。
華野13個縱隊從山東境內齊頭向南挺進,橫掃隴海鐵路東段北側150公里寬廣地區的國民黨軍陣地。蘇北兵團3個縱隊由徐州東南向西北攻擊。
過橋秩序總算恢復正常。但由於運河河面寬闊,橋長而窄,過河速度極慢,再加上解放軍不時打槍打炮,國民黨部隊不得不走走停停,直到11月9日才大部過完。
朝陽驅散了運河上的晨霧,那些剛剛放下手中武器的官兵又投入了新的戰鬥。他們用簡陋工具撲滅橋上的火焰,用四處找來的木板、門板等臨時替換燒焦的枕木。
在華野各部隊中,很快掀起以貫徹曲阜會議精神為中心的加強紀律性的教育運動。使華東野戰軍全軍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顧全大局的觀念等方面都有了明顯增強,政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這無疑是對即將發動的淮海戰役的一個重要準備。
至此,中野、華野兩支野戰軍事實上已經開始在戰役上進行配合了,兩軍在戰略上協同作戰的作用也開始顯現出來。中野參謀長李達曾這樣說:「從打鄭州開始,淮海戰役即成為華野、中野兩支大軍共同執行的任務了。正如鄧小平政委引用毛澤東主席說過的一句話:『兩個野戰軍聯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幾倍的力量。』」
這時,中央軍委忙於指揮遼瀋戰役,特別是在說服林彪認清攻佔東北錦州的重要性方面花了不少精力,但仍對淮海戰役的準備工作給予了特殊的關注。9月28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給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告劉伯承、陳毅和華東局的電報中說:「黃兵團被調回新安鎮地區的消息業已被證實。你們在淮海戰役中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鉗制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新安鎮地區距離徐州甚近,邱、李兩兵團赴援甚快。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規模要大,比睢杞戰役的規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們必須有相當長的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後勤工作在內有充分準備,方能開始行動。」「傷亡最大之九縱、十三縱等部宜迅速給以補充。在可能條件下,如能抽調若干地方建制部隊補入該兩縱——特別是七十三團和一零九團,是有必要的。在執行淮海戰役時,該兩縱在作戰第一階段宜做預備隊使用。」
邱清泉說,他們在徐州以西抓到共軍華野三縱隊的偵察員,證實劉伯承、陳毅的中野和華野共軍是以他們為主要作戰對象的。
「好,一言為定,等候你們追上黃百韜兵團的好消息!」陳士榘對聶鳳智的態度非常滿意,「你也不要難過,抓住了黃百韜兵團,那就不止是一塊肉,而是一大碗,讓你吃個夠!」
這就從組織上明確了領導關係。兩大野戰軍在一個戰場進行戰役協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具有極大權威的領導,是不可想象的,同時也看出他們關係融洽,相互信任,處置適當。
陳毅、鄧小平收到中央軍委來電后,隨即複電:「本次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向多直接指揮。」
這時,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發現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行動反常,判斷解放軍將有大的動作,可能直接奪取徐州,也可能以攻取蚌埠為目標,孤立徐州,進逼江淮。鑒於東北失敗的慘痛教訓,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蔣介石決定親自赴徐州安排戰事。

搶佔運河橋

就在劉峙等輩認為共軍拿黃百韜兵團沒有辦法的時候,解放軍各縱隊正從四面八方向這個兵團逼近,並不斷緊縮包圍圈。
在曲阜會議期間,華野前委多次召開由縱隊以上主要領導幹部參加的作戰會議,深入分析敵我情況,並不斷修訂作戰預案。與會者看到,作戰對象是國民黨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指揮下的4個兵團和3個綏靖區,如果加上可能從華中增援的黃維十二兵團等部,總兵力將達到80多萬。其中邱清泉兵團的第五軍和黃維兵團的第十八軍,都是國民黨軍引以為傲的王牌軍,比較有戰鬥力。解放軍方面能投入作戰的,有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華東軍區和中原軍區的部分地方部隊,總兵力約60多萬。解放軍在數量、裝備和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都遠遜於對方,但政治上、士氣上大大超過對方。中央「9月會議」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要在5年內實現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政權的總任務。規定全軍每年殲敵正規軍100個旅。要求華野殲敵40個旅,並攻佔濟南、蘇北、豫東、皖北等地。現在,攻佔濟南的任務已經實現,全軍官兵早盼著打更大的仗了。
陳士榘又給一縱劉飛副司令下命令,要他們去收拾敵六十三軍。
中央軍委11月7日複電,同意華野的攻擊部署,要他們堅決執行,並指示:「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但將戰況及意見每日或每兩日或每三日報告一次。」
11月3日,劉https://read•99csw•com伯承、鄧子恢、李達向中央軍委正式建議:截斷徐、宿之間的鐵路線,造成解放軍會攻徐州的態勢。粟裕、張震等也在7日、8日致電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等,建議在戰役第一階段即破壞徐蚌段,「孤立徐州」,「抑留敵人于徐州及其周圍」,「阻延敵人南撤」,以便在長江以北大量殲敵主力。
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九縱二十七師七十九團「濰縣團」被迫擁擠在河灘上。炮彈在耳邊呼嘯著,不時在河面上炸起一根根水柱。子彈打得河邊的蘆稈沙沙作響。
部隊很快從當地群眾那裡得到證實——黃百韜兵團數十萬人馬是11月7日清晨撤離新安鎮的。那天,除黃百韜兵團數十萬人外,還有從東邊新浦、海州過來的隊伍,以及地方官員、商人、軍官家眷等,簡直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整整過了一天多才算勉強過完。一位老年人說,他親眼看見七兵團特務隊槍殺了四個當兵的。特務連的人說,這四人是共軍的偵察員。
10月22日,鄭州守敵萬余棄城而逃,為中野全殲。陳毅、鄧小平即向中央軍委報告:待打下開封后,即「出商丘或直出徐蚌……協同華野作戰」。24日,我軍收復開封。次日,陳毅、鄧小平向中央軍委建議:所部下一步不去淮南,而是集結于永城、亳州地區,無論出徐蚌線或打孫元良都更方便。
窯灣西臨運河,北靠沂河,位於兩河交匯處,南、西、北三面臨水,東面是一道高2到3米的圍堤,堤外為開闊地。鎮內有居民3000餘戶,鎮外分佈著零零散散的小村莊。六十三軍取道窯灣過運河,一是擔負黃百韜兵團左翼掩護任務,二是想討個巧,避免全兵團都往僅有的一座運河鐵橋上擠,而從窯灣渡過運河。他們到窯灣一看,傻眼了。哪有什麼船?船不知道被老百姓藏到什麼地方去了,後面解放軍又追了上來,他們只得倉促佔領窯灣,就地組織防禦。
黃百韜兵團通過運河鐵橋以後,為了阻止解放軍繼續追擊,命令一個團2000多人扼守運河鐵橋。

首戰窯灣

向西追去的不光是各縱隊的戰鬥部隊,還有大量的民工——這是一支更為龐大的隊伍。數不清的支前民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扛著擔架,推著小車,緊緊跟著部隊,把部隊所需要的糧食、彈藥和其他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他們的口號是:「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
黃百韜的西撤計劃制訂得雖然倉促,但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以說是相當周密的:以二十五軍一部佔領牛山,掩護四十四軍撤退;一零零軍佔領炮車,負責對北掩護而後跟進;六十三軍負責對南掩護,而後由窯灣渡過運河向碾庄撤退;六十四軍首先通過運河鐵橋佔領有利陣地,而後策應各軍次第過河,兵團部隨六十四軍行動。計劃規定各部到達碾庄后再向曹八集、大許家、徐州方向轉進。
11月4日,粟裕簽發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要求華野各部隊於11月6日黃昏,由所在駐地開進,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追,追上黃百韜!

前面響起了槍炮聲,不時有嘶嘶的聲音從天際劃過。誰都清楚,這是炮彈飛出炮口以後同空氣的摩擦聲,打炮的地方肯定不遠。敵人終於被他們追上了。隊列里不時響起「快!快!快!」的口令聲。
這時,一縱情報偵察人員通過無線電偵聽獲悉,國民黨軍徐州東西兩側隴海路上的各兵團已奉命向徐州收縮。運河以東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第七兵團原擬11月5日開始撤離的,後來由於受劉峙命令掩護從東邊過來的李延年部隊而推遲行動。等了一天多,李延年帶來的龐雜臃腫、拖泥帶水的由各色人等組成的部隊和第四十四軍才姍姍來遲。黃百韜兵團向西撤退的順序是:一零零軍、六十四軍、兵團部、二十五軍、四十四軍,六十三軍在左翼擔任掩護。
二連一排副排長范學福帶領三班跑步來到河邊,下水一看便傻眼了——帶來的兩架登城用的雲梯,對接起來差不多可夠到河對岸,可是做橋樁用的支架卻短了一大截。怎麼辦?前面的敵人等著他們去追趕,近處又找不到代用器材。情急之中,范學福扛起雲梯就往河裡奔。三班班長馬選雲、三班班副彭啟榜,以及戰士宋協國、楊玉艾、潘福全、楊學志、孫克潘、孫學贊、孫書賢也跟著跳進河水裡,兩人一組排好,用自己的肩膀當橋樁。還好,河水不算太深,雲梯架在肩上,在水面還能露出一個頭。
顧祝同一到徐州就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徐州「剿總」主官和兵團、「綏靖」區主官出席。
因為各執一詞,最終未能弄清解放軍的主攻方向究竟在哪裡,也未就部署問題統一認識。
孫元良、李彌、李延年都說他們受到共軍的壓力,戰事將一觸即發。
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業已形成,這是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決戰的一個重要條件。
會上,黃百韜說,共軍劉伯承、陳毅二股合流,陳毅主力正從臨沂南下,志在擊破七兵團。建議七兵團立即向徐州靠攏。
華野九縱副參謀長葉超帶領縱隊偵察營摸進新安鎮時,不禁大吃一驚。他們經過火車站時,發現那裡死一般沉寂。只見冰冷的鐵軌伸向遠方,卻看不見火車來去,也看不見一個人影。鎮上大街小巷不見國民黨的一兵一卒。這空蕩蕩的新安鎮給他們的第一個印象是:敵人逃跑了。
在黃百韜的勸說下,李以勖沒有隨軍行動,提早到達徐州。他不負所托,當天就向劉峙轉達了黃百韜的憂慮和請求。
陳土榘也贊成揮師南下,在兩淮和高、寶一帶與敵軍作戰。
恰在這時,九縱前進指揮所里響起電話鈴聲,是華野司令部陳士榘參謀長打來的:「是老聶嗎?你們動作很快,在窯灣抓住了六十三軍,這很好。現在野司命令你們,不要管六十三軍,立刻率領全縱隊繼續西進,儘快兜住黃百韜兵團,不准它跑掉!」
野戰軍指揮部由臨沂南邊前移至郯城西北沂河邊上的馬頭鎮,剛剛在幾間高敞軒亮的大瓦房裡布置好作戰室,架好無線電台,就一前一後收到九縱和一縱的敵情報告。
國民黨第六十三軍中將軍長陳章帶著全軍人馬來到運河東岸的窯灣時,尚未顧得上喘息,就被九縱二十五師和二十六師追上了。
粟裕非常看重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這份電報。他認為,這個電報雖然文字不多,但真是字字千鈞,說明中央已下定決心將劉峙集團就地殲滅,淮海戰役已順理成章地成為南線決戰了。
這裡是寧陽大柏集華野指揮部作戰室。參謀人員吹滅了用於照明的蠟燭,拉開窗帘,迎來了第一縷陽光。此刻,陳士榘、張震等華野領導人都是一臉興奮,顯然,他們隨著粟裕熬了一個通宵。他們已不再為攻破內城的事情苦思苦慮,絞盡腦汁。既然已突入內城,濟南戰局就大勢已定。
對九縱來說,敵人立足未穩,喘息未定,背靠運河,沒有退路——這無九_九_藏_書疑是一塊到口的肥肉。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計劃。各兵團向徐州靠攏,猶如眾星捧月,可以起到拱衛徐州的作用。劉峙可以高枕無憂了。邱清泉不禁竊喜,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離開商丘了。此人雖然靠半工半讀上過上海大學,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德國工兵學校和柏林陸軍大學深造,卻相信商丘即「傷邱」,對他邱某頗不吉利,長期耿耿於懷。黃百韜自然格外高興,散會後連「剿總」宴請都予婉謝,立即匆匆返回新安鎮部署移防。
10月14日,中央軍委致電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告中原局:對華野前委10月12日上報的方案做了復示,強調擔任打援任務的部隊應放在援敵的側面,即位於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圍攻徐州的態勢,使徐州之敵「第一個感覺是我軍似乎有意奪取徐州,而不能確切斷定我軍並非奪取徐州,而是殲滅黃兵團」。等到我軍對黃兵團攻殲緊急而決定增援時,又發現如不解除南北兩側威脅,則很難赴援。這樣就給我軍以充足的時間殲滅黃兵團。同時,還決定中原野戰軍「主力一、三、四、九縱,不日開始攻擊鄭州,得手后以一部向東,威逼開封,吸引劉汝明全部、孫元良一部西顧」。
張震也說:「我們給敵人準備了筵席,他們卻不來。不來,我們就送上門去。這次要一不做、二不休,要打就大打一下,打一個比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更大的仗。我建議從魯南、魯西南多路南下,直插新安鎮,殲滅黃百韜后,再打兩淮、高、寶,把蘇北和山東連成一片!」
敵六十三軍1.3萬多人被殲,成為淮海戰役中第一個被解放軍全殲的軍,對國民黨朝野震動很大——因為這個軍屬國民黨元老余漢謀的粵軍。為了安撫粵系,籠絡人心,蔣介石在南京親自為陳章主持公祭,並追授他上將軍銜。
「一營二連,架橋!」團里下達了架橋命令。
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北野戰軍殲敵47萬多人,解放東北全境,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遼瀋戰役的勝利,給華野、中野官兵以巨大鼓舞,使他們敢下決心在南線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
11月9日夕陽西墜時,解放軍先頭部隊一個營到達運河橋頭,不顧長途追擊的勞累,當即向該敵發起攻擊,經過一夜激戰,終將該敵大部殲滅。殘敵逃跑時,用事先準備的汽油把運河鐵橋燒成一條火龍。
11月9日,華野前委發布《關於全殲黃百韜兵團的政治動員令》,要求全體官兵「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饑寒,不怕傷亡,不怕打亂建制,不為小敵迷惑,不為河流所阻,敵人跑到哪裡,堅決追到哪裡,全殲黃兵團,活捉黃百韜」!
黃百韜動作不慢。就在全兵團11月6日清晨即將上路時,劉峙命令他們掩護從新浦、海州撤出的部隊。因籌措船隻困難,第四十四軍改走陸路,劃歸七兵團指揮,要黃百韜必須等到李延年他們和第四十四軍到達後方能開拔。其實這隻是冠冕堂皇的一面,還有見不得人的另一面。劉峙在新浦有大宗鹽業生意,是他私人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他已把決定放棄新浦、海州的消息暗中透露給了他的經紀人,要他們攜帶錢款隨李延年一起行動。要將分散的錢財收攏起來,這談何容易,這就使黃百韜兵團撤離新安鎮的時間晚了近兩天時間。
黃百韜乘車路過運河鐵橋時,正好看到了這一失去約束的狂亂場面,聽到了呼天搶地的慘叫。他倒顯得極其平靜。這能怪當兵的嗎?真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呀!從古至今,大凡集團軍事行動,從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不能要屙屎了才來挖茅坑,那樣非一敗塗地不可。這怪誰呢?一二十萬人的大行動,就靠一座通過能力極其有限的鐵路橋顯然是不夠的。他認為,自己也難辭其咎,作為一個兵團司令,應該有先見之明,應該催促「剿總」早辦妥運輸事宜。況且「剿總」已經答應派工兵團架橋,自己不催辦,別人沒有切身利害關係,哪會主動去管呢?後悔已經沒有用了,當務之急是必須立即制止眼前的混亂局面。他的鐵的原則是,不允許手下的任何人違抗他的命令,否則格殺勿論。爭先恐後地過橋,就是置他的命令于不顧。因為他講過要有次序地過河,爭先恐後就是不按次序,所以是決不允許的。他下令調一個機槍連上來,在橋頭一字排開,誰要是不按次序過橋,亂推亂擠,一律就地正法。
一縱三個師從不同方向將鎮內敵人分割成四小塊,逐一進行圍殲。
黃百韜為等李延年的第九綏區和第四十四軍而喪失了寶貴的時間。在撤離新安鎮時,他見到了隨李延年同來的少將戰地視察官李以勖。蔣介石從孟良崮張靈甫的慘敗中悟出,他手下的將領常常弄虛作假,發假電報。這次他特地從參軍處挑選了一批年輕能幹的高參充當耳目,一人一本密碼本,天馬行空,可以隨時越過國防部直接給他發電報。李以勖就是其中之一。黃百韜與李以勖曾是陸軍大學同學,便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憂慮,擔心數十萬人馬倉促上路會有不測,擔心他們還沒到達徐州就被共軍半路截住,或者鑽進共軍布置的大口袋。萬一有不測,請他轉告劉峙務必派別的兵團前來救援。李以勖一口應承。
忽然,粟裕轉過身來,重重地說了一句:「追,快追,追上黃百韜!」隨後,他對陳士榘、張震說了他的想法,得到了二人的贊成。緊接著,他們向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報告了黃兵團西撤的情況,同時就下一步戰略安排向各縱隊作出部署:山東兵團指揮的七縱、十縱、十三縱排除一切困難,迅速插向徐州以東大許家、曹八集地區,截斷黃兵團西逃退路,分割其與徐州的聯繫;位於隴海路以南皂河地區的十一縱和江淮軍區的兩個旅,經土山鎮向大許家前進,由南向北,配合山東兵團斷敵退路;一縱、六縱、九縱、魯中南縱隊、中野十一縱從新安鎮及其以西地區沿隴海路南側向西追擊;四縱、八縱沿隴海路北側向西追擊。嚴令各部不惜一切代價,窮追猛追,一追到底,務必抓住黃百韜兵團。
隨同顧祝同來徐州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在會上宣布了屬絕對機密的「徐蚌會戰計劃」:第七兵團由新安鎮撤回運河以西向徐州靠攏。李延年第九綏區撤離新浦、海州。第四十四軍由海路南撤。原擬增防海州的第一零零軍中途折返,也歸入七兵團序列。第十三兵團集結于靈璧、泗縣地區機動。第二兵團即以永城、碭山為中心集結。第十六兵團以蒙城為中心集結。第九綏區和移駐臨淮關的第四綏區另組建新兵團。第三綏區仍駐原防不變。徐州守備部隊應切實加強工事,以確保堅固守備。郭汝瑰一再告誡,務必嚴守機密,不得泄露。
中央軍委同意了陳、鄧的建議,並於10月30日指示陳、鄧所部進至蕭縣地區,對徐宿(縣)、徐碭(山)兩線相機行動。
10月11日,由毛澤東https://read•99csw.com起草的中央軍委《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同時發給華東局和中原局。電報指出:「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第二階段攻殲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並佔領各城。」「第三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
中央軍委11月1日復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中央軍委的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和早日實現全國勝利的戰略意願,都在促進「大淮海戰役」方案的逐漸形成。
(2)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嶧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只有攻城部隊需稍事休整。至昨日黃昏為止,攻城部隊之6個縱隊僅傷亡8000餘人,昨晚及今晨傷亡尚不在內,因此傷亡並不算大)更便利,但亦會增加今後攻佔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陳參謀長,野司的命令我們堅決執行!我們馬上撤出窯灣,準備從窯灣下游到皂河之間渡過運河,然後繼續西追,爭取儘快截住黃百韜兵團!」聶鳳智沒有半點討價還價,但也不無遺憾,「只可惜快要到嘴的肥肉沒吃成,讓劉飛、張翼翔他們沾光了!」
11月11日下午5時,窯灣鎮東、南、北三面上空升起一發發紅色信號彈。數十門野炮、山炮、重迫擊炮和榴彈炮怒吼起來。隨著炮火延伸,以窯灣東門一師為主攻方向的二團一營二連很快突破敵人小東門前沿陣地,並乘勝向縱深發展。敵六十三軍這支廣東軍,攻防技術較好,擅長巷戰。他們利用碉堡、堅固房屋和一切可以藏身的地方頑強阻擊,使突擊部隊一再受阻。二團團長方銘及時調二營、三營加入戰鬥。一營、二營合力向鎮內天主教堂敵軍指揮部發起攻擊。經過反覆衝殺,打到天主教堂附近時,二營五連傷亡過半,能繼續戰鬥的只剩下20人。
九縱司令員聶鳳智接到葉超的報告后,立即命令部隊越過隴海路向西,抄近路猛追,務必追上黃百韜,同時向華野指揮部作了報告。
在奔往窯灣的路上,劉飛、張翼翔等一縱領導人已在考慮對付敵六十三軍的辦法,一到窯灣就帶領三個師的領導看地形,制訂作戰方案。
其實,從黃百韜出現的那一刻起,許多亂吵亂嚷的人就大大收斂了。現在看見黃百韜動了怒,搞不好要被機槍點名,哪有人敢隨便亂動。
6日晚,魯中南縱隊包圍郯城,對地頭蛇——山東保安第一旅王洪九部發起攻擊,至8日拂曉,全殲該敵5000餘人。六縱向馬頭鎮地區之敵發起攻擊,並攻佔馬頭鎮。蘇北軍區第六分區部隊逼近新浦、海州。一縱、六縱、九縱、魯中南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分路南下,直撲新安鎮。擔負阻援和截擊任務的四縱、八縱和特種兵縱隊一部直指邳縣,準備堅決截斷黃百韜的退路。蘇北兵團二縱、十二縱和中野十一縱,果斷越過隴海路,擬對黃兵團實施迂迴包圍。原活動於宿遷、睢寧地區的十一縱和江淮軍區部隊,分路沿運河北上,前鋒直指運河車站。山東兵團指揮的七縱、十縱、十三縱,相繼攻佔嶧縣、棗莊、臨城、韓庄、萬年閘等地,並包圍了台兒庄,從東北方向逼近徐州。三縱、兩廣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接受中野統一指揮,由西北方向迫近徐州,並配合中野一縱在碭山以西的張公店地區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五十五軍一八一師。陳毅、鄧小平率中野主力進入永城地區,從西南方向威脅徐州。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華東野戰軍主要突擊集團沿隴海鐵路南北兩側由東向西猛追。當一縱、六縱、九縱越過運河一線向碾庄地區迂迴時,沿隴海鐵路北側追擊的四縱、八縱也已趕到運河邊,對正在過河西撤的黃百韜兵團構成巨大威脅。
(4)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適宜作戰的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后加之於敵人重大精神壓力的機會。
在戰場上,機會對敵我雙方而言是均等的,就看你能否把握住。九縱沒有同敵六十三軍糾纏,從而贏得了追擊黃百韜兵團的時間,終於同華野四縱、六縱、八縱等兄弟部隊一起,在1948年11月11日將黃百韜兵團除六十三軍外的四個軍、七個師全部包圍于以碾庄圩為中心的狹小地區。
九縱二十七師穿越新安鎮,沿隴海路南側向西猛追。上級通知他們,擔任黃百韜兵團左翼掩護任務的第六十三軍就在他們前面,必須迅速追上該軍並予以殲滅。大家聽說要打仗了,一個個顯得無比興奮,更是加快了步伐,恨不得一步攆上敵人。
10月31日,華野發動淮海戰役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粟裕向中央軍委、陳鄧、華東局和中原局作了報告,提出「淮海戰役當遵命於11月8日晚同時發起戰鬥」,「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劉峙一口咬定共軍的進攻目標是徐州——共軍的「徐濟作戰計劃」,打濟南只實現了一半,現在就該輪到打徐州了。他主張兵力應往徐州收縮,把重兵擺在隴海、津浦兩線相交的中心點上,明確支持黃百韜將七兵團向徐州靠攏的見解。
11月9日,中央軍委復示粟裕、張震,並告陳鄧、華東局、中原局:「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其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
「追,快追!」
我方對北門和南門的進攻一再受阻。縱隊及時命令二師六團改由小東門進入鎮內,然後直插北門,策應北門外的四團作戰。在六團和四團的裡應外合下,部隊于當晚9時突破北門。三師主力當晚突破大東門,從東向西同敵人展開巷戰。
這時,華東野戰軍全軍大部集結在徐州、濟南間津浦路兩側,一部位於蘇北地區。部隊一面進行休整,一面積極備戰,準備參加淮海戰役。
要九縱去對付黃百韜和要一縱去對付六十三軍,其實都是粟裕的主意,可以說是知人善任,好鋼用在刀刃上。九縱和黃百韜有「一箭之仇」。一年前的10月,他們在山東范家集戰鬥中,曾同黃百韜手中的王牌六十四軍交過手。那一次雖然不分勝負,但對九縱來說,他們拼了消耗,付出了血的代價,卻沒能贏得戰鬥,實在是一種恥辱。他們心頭早憋著一股氣,要去找黃百韜算賬。為什麼用劉飛對付六十三軍呢?原來窯灣四周是水網地區,劉飛是老新四軍,熟悉水網地區作戰,再就是他熟悉廣東軍,對付六十三軍這樣的廣東軍較有辦法。
劉峙自知黃百韜兵團步入今天的困境,跟他有脫不掉的干係,於是對李以勖轉達的要求回答得非常乾脆。他說,他知道黃百韜帶兵有辦法,他們有數十萬人馬,裝備精良,能征慣戰,共軍拿他們沒有辦法,「萬一被包圍,我一定傾全力救援,決不會視而不見。請老弟放心。」
眼前的河流是從山東流過來的沂河,對岸是埝頭鎮。因為事先知道河寬水深,不便徒涉,部隊已經準備了必要的簡便架橋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