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篇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八篇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至於明代財政,英宗以後,亦日見缺乏。其原因是皇宮內府供奉日廣,皇室衣著重視新巧,飲食日費巨萬。嘉靖、隆慶年間,皇室雇傭之廚工多達四千一百余名,其奢侈可見一斑。又如武宗修理宮殿,即加征田賦一百萬兩。再加上歷朝宦官之貪瀆,所費更多。
朝中大臣趨炎附勢諂媚成風,互為傾軋,遂使黨爭日烈。地方官員則毫無教養,浪費公款,無補時政。而土豪劣紳與日俱增。顧亭林《日知錄》批評道:「萬曆以前,朝政尚是小康。而萬曆以後,有法令而無教化,造成老者不教,幼者不學,成為俗之不祥。」當時九_九_藏_書之人只是空談明心見性,而不談修己治人之實學。萬曆間人看書不看首尾,只看中間兩三行。其所著書,多是盜竊。因此造成社會日亂,神州傾覆。
至於科舉,則初為考經義,后變為八股。顧亭林謂:「科舉之害,等同焚書,而敗壞人才,甚於咸陽之坑儒。」因此造成明代士人與官僚學識空虛,胸無點墨。由於明代帝王怠惰專橫,雖然當時風氣獎勵廷臣發表議論,但由於空疏無學,只是叫囂而已,遂至於以議論誤國。
其次是宗藩。唐室的宗親分散於民間,明室的宗親則分封列爵,不農不仕https://read•99csw•com。正德年間,已有皇室親王三十,郡王二百十五,將軍、中尉二千七百。到了嘉靖年間,經御史林潤公布,天下百姓供京師糧四百萬石,但要供應皇室宗親祿米卻需八百五十三萬石,即使全部供給諸府,還不足一半。此後歷朝所欠供之祿米,年復一年,日益加重,皇室更難負擔。
以上數端,使王室欠缺祿米,衛所缺月糧,邊疆缺軍餉,各省缺俸銀,且冗官日多,募兵日增實減,因此民窮財盡,遂成亡國致命之傷。
第三是冗官,尤其是武官過多。如景泰年間,京都衛所武職,一衛已有二千餘人,九_九_藏_書全部三萬餘人,每歲需銀四十八萬兩,米三十六萬石,其他薪俸等動經百萬。耗損國家儲備,極為巨大。
明代之翰林院為儲備人才之地,吏部則為選舉人才之所,此兩處為明代所特重。
今再談及明代政制之腐化。
英宗天順年間開始,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準入內閣,但翰林人才只限於某些科目,並非完全齊備。而此後之庶吉士變成有名無實,並不再受重視。但當時之進士,沒有理想職位時多數請假返鄉,甚至有家居數十年者,等到有尚書侍郎的官職,才入朝供職。
由於明代承平年歲甚久,遂使科舉進士日重而學九-九-藏-書校貢舉日輕。但學校可培育社會需用之人才,科舉卻只是就社會現有之人才中選拔之,薦舉更為稀少。於是人才多由科舉進士中出。
嘉靖時,大臣劉體乾上疏道:「歷代官員數目,漢代七千八百名,唐一萬八千名,宋代冗官極多,至三萬四千名。但到了明代成化五年,武職已逾八萬,合文武官員達十余萬,比宋代多數倍矣。」可見夏、秋稅糧不足支付甚巨。
明代吏部的選舉法有四種:一為學校,二為科目,三為薦舉,四為銓選。天下人才,大致出於上述四類。可見吏部之權重。
當翰林院無法培植人才時,吏部選舉曾有用抽籤之法,分https://read•99csw.com四個地區抽籤:一為東北,以北京、山東地區為主;二為東南,以江、浙、閩、桂及江西為主;三為西北,以陝西、山西為主;四為西南,以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為主。官方與民間均十分贊同,認為十分公平。
明代政治,起初靠君王有獨裁之權,下有清廉負責之大臣,故尚可支撐大局。但由於宦官攬權,官僚不負責,造成政治教育破產,兵制、田賦崩潰,最後是國家經濟破產。
由於明代世局平靜,武備軍事相應鬆懈了。軍政盡歸兵部統管,邊疆遇有騷擾,調兵撥餉統由兵部主理。武臣總兵毫無話事權。此後之衛所空洞無兵可用,致生募兵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