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新政權 四、官本位

第二章 新政權

四、官本位

權要的子弟親屬參加考試必須公開申報;
科舉的社會意義和歷史作用,是打破了門閥士族對仕途的壟斷,徹底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不合理狀態。此後,從理論上講,一個農家子弟只要肯讀書,便有可能由布衣而卿相,頃刻之間改變個人和家族的命運,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事實上,官僚政治的真正成熟正是在宋代。儘管從理論上講,支撐帝國大廈的是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三大支柱,但從秦漢到隋唐,最高統治者對於後面兩條仍然重視不夠。結果,皇權被玩弄、覬覦甚至篡奪,竊國大盜包括跋扈的外戚,垂簾的女主,割據的藩鎮,搗鬼的宦官。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憑藉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的趙宋官家也終於意識到,最靠譜的,是由儒家思想武裝起來,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文官。作為個人,他們既沒有雄厚的社會基礎,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根本就造不了反;而儒家忠君愛國的主張,又讓他們不生此念,不作此想。說得直白一點,科舉官員並不想黃袍加身,只想永保富貴,而他們的青雲直上和飛黃騰達,又只有君臨天下的皇帝能夠給予。
什麼叫官本位?本位的意思,原本是指貨幣制度的基礎或貨幣價值的計算標準,比如金本位、銀本位。如read.99csw.com此,則官本位就是以官員身份為價值標準了。難怪宋代稱謂,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顧客叫客官,觀眾叫看官,幾乎弄得無人不官。官本位,是宋代最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
問題是,官成為本位,為什麼在宋?
意義之一是保證了帝國的長治久安,從宋開始便不再有國家分裂的局面。元明清都是天下一統,明清兩代也都國祚綿長,這不能不歸功於兩宋奠定的基本國策。
這讓多少中下層知識分子歡欣鼓舞!
容易是因為科舉。
第一,考試內容變了。唐代進士科是要考詩賦的。這就不但要有天分,有才華,還要有修養,而大多數家境貧寒的士人很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王安石變法以後,儒家經學成為官方唯一指定內容,大門終於向所有人敞開。
首先是宋代官員之多遠勝前朝,其次是待遇之高也遠勝前朝。俸祿豐厚且不說,受到祖宗家法保護,永無殺身之禍也讓人羡慕。但更重要的,是成為官員比以前容易多了。
同樣,宋代皇帝之尊重讀書人,也可謂前越漢唐,后逾明清。從太祖和太宗開始,歷代皇帝在殿試之時,往往親臨現場,甚至親自閱卷。宣布進士排名時,皇帝和公卿都會行注目禮。狀元從皇宮走到街頭,更是萬人空巷。當時有人評論說:即便收復了契丹奪去之地,也不會這樣榮耀。
這其實也是時代特徵:漢代重軍功,魏晉重門第,隋唐重勛爵,兩宋重學歷。不能金榜題名,就沒有高官厚祿,反之亦然。正所謂: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https://read.99csw.com
這裏面又有多種原因。
這也是宋代社會生活的一大奇觀:每到放榜那天,京城的達官貴人和富商豪門就會傾巢出動,守候在新科進士走出皇宮的路上,從那些穿綠衣服的新貴們當中挑女婿。有些位高權重或者財大氣粗的,甚至抓住一個就往家裡拖。他們的女兒也坐在車裡東張西望,看見中意的便讓父親去搶。正如王安石所說: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甚至對自己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要依靠,就得抬舉。於是,趙宋官家便不惜成本地提高文官待遇,倡導讀書做官論,由此在全社會形成了官本位的觀念。這種風氣雖然在現代社會頗遭詬病,當時卻未九_九_藏_書嘗沒有積極意義。否則,也不會至今死而不僵。
士大夫一詞早就有了。但在前期,無論作用還是影響力都很有限。三公坐而論道,士大夫起而行之,士和大夫都不過是執行者。南朝梁武帝甚至放出話來:國家是朕的,關士大夫什麼事?
更重要的是,宋代進士待遇更高。唐代科舉及第之後還要通過吏部組織的公務員考試,宋代則只要通過殿試便立即授予官職,叫「榜下即用」,又稱「老虎班」。仁宗皇帝更是規定參加殿試的一律錄取,只排名次,以免落榜生流離失所或無顏還鄉。顯然,這又是為了體恤那些寒士。
及第進士的前程更是遠大。從真宗皇帝開始,這一身份便成為擔任宰相的必備條件,就像漢初的宰相必須先有軍功並且封侯。也就是說,漢是封侯拜相,宋是及第拜相。宋重文治,漢尚武功,已是昭然若揭,毋庸置疑。
這也並不奇怪。一個東西成為本位,有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價值,或者被認為有價值;其次要辨識度高,而且可能擁有。帝國時代,君至貴而民至賤。賤民無價值,皇帝又高不可攀,所以既不會有君本位,也不會有民本位。最適合成為本位的,正是皇家與小民之間可望可即的官。
宋代的情況則不同,士大夫儼然主人翁。
第二,讀書變得容易,這當然要拜印刷術所賜。雕版印刷雖然是唐代發明的,大量印刷各類圖書卻是在宋。由於批量生產,書價降低,受惠者便是寒門。福建甚至出現了盜版的科考複習資料,以至於這化外之地竟人才輩出。九*九*藏*書
歐陽修,就是這樣成為一位副宰相之女婿的。
士大夫的使命: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宋儒張載,是儒家歷史上最廣為流傳的格言之一,哲學家馮友蘭將之概括為「橫渠四句」。這幅書法作品是現代草書大家于右任所書的「橫渠四句」。
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了士大夫階層。
登科錄

科舉進仕是謂「登科」,「登科錄」記載了每次科舉考試的錄取名單。這是宋寶祐四年的登科錄,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為文天祥。可以看到,登科錄中記錄了該舉子的詳細個人信息和家族歷史源流。
第三,宋代科舉錄取人數極多,太宗淳化三年(992)竟達一千三百多人。即便經年累月屢試不中,也read.99csw.com不至於就老死科場,因為可以按照太宗皇帝發明的「特奏名制」賜予科班出身。當然,也就不會出現黃巢那樣憤而造反的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不形成於漢,在宋。
更瘋狂的是榜下捉婿。
其次是促進了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尤其是圖書出版業興旺發達。前赴後繼的考生需要應試教材,層出不窮的官員需要工作指南,都讓書商們大發其財。何況俸祿高政務少的官員還要吟詩作賦,出版詩文集。結果,就連滿足市井小民需要的通俗讀物,也都布滿大街小巷的書店和地攤,或者在勾欄瓦捨出售,這是我們在下一章還要講到的。
說到底,還是官本位。
任何人不得推薦候選人;
官本位恐怕是從宋開始的,以後則愈演愈烈。
第四,宋代科舉考試相對公平。正如《隋唐定局》一卷所說,唐代王公大臣和社會賢達是可以推薦人選的,叫「通榜公薦法」。腐敗嚴重時,竟然暗箱操作內定名單。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趙宋官方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規定,包括:
殿試實行謄錄製,試卷另外謄寫,不注姓名;
因此,他們還會要求與皇帝共治天下。
宋代士大夫,已成為有著強烈精英意識的群體。
但,真正實現這一夢想,卻不在唐,而在宋。
在職官員單獨考試。
也有好幾個原因。
宋代大興科舉,原因恐怕就在這裏。
范仲淹則幫過晏殊的忙。他在殿試之前就向晏殊的夫人推薦了一個名叫富弼的秀才,富弼也果然中了狀元,後來還成為宰相。這就叫榜前擇婿,品位比榜下捉婿高。但,無論榜前還是榜下,看重的都是有沒有仕途上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