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九章 后達爾文主義 19.8 DNA並不能給所有東西編碼

第十九章 后達爾文主義

19.8 DNA並不能給所有東西編碼

基因具有獨立於軀體的動態特性,對它們的產出物有生殺予奪之權。在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相互關聯,以致於形成互鎖現象:A以B為前提,B以C為前提,而C又以A為前提。這種內在聯結形成了一股保守力量,迫使基因組保持不變狀態——與它所產生的軀體無關。與複雜系統一樣,基因組通過限制所允許的變化來對抗擾動,它所追求的是作為一個有凝聚力的統一體而留存下來。
正所謂「敗也束縛,成也束縛」。在生物不同層面上湧現出來的內斂性而非自然選擇,很可能正是那99.999%的生命形式得以起源的原因所在。我們還無法衡量束縛在形成生命上的作用——有些人稱之為「自組織」——但它很可能是巨大的。
當人工選擇或者自然選擇使某個基因型(比如說,一隻鴿子的基因型)偏離九_九_藏_書了穩態而趨向自己的喜好(比如說,白色)時,基因組中的相互關聯特性就會發揮作用,從而產生許多副效應(比如說,近視)。達爾文作為一名育鴿人,已經注意到了這點,並把這種現象稱為「生長中神秘的相關法則」。新達爾文主義的元老恩斯特·邁爾聲稱:「就我所知,過去50年中進行的所有精細選擇(繁育)試驗中,沒有一例未出現過討人厭的副效應。」被傳統群體遺傳學依為基石的單點突變實際上非常罕見。基因通常身處複雜環境,並且其自身就是一個複雜適應系統,它有自己的智慧與惰性。這正是怪亦有道的原因所在。
生物體在問世之前,在直面競爭與生存的自然選擇之前,就已經兩度受制於其內部選擇——一個是來自於基因組的內部約束,另一個則來自於read.99csw.com軀體所遵循的法則。在生物體真正同自然選擇打交道之前,它還面臨來自第三個方面的內部選擇。一個被基因接受並隨後被軀體接受的變化,還必須被種群接受。只發生在單體身上的變異,即使再出色,也必然隨著單體的死亡而灰飛煙滅。除非包含變異的基因能夠在整個種群中擴散開來。種群(或者同類群)具有自身的內斂性和整體性,並呈現出一種整體的湧現行為,恍若是一個龐大、內穩的系統——種群即個體。
基因組必須偏離其通常組合足夠遠,才能在外形上產生本質區別。當基因組被競爭壓力拉出其正常軌道時,它必須在物質層面上重組它的關聯模式,以維持穩定。用控制論的話來說就是,它必須使自己落在另一個具有整體性和內斂性並且內穩的吸引域中。read.99csw.com
任何跨越這些障礙而得以進化的新事物都足以令人驚嘆。在《走向新的生物學哲學》一書中,邁爾寫到:「進化最艱難的壯舉就是掙脫這種內斂性的束縛。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5億年中只出現了很少的新物種;此外,99.999%的進化分支都已滅絕也很可能與此有關。這種內斂性阻礙了物種在環境突變時做出快速的響應。」在這個不斷變化、共同進化的世界中,進化的停滯現象曾一度令人們非常困惑,如今終於有了一個像樣的說法。九-九-藏-書
卵細胞的發育過程背負了太多傳承下來的包袱,限制了其成體可能的多樣性。總的來說,構成軀體的物質利用物理約束限定了軀體所能發育成的形態。大象不可能長著螞蟻般的細腿。基因的物理本質也同樣限定了動物所能形成的種類。每一段遺傳信息都是一個蛋白質分子,必須通過物理移動來傳播。由於基因的這些物理約束,一些信息很難或者根九九藏書本不可能在複雜的軀體里完成編碼,DNA亦是如此。
我之所以深入研究這些情況,是因為對生物進化的束縛也正是人工進化的希望所在。進化動力學中的每一個負面約束都可以從正面來看待。用來維持舊傳統的束縛力可以用來創造新事物。將生物限制在自己的形態內,防止其隨意漂移到其他形態的力量,也正是最初使生物成形的力量。基因內部的這種自強化特性使得它難以離開其穩定狀態,就如同一條山谷,將各種隨機因素拽入其中,直到它們找到可能的棲身之所。在數百萬年中,基因組和軀體的多重穩定性維持著物種的向心狀態,其作用超過了自然選擇。而當某個物種奮力一躍,掙脫原有的穩定態時,同樣的內斂性會誘使它進入一個新的內穩態——自然選擇的影響依然微乎其微。乍一看這有些奇怪,但的的確確,束縛即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