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十二章 佛陀與孔子

第四十二章 佛陀與孔子


世界三大宗教
那晚,月光皎潔如水。悉達多無法入眠,開始認真地思考這所有的一切。如果解不開這纏繞著他的生存之謎,他就再也不會快樂起來。最終他下定決心,離開心愛的親人們,獨自去揭開謎底。他悄悄來到妻子的卧房,看了妻兒最後一眼,然後叫醒忠誠的車匿,離家出走。
種姓制度甚至波及人們的宗教信仰。古老的印歐人歷經幾千年的流蕩,遭遇過許多神奇的事情。人們將這些經歷加以整理,彙編成書,這就是《吠陀經》。書是用梵文寫成的。作為一種語言,梵語與歐洲大陸的希臘語、拉丁語、俄語、德語及其他幾十種語言非常接近。《吠陀經》被譽為聖書,只有三個高等種姓才允許閱讀,最低的「吠舍」是不能了解此書內容的。貴族或是僧侶還被明令禁止將此書的內容透露給「吠舍」,一旦越界,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指孔子對「禮」的倡導。
孔子善解人意,通達仁愛,喜歡獨自漫遊,喜歡用自己鍾愛的笛子吹奏憂傷的曲調。他毫無名利之心,從來沒有要求任何人追隨、崇拜他。這讓我們聯想起一些古希臘的智者,尤其是斯多葛學派。他們同樣堅持正直的生活與正當的思考,從不企求回報,堅守靈魂的平靜和安寧。
距離故土的旅程非常遙遠,公主經過長途跋涉,才終於回到了考里延人的部落。某天晚上,正在藍毗尼花園享受陰涼的摩訶摩耶,突然生下了王子。孩子被取名為悉達多,但人們通常還是稱他為佛陀,即「悟者」。
這些遠離喧囂、一心追求真理的流浪者們引起了悉達多的注意,最後,他決定效仿他們。他剃去頭髮,取下佩戴的珠寶,寫了一封訣別信,交給了忠誠的車匿帶回家。然後,年輕的王子孤身走進了沙漠。
漢魏時中國人模仿西來印度佛教的宗教形式創建道教,把道家哲學思想改造成道教的教義,先秦道家思想家老子被奉為道教至高的神衹太上老君,《老子》一書被尊為《道德經》,原始道家提倡的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也被道教扭曲為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態度。

佛進入山區
九_九_藏_書
悉達多四處流浪。而當時,印度正好處於劇烈的變動之中。很久以前,爭強好戰的雅利安人(歐洲人的表親)輕易地征服了印度的先人們,也就是印度土著居民。從此,這些性情溫順、體型矮小的黃種人就生活在雅利安人的統治之下。雅利安人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權力,將印度人口劃分為不同等級,並進而演化成一套僵化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屬於最高等級的「種姓」,即武士和貴族階層,往下就是祭司階層,再往下是農民和商人。而土著居民則被划為「吠舍」,淪為了卑賤的奴隸,備受鄙視,命運悲慘而且永無出頭之日。
當晚,悉達多回到家中。一進門,就受到悅耳之音的歡迎。原來在他出門之時,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就意味著王位又有了繼承人,大家為此而熱烈慶祝。可是悉達多卻無法分享他們的快樂。一個新的生命剛剛誕生,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存的恐怖。死亡與苦難的情景緊緊纏繞著他,彷彿夢魘一般。
有關佛陀和孔子的故事。
幾星期之後的一個傍晚,悉達多想要去河邊洗澡,於是駕車出宮。彷彿命運的安排,浮在路邊水溝里的一具死屍驚嚇了他的馬。王子自幼深居王宮,從來沒有親眼看到過這般恐怖的情景,不禁嚇呆了。但車匿告訴他說,不要太在意,世界上隨處可見死人,這是生命的規律,一切終有完結,沒有永恆。墳墓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誰都無法逃脫。
無論對誰,孔子都懷有仁愛,絕不存有仇恨之心。他教人自律的美德。根據孔子的教誨,一個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會讓自己受怨氣侵擾的,無論命運怎樣安排,都應該樂天知命,絕不怨天尤人。這些智者知道,應該學會從多種角度看待事物,這樣無論是什麼事情都有它有益的一面。
兩人一起走進黑夜,一個去追尋靈魂的安寧,一個去效忠於敬愛的主人。
16世紀,熱情洋溢卻也蠻橫無理的基督徒們從西方走來,與東方的古老教義相遇。當他們面對寧靜安詳的佛陀塑像和慈祥親和的孔子畫像時,九_九_藏_書早期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顯得有些手足無措,根本不懂得該怎樣去尊重這些面露微笑的神人。他們簡單地認為,這些與西方苦難的先知相去甚遠的神明,一定都是魔鬼的化身,是崇拜偶像的異端信仰,根本不值得基督徒的尊敬。可是,一旦這些「邪惡影響」對他們的香料與絲綢貿易產生了阻礙,歐洲人便開始訴諸武力,用堅船利炮來攻擊他們對西方信仰禁閉的大門。這種行為當然要遭到譴責,它不僅對未來沒有一絲有利之處,還給我們留下了敵意的陰影。
孝,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不久,人們將極大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在死去的父母身上,甚至遠遠多於他們對於子孫的關注。他們故意無視未來的存在,極力地回顧過去,於是祖先崇拜開始成為一種類似於西方的宗教儀式。
老子最初教導人們的思想,有點類似於基督教的「金律」。可是不出三個世紀,他卻被變成了一位嚴酷的神祇。他那充滿智慧的思想被深埋在了庸俗的迷信之下,普通中國百姓的生活也變得充滿了驚恐不安。
人們把自己的祖先埋葬在山坡的南面,那裡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為此他們寧願將稻穀種在陰暗、貧瘠的山坡北面。他們情願忍飢挨餓,也不願意侵擾祖先的陰靈。
「金律」即「愛人如己」。這一律令出於基督教《聖經》的「誡命」,即《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載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其實「愛人如己」的道德律令和老子的思想並無多大相似處,倒是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接近。作者對孔子、老子的思想恐怕有所誤解。
梵天是印度神話里所有生靈的創造者,也是生與死的最高主宰,是完美的最高理想。很多印度人通過效仿梵天來斷絕對財富和權勢的慾望,並將之作為生活的最高目標。他們相信聖潔的思想比聖潔的行為更加重要,為了能更好地思索梵天的智慧,他們走進荒漠,以樹葉為食,通過對肉體的磨礪來豐富靈魂。
最初,孔子沒有什麼弟子。可是漸漸地,他的弟子越來越多。孔子死於公元前478年,在他生命的暮年,一些王公貴族也公開承認自己是孔子的弟子。耶穌在伯利恆馬槽降生之時,孔子的哲學早已融入大部分中國人的思想里,並一直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當然並非是原初的、純粹的形式。歲月變遷,人類社會幾經滄桑,宗教也大多會相應地發生變化。耶穌最初的教導是謙卑、恭順、放棄俗世生活的名利追逐。可是各各他事件十五個世紀以後,基督教會的領袖卻肆意揮霍,毫無節制,大興土木,建立一座座輝煌奢華的教堂。相比于最初伯利恆馬槽的凄清,教皇所作所為已經相去何止千萬里。九*九*藏*書
孔子為人寬厚。他曾經特地拜訪了老子——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思想者。老子開創了「道家」哲學體系,其教義有點類似於早期基督教的「金律」
因此,大多數印度人的生活極其悲慘。由於塵世所能給予的快樂實在太少了,他們必須要尋找別的途徑來擺脫苦難。有很多人通過冥想來世的美好生活,來求取一絲安慰。
地理大發現之後,西歐的基督徒們開始走近東方,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印度人和中國人。宗教並不是唯一的,關於這一點,基督徒們早就知道了,因為他們已經見識過穆斯林,以及北非那些崇拜原始神靈的異教部落。但是,這些信仰基督教的殖民者在踏進印度和中國時,還是吃了一驚,他們驚訝地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如此多的異教子民,竟然從未聽說過基督的事迹,也根本不想聽別人宣揚基督教教義。那裡的人民認為自己的宗教早已延續了數千年,遠勝於西方宗教。此書的題目是《人類的故事》,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歐洲和西半球的歷史範圍內,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佛陀與孔子。他們生活在數千年以前,可是直到如今,他們的教誨,以及他們樹立的榜樣,依然對許多人的言行和思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偉大的道德領袖
日子一天天過去,悉達多漸漸地長大成人。在年滿十九歲之時,英俊的王子娶了自己的表妹雅蘇陀九*九*藏*書羅為妻。此後的十年間,悉達多一直生活在王宮裡,從未接觸過任何苦難,只是靜靜地等待著繼承父親王位的那一天。
在印度,佛陀是最最尊貴的「牧羊人」。他的生平充滿著傳奇色彩。佛陀降生於公元前6世紀,在一個能見到喜馬拉雅山的地方。四百年前,就是在那裡,雅利安民族(印歐種族的東支的自我稱呼)的偉大領袖查拉圖斯特拉(瑣羅亞斯德)教導他的子民,要將生命視為惡神阿里曼與善神奧姆茲德之間的永不停息的爭鬥。佛陀出身高貴,父親是釋迦部落的首領凈飯王,母親摩訶摩耶是鄰近王國的公主。公主早在少女時代就出嫁了,可是歲月流逝,月亮在遠山背後升起又落下,經過了無數春秋,她的丈夫仍然沒有子嗣能夠接任他的王位。終於,在五十歲那年,她懷孕了。她快樂地返回故里,希望能在娘家的照顧下產下嬌兒。
儘管如此,孔子的智慧言行還是影響了越來越多的東亞人。儒家思想憑藉一些思想深刻而鞭辟入裡的話語,給每個中國人的心靈融入了一絲生活的哲學。這種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對誰都一樣發揮效力,不管他是生活在水汽瀰漫的地下室里的洗衣工,還是高牆深宮之內統治著廣袤大地的帝王將相。
在恆河附近的山谷里,佛陀度過了他俗世生命的最後四十五年。在那裡,他把他關於服從、溫順的樸素教義講給所有人聽。公元前488年,佛陀圓寂,完滿地結束了他的俗世生命。這時,他已經得到了數百萬人的熱愛。佛陀的教義面向眾生,就連最低等級的「吠舍」也能成為他的信徒。
這些承認眾生平等,讓人把生活的希望寄予來生的教義,當然使得貴族、僧侶和商人們大為不滿,於是他們絞盡腦汁想要消滅這一信仰。只要有機會,他們就鼓動印度人回歸古老的婆羅門教,堅持齋戒並磨礪自己的肉身。但是,佛教始終沒有被消滅。後來,他的信徒們越過了喜馬拉雅山,將佛的智慧帶進了中國。他們還渡過黃海,給日本人民帶去了佛的教誨。這些信徒忠實地恪守佛陀的意志,嚴禁使用暴力。今天,信仰佛教的人比自古的任何時候都要多,甚至遠遠read.99csw.com多於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總和。
但是在悉達多三十歲那年,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特別的事情。有一次他走出宮門的高牆,看見了一位老人。老人已經快要接近生命的終點,體力衰微,羸弱至極。大吃一驚的悉達多把這位老人指給車匿看,車匿則平靜地回答說,這個世界上到處是苦命之人,並不在乎再多一個。這使得年輕的王子非常悲傷,但他並沒有說什麼,回宮後繼續過著往日的平靜生活,並竭力想讓自己忘卻煩惱。不久,他再次離開王宮,這次遇到的是一個疾病纏身的窮人。悉達多問車匿,這個人怎麼會痛苦至此?車匿回答說,世界上的病人無處不在,可是誰也沒有辦法。年輕的王子聽后更加悲傷,但他還是回到了家人的身邊。
他的聖潔之舉很快就四處流傳,五個年輕人慕名前來拜訪,希望能追隨他。悉達多答應了,並收他們為徒。於是,五個年輕人隨著悉達多走進了深山。在靈鷲山的荒涼山峰間,一晃過去了整整六個寒暑,悉達多一直在向門徒傳授自己所知的一切。但是,經過這段精心的修行后,悉達多意識到自己還遠未到達完美的境界,俗世對他依然充滿著誘惑。於是,悉達多離開學生,獨自一人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齋戒了七七四十九個晝夜。苦修終於取得了靈驗,梵天向他現身顯靈了。從那一刻起,悉達多就被尊稱為「佛陀」,即救贖人們脫離苦海的「大徹大悟之人」。
孔子主張仁愛,一心想拯救苦難的人民於水火。他天性平和,不信武力,不贊成以苛刻的刑法來治國。他深信真正的安邦之道在於改變世道人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其一生始終致力於改善中原數百萬同胞的性格。中國人對西方意義上的宗教向來不太熱情。他們雖然也相信鬼怪神靈,但他們沒有先知,也沒有所謂的「神啟」。在人類所有偉大的精神領袖中,孔子大概是唯一一個沒有見過神的顯靈、沒有聲稱自己是神的使者或是曾經受過神的啟示的人。
接下來,讓我們去看看中國的智者孔子,有關他的故事則要相對簡單一點。孔子生於公元前550年,一生寧靜、恬淡、寵辱不驚。當時的中國社會相當混亂,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強盜四處流竄,肆意燒殺劫掠。中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原本富饒多產,如今卻饑民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