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禮記 大戴禮記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禮記 大戴禮記

朝事第七十七
吾願學者于第一等諸篇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或竟不讀可也。上有分等,吾自知為極不科學的、極不論理的、極狂妄的,吾並非對於諸篇有所軒輊。問吾以何為標準,吾亦不能回答。吾惟覺《禮記》為青年不可不讀之書,而又為萬不能全讀之書,吾但以吾之主觀的意見,設此方便耳。通人責備,不敢辭也。(上專就《小戴記》言,其《大戴》各篇則三四等居多也。)
附《爾雅》
公冠第七十九
夏小正第四十七(以上今本卷二。)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祭義第二十四 (鄭目錄雲:「名曰祭義者,以其記祭禮、齋戒、薦羞之義也。此于《別錄》屬祭祀。」)
祭統第二十五 (鄭目錄雲:「名曰祭統者,以其記祭祀之本也;統,狁本也。此于《別錄》屬祭祀。」)
一,孔門本以「禮」為人格教育之一工具,至荀子則更以此為唯一之工具,其末流乃至極繁瑣極拘迂,乃至為小小儀節費幾許記述幾許辯爭。讀《曲禮》《檀弓》《玉藻》《禮器》《郊特牲》《內則》《少儀》《雜記》《曾子問》……等篇之全部或一部分,其瑣與迂實可驚。觀此,可見儒學之盛即其所以衰。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鄭目錄雲:「名曰孔子閑居者,善其無倦而不褻,猶使一弟子侍,為之說詩。著其氏,言可法也;退燕避人曰閑居。此于《別錄》屬通論。」)
小辨第七十四
諸侯釁廟第七十三(以上今本卷十。)
三,為提倡禮學起見,一方面講求禮之條節,一方面推闡制禮之精意及其功用,以明禮教與人生之關係,使禮治主義能為合理的存在。此種工作,在兩《戴記》中,頗有重要之發明及收穫。《禮運》《樂記》《禮察》《禮三本》《大傳》《三年問》《祭義》《祭統》……等篇,其代表也。
曾子問第七 (鄭目錄雲:「名為曾子問者,以其記所問多明於禮,故著姓名以顯之……此于《別錄》屬喪服。」)
(丙)解釋禮經之專篇。如《冠義》《昬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實《儀禮》十七篇之傳注。
三年問第三十八 (鄭目錄雲:「名曰三年問者,善其問以知喪服年月所由。此于《別錄》屬喪服。」)
第一,《記》中所述唐虞夏商制度,大率皆儒家推度之辭,不可輕認為歷史上實事。即所述周制,亦未必文、武、周公之舊,大抵屬於當時一部分社會通行者半,屬於儒家理想者半,宜以極謹嚴的態度觀之。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鄭目錄雲:「名曰喪服四制者,以其記喪服之制取于仁義禮知也。此于《別錄》舊說屬喪服。」)

讀《禮記》法

諸侯遷廟第七十二
手編《禮記》者,誰耶?漢、隋《志》,《史》《漢》《儒林傳》及各注家皆未言及。惟魏張揖《上廣雅表》雲:「周公著《爾雅》一篇。爰暨帝劉,魯人叔孫通撰置《禮記》,文不違古。」(《爾雅》為《禮記》中一篇,說詳末段。)揖言必有所據。然則百三十一篇之編纂者或即叔孫通也?但通以後必仍多所增益,如《保傅》《禮察》《公冠》等明出孝文、孝昭后,是其顯證。至次第續纂者何人?則不可考矣。
哀公問五儀第四十
郊特牲第十一 (鄭目錄雲:「……此于《別錄》屬祭禮。」)
保傅第四十八(今本卷三。)
曾子天圓第五十八(以上今本卷五。)
學記第十八 (鄭目錄雲:「名曰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此于《別錄》屬通論。」)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禮器第十 (鄭目錄雲:「名為禮器者,以其記禮使人成器之義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禮記》註釋書,至今尚無出鄭注、孔疏右者。若非專門研究家,則宜先讀白文,有不解則參閱註疏可耳。若專治禮學,則清儒關於三《禮》之良著頗多,恕不悉舉也。
燕義第四十七 (鄭目錄雲:「名曰燕義者,以其記君臣燕飲之禮,上下相尊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要之,欲知儒家根本思想及其蛻變之跡,則除《論語》《孟子》《荀子》外,最要者實為兩《禮記》;而《禮記》方面較多,故足供研究資料者亦較廣。但研究《禮記》時有應注意兩事:
喪大記第二十二 (鄭目錄雲:「名曰喪大記者,以其記人君以下始死小斂大斂殯葬之事。此于《別錄》屬喪服。」)
聘義第四十八 (鄭目錄雲:「名曰聘義者,以其記諸侯之國交相聘問之禮,重禮輕財之義也。此于《別錄》屬吉事。」)
間傳第三十七 (鄭目錄雲:「名曰間傳者,以其記喪服之間輕重所宜。此于《別錄》屬喪服。」)https://read.99csw.com
用兵第七十五
案:據此知劉向所編定之《禮記》實分類為次。其類之可考見者,一通論,二制度,三喪服,四吉禮或吉事,五祭祀,六子法或世子法,七樂記,八明堂或明堂陰陽。
四代第六十八
第二,各篇所記「子曰……」「子言之……」等文,不必盡認為孔子之言。蓋戰國、秦、漢間孔子已漸帶有「神話性」,許多神秘的事實皆附之於孔子,立言者亦每托孔子以自重。此其一。「子」為弟子述師之通稱,七十子後學者于其本師,亦可稱「子」。例如《中庸》《緇衣》……或言采自《子思子》,則篇中之「子」亦可認為指子思,不必定指孔子。此其二。即使果為孔子之言,而輾轉相傳,亦未必無附益或失真。此其三。要之,全兩部《禮記》所說,悉認為儒家言則可,認為孔子言則須審擇也。
冠義第四十三 (鄭目錄雲:「名曰冠義者,以其記冠禮成人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第二等,《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傳》《禮器》之一部分、《祭義》之一部分;
盛德第六十六(以上今本卷八。)
文王官人第七十一
以上關於《禮記》應考證之問題略竟。此書似未經劉歆、王肅之徒所竄亂,在古書中較為克葆其真者,此亦差強人意也。
《爾雅》今列于《十三經》,陋儒競相推挹,指為周公所作,甚可笑。其實不過秦、漢間經師詁經之文,好事者編為類書以便參檢耳。其書蓋本為「記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數篇,而《大戴》曾採錄之,張揖《進廣雅疏》所謂「《爾雅》一篇,叔孫通撰置《禮記》,文不違古」也。臧庸列舉漢人引《爾雅》稱《禮記》之文,如《白虎通·三綱六紀》篇引《禮·親屬記》,文見今《爾雅·釋親》;《孟子》「帝館甥于貳室」,趙岐注引《禮記》,亦《釋親》文;《風俗通·聲音》篇引《禮·樂記》,乃《爾雅·釋樂》文;《公羊》宣十二年何休注引《禮記》,乃《爾雅·釋水》文。此尤《爾雅》本在《禮記》中之明證也。自劉歆欲立古文學,徵募能為《爾雅》者千餘人講論庭中,自此《禮記》中之《爾雅》篇,不知受幾許撏扯附益,乃始彪然為大國,駸駸與「六藝」爭席矣。
《禮記》者,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而戰國、秦、漢間儒家言之一叢書,西漢中葉儒者戴德、戴聖所纂集傳授也。今存者有東漢鄭康成所注四十九篇,名曰《禮記》,實《小戴記》;有北周盧辯所注三十九篇,名曰《大戴禮記》。《大戴禮記》本八十五篇,佚其四十六,存者僅此而已。
哀公問于孔子第四十一
勸學第六十四(以上今本卷七。)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鄭目錄雲:「名曰鄉飲酒義者,以其記鄉大夫飲賓于庠序之禮,尊賢養老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昬義第四十四 (鄭目錄雲:「名曰昬義者,以其記娶妻之義內教之所由成也。此于《別錄》屬吉事也。」)
檀弓上下第三第四 (鄭目錄雲:「名曰檀弓者,以其記人善於禮,故著姓名以顯之……此于《別錄》屬通論。」)

《禮記》之編纂者及刪定者

《大戴禮記》因傳習夙稀,舊無善注,且訛誤滋多。清儒盧文弨、戴震先後校勘,始漸可讀。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汪照《大戴禮記補註》,皆良著也。
哀公問第二十七 (鄭目錄雲:「名曰哀公問者,善其問禮,著謚顯之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以上今本卷四。)
深衣第三十九 (鄭目錄雲:「名曰深衣者,以其記深衣之制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月令第六 (鄭目錄雲:「名曰月令者,以其記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鈔合之……此于《別錄》屬明堂。」)
(丁)專記孔子言論。如《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等,其性質略如《論語》。又如《哀公問》及《孔子三朝記》之七篇——《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皆先秦儒家所傳孔子傳記之一部。其專記七十子言論如《曾子問》《子張問入官》《衛將軍文子》等篇,亦此類之附屬。
曲禮上下第一第二 (鄭目錄雲:「名曰曲禮者,以其篇記五禮之事……此于《別錄》屬制度。」)
據《隋志》,《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本自第三十八篇以上全佚,其下間佚,所存篇目如下:
經解第二十六 (鄭目錄雲:「名曰經解者,以其記六義政教之得失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子張問入官第六十五
(壬)雜記格言。如《曲禮》《https://read.99csw.com少儀》《勸學》《儒行》等。
第四等,其他。
少間第七十六(以上今本卷十一。)
(一)今本《禮記》目錄

《禮記》之原料及其時代

儒行第四十一 (鄭目錄雲:「名曰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者所行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禮三本第四十二(以上今本卷一,此下佚三篇。)
喪服大記第二十三 原闕。
投壺第四十 (鄭目錄雲:「名曰投壺者,以其記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此于《別錄》屬吉禮。」)
問喪第三十五 (鄭目錄雲:「名曰奔喪者,以其善問居喪之禮所由也。此于《別錄》屬喪服也。」)
劉向校中書時所謂《禮記》,實合六部分而成。《隋志》雲:「向檢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氏史氏《記》《樂記》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案《漢志·禮家》:「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樂家》:「樂記二十三篇。」《論語家》:「孔子三朝記七篇。」凡二百十五篇(《隋志》少一篇。)今《三朝》七篇,明載《大戴》,而鄭康成《禮記目錄》有「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此于《別錄》屬樂記……」等語,知今本《禮記》各篇,不僅限於「記百三十一篇」之範圍內,而《明堂陰陽》等五種皆被采入,故《禮記》實合六部叢書為一部叢書也。五氏、史氏蓋皆叔孫通以後繼續編纂之人,惟所纂皆在百三十一篇外耳。
奔喪第三十四 (鄭目錄雲:「名曰問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此于《別錄》屬喪服之禮矣。」)
明堂位第十四 (鄭目錄雲:「名曰明堂位者,以其記諸侯朝周公于明堂之時所陳列之位也……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

附論《爾雅》

就此兩點而論,《禮記》一書,未經漢以後人竄亂,誠視他書為易讀,但其著作及編纂者之本身,或不免有若干之特別作用及成見,故障霧亦緣之而滋,讀者仍須加一番鑒別也。
(乙)記述某項政令之專篇。如《夏小正》《月令》等,其性質略如《大清會典》之一部分。
第一等,《大學》《中庸》《學記》《樂記》《禮運》《王制》;
易本命第八十一(以上今本卷十三。此下佚四篇。)
帝系第六十三
射義第四十六 (鄭目錄雲:「名曰射義者,以其記燕射大射之禮,觀德行取于士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當略以吾前段所舉之五事為範圍;其條目則(一)儒家對於禮之觀念,(二)儒家爭辯禮節之態度及其結果,(三)儒家之理想的禮治主義及其制度,(四)禮教與哲學……等等,先標出若干門目而鳥瞰全書,綜析其資料,庶可以見彼時代一家學派之真相也。
大戴刪劉向、小戴刪大戴之說,起於《隋書·經籍志》(原文前引)。二戴武、宣時人,豈能刪哀、平間向、歆所校之書,其謬蓋不待辨。至小戴刪大戴之說,據《隋志》謂:「小戴刪定為四十六篇,馬融益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乃成今本之四十九篇。」後人因有以今本《禮記》除《月令》《明堂位》《樂記》外餘四十六篇皆先秦舊籍,惟此三篇為秦漢人作者。此說之所由起,蓋以四十六合大戴未佚本之八十五恰為百三十一篇,乃因此附會也。然此說之不可通有二。其一,兩戴《記》並非專以百三十一篇為原料。如《三朝記》之七篇、《明堂陰陽》之三十三篇、《樂記》之二十三篇皆有所甄采,已具如前述。合兩《戴》以就百三十一篇之數,則置書中所采《明堂》等五種諸篇於何地?其二,兩《戴》各篇,並非相避,其最著者,《哀公問》《投壺》兩篇,二本今皆見存,《曲禮》《禮器》等七篇(詳見前《大戴》目錄條附語)亦皆《大戴》逸目。又如《大戴》之《曾子大孝》篇全文見《小戴·祭義》,《諸侯釁廟》篇全文見《小戴·雜記》,《朝事》篇一部分(自「聘禮」至「諸侯務焉」)見《小戴·聘義》,《本事》篇一部分(自「有恩有義」至「聖人因殺以見節」)見《小戴·喪服四制》。其餘互相出入之文尚多。然則二戴于百三十一篇之記,殆各以意去取,異同參差,不必此之所棄即彼之所錄。牽附篇數以求彼此相足,甚非其真也。
第三等,《曲禮》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大傳第十六 (鄭目錄雲:「名曰大傳者,以其記祖宗人親之大義。此于《別錄》屬通論。」)
王言第三十九(以上三十八篇佚。)
(甲)記述某項禮節條文之專九-九-藏-書篇。如《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投壺》《奔喪》《公冠》等篇,《四庫提要》謂「皆《禮古經》遺文」。雖無他證,要之當為春秋以前禮制書之斷片。其性質略如《開元禮》《大清通禮》等之一篇。又如《內則》《少儀》《曲禮》等篇之一部分,亦記禮節條文,其性質略如《文公家禮》之一節。
王制第五 (鄭目錄雲:「名曰王制者,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老之法度。此于《別錄》屬制度。」)

《禮記》之名稱及篇目存佚

此一大叢書,當然非成於一人之手。《漢志》謂:「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七十子以後之學者,其範圍可直至戴德、戴聖、劉向也。其中有錄自官書者,如《諸侯遷廟》《釁廟》等篇,雖未必《禮古經》遺文,要之當為某官守之掌籍也。如《文王官人》篇,與《逸周書》文略同,蓋采自彼或與彼同采自某官書也。如《月令》與《呂覽》《淮南》文同,必三書同采一古籍也。有從諸子書中錄出者,例如《大戴》中《立事》至《天圓》十篇皆冠以「曾子」,或即《漢志》「《曾子》十八篇」中之一部也。《中庸》《坊記》《表記》《緇衣》,據沈約謂皆取《子思子》,或即《漢志》「《子思》二十三篇」中之一部也。《史記正義》謂《樂記》為公孫尼子次撰,劉𤩽謂《緇衣》公孫尼子作,即或《漢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之一部也。如《三年問》《禮三本》《樂記》《鄉飲酒義》《勸學》等篇,或一部或全部文同《荀子》,蓋錄自《荀子》也。如《保傅》及《禮察》之一部,文同賈誼《新書》,蓋錄自《新書》也。(今本《新書》實贗品。但彼兩篇文見賈生《陳政事疏》,可決為賈生作耳。)此外采自各專書者當尚多,惜古籍散佚,不能盡得其來歷耳。

《禮記》內容之分析

武王踐阼第五十九
禮察第四十六
以常識或修養應用為目的而讀《禮記》者,因《小戴記》四十九篇,自唐以來號為「大經」,自明以來列為「五經」之一,誦習之廣,次於《詩》《書》,久已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其中精粹語有裨于身心修養及應事接物之用者不少,故吾輩宜寶而讀之。惟其書繁重且乾燥無味者過半,勢不能以全讀。吾故不避僭妄,為欲讀者區其等第如下: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辛)通論禮意或學術。如《禮運》《禮祭》《經解》《禮三本》《祭義》《三年問》《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勸學》《本命》《易本命》等。
內則第十二 (鄭目錄雲:「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于《別錄》屬子法。」)
(癸)某項掌故之專記。如《五帝德》《帝系》《文王世子》《武王踐阼》等。
坊記第三十 (鄭目錄雲:「名曰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服問第三十六 (鄭目錄雲:「名曰服問者,以其善問以知有服而遭喪所交易之節。此于《別錄》屬喪服也。」)
五,儒家束身制行之道及其教育之理論法則,所引申闡發者亦日多,而兩《戴記》薈萃之。《大學》《學記》《勸學》《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及《曾子》十篇等,其代表也。
兩《記》最古之篇,共推《夏小正》,謂與《禹貢》同為夏代遺文。果爾,則四千年之珍秘矣。然自朱熹、方孝孺已大疑之,謂恐出《月令》之後。其實《夏小正》年代勘驗甚易,因篇中有紀星躔之文——如「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縣在下。」「三月,參則伏;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等,天文家一推算,當可得其確年也。其最晚者,如《王制》,據盧植雲,漢文帝時博士所作。雖尚有疑問(說詳次條),如《禮察》《保傅》之出漢人手,則證佐鑿然(《禮察》篇有論秦亡語)。如《公冠》篇載「孝昭冠辭」,則為元鳳四年以後所編著,更不待問矣。要而論之,兩戴《記》中作品,當以戰國末、西漢初百余年間為中心,其中什之七八,則代表荀卿一派之儒學思想也。
少儀第十七 (鄭目錄雲:「名曰少儀者,以其記相見及薦羞之少威儀也。少,猶小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大學第四十二 (鄭目錄雲:「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禮記》之最大價值,在於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之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記》八十余篇最能明了也。今略舉其要點如下:
表記第三十二 (鄭目錄雲:「https://read•99csw.com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錶。此于《別錄》屬通論。」)
尤有一事當附論者。《漢志》「樂記二十三篇」,今采入《小戴》者只有一篇。鄭目錄雲:「此于《別錄》屬樂記。」謂從二十三篇之《樂記》采出也。《正義》雲:「蓋合十一篇為一篇,謂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其餘十二篇為《戴》所不採,其名猶見《別錄》,曰則:《奏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也(並見《正義》引)。觀此尚可知當時與《禮記》對峙之《樂記》其原形何如。今此十一篇者見采于《小戴》而倖存,其中精粹語極多,餘十二篇竟亡,甚可惜也。
讀《禮記》之人有三種:一、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者。三、以常識及修養應用為目的者。今分別略論其法。
(禮記》為儒家者流一大叢書,內容所函頗複雜。今略析其重要之類別如下:
曾子制言上中下第五十四至五十六
內中《王制》篇之來歷,據《正義》引盧植雲:「漢孝文皇帝令博士諸生作此書。」(《經典釋文》引同)陳壽祺謂盧說本《史記·封禪書》。據《索隱》引劉向《別錄》謂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等篇。以今《王制》參檢,絕不相合,非一書也(見《左海經辨》)。《月令》篇之來歷,據鄭目錄雲:「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鈔合之。後人因題之名曰《禮記》,言周公所作。其中官名、時事多不合周法。」(篇中有「命太尉」語。太尉,秦官,故鄭君斷此為秦人書。)壽祺亦力辯其非(文繁不引)。以吾論之,《王制》《月令》非後漢人續補,殆為信讞;然恐是秦、漢間作品。兩《戴記》中,秦漢作品甚多,又不獨此二篇也。后儒必欲強躋諸周公、孔子之林,非愚則誣耳。
樂記第十九 (鄭目錄雲:「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此于《別錄》屬樂記。」)
孔穎達《禮記正義》于每篇之下皆有「案鄭目錄雲……」一段,蓋鄭康成所撰各篇之解題也。鄭錄每篇皆有「此于《別錄》屬某某」一語,是劉向本有分類而鄭引之也。今節錄彼文如下:
衛將軍文子第六十(以上今本卷六。此下佚一篇。)
喪服小記第十五 (鄭目錄雲:「名曰喪服小記者,以其記喪服之小義也。此于《別錄》屬喪服。」)
玉藻第十三 (鄭目錄雲:「名曰玉藻者,以其記天子服冕之事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五帝德第六十二
四,孔子設教,惟重力行。其及門者,親炙而受人格的感化,亦不汲汲以鶩高玄精析之論。戰國以還,「求知」的學風日昌,而各派所倡理論亦日複雜。儒家受其影響,亦競進而為哲理的或科學的研究。孟、荀之論性論名實,此其大較也。兩《戴記》中亦極能表現此趨勢。如《中庸》《大學》《本命》《易本命》……等篇,其代表也。
禮運第九 (鄭目錄雲:「名為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于《別錄》屬通論。」)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鄭目錄雲:「名曰仲尼燕居者,善其不倦燕居,猶使三子侍之,言及禮。著其字,言事可法;退朝而處曰燕居。此于《別錄》屬通論。」)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第一,當知《禮記》乃解釋《儀禮》之書,必須與《儀禮》合讀。第二,須知《周禮》晚出不可信,萬不可引《周禮》以解《禮記》或難《禮記》,致自亂其系統。第三,當知《禮記》是一部亂雜的叢書,欲理清眉目,最好是分類纂鈔,比較研究,略如唐魏徵《類禮》、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江永《禮書綱目》之例。(魏徵書今佚。《唐書》本傳雲:「征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太宗美其書,錄置內府。」《諫錄》載太宗詔書雲:「以類相從,別為篇第。並更註解,文義粲然。」)第四,當知此叢書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代之作,其中各述所聞見所主張,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隨文研索,有異同者則並存之,不可強為會通,轉生轇轕。以上四義,不過隨舉所見;吾未嘗治此學,不敢謂有心得也。居今日而治古代禮學,誠可不必;然欲研究古代社會史或宗教史者,則禮學實為極重要之研究對象,未可以為僵石而吐棄之也。
文王世子第八 (鄭目錄雲:九*九*藏*書「記文王為世子時之法。此于《別錄》屬世子法。」)
(二)今本《大戴禮記》目錄
(己)制度之雜記載。如《王制》《玉藻》《明堂位》等。
誥志第七十(以上今本卷九。)
最後當討論者,則為馬融補三篇之問題。雲馬融補三篇者,蓋務節《小戴》為四十六篇以合《大戴》之八十五,求彼此相足。其削趾適屨之情,既如前述。《小戴》四十六篇之說,不知何昉。藉曰有之,則《曲禮》《檀弓》《雜記》各有上下篇,故篇名僅四十六耳。《小戴》篇數之為四十九,則自西漢時已然。《後漢書·橋元傳》雲:「七世祖仁,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仁,即班固所說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者也。《曹褒傳》雲:「父充持慶氏禮,褒又傳《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慶氏學遂行於世。」則褒所受于慶普之《禮記》亦四十九篇也。孔穎達《正義》于《樂記》下雲:「按《別錄》,《禮記》四十九篇。」則劉向所校定者正四十九篇也。而鄭目錄于《王制》下雲:「此于《別錄》屬制度。」于《月令》《明堂位》下並雲:「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益足明此三篇為《別錄》所原有,非增自馬融也。
(戊)記孔門及時人雜事。如《檀弓》及《雜事》之一部分,其性質略如《韓非子》之《內外儲說》。
二,秦、漢間帝王好大喜功,「封禪」「巡守」「明堂」「辟雍」「正朔」「服色」等之鋪張的建設,多由儒生啟之,儒生亦不能不廣引古制以自張其軍,故各篇中比較三代禮樂因革損益之文極多,而大抵屬於虛文及瑣節。但其間固自有發揮儒家之政法理想及理想的制度,極有價值者,如《王制》《禮運》……等篇是也。
兩記之名,蓋自東漢后始立。《漢書·藝文志·禮家》依《七略》著錄,但云:「《記》百三十一篇。」班固注云:「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至《隋書·經籍志》則雲:「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所記一百三十一篇。至劉向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等五種,共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繁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案:此說本諸晉司空長史陳邵。《經典釋文序錄》引邵《周禮論序》雲:「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隋志》與邵異者,古禮二百四篇作二百十四篇,《小戴記》四十九篇作四十六篇。)兩記之傳授分合,問題頗複雜。今先列其目,再加考證。
雜記上下第二十第二十一 (鄭目錄雲:「名曰雜記者,以其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此于《別錄》屬喪服。」)
本命第八十
緇衣第三十三 (鄭目錄雲:「名曰緇衣者,善其好賢者厚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禮記》之價值

中庸第三十一 (鄭目錄雲:「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庚)制度禮節之專門的考證及雜考證。如《禮器》《郊特牲》《祭法》《祭統》《大傳》《喪服記》《奔喪》《問喪》《間傳》等。
曾子本孝第五十
千乘第六十七
投壺第七十八(以上今本卷十二。)
《隋志》言《大戴》八十五篇,佚其四十七篇,存三十八篇。然今本實有三十九篇。《四庫提要》雲:「蓋《夏小正》一篇多別行。隋、唐間錄大戴者或闕其篇……存者宜為三十九篇。」《中興書目》謂存四十篇者,《夏小正》外又加《明堂》第六十七之一篇,實則此篇在《盛德篇》內,後人補寫重出耳。其佚篇篇名可考者,則有《謚法篇》《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五帝記》(俱《白虎通》引),有《褅于太廟禮》(《少牢饋食禮》注引),有《王霸記》(《周禮注》引)。有《佋穆篇》(《明堂月令論》引),有《號謚篇》(《風俗通》引),有《瑞命篇》(《論衡》引)。其與《小戴》重出者,除《投壺》《哀公問》兩篇現存外,尚有《曲禮》(《漢書·王武傳》引)、《禮器》(《五經異義》引)、《文王世子》(《毛詩豳譜正義》引)、《祭義》(《漢書·韋元成傳》及《白虎通·耕桑篇》引)、《曾子問》(《白虎通·耕桑篇》引)、《閑傳》(《白虎通·性情篇》引)、《檀弓》(《白虎通·崩薨篇》及《明堂月令論》引)、《王制》(《白虎通·崩薨篇》引),凡此或明引《大戴》,或僅引篇名,而所引文為今《小戴》本所無,宜推定為出《大戴》者。據此則所佚篇名,亦可得三之一矣。
虞戴德第六十九